吳彩鳳(濰坊學院圖書館,山東 濰坊261061)
關鍵詞:王儉;書目;宋元徽元年四部書目;七志
摘要:王儉出身于世家大族,他在圖書目錄學上的貢獻主要是主持撰成《宋元徽元年四部書目》和《七志》,其中《七志》的修撰充分反映了王儉在圖書目錄學上的才識。其私人編目、著錄今書、創立傳錄都是前人所無,無論在當時,還是對后世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 (2010)01-0017-02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紙的大量使用和抄書業的興盛,大大促進了圖書的生產和流通。隨著文獻數量和文獻類型的增多.以及社會對文獻揭示報道的需求不斷增長和對報道形式的特定需要,使圖書的整理、校訂和編目工作得到了較快發展。魏晉時期國家組織校書6次.南北朝時期國家組織校書10次.足以說明這是我國古代圖書目錄編撰較多的一個時期.而私家目錄的出現更成為這一時期目錄編撰實踐的一個新的亮點。王儉的《七志》是這一時期最有成就、最有影響的私家目錄巨著之一。
1 王儉撰《七志》,開私人編目之端
王儉(452—489),字仲寶,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南朝宋、齊文學家、目錄學家。王儉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東晉名相王導的五世孫。他六歲時承襲了父親的爵位.約在468—469年間.宋王室把他招作駙馬,并做了秘書監的秘書郎,很快就超遷為秘書丞。王儉在目錄事業上的貢獻主要是他主持撰成《宋元徽元年四部書目》和《七志》。前者是官修目錄,后者是私人撰目。
元徽書目,據清人章宗源考證有4卷。全目按四部分類編次,共收書2020帙.15074卷。這部書目是宋秘書監的藏書目錄.是王儉做秘書丞時候編的.與宋元嘉書目相比較.無論收書數量還是編目的實踐內容都沒有太多的變異,基本上是陳陳相因。魏晉南北朝.特別是南朝各代.國家藏書盡管不斷慘遭損毀.但往往會在短期內得到恢復.并且立即著手編目,而這一切與秘書監制度有關,秘書監的設立,使國家圖書有了專人監管,圖書的搜求、整理、編目形成制度,有專人負責.無需再由皇帝臨時抽調專人從事一時一事的目錄活動。秘書監官員走馬上任,視校書編目為己任,無需三令敦促,即主動編制目錄,否則就是失職。秘書監制度為圖書目錄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也從而使帶偶然性的個別的目錄工作逐步成為國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不可間斷的文化事業。不過.當新書到來的時候,管書人員只能作簡單登記性的著錄,不能編寫提要,就“但記書名而已”。又自李充規定了經、史、子、集的四分法的部次,“秘閣以為永制”。有了這樣一個簡單分類表,管書人員在做登記性著錄的同時.他們雖說能夠按照規格分人一類,但他們是“不能辨其流別”的.這樣就會造成分類上的錯誤和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積累到一定的時期.由于皇帝的幸臨或者由于某一秘書監秘書丞的好名好事,把登記性的草目整理一番,寫成定本,并向外公布,這就是官修目錄的由來。
王儉是跨越宋、齊兩朝的人物。他雖是劉宋王室的駙馬.但卻積極參與了齊高帝蕭道成奪取劉宋帝位的政治活動,并在齊任侍中、尚書令和中書監等職.是南齊政權文化教育上的領袖和政治活動家.他本人又是有文學和有學術思想的人.他對秘書監的四部目錄只是按照四分法的成規著錄現有書籍的做法是不滿意的,所以他采用了與官修目錄相反的途徑,按照《七略》的分類體系,廣泛地著錄當時所有的圖書,以成“一家之言”。王儉抱有新的目的,才跳出了官修目錄的局限.編出了對于當時更有現實意義的新的系統目錄——《七志》。
2 《七志》改變四分成法,為目錄事業增添了新內容
王儉所撰《七志》的成就遠遠超過《元徽書目》。他不僅開私人編目之端.而且還為目錄事業增添了新內容。魏晉以來,我國目錄之體例發生巨大變化。鄭默、荀勖之《中經薄》,皆以四部分圖書。其體制之簡陋,學者稱為“但記書名而已”,并且“自爾因循,無所變革”。王儉的目錄學一反苛簡渾漫之風,所撰目錄力追西漢劉氏,“依《七略》撰《七志》”。《七志》的體制在分類上是有意改變魏晉以來的四分成法,而要上承《七略》的遺規。所以任昉就曾說:“元會(王儉)初選秘書丞,于是采公會(荀勖)之《中經》,刊弘度(李充)之四部,依劉歆《七略》,更撰《七志》。”阮孝緒也說:“(儉)又依《別錄》之體,撰為《七志》。”茲列《七志》類名與《七略》比較(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