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延虹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0)
關鍵詞:阮孝緒;《七錄》;目錄學;分類法
摘 要:圖書分類是目錄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以此,結合古代圖書多種分類法并出的特點,著重探究南朝梁阮孝緒《七錄》對兩漢《七略》以來的六分法和魏晉以來逐漸盛行的四分法兩者都進行了揚棄和改造,為中國圖書目錄分類由六分到四分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1)04-0136-02
l《七錄》以前目錄學的源流
目錄學是研究目錄工作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研究書目情報運動規律的科學。圖書分類是目錄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中國古代圖書分類的活動開展比較早,在《周易·十翼》中的《序卦傳》編次匯總了六十四卦的卦名.說明排列次序和內在聯系。孔子刪定的“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已初步具備了圖書分類的框架,為以后圖書分類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自兩漢以來.古代圖書分類以六分法為基本方式。西漢劉向編定成《別錄》20卷,《別錄》,即“別集眾錄”的意思。其子劉歆在《別錄》的基礎上編纂成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分類圖書目錄——《七略》。《七略》是我國目錄學的開創性著作,它反映了當時的學術思想和流派,記錄了西漢末年一代文化典籍之盛。它系統地組織圖書的體式,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法。南朝梁阮孝緒在《七錄序》中記載“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輯略為名,次六藝略,次諸子略,次詩賦略,次兵書略,次數術略,次方技略”,故稱《七略》。為了從學術體系說明群書,按照書的內容性質,除輯略外,分為六略(六類),六略之下分三十八種(小類),種下分六百零三家,家下列書,計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可見,《七略》是一部系統嚴密的圖書分類目錄,成為我國歷代編制各種圖書分類目錄的典范.對于我國目錄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隨后東漢班固將《七略》重新剪裁、編次,散《七略》中的“輯略”,即關于該書學術源流的綜述于其他的六略中,刪去各書敘錄,門類條例一依《七略》,改寫成《藝文志》一卷列入《漢書》。現在我們仍然能夠從《漢書·藝文志》窺見《七略》的遺風。魏晉期間荀勖等編撰的《中經新簿》已分四部,即《七略》的六藝略,乙部相當《七略》的諸子、兵書、數術、方技四略,丙部系由《七略》六藝略中之春秋類目所附的歷史書籍擴大而成,丁部既《七略》的詩賦略。“茍勖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南朝齊王儉《七志》中提出九分法,經典志即《七略》六藝略,諸子志即《七略》諸子略,文翰志即《七略》詩賦略,軍書志即《七略》兵書略,陰陽志即《七略》數術略,術藝志即《七略》方技略,另外經典志、諸子志、文翰志、軍書志、陰陽志、術藝志,再加上圖語志、(附)道經、佛經三類,計九類。
2阮孝緒《七錄》
阮孝緒(479-536),字士宗,南朝梁陳留尉氏f河南尉氏)人。年十三通五經。二十五歲,阮孝緒就具備豐富的書目知識,加之對遺文隱記,頗好搜集,博采宋齊以來圖書,王公縉紳之館,茍能蓄集墳籍,必思致其名薄。凡在所遇,若見若聞,校之官目,多所遺漏,遂總集眾家,更為新錄。即所撰《七錄》較王儉撰《七志》著錄更為豐富,分類更有條理。《七錄》十二卷,分為內、外篇。內篇:經典錄、紀傳錄、兵錄、集錄、術伎錄;外篇:佛法錄、仙道錄。該書計收書五十五部,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八千五百四十七帙(量詞,用于裝套的線裝書),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七錄》的撰成不僅達到了當時全國綜合性系統目錄的最高峰,而且也使阮孝緒成為南朝梁代杰出的目錄學家。阮氏對目錄學之貢獻,據姚名達在《中國目錄學史》中指出“分類合理化、適應時代環境、工作科學化,阮錄在當時已將‘天下之遺書秘記.庶幾盡于是’,可以說是已盡到目錄學史上編集、創見之功。”
3《七錄》與《七略》和《隋書·經籍志》比較
3.1 《七錄》與《七略》
《七錄》的經典錄、文集錄與《七略》的六藝略、詩賦略基本相同:子兵錄即合諸子略與兵書略,術伎略即合術數略與方伎略。只有紀傳略為《七錄》的新創,充分地體現了《七略》六分法的原則。“劉(歆)王(儉)并以眾史合于春秋,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誠得其例。今眾家紀傳倍于經典,猶從此志,實為繁蕪,且《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詩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今依擬斯例,分出眾史,序紀傳錄,為內篇第二”。因此,縱觀《七錄》與《七略》的分類,在存在著明顯差異的基礎上更存在相互繼承和發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