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目錄學:史部:史部目錄
摘 要:史部是古典目錄學四部分類體系當中的一大部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敘述這一部類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指出史部目錄形成于《七略》、形成于《中經新簿》,最后確立于《隋書·經籍志》,并確立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史部目錄始得以逐漸完善。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09)03-0134-02
清代著名目錄家王鳴盛曾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事,必須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王氏學術成就卓著,其言可謂經驗之談。無數事實表明,研讀古籍、通曉目錄之學,讀書,則可以循序漸進;研究,則可以得心應手。同樣的道理,閱讀歷史典籍、研究歷史科學,首要之務,就是通曉史部目錄。史部目錄的形成,又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歷史發展過程。
1史部目錄起源于《七略》
歷史典籍的分類,起源于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七略》早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班固在修《漢書·藝文志》時,將《七略》的內容基本上保存了下來。《七略》七卷,是劉歆簡略其父劉向的《別錄》而成。它不僅反映了當時國家的全部藏書.也反映了當時學術流派。《七略》即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為了從學術體系說明群書,按照書的內容性質,除輯略外,分為六略(六類);六略之下分三十八種(小類);種下分六百零三家,家下列書,計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一、六藝略分: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種。
二、諸子略分: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種。
三、詩賦略分: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五種。
四、兵書略分: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種。
五、數術略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刑法六種。
六、方技略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
縱覽上述.六藝略主要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與學習六經的基礎讀物。漢武帝崇尚儒術,因而六藝略置于六略之首;諸子略包括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書。劉歆認為:諸子百家學說乃是“六經之友與流裔”,故置于第二。同時又因儒家于道為最高,所以儒家又列諸子之首。賦是當時特別盛行的一種文體,漢武帝時曾設樂府,專采歌謠,故詩賦略僅次于諸子略;兵書略收軍事著作,武帝好大喜功,常常用兵,籍以鞏固政權,加之春秋戰國以來,此類書也較多,故將其置于數術、方技之前;數術略包括天文、歷法、占卜星相方面的書:方技略是指醫藥衛生方面的書;而輯略則分別說明六略、三十八種大小類目的意義和學術源流.闡述六略的相互關系及書籍的用途,成為六略之關鍵、諸書之總要,故置于六略之先。
《七略》雖然早佚,但其影響極為深遠:一、校書。開校讎學之先河,東漢一代、三國韋昭、西晉茍勖、北齊樊遜等,皆遵其方法校書。二、編目。班固撰《漢書·藝文志》,大體上是照般《七略去》而成:刪除輯略,保留了其中的內容。輯略中總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小序列于六略及三十八種之后。三、分類。班固《漢書·藝文志》,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王儉《七志》中,經典志即《七略》六藝略,諸子志即《七略》諸子略,文翰志即《七略》詩賦略,軍書志即《七略》兵書略,陰陽志即《七略》數術略,術藝志即《七略》方技略。另外阮孝緒的《七錄》、許善心的《七林》也承其遺風。四、科研。傳播古文經的優點,對附會迷信的今文經學以抨擊,推動了鄭(玄)學的形成。五、著錄。《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書籍,基本上是《七略》所著錄的圖書。所以,通過《漢書·藝文志》,可了解西漢國家藏書的概貌。史志目錄編目原則、體例、方法,可以說皆從《七略》中吸取了營養。已故歷史學家范文瀾說:“西漢后期,繼司馬遷而起的大博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做了一個對古代文化有巨大貢獻的事業,就是劉向創始劉歆完成的《七略》。”當然,史書在漢代不能獨立成類,不僅是因為史書不多,還因為經史尚沒有嚴格區分,史書只是作為經書的附庸而存在。漢人把史書同經書都看作是六藝的一部分,把經與史放在同等地位加以討論。這樣,史書附人“書”和“春秋”兩小類,列人“六藝略”,就是很自然的了。這種分類,一方面反映了漢代以前的史書尚欠豐富,史學不夠發達,未能擺脫“附經立說”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歷史學的發展認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