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數責須賈之事,既喧騰于一時,于是天下皆知范睢之名。范睢記其微時之恩仇,一飯之德必賞,睚眥之怨必報(睚眥,謂相嗔怒而見齒也)。而于鄭安平、王稽二人,所報尤多焉(后鄭安平為趙所圍,舉兵以降。王稽為河東守,與諸侯通,坐法誅,范睢亦以此罷相)。秦昭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欲為范睢必報其仇,乃佯遺平原君書曰:“寡人聞君之高義,愿與君為布衣之友,君幸過寡人,共作十日之飲。”平原君畏秦且信其無他,即入秦見秦昭王,秦昭王乃言曰:“范君之仇在君之家,愿使人歸取其頭來,不然今不令君歸矣。”
平原君曰:“貴而為友者,為賤也。富而為交者,為貧也(上為如字下為于字,反言為富貴而結交,情深者為有貧賤之時也)。夫魏齊者,勝之友也。在固不出也,況又不在臣所。”昭王又遺書趙王,令其殺魏齊,不然將舉兵伐趙,又不放歸平原君。趙孝成王恐,發兵圍平原君家。魏齊夜亡,出見趙相虞卿,虞卿度趙王終不可說,乃解其相印,與魏齊亡。
平原、虞卿寧棄其富貴,以救其窮迫之友,高情俠義,誠可以風示后人者也。虞卿挾魏齊奔大梁,求蔽于信陵君。秦聞公子之匿魏齊也,乃舉兵伐魏國大梁。魏王及公子患之,及魏齊自刎,而秦始罷兵。
欲知魏齊所以自刎之故,則知弱國之外交為可哀矣。方虞卿魏齊之奔魏也,蓋知公子能急人之所急,而不存世態炎涼之見。公子非不欲力踐此義,以畏秦故,猶豫未肯見,又恐客窺見其隱,因問虞卿何如人。時侯嬴在旁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跋涉至趙,一見趙王,即受相印,封萬戶侯,當此之時,天下爭知之。及魏齊窮困過卿,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解相印捐萬戶侯,急士之窮而歸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公子大慚,魏齊聞公子之不肯見也,怒而自剄(音景,以刀割頸也)。趙王聞之,卒取其頭予秦,秦昭王乃歸平原君。
公子在魏,四方皆知其賢,然未嘗有赫赫之功,魏王即不重之,亦未嘗忌之也。趙與魏接壤,一日公子與魏王博(博局戲以五木為殺,有梟、盧、雉、犢、塞五者之采,梟為最勝),而北境舉烽(烽即烽遂,古時用以告警者也),言趙寇至,且已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俄頃北方復傳言來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探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公子欲得鄰國之陰事秘計,俾本國可預為之防,一時得意,遂不覺盡泄于王前,而不知適以觸王之忌也。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再任公子以國政。嗚呼,魏王休矣。己無能而能用人之能,己不賢而能用人之賢,猶可以為治也。乃家有賢能之公子,反畏之不敢用,而寧受外國之欺凌,其不可慨也哉!然公子并不以此灰心,禮賢下士,孜孜然惟恐不及,一如平時。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遺,音位,贈也)。侯嬴不肯受,曰:“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于是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車中以左位為尊,言公子虛左位以待侯生也),自迎夷門侯生。侯生登車,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友朱亥,故久立,與朱亥語,絮絮不休,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者竊皆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別朱亥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上坐,遍贊賓客(贊,告也,謂以侯生介紹于賓客也),賓客皆驚(驚公子之重視侯生若此也)。
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曰:“今日嬴之累公子亦足矣。贏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使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于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得知,故隱屠間耳。”公子欣然往請,數往,朱亥亦不致謝,公子怪之。夫公子所敬禮之侯生朱亥,其人為何如人乎?蓋皆古之勇士,茍遇知己,則慷慨任事,一瞑不返者也。
【批評】
魏齊乃范睢之私仇,此何預于秦昭王事,乃至逼勒平原,威嚇魏王,掀動如許風波,強國心中惟知有己,豈復顧他人難堪哉。平原之不畏強御,虞卿之屈己存友,皆千古血性中人,可以泣鬼神,可以屈侯王。若趙王之唯唯聽命,尚復成何國體。
結客諸公子中,平原之建白殊少,然唐人極重之,如云:“買絲繡出平原君。”又云:“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傾倒如是,蓋獨重其不出魏齊一事高誼足風也。
信陵欲蔽魏齊,以畏秦故,猶豫不決,此所謂失其自由者也。蓋自由云者,言得依正道而行,不為**所奪,于儒家謂之義。有**者,禁遏其志,不得行其心之所安,乃即遷就委屈于其間,則所謂失卻自由者是。不然而身可死,志不可屈,則所謂爭回自由者是。儒家殺身成仁者,如龍逢、比干之抗暴君,文天祥、史可法之殉國難,蓋自由二字爆發之時。如此其正且大也。若夫傲慢其長上,放恣其嗜欲,內則負疚于良心,外則見屈于清議,失其自由未有若此者也。自由云乎哉!
太子丹欲使荊卿刺秦王,而未得間,會秦將樊於期奔燕,荊卿乃思借樊將軍之頭,以親見秦王,一擊中之,為燕國及樊報仇雪恨。樊慨然允之,拔劍自刎,親以其頭付之荊卿之手。君子雖悲其遇,然較之忍辱偷生者,豈不凜凜然大丈夫哉。魏齊窮迫等于樊將,惟身本魏人,非若樊於期之出奔,秦人得以蔽其逃犯,強令燕國執之也。乃秦公然命之,趙欣然行之,以魏人而魏之國力不能保,哀已。以堂堂公子宰相,而魏之國力不能保,尤可哀已。轉輾逃避,終覺天地雖寬,無彼棲息之處,至憤而自盡,函首西秦,弱國之民見此,能不人人自危也歟?亡羊補牢,或可挽救,頑廉懦立,不可一刻緩矣。
侯生用種種方法試驗公子,畢竟淺率。觀諸葛武侯之于先主,固未嘗有此,而君臣之間亦未嘗不魚水相歡。蓋先主之誠意與否,早斷定于草廬三顧之中,既出而復悔之,亦晚矣。戰國時人,好為此等做作,而不知適以見其淺也。
范睢數落須賈的事情,在一時之間沸沸揚揚,于是天下都知道了范睢。范睢牢記落魄時的恩仇,對他有恩德的一定賞賜,有仇恨的一定會報復(睚眥,就是說生氣發怒,咬牙切齒)。而對于鄭安平、王稽二人,回報尤其多(后來鄭安平在趙國被圍困,率兵投降。王稽當河東守的時候和諸侯私通,被殺了。范睢也因為這個被罷免相國)。秦昭王聽說魏齊藏在平原君的家里,想替范睢報仇,于是假裝給平原君一封信說:“我聽說您的高義,想要和您結交朋友。請您來秦國,和我一起游玩十天吧。”平原君懼怕秦國,并且認為秦昭王沒有別的意思,于是到秦國拜見秦昭王。秦昭王就說:“范睢的仇人在您家里,希望您派人把他的頭拿過來,不然我就不會讓您回去了。”
平原君說:“真正值得交的朋友,是當你貧賤時,還依然視你為朋友的那個人;當你在富貴的時候交的朋友,是不值得的(上面是如字,下面是于字,反過來說貧賤時的才是真朋友)魏齊,是我的朋友。即使他在我那里我也不會把他交出來,況且他不在我那里。”秦昭王又給趙王一封書信,讓他殺掉魏齊,不然將討伐趙國,也不歸還平原君。趙孝王非常害怕,發兵圍住平原君的家。魏齊在晚上逃了出去,去見趙國的宰相虞卿,虞卿認為趙王終究不會被說服,于是解下相印,和魏齊一起逃跑了。
平原君、虞卿寧愿放棄富貴來挽救窮迫中的朋友,俠情義骨,實在可以給后人作為楷模。虞卿帶著魏齊到了大梁,想要在信陵君家中求得庇佑。秦國聽說信陵君藏匿了魏齊,于是發兵攻打魏國,魏王和公子很擔憂,直到魏齊自殺,秦國才罷兵。
想知道魏齊自殺的原因,就明白弱小國家的外交真是可哀啊。虞卿、魏齊投奔魏國,就是知道公子能急人之所急,不會有世態炎涼的看法。公子不是不想努力做到,是因為害怕秦國,猶豫著不肯見,又怕客人看見他的難言之隱,于是問虞卿是什么樣的人。當時侯贏在旁邊回答說:“人本來就不容易被人看懂,看懂別人也不容易啊。那個虞卿跋涉到趙國,一見到趙王,即接受相印,封萬戶侯,在這個時候,天下都知道的。當魏齊走投無路找到虞卿,虞卿不敢看重爵祿的尊貴,解下相印拋棄萬戶侯,因為他人的窮困而著急,來投奔公子。您問是什么樣的人,人本來就不容易知道,知道別人也不容易啊。“公子十分慚愧,魏齊聽到公子不愿見他,一怒之下刎頸自殺(剄的讀音和景一樣,用刀割脖子的意思)。趙王聽了,把他的頭給秦國,秦昭王就放還了平原君。
公子在魏國的時候,人們都知道他賢能,但是不曾有顯赫的功績,魏王就不看重他,也不忌憚他。趙國與魏國接壤,有一天公子和魏王下棋(棋盤游戲以五木作為殺著,有梟、盧、雉、犢、塞五類等級,梟是最優的),而北部邊境舉烽火示警(即烽火,遠古時用以烽火報警),說趙入侵,而且已經進入邊界。魏王停止下棋,想召見大臣商議,公子制止魏王說:“趙王打獵罷了,不是侵犯。”又重新下棋。魏王擔心,心不在焉,不久北方又傳來報告說:“趙王打獵罷了,不是侵犯。”魏王大吃一驚,說:“你怎么知道的?”公子說:“我的門客有能探得趙王情報的人,趙王做什么他就會立即報告我,我因此知道的。”
公子想得到鄰國的情報,使本國可以提前進行防范,一時得意,不覺地在魏王前泄露了秘密,而不知道剛好觸動了魏王的大忌。從此以后,魏王畏懼公子的賢能,不敢再任公子把持國政。唉,魏王要完了。自己沒有才能而能用有才能的人,自己不賢而用賢人,這樣還可以治理國家。朝中有賢能的公子,反而害怕不敢任用,而寧愿接受外國的欺負,豈不令人感慨啊!但是公子并沒有因此灰心,禮賢下士,孜孜不倦地唯恐不及,還像平時那樣。
魏國有個隱士叫侯嬴,七十歲,家里貧窮,是大梁夷門的守門人。夷門,就是城的東門。公子聽說后,就去請,想送給他厚禮。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修身潔行,始終不為看門貧困而接受公子的錢財。”公子于是擺酒大宴賓客,人們坐下后,公子駕著車馬,空著左邊(車中以左位為尊,說公子空著左位來給侯生坐)去往夷門迎接侯生。侯生上車,直接坐了上座,想要來觀察公子的反應。公子手握馬韁繩,態度更加恭敬。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街上當屠夫,希望委屈您的車馬去拜訪他。”公子駕車入市,侯嬴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朱亥,故意站了很久,與朱亥聊天,絮絮叨叨地說個不停,暗中觀察公子,公子的臉色更加溫和。當時,魏國將相宗室賓客滿堂,等待公子舉杯。集市上的人都看公子手握韁繩,跟隨的人都罵侯生。侯生看公子的臉色始終沒有變,于是告別朱亥上車。到了公子家,公子引侯生上坐,把侯生介紹給了每位賓客(贊,告訴的意思,把侯生介紹給賓客),賓客都很吃驚(驚訝公子竟然如此重視侯生)。
飲酒盡興,公子到侯生面前祝酒,侯生借機對他說:“今天我役使您也夠了。我只是夷門的守門人,可是公子在大庭廣眾之中駕著車馬迎接我,本來不應去別的地方,現在公子反而去了。我想成就公子的名聲,所以讓公子的車馬在鬧市中訪客,來觀察公子。您變得更加恭敬,集市上的人都是以為我是小人而認為您是長者,能禮賢下士啊。”于是酒席結束后,侯生便成了上客。
侯生對公子說:“我所拜訪的屠夫朱亥,這是個賢能的人,世上沒有人能知道,所以隱居當了個屠夫。“公子欣然去請,多次前往朱亥也不致謝,公子感到奇怪。那公子所尊重的侯生、朱亥,他們的為人會是什么樣的呢?全部都是古代的勇士,如果遇到知己,那么慷慨任事,死也不會感到遺憾啊。
【評論】
魏齊是范睢的私仇,這不關秦王的事,但是秦王逼迫平原君,威嚇魏王,掀動如此大的風波,強國心中只知道有自己,怎么會考慮其他人的難堪呢?平原君不畏**,虞卿委屈自己來使朋友存活,這些都是千古血性中人,可以使鬼神哭泣,可以使侯王屈服。如果像趙王那樣唯命是從,那還會成何體統呢。
各個公子中,平原君的建樹很少,但是唐代人最重視他,比如說:“買絲線來繡出平原君。“又說:“我不知道誰是真心為國,卻讓人又想起平原君。”像這樣欽佩平原君,是因為看中他不出賣魏齊這一件事所體現的看重友誼的風范。
信陵君要隱藏魏齊,因為害怕秦國才猶豫不決,這就是失去了自由。完全自由的人,言行按正道而行,不被**剝奪,在儒家眼中就是義。如果有暴權勢力阻止他的志向,不能使他的心得到安寧,于是委屈于其中,那么這是所謂的失去了自由。不然的話身體可以死,志向不可屈服,那么這就是所謂的爭回自由。儒家殺身成仁的人,像龍逢、比干反抗暴君,文天祥、史可法因國難而死,就是自由二字完全爆發的時候。這樣的人正直而高大。如果有些人對長輩傲慢,放縱自己的嗜好欲望,對內則在良心負疚,對外則屈服于輿論,失去了自己的自由,還說什么自由啊!
太子丹想派荊軻刺殺秦王而沒有得到機會,恰巧秦將樊於期逃奔到燕國,荊軻于是想借樊將軍的頭來親自見秦王,一擊中的,為燕國和樊於期報仇雪恨。樊於期慨然答應,拔劍自刎而死,親自把他的頭給了荊軻。君子雖然對他的遭遇感到悲哀,但是和忍受恥辱茍且偷生的人相比較,這難道不是大義凜然的丈夫嗎?魏齊走投無路的情況跟樊於期一樣,只不過他本身就是魏人,不像樊於期的出逃,秦國人就可以用隱藏逃犯的罪名,強迫燕國拘捕他。于是秦國公然命令,而趙國欣然遵從,作為魏人而魏國的力量不能保全他,悲哀啊。以堂堂公子和宰相,魏國的力量不能保全他,尤其可悲。他輾轉逃避,始終覺得天地雖寬,卻沒有其棲息的地方,最后憤怒而自殺,把頭顱裝在盒子里給了秦國,弱小國家的民眾看到,能不人人自危嗎?亡羊補牢,或許還可以挽救,使頑劣的人變得廉潔,使懦弱的人變得堅強,就一刻不能放松了。
侯生用種種方法考驗公子,畢竟淺率。看看諸葛亮對于先主,就不會這樣,而君臣之間也感覺魚水相歡。劉備的誠意與否,早在三次拜訪草廬之時就斷定了,如果是出來后卻又后悔就太晚了。戰國時的人,喜歡做作的樣子而不知道剛好顯現出淺薄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