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九十八
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朔,詔造大明寶鈔。時中書省及在外各行省皆置局,以鼓鑄銅錢,有司責民出銅,民間皆毀器物以輸官,鼓鑄甚勞而奸民復多盜鑄者,又商賈轉易,錢重道遠,不能多致,頗不便。上以宋有交會法而元時亦嘗造交鈔及中統、至元寶鈔,其法省便,易于流轉,可以去鼓鑄之害,遂詔中書省造之。取桑穰為鈔料,其制方,高一尺,闊六寸,許以青色為質,外為龍文花欄,而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內上兩旁復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中圖錢貫狀,十串則為一貫,其一云“中書省奏準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若五伯文則畫錢文為五串,余如其制而遞減之,每鈔一貫準銅錢一千、銀一兩,其余皆以是為差。其等凡有六,曰一貫,曰五百文、四伯文、三伯文、二伯文、一伯文,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治其罪,有告發者就以其物給之。若有以金銀易鈔者聽,凡商稅、課程、錢鈔兼收錢什三、鈔什七,一伯文以下則止用銅錢。
命置行用庫,在京設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二人,從八品,典史一人,都監二人,隸戶部;在外府州設大使各一人,皆省注。
升陜西平涼府為中府,以戶口、田賦增于舊也。
貴州蠻平、豬平、謝等一十四寨叛,命貴州衛指揮僉事張岱率兵剿平之。
夜有星青赤色,自騰蛇東北行至奎宿沒。
壬戌,以故元國公卜顏帖木兒為察罕腦兒衛指揮僉事,其鎮撫、千戶、百戶五十七人俱以元平章、知院等官為之。
詔計均工夫役。初,中書省議民田每頃出一丁為夫,名曰均工夫役,民咸便之。至是,上復命戶部計田多寡之數,工部定其役,每歲冬農隙至京應役一月遣歸。于是,檢核直隸、應天等一十七府、江西所屬一十三府為田五十四萬五百二十三頃,出夫五十四萬五百二十三人。
癸亥夜,熒惑犯填星。
甲子,中書省臣奏:“大都督府僉事吳復、曹興、謝成例應給公田一千石,吳復先任指揮,已賜公田二百石,今請以八百石益之。”上以曹興居大同時多不循軌度,調福建又受王駙馬賂賄,謝成在山西擅奪民利,惟吳復祿秩如請,興、成二人不給。
戶部言:“北平、河間府、獻州、交河縣洪武四年旱災,黍麥不收,人民饑窘,流移者一千七十三戶,所荒田土三百三十余頃,至今租稅無從徵收。”詔免其租稅。
丙寅,命皇太子及諸王往鳳陽祭皇陵。上惻然謂曰:“吾祖宗去世既遠,吾父母又相繼早亡,每念劬勞、鞠育之恩,惟有感痛而已。今日雖尊為天子,富有四海,欲致敬盡孝,為一日之奉,不可得矣。哀慕之情,昊天罔極!今鳳陽陵寢所在,特命爾等躬詣致祭,以代朕行。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爾等敬之。”因悲咽不自勝,太子、諸王皆感泣。
丁卯,高麗國遣判宗簿事崔原來告哀,言去年九月,國王王顓卒,已遣使訃聞于朝,為盜高鐵頭者邀于路,因不得遠。又言其國有金義者,奉使貢馬,行至只縣,遇朝使蔡斌、主事林實周,遂殺斌而執實周以還,罪當死,已誅義而籍其家。上疑其詐,命拘崔原,別遣使往其國吊祭。
戊辰,命御史臺官選國子生分教北方。上諭之曰:“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教化行雖閭閻可使為君子,教化廢雖中材或墜于小人。□□元北方喪亂之余,人鮮知學,欲求方聞之士,甚不易得。今太學諸生中年長學優者,卿宜選取,俾往北方各郡分教,庶使人知務學,贒材可興。”于是選國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給廩食,賜衣服而遣之。
平陽府言:“所屬蒲、解二州道里迂遠,凡有文移,經月不報,乞以二州隸山西行省為便。”廷議以蒲州近陜,宜隸西安府,解州宜隸山西。上曰:“蒲州在河北,去西安亦遠,豈宜遽改?”不許。
潯州大藤峽猺賊竊發,柳州衛官軍禽捕之。
己巳,置行用四庫于應天府聚寶、幕府、儀鳳三門及會同橋。
南雄商人以貨入京,至長淮關,吏留而稅之,既閱月而貨不售。商人訟于官,刑部議吏罪當紀過。上曰:“商人遠涉江湖,將以求利,各有所向,執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納課于官,彼此一耳,遲留月日而使其貨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
辛未,召故元來降平章阿寒柏于河西,賜羅衣一襲。
壬申以內府鈔庫為寶鈔庫,秩正七品,設大使、副使各一人,以內官為之。
癸酉,置濟南府堰頭漕運所。
丙子,命有司立張巡、許遠廟于歸德州,歲時致祭,用監察御史張度言也。
以太平府儒學教授孫作、嘉興府儒學教授胡隆成為國子助教。作字大雅,江陰人,博學能文章。隆成,山陰人,元至正中貢士。
丁丑,陜州府知事鄭慶復言:“在外有司所服朝服,宜依在京例,亦令官制相承服用,其未入流官,凡遇朝賀,宜用紅圓領衫、皂靴,綴班行禮。”從之。
戊寅,以戶部侍郎趙好德為尚書。
己卯,召河南行省參政宋冕入為戶部尚書。
以軍器庫為軍器左庫,別置軍器右庫,設大使、副使各一人。
辛巳,罷寶源局鑄錢。
癸未,置考功監,設令、丞。
置中都國子學,秩正四品,命國子學分官領之。
甲申,德慶侯廖永忠卒。永忠,巢縣人,楚國武閔公永安弟也。元季,永安起義兵,保巢湖。歲乙未,以兵來歸,從上渡江,累官至同知樞密院事。戊戌,領兵出太湖,遇偽吳呂同僉兵,戰湖中,舟膠淺水,遂陷于吳。上以永忠勇而善謀,命襲兄職。己亥,領兵攻宜興、池州、樅陽,克之。庚子,偽漢陳友諒寇龍灣,永忠率水寨兵逆戰,敗之。辛丑,取安慶,攻江州,州城臨江,守備甚嚴,永忠度其城之高下,造橋于船尾,名曰天橋,以船乘風倒行,逼其城,橋接城上,士卒登城,克之,以功升中書省右丞。壬寅,克南昌。癸卯,援安豐,取廬州。從上伐偽漢,與友諒大戰于鄱陽之康郎山,敵船圍御舟,永忠操所乘戰艦,直沖其圍,殊死戰,圍乃解,復沖友諒樓船而焚之,已而友諒中流矢斃。甲辰,從上征武昌,還京,升中書平章政事。上以漆牌二,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八字賜之,懸于門。乙巳,取泰州。丙午,從大將軍徐達伐張士誠,拔湖州之德清縣,進兵圍姑蘇,克之。未幾,上命御史大夫湯和為征南將軍,以永忠為副將軍,率師伐閩,由海道進克福州、延平,獲元平章陳有定,送京師。明年戊申,上即位,命永忠為征南將軍,率師征兩廣。師至廣州,元左丞何直降,破偽參政邵宗愚寨,斬宗愚以徇。于是惠州、德慶、肇慶等郡循、連、新、梅、桂陽等州皆降。進兵廣西,次梧州,元達魯花赤拜住降,進克南寧。兩廣既平,永忠就撫安其人民,其地有以魘魅蠱毒殺人者,永忠捕得之,磔于市,害遂息。民懷其惠,有為之立祠者。師還京師,上命皇太子率百官迎勞于龍灣。比入見,上大悅,撫慰甚至,又命皇太子送還其第。三年,從大將軍徐達北征,克察罕腦兒第地。是年,論功行賞,賜號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階榮祿大夫,勛柱國,封德慶侯,授以鐵券。四年,詔以永忠為征西副將軍,率師伐蜀。五月,師至瞿塘關,關守甚固,永忠設奇破之,遂率兵長驅,沿江州縣望風款附。舟次銅鑼峽,偽夏主明昇降。永忠號令嚴明,人莫敢犯師,入重慶,有一卒取民七茄,立命斬之。明昇已降,成都尚未下,其守將之家多在重慶,永忠戶加撫慰,成都之人聞之皆感慕其威惠,遂出降,蜀平。五年,率師北征,至和林省哈敦孛剌等處,追襲元將王保保,不獲而還。六年,督舟師出海捕倭,還京師。至是卒,年五十三,上賻遺之甚厚,以其子權襲爵。
乙酉,上以天下驛傳馬夫出貲買馬,早夜供億,勞費倍于他役,詔免其田租以優之。又以為地有閑劇,征有繁簡,宜少分別以均其勞逸,命群臣議。于是議自京會同館至宿州為驛十三,南至京師,西出秦晉,北抵燕薊,其勞最甚,田租宜全免;自百善道至鄭州,當陜西、山西二道,其勞為次,宜免三分之二;自滎陽至陜西、山西、北平為驛一百二十一,其勞又次之,宜免三分之一。詔可。
置北平、山東、直隸、淮安等府、景州、連窩等處遞運所。
丙戌,命儀真、六合二縣各設都群所。
給諸衛軍士戍守北平者戰衣十五萬六千余領。
以鳳翔府莊浪州為莊浪縣,隸平涼府靜寧州。
戊子,升河南懷慶府為中府,以稅糧新增十五萬石之上,故升之。
故元知院不顏朵兒只等來降,賜羅綺、衣服有差。不顏朵兒只者,即元國公乃兒不花也。于是詔置官山衛指揮使司,隸大同都衛,以乃兒不花為指揮同知。
是月,《洪武正韻》成。初,上以舊韻起于江左,多失正音,乃命翰林侍講學士樂韶鳳與諸廷臣以中原雅音校正之。至是書成,賜名《洪武正韻》,詔刊行之。
以廣西按察司僉事答祿與權為翰林院修撰。
大將軍魏國公徐達等還自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