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五章 中國文化》新潮 蔣夢麟作品集

文化是個有生命的有機體,它會生長,會發展;也會衰老,會死亡。文化,如果能夠不斷吸收新的養分,經常保持新陳代謝的作用,則古舊的文化可以更新,即使衰老了,也還可以復興。

歷史上多少燦爛的文化,如巴比倫文化、迦太基文化、古埃及文化,在人類文化史上,都像曇花般一現就消歇了。但也有若干文化,綿延不斷,歷久彌新。其間盈虛消長,是值得我們深長思索的。

大凡文化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內在的,基于生活的需要。人類有種種生活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不得不想種種方法來創造,來發明。這是促進文化發展的一個動力。另一個是外來的,基于環境的變遷。環境變遷多半是受外來的影響。這是因為四周環境改變了,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就不得不采取新的適應方法。人類如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就不能在這環境里生存。我們從歷史上看,這兩個因素總是交互影響的。

中國文化是少數古文化現在還巍然屹立的一枝。它之所以能夠如此,就是因為能不斷吸收新的文化與適應新的環境。歷史上較早的較顯著的一個例子發生在戰國。

戰國時候的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生存,不管王公大臣和國內人民的反對,毅然采取了匈奴的服裝(胡服)和他們的騎射之術(騎在馬上射箭)。胡服和騎射都是外國的東西。他的叔叔公子成對此大表反對。他說:

臣聞中國者,圣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圖之也。

趙武靈王聽了這席話,便自己親自去向他叔叔說明。他說:

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略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上面這段話,把公子成說服了。于是下令變服,習騎射。

胡服騎射的結果,中原出現了兩種東西:一種是褲子,一種是騎射。中國人向來不穿褲子,褲子是從胡人那面學來的。我們推想大概在打仗的時候,要騎在馬上射箭,沒有褲子不大便當。騎射在戰術上更是一個重大的改革。以前我們的箭是徒步的兵卒從地面發射的,也有站在戰車上發射的。自從胡人那兒學得了騎射以后,戰車便少用了,甚至于不用了。這是因為戰車太笨重,在中原平地,沒有山的地方,可以橫行,可以打仗。但趙國(現在的山西)境內多山,戰車在山里無法使用,所以非采取騎射不能抵抗敵人。從此以后,戰爭的方法起了革命性的改變,也保障了中華民族的生存。

騎射引進以后,馬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種工具,所以有“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之句。漢武帝在宮外好幾千畝地里種了苜蓿。天馬是指西域來的馬。**古稱天方,從那邊來的馬稱天馬。馬要用苜蓿來飼養,所以要引進馬,同時還要引進苜蓿。這時戰車不用了,原來徒步的兵卒,現在已成了馬上的騎士。從此軍隊的活動范圍變得既廣且遠,運用也迅速了,因此戰術便整個變了。

雖然胡服騎射是外面來的,但進來以后,就慢慢地變成了我們自己的東西了。我們內部長期發展和適應的結果,到漢武帝時,中國已經繁殖了不少的馬,戰術也變得高明了,所以能把匈奴逐出去。

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國君,他一面發展中國的文化,同時發展軍略,改進戰術,文治武功,都極一時之盛。憑了新發展的戰術,引軍西向,把匈奴趕得遠遠的。歷史上說:“匈奴遠行,不知去向。”現在我們知道他們跑到歐洲去了,他們騷擾歐洲400多年,結果把羅馬帝國毀了。

所以外來的文化,如果能夠采取適當,并適應本國的環境,是能夠幫助解決本國問題的。進來之后,便成了我們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再經過相當時期的發展,便可以產生一種更高的新的文化。胡服騎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外來的文化,固然可以刺激本國文化的發展;而本國的文化,受了外來的影響,也可以更適應環境。如果食而不化,便不會產生像漢代一樣燦爛的文化。所以最危險的事情是只以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好,對外國來的瞧不上眼。這是很危險的事情,知識不夠識見近,往往患這種毛病。譬如最近義和團的事情,西太后以至于北方一班老先生,恨外國的文化,用中國義和團的符咒、刀槍想打外國人,結果一敗涂地。我們不是說外國來的都是好的。外國來的東西,如果不能適應中國的需要,當然不會采取。外國來的東西與中國有好處的,是拒絕不了的。

譬如我們的音樂,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國樂,大都是從西域外國來的。如琵琶、胡琴、羌笛,好多樂器,都是外國來的。中國原來的音樂,只能在孔廟里聽見。許多人都不知我們現在所稱的國樂,是受外國影響很大的。唐代的各種宮廷音樂,大都是西域來的。現在日本宮廷里還代我們保存了一部分。我們中國人并不都是守舊的,我們一向很愿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我們這民族能夠這樣長久存在,原因就是愿意向外國學習。

又譬如佛教,是從東漢時起,慢慢地進來的,到唐朝大盛。從東漢到宋朝(從2世紀到11世紀)經過八九百年的功夫,佛教變成了中國自己的思想,與中國原有的儒道兩家思想一直共存到現在。等到北宋的時候,宋儒起來了,宋儒是我們原有的儒家思想受佛教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新思想。它把中國自己原有的思想改變了,所以近人把宋儒叫新儒學。

現在我們講新儒學。我們現在稱宋儒明儒之學為新儒學。新儒學有兩派:一派以我國原有思想為主,所受佛教思想影響較輕。這派叫做程朱學派。程指程顥、程頤兄弟,朱即朱熹。另一派以宋之陸象山、明之王陽明為領袖,所以稱為陸王派。這派受佛教思想較重,所含我國原來的思想較輕。我們至少可以這樣說,陸王派對外來的佛教思想與中國本來的儒家思想是并重的。兩派比較,則程朱一派較為側重儒家思想一些,這是兩派的分別。陸王一派到了明朝,佛教思想格外濃厚,這是受了禪宗思想的影響。陸王、程朱兩派彼此互相詆毀,互相傾軋。陸象山曾作詩譏諷朱熹,他說:“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其實陸王與程朱兩派,都同受佛教影響,不過輕重之分而已。

明朝末期,西洋耶穌會士來了,他們一面傳布耶穌的教義,同時把西洋的科學也傳了進來。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的傳入,影響了清代的學風。有清一代,因為受科學的影響,考證之學便成了清代學術的中心。

近代西洋文化的輸入,初期是由日本轉譯而來,稍后才直接從西洋輸入。自西洋文化直接從歐洲輸入,中國文化就開始發生大變動了。這個大變動可以五口通商、割讓香港作起點。此后,外國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都一起洶涌地進來了。中國所受影響,也愈來愈厲害。1898年戊戌政變,就是康有為和梁啟超想幫助光緒皇帝把中國徹底改革,實行西化。但因當時反動的力量太大,政變沒有成功。到1900年(庚子年)的時候,忽然發生一項反西化的大反動——義和團之亂,他們想幫助清朝消滅外國人。所謂“扶清滅洋”,就是他們的口號。這事闖下了很大的亂子。從此以后,中國的國勢,便一天不如一天了。

日本人趁這個機會,用西洋文化來打我們。起初是甲午戰爭,我們被打敗以后,便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此后日本又繼續不斷向中國侵略。到第一次歐戰時,日本人的侵略格外變本加厲,“二十一條”條件就是在這時候提出來的。后來凡爾賽和會想把青島讓給日本,消息傳來,國內大表反對,學生反對得尤其厲害。這是一次純粹的愛國運動。由這次愛國運動,導出了一次要求文化改革與社會改革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的思想,便起了絕大的變動。日本人一連串的侵略,我們一連串的抵抗。后來革命軍北伐,國民**成立,與日本的沖突愈大,到1937年,日本開始大規模進軍侵略我們。等到襲擊珍珠港的時候,日本人把世界各國都打上了。一直等到中國八年血戰,才在同盟國共同協力下,把這遠東侵略國家打敗。

所謂中華民族,本來由中國境內的各民族混合而成的。先秦記載,就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稱。東部地方居住的叫夷,西部的叫戎,南部的叫蠻,北部的叫狄。這是我們歷史上常常看見的名字,所謂蠻夷,所謂戎狄,都是外國人的通稱。這種民族,不但散居我們國境四周,而且還雜處在我們國境之內。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只能以文化為中心,來教育他們同化他們。春秋時候,所謂“諸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夷狄而諸夏者則諸夏之”,就是這個意思。所謂夷狄,所謂諸夏,不是種族的差別,只是文化的異同。夷狄而接受諸夏文化的,則夷狄也是諸夏,諸夏而采取夷狄文化的,則諸夏也變為夷狄了。夷夏之分,本來如此。后來內部慢慢統一,就成了一個華夏大民族,一個中國統一的民族。

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稱謂,是我們初期歷史對外來民族的通稱。到了漢朝,凡從外國來的就叫胡,或稱夷了。到了唐朝,外面來的就叫做番了。所以我們常常稱自己為**,稱外國人為夷人。唐朝時自己稱唐人,稱外國為番子。后來我們把自己的國土稱中國,旁的國家稱外國。所以胡與漢,唐與番,中與外,都是中國與外國之別。

這些夷狄與中國本土民族相接觸,外來的文化與原有的文化因接觸而彼此吸收。外國文化,經過中國吸收,便變為中國文化了。我們前面講趙武靈王吸收胡人的戰術,胡人的騎射,到了漢朝便發展成功為一種新的戰術。到了唐朝,吸收印度的文化,不但是佛教,還有從佛教帶來的美術。印度美術含有希臘的成分,這是亞歷山大(Alexander)征服印度邊境時帶來的。中國美術,尤其是雕刻內容都深受影響的。外來文化的進入有兩個途徑,其一是由沖突與戰爭而進來的,其一是由和平的交往而進來的。因為戰斗而進來的像胡服騎射,因為文化交往而進來的像佛教、希臘的美術。中國吸收了外國文化以后,經過一個時期的融合,就成了中國文化了。中國文化受它的影響,從此發出光明燦爛的新的文化出來,在歷史上斑斑可考。所以中華民族是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不是拒絕外來文化的民族。這是我們大家要知道的。能夠吸收外來的文化,吸收得適當,而且能夠把它適應于中國,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以前我寫過《西潮》,那是講外來的文化,所予我們中國的影響。現在我在這本《新潮》里,要講的是中國文化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自己所生的種種變化。我們從歷史上知道每次外來文化輸入以后,經過相當時間,一定會產生一種新的文化,這就是進步。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