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
書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蔡沈曰:「百志猶百慮也。言方寸之間,光輝明白,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蔡沈曰:「慎者,言不可不致其謹也。身修則無言行之失,思永則非淺近之謀。厚敘九族,則親親恩篤,而家齊矣。庶明勵翼,則群哲勉輔,而國治矣。邇,近也。言近而可推之遠者,正此道也。蓋身修、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矣。」
又曰:「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蔡沈曰:「無教逸欲有邦者,言天子當以勤儉率諸侯,不可以逸欲導之也。一日二日者,言其日之至淺;萬幾者,言其幾事之至多也。蓋一日二日之間,事幾之來,且至萬焉,是可一日而縱欲乎。」
又曰:「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蔡沈曰:「有庸,當作五庸。」同寅協恭,和衷哉。蔡沈曰:「敘者,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敘也。秩者,尊卑、貴賤、等級、隆殺之品秩也。言典禮雖天所敘秩,然正之使敘而益厚,用之使秩而有常,則在我而已。故君臣當同其寅畏,協其恭敬,誠一無間,融會流通,而民彝物則各得其正,所謂和衷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懋,勉也。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蔡沈曰:「明者,顯其善,畏者,威其惡。」自我民明威,蔡沈曰:「威,古文作畏。」達于上下,敬哉有土。蔡沈曰:「言天之聰明,非有視聽也,因民之視聽以為聰明。天之明畏,非有好惡也,因民之好惡以為明畏。上下,上天下民也。言天人一理,通達無間,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而吾心之敬,是又合天民而一之者也。有天下者,可不知所以敬之哉!」商
書仲虺曰: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伊尹曰:「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
又曰:「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蔡沈曰:「言勿以小善而不為,萬邦之慶積于小;勿以小惡而為之,厥宗之墜不在大。蓋善必積而后成,惡雖小而可懼。」
又曰:「慎乃儉德,惟懷永圖。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蔡沈曰:「括,矢括也。釋,發也。言若虞人之射努,機既張,必往察其括之合于法度,然后發之,則發無不中矣。」欽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懌,萬世有辭。
又曰:「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承王之休無??。」蔡沈曰:「思孝則不敢違其祖,思恭則不敢忽其臣。惟,亦思也。思明則所視者遠,而不蔽于淺近。思聰則所聽者德,而不惑于??邪。」
又曰:「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又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真德秀曰:「聽言之道,當求義理之當,不當順意見之偏。茍合乎理,雖逆吾意,不可不從;茍拂乎理,雖順吾意,不可不察。」
又曰:「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又曰:「天難諶,諶,信也。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
又曰:「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蔡沈曰:「僭,差也。惟吉兇不差在人者,惟天之降災祥在德故也。」
又曰:「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蔡沈曰:「左右者,輔弼大臣,非賢才之稱可盡,故曰惟其人。」臣為上為德。蔡沈曰:「為上為德,左右厥辟也。不曰君而曰德者,兼君道而言也。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蔡沈曰:「難者,難于任用;慎者,慎于聽察,所以防小人也。和者,可否相濟;一者,始終如一,所以任君子也。」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蔡沈曰:「克一者,能一之謂也。博而求之于不一之善,約而會之于至一之理,此圣學始終條理之序也。」
說苑:伊尹曰:「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后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擇士,務于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書傅說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疇敢不祇若王之休命。」蔡沈曰:「言君果從諫,臣雖不命,猶且承之,況命之如此,誰敢不敬順其美命乎?」
又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亂,治也。惟天聰明,惟圣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蔡沈曰:「天之聰明,無所不聞,無所不見,無他,公而已矣。人君法天之聰明,一出于公,則臣敬順而民亦從治矣。」
又曰:「慮善以動,動惟厥時。」蔡沈曰:「善,當乎理也。時,時措之宜也。」又曰:「惟厥攸居,政事惟醇。」蔡沈曰:「居止而安之義,安于義理之所止也。義理安于自然則一矣,一故政事醇而不雜也。」
又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王忱不艱,允協于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蔡沈曰:「王忱不艱,言王忱信之,亦不為難。」
又曰: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蔡沈曰:「人求多聞者,是惟立事。然必學古訓,深識義理,然后有得。」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茲,道積于厥躬。蔡沈曰:「遜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學,如有所不及。虛以受人,勤以勵己,則其所修如泉始達,源源乎其來矣。篤信而深念乎此,則道積于身,不可以一二計矣。」惟敩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蔡沈曰:「敩,教也。言教人居學之半。始之自學,學也;終之教人,亦學也。一念終始,常在于學,無少閑斷,則德之所修,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周
書箕子曰:「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蔡沈曰:「羞,進也。使進其行,則官使者皆賢才,而邦國昌盛矣。」
又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
三略:呂望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以其恩素篤、謀素和也。」
書:召公奭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又曰:「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又曰:「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周公曰:「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蔡沈曰:「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者,以勤居逸也。」
逸周書:周公曰: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昌大在自克,無過在數懲,不困在豫慎,見禍在未形,除害在能斷,安民在知過。用兵在知時。勝大患在合人心。施舍在平心,不幸在不聞其過。福在受諫,基在愛民,固在親賢。禍福在所密,利害在所近,存亡在所用。尊在慎威,安在恭己。
國語:史佚曰:「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
左傳:周任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蘊崇,積聚也。絕其根本,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又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國語:虢文公曰:「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共給共,供也。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敦龐純固于是乎成。」
左傳: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
國語:內史過曰:「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齊,齋也。精潔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饗而民聽,民神無怨,故明神降之,觀其德政,而均布福焉。」
曹劌曰:「夫惠本而后民歸之,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時,器不過用,財用不匱,莫不共祀。是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
管子:管夷吾曰:「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則法不可不審。法者,將立朝廷者也。將立朝廷者,則爵服不可不貴也。爵服加于不義,**賤其爵服。民賤其爵服,則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則令不行矣。法者,將用民力者也。將用民力者,則祿賞不可不重也。祿賞加于無功,**輕其祿賞。民輕其祿賞,則上無以勸民。上無以勸民,則令不行矣。」
又曰:「規矩者,方圓之正也。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雖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
又曰:「天子有善,讓德于天,諸侯有善,慶之于天子,大夫有善,納之于君,民有善,本于父,慶之于長老。此道法之所從來,是治本也。」
又曰:「雖有明君,百步之外,聽而不聞,閑之堵墻,窺而不見也。而名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納其忠也。信以繼信,善以傳善,君信而臣繼之,君善而臣傳之,是以四海之內,可得而治。」
又曰:「天不為一物枉其時,冬不為松柏不凋輟其霜雪,夏不為薺麥枯死止其雨露。明君圣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
又曰:「昔年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國富多粟生于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又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又曰:「天生四時,地生萬財,以養萬物,而無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時,勸之以耕織,以厚其養,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故曰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也。」又曰:「天之道,滿而不溢,盛而不衰。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故曰持滿者與天。」
又曰:「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又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又曰:「人君泄,則言實之士不進;言實之士不進則國之情偽不竭于上。」
又曰:「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圣。雖有湯武之德,復合于市人之言。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于眾心之所聚。先王善與民為一體。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
又曰:「天因人,圣人因天。」
又曰:「公之所加,罪雖重,下無怨氣;私之所加,賞雖多,士不為歡。」
又曰:「明主之治國也,其當賞者,群臣不得辭也;其當罰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賞功誅罪,所以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則害禾谷,盜賊弗誅則傷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則是利奸邪而長暴亂也;行私惠而賞無功,則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則是使民輕上而易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意,明主不為也。
又曰:「錯國于不傾之地,積于不涸之倉,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爭之官,明必行之路,開必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錯國于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積于不涸之倉者,務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使民于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明必行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強民以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則國安,務五谷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富,令順民心則威令行,使民各為其所長則用備,嚴刑罰**遠邪,信慶賞**輕難,量民力則事無不成,不強民以其所惡則詐偽不生;不偷取一世**無怨心;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
又曰:「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令于生利人則令行,禁于殺害人則禁止。
又曰:「斷制五刑,各當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驚。」又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又曰:時者得天,義者得人。既時且義,故能得天與人。又曰:「主不周密,則正言直行之士危;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臣黨而成群。」
又曰:「凡民之從上也,非從口之所言,從情之所好者也。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明君知民之必以上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又曰:「心治,是國治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從。」
又曰:「聽言之道,勿望而距,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
又曰:「凡人莫不欲利而惡害,是故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扶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天下所謀,雖立必隳;天下所扶,雖高不危。」
又曰:「明主之道,卑賤不待尊貴而見,大臣不因左右而進,故無壅遏之患。」
國語晉文公問于郭偃曰:「始也,吾以國為易,今也難。」對曰:「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矣。」
左傳胥臣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
熊旅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豐財,謂綏萬邦、屢豐年也。國語王孫說曰:「圣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也,亦議之。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主德義而已。」范燮曰:「賢者寵至而益戒。不足者為寵驕。」
又曰:「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
左傳臧孫紇曰:「在上位者,灑濯其心,壹以待人,軌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人。夫上之所為,民之歸也。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是以加刑罰焉,而莫敢不懲。若上之所為,而民亦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灑,讀作洗。
士弱曰:「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
子太叔問政于子產。子產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思而后行,如農之有畔。言其次,其過鮮矣。」
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論其得失。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如何?」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為忠善則怨謗息。」不聞作威以防怨,欲毀鄉校即作威,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道,通也。不如吾聞而藥之也。以為己藥石。
又曰:「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衛侯問北宮文子曰:「何為威儀?」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民,謂之有威儀也。」
晏嬰曰:「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經也。君令而不違,臣忠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貞,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質也。」
又曰:「君人執信,臣人執恭,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又曰:「君所為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為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而去其否,是以政成而不干。」晏子春秋晏嬰曰:「先王之立愛,以勸善也。其立惡,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興也,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
又曰:古之圣王,其行公正而無邪,故讒人不得入;不阿黨,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斂之人不得行。
又曰:賢君之治國,其政任賢,其行愛民,其取下節,其自養儉。從邪害民者有罪,進善舉過者有賞。其政刻上而饒下,赦過而救窮。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以加罰,不從欲以勞民,不修怨而危國。上無驕行,下無諂德;上無私義,下無竊權。上無朽蠹之藏,下無凍餒之民。賢君之治國若此。
左傳閔馬父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易孔子彖傳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朱子曰:泰,通也。小,謂陰。大,謂陽。言坤往居外,乾來居內。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朱子曰: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天地養萬物,圣人養賢以及萬民。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程子曰:「君子之道,其說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于心而悅服無??。故以之先民,**悅隨而忘其勞;率之以犯難,**心悅服于義,而不恤其死。」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象傳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程子曰:「裁成,謂體天地交泰之道,而裁制成其施為之方也。輔相天地之宜,天地通泰,則萬物茂遂。人君體之而為法制,使民用天時,因地利,輔助化育之功,成其豐美之利也。如春氣發生萬物,則為播種之法;秋氣成實萬物,則為收斂之法。」乃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輔助于民也。民之生,必賴君上為之法制,以教率輔翼之,乃得遂其生養,是左右之也。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朱子曰:以仁為體,則無一物不在所愛之中,故足以長人。嘉其所會,則無不合禮。使物各得其所利,則義無不和。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故足以為事之干。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系辭傳曰:「勞謙,君子有終,吉。」此謙九三爻辭。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朱子曰:德言盛,禮言恭,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
不出戶庭,無咎。此節初九爻辭。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朱子曰:正辭,便只是分別是非。
禮記:孔子曰: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又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又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又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于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
孔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又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孝經孔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又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又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又曰:「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又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左傳仲尼曰:「政寬**慢,慢則糾之以猛;糾,猶攝也。猛**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又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大戴禮孔子曰:「君子之道,譬則防歟!夫禮之塞,亂之所從生也;猶防之塞,水之所從來也。故以舊防為無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見,而禮之所為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正,堅如金石,行此之信,順如四時,處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豈顧不用哉?然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又曰:「福莫長于無咎。」
又曰:「工女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赍材,賢君良上必自擇左右。」是故佚于取人,勞于治事;勞于取人,佚于治事。又曰:「父之于子,天也。君之于臣,天也。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君,是非反天而倒行耶?故有子不事父,不順;有臣不事君,必刃。」
家語孔子曰:「御四馬者正六轡,御天下者正六官。同是車馬,或以致千里,或不及數百里,以其所為進退緩急異也。同是官法,或以致平,或以致亂者,亦以其所為進退緩急異也。」
晏子春秋:孔子曰:「古之善為人臣者,聲名歸之君,禍災歸之身。入則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
賈誼新書: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說苑:孔子曰:「弓調而后求勁焉,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愨而后求知能焉。」
韓詩外傳: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持滿之道,抑而損之。」子路曰:「損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寬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廣大者,守之以儉;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眾兵強者,守之以畏;聰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聞強記者,守之以淺。夫是之謂抑而損之。」荀子:顏淵曰:「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無危者也。」
大戴禮:「曾子曰:君子成人之美,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
又曰:「目者,心之孚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則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見者,占其隱者。」又曰:「先憂事者后樂事,先樂事者后憂事。」
又曰:「古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內,戰戰唯恐不能乂;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內,戰戰唯恐失損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戰戰唯恐不能勝;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唯恐刑罰之至也。是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又曰:「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事父。與兄言,言友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又曰:「孝子善事君。」又曰:「與君子游,苾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與小人游,忒乎如入鮑魚之次,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是以君子慎其所去就。與君子游,如長日加益而不自知也。與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幾何而不陷乎哉!」
公羊傳公羊高曰:「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其子孫。」
子華子程本曰:「上下洞達而無疑,是以天下和平。天下之所以平者,政平也。政之所以平者,人平也。人之所以平者,心平也。」
荀子:「荀卿曰: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窌,窖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等賦,以差等制賦也。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其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豐熟,而陳積有余。是無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
又曰:「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財貨。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利,樂分施而恥積藏。」
又曰:「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
又曰:「有治人,無治法。」
陳囂問孫卿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孫卿子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又曰:「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又曰:「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而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而輟行。」又曰:「圣人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是以眾異不得相蔽也。」
又曰:「人心譬如盤水,正措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可以見須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乎上,則不可以得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小物引之,其正外易,其心內傾,則不足以察粗理矣。」
又曰:「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說,教人也;聽,聽人之言也;辨,辨其是非也。
又曰:「王者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惜愿禁悍,而刑罰不過。使百姓曉然皆知為善于家,而取賞于朝也;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顯也。」
欽定執中成憲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