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試論杜定友對四庫分類法的批判 http://www.liqianming.com http://www.liqianming.com/LunWen/2017-02-03/98031.html 楊恒平 (廣州大學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006) 關鍵詞:杜定友;四庫全書;分類法 摘 要:杜定友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圖書館學的開創者,所著《校仇新義》是其代表作之一,書中對四庫分類法的批判惹人矚目,認為四庫分類法過于囿于成見,以至于經無定義,子不成家,史不以時,集而無物,但他并未完全否定四庫分類法,主張新的統一分類法必須考慮到中國古籍的特殊性,新舊合流,對四庫分類法加以改造,使之更合乎圖書分類的實際情況。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

試論杜定友對四庫分類法的批判


  • 時間:2017-02-07 10:27:52
  • 來源:本站發布
  • 作者:楊恒平

楊恒平

(廣州大學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006)

關鍵詞:杜定友;四庫全書;分類法

摘 要:杜定友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圖書館學的開創者,所著《校仇新義》是其代表作之一,書中對四庫分類法的批判惹人矚目,認為四庫分類法過于囿于成見,以至于經無定義,子不成家,史不以時,集而無物,但他并未完全否定四庫分類法,主張新的統一分類法必須考慮到中國古籍的特殊性,新舊合流,對四庫分類法加以改造,使之更合乎圖書分類的實際情況。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1)01-0137-03

杜定友先生(1898-1967)祖籍廣東南海,生于上海。他篳路藍縷,屹屹窮年,一生專心于圖書館事業,筆耕不輟,著述甚富,是我國近現代圖書館學的開創者、奠基人,與劉國鈞先生一起被世人稱為“北劉南杜”,在圖書館基礎理論、目錄學、分類法、漢字排檢及圖書館建筑等領域卓有建樹。

在他豐富的圖書館學著述當中,《校仇新義》一直被認為是其極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該書的內容企圖打破中國古代舊有的目錄學思想桎梏,向世人灌輸和宣揚西方嶄新的圖書館學,其中對四庫分類法的批判尤其惹人矚目,甚至可以用“尖刻”來形容。他認為四庫分類法脫離了圖書分類原則,不詳盡,不概括,沒有預見學科的新發展,四庫分類體系之所以得以自唐而后沒有改者,并不是其分類體系如何之完善,而僅僅因為歷代朝廷皆以此分類法頒行天下,屬下官員又一向都是樂于奉行,憚于更易,故使四庫分類法行之近千年而不張改。正是基于此,他針對四庫分類各門目分別進行論之,辨其是非得失,給予了中國古代傳統分類法一個較為客觀公允的評價。

1 四庫所部無乃繁博

我國古代的四庫分類法源于西漢劉歆的《七略》,即《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班固《漢書·藝文志》、劉宋王儉《七志》、梁阮孝緒《七錄》皆承其緒,到西晉茍勖《晉中經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后李充重分四部,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始有以經、史、子、集(詩賦)之名冠于四部,自此至清《四庫全書總目》,我國圖書分類基本不出四部分類體系,而清《四庫全書》所采用的四庫分類法也是四庫分類體系中最為成熟的代表。

事實上,四部分類法產生前后,就有學者對此分類法提出質疑,杜先生最為服膺的宋朝學者鄭樵就認為:“《七略》所分自為茍簡,四庫所部無乃繁博”。杜定友先生認為四庫分類法類目不夠詳盡,脫離了圖書分類之本旨,尤其是隨著晚清以來的西學東漸,近代從西方國家輸入的新學科不斷增加,圖書種類也遠非經、史、子、集之四部分類所能囊括。因此,他直斥四部之弊:“一日不詳盡。以九十四類類《四庫全書》可也,以九十四類類今日之群籍可乎?……二日不該括。近人為學,新舊兼治。圖書內容,中外并陳。文字有中外之分,學術無國別之限,有舊而無新可乎?……三日不合理。釋、道分割而名、墨不列家,《四書》入經而孔門弟子夷于門外。……四日無遠慮。四部之法,以成書為根據,未為將來著想。新出之書,無可安插;后起之學,無所依歸。……五日無標記。分類之法,最重標記。……而四部之分,各類分配,多寡異殊,組織系統,尚欠完密。”晚清以降,西學東漸,各種西方學術門類的圖書也隨之傳人中國,學科門類也較中國古代復雜得多,四部分類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學術文化的發展,打破四庫分類法、建立新的圖書分類體系已是大勢所趨。

2 四庫門目之論

四部分類體系到清朝乾隆皇帝編纂的《四庫全書》才臻于成熟,被看作是四部分類法的代表,然而,杜定友先生則不是這么認為,痛陳四部分類體系之謬,“《七略》之法,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猶不失分類之本旨,而后世不察,妄分四部。學無門戶,而強分內外。經為宏道,史以體尊,子為雜說,集為別體,一以尊崇圣道。以圖書分類為褒貶之作,失其本旨遠矣。”因此,杜定友先生認為四庫分類過于囿于成見,部次州居,殊多牽強附會,以至于“經無定義,子不成家,史不以時,集而無物,不通甚矣!”。

2.1經無定義

經部原稱為“六藝”,即:《易》、《詩》、《書》、《禮》、《樂》、《春秋》。后又有五經、七經、九經及十三經之說,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孟子》、《論語》、《孝經》、《爾雅》。經學是中國古代傳統學術的主體,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源泉,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正如杜先生所認為的,“從來圖書部類必先言經,經羅萬有,為我國學術之源泉”,故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復雜多樣,對之如何較為科學地分類,歷代皆因其所藏典籍之多少根據四部分類體系因地制宜,所分皆有不同之處。杜定友先生根據新圖書館學的圖書分類體系,認為四部分類體系中經部的分類標準不清,“以《論語》列入經部,而論孔氏之書及孔子弟子均退居子部,豈明學術之類例哉?”。他認為應當分別歸類:《易》從內容上看,基本屬于哲學范疇,應人中國古代哲學類;《書》是中國古代史;《詩》是詩歌總集,應人文學詩歌類;《三禮》皆載禮儀、制度,當人政治制度類;《春秋三傳》與《書》一樣皆屬于中國古代史;《五經總義》與《四書》皆屬叢書性質;《孝經》則應屬倫理學;《爾雅》則屬于語言文字學的范圍。

回到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