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館藏文獻資源配置的基本原則
1.1 確立館藏文獻資源發展長遠規劃
文獻資源建設長期規劃.是從客觀上計劃科學合理的藏書體系。內容包括:藏書發展模式、發展的目標、重點藏書發展的領域及實施的步驟與措施。圖書館的藏書應是有序組成和有機構成。制定好本館藏書的短期計劃和長遠規劃,統計各學科藏書比例、專業特色,與讀者的需求層次及文獻的時間價值、使用價值.由此確立館藏文獻結構是否合理及讀者需求的適應狀況。
1.2文獻自身的連續性和學科自身的完整性
任何門類學科知識都是人類不斷探索、積累總結的智慧結晶,經過不斷發展提高,逐步形成本學科完整的體系。根據各學科出版的各類知識文獻,保持文獻的連續性和文獻包含的知識的連續性.使圖書館收藏的某學科知識的文獻.真正反映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和遠景。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長期規劃,為讀者利用完整的文獻提供有利的條件。
1.3文獻建設應樹立用戶第一的理念
讀者是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圖書館收藏的文獻,只有通過讀者的有效使用,才能實現其價值。特別是公共圖書館必須把它的服務面向社會.不管是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服務,還是為科研教學服務,都是為滿足讀者不同需求。因此,圖書館的藏書必須和讀者需要相結合,脫離了讀者的實際需要,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就難以得到保證。省級公共圖書館任務是為本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發展服務,它的人藏范圍要全面廣泛、使用性強:人藏的文獻要求有綜合性、運用性特點,滿足不同讀者對文獻的不同需求。
1.4文獻資源建設的經濟性和互補性原則
藏書能否得充分利用是衡量圖書館經濟效益的重要標準.經濟性原則的最終目的是圖書館具有較高利用率。在滿足絕大部分讀者需求的原則下,以較少的經費求得最好的效用。通過對讀者文獻需求的分析研究,調整藏書結構,把有限的經費用到者的需求上。也可與各種文化教育科研機構等建立良好的書刊互換關系,這也是解決圖書經費匱乏的有效途徑之一。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可使文獻信息高度集中化,使不同類型的文獻形成一個聯合體。還要充分利用各種公共和商業性的信息補充文獻資源的不足。
2制定合理的文獻資源配置要素
2.1確定文獻資源建設總體布局的綱要
制定以學科體系為基礎的藏書發展框架。根據劃分的藏書學科范圍,相應做出不同的收藏級別,并以此結合出版年代、文獻類型等計劃目標,規劃未來文獻建設的發展。因服務用戶的不同,其對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要求也就不盡相同。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應根據用戶的要求來確定自己的館藏結構,確定館藏重點、核心,重點學科與一般學科的文獻資源建設的比例等。堅持針對性、實用性、共享性及經濟性的館藏原則,找準自己的館藏定位。在載體形式上盡量多元化,在收藏方式上盡可能多樣化,同時還應有計劃的開發特色文獻資源和館藏文獻的整合,根據長遠的總體文獻資源發展規劃,制定分段的實施計劃。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保證文獻資源整體化建設的順利發展。
2.2確定館藏文獻資源選擇范圍及補充方式
文獻信息資源的選擇必須建立在對信息資源的正確評價、統籌規劃和有效篩選方案基礎上。為了避免靠推斷、經驗等主觀意愿來判斷取舍的弊端,應按一定標準和原則對信息資源進行評價和選擇。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信息資源特點、價值和分布狀況及讀者與市場對它的需求程度,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突出特色,避免信息資源選擇的低水平重復。從微觀上認真考慮信息資源的內容、載體、類別、語言和水平層次,建立科學的篩選方案對文獻信息資源進行多方位的測定,力求保證文獻資源的質量。信息資源建設務必要做到寧缺勿濫、舍雜求精、專有所長。
2.3確定館藏文獻學科的等級、語種、版式
綜述館藏歷史和現狀、闡明館藏的范圍、收藏的重點及非重點,闡明館藏的收藏形式、語言等準則,可分學科對館藏進行具體的描述。館藏文獻學科的等級、語種、版式反映了圖書館對社會文獻信息覆蓋的程度,是圖書館收藏水平的標志之一。
2.4確定館藏剔舊規范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管理規范
文獻資源建設是一個持續積累、充實和完善藏書的動態過程。不僅包括新文獻源源不斷地增加,而且包括對已人藏的文獻中由于各種原因而失去使用價值的部分進行剔除。藏書的保存、替代、剔舊是文獻資源建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它應遵循文獻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其重點應放在藏書的實用價值上,館藏利用率如何,同時也應考慮文獻本身的科學價值、參考價值和文物價值,并注意保持藏書的系統完整性。這樣才能使館藏和圖書館任務保持一致.持續發展,滿足讀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