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中國古代藏書樓封閉性與開放性芻議 http://www.liqianming.com http://www.liqianming.com/LunWen/2017-02-03/115527.html 黃幼菲(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4)關鍵詞:藏書樓;封閉性;開放性摘 要:中國古代藏書樓是華夏文明的一枝奇葩,雖然具有很大的封閉性,“書藏”思想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它并非絕對封閉保守,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具備近現代圖書館“收藏圖書與提供使用”的基本功能和本質屬性。它作為社會和時代的產物,自然無法離開其母體的遺傳基因而呈現出一個強健的開放形態,我們絕不能因為它的封閉性,就否定它的開放性。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0)03-0023

中國古代藏書樓封閉性與開放性芻議


  • 時間:2017-02-07 19:42:42
  • 來源:本站發布
  • 作者:黃幼菲

黃幼菲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4)

關鍵詞:藏書樓;封閉性;開放性

摘 要:中國古代藏書樓是華夏文明的一枝奇葩,雖然具有很大的封閉性,“書藏”思想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它并非絕對封閉保守,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具備近現代圖書館“收藏圖書與提供使用”的基本功能和本質屬性。它作為社會和時代的產物,自然無法離開其母體的遺傳基因而呈現出一個強健的開放形態,我們絕不能因為它的封閉性,就否定它的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0)03-0023-03

1 中國古代藏書樓演進歷程

1.1 中國古代藏書樓的“四次變革”

  我國古代藏書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期間,文獻收藏史共有四次大的變革。殷周兩朝,藏書是“官守其書”,廣大民眾與圖書無緣;春秋末年,孔子通過畢生努力,變“學在官府”為“學在民間”,使眾多平民有了擁有和閱讀圖書的可能;秦漢時期,大力修建宮廷藏書處所,藏書樓初具規模,這是第一次大變革。東漢之后,紙張出現并逐漸成為圖書文獻的主要載體,圖書的傳抄和普及變得容易,社會上有了官府藏書之外的各種文獻收藏,藏書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這是第二次大變革。唐宋至明清之際,雕版印刷術發明并在全社會普及,經濟文化不斷發展,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流通,致使圖書的收藏和利用水平大大提高,各種類型的藏書樓驟然增多,藏書樓進入繁榮和鼎盛時期,這是第三次大變革。這三次大變革,改變的只是“社會上圖書和圖書收藏者的數量,卻沒有根本改變文獻收藏的基本性質”,“重藏輕用”的“書藏”思想并未徹底改觀。清末,西風東漸,封建自然經濟解體,近代圖書館的出現,這是第四次大變革,這場變革直接導致古代藏書樓的衰落和近代圖書館的誕生。

1.2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藏書樓的封閉性

  人們之所以把古代藏書機構統稱為“藏書樓”,“主要是由于古代的藏書機構‘重藏輕用’(請注意:是‘輕用’,而不是‘不用’)”,但它們已具備圖書館的最基本特征:收藏圖書和利用圖書。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這一切都是正常的、必然的,是與當時社會需要相適應的。“今天的圖書館人用當代的標準苛求古人,就象成年的父母嘲笑幼兒的無知一樣”。

“過去我們談到古代藏書樓的封閉性,過多地責備藏書家自私自利,是不公平的,因為古代藏書樓的封閉性是由不少客觀原因造成的”。從文獻傳播的角度來看,古代藏書家是整個文獻傳播鏈條中承上啟下的一個環節。沒有這個環節,文獻傳播就可能中斷。他們為文獻傳播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大凡世上之物都有其發展的規律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以現代人之標準來衡量分析古代的藏書樓不免有牽強的嫌疑,現代圖書館很強調文獻的開發和利用,‘以人為本’的服務觀念,恐怕百年之前的西方也很少有人提及”。要研究中國藏書樓就必須考察其發展的特定歷史條件,分析其社會和時代背景。

2 中國古代藏書樓封閉性的成因

2.1 狹隘自私的小農意識是其思想基礎

  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以低水平的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業生產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自給自足的個體農業經濟限制了商業的發展,進而又限制個體農業經濟形態的轉變。封建社會長期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使廣大民眾滋生了狹隘自私的小農意識,藏書家也不例外。

  藏書人的“自私”主要表現在:“秘惜所藏”。它是中國古代私家藏書的重要特征。清末的王韜曾經指出:清代嗜古力學之士雖然“雅喜藏書”,但是“皆私藏而非公儲”,“若其一邑一里之中,群好學者輸資購書,藏庋公庫,俾遠方異旅皆得入而搜討,此惟歐洲諸國為然,中土向來未之有也”。藏書吾之私有,不借他人天經地義。明代范欽就明確表示,“書不借人,書不出閣”。唐杜暹在藏書題記中也說:“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為不孝。”清代王昶更是認為借書于他人“是非人,犬家類。屏出族,加鞭箠”。

  藏書人的“自利”主要表現是:借書不還、損毀污染、據為己有。應該承認在古代讀書人中,確有一些優秀讀者,例如宋代杜鼎升“凡借本校勘,有縫拆蠹損之處,必粘背而歸之;或彼此有錯誤之處,則書札改正而歸之”。明代宋濂借書必“計日以還”,“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但是在古代讀書人、藏書人中,也有不少讀者和藏書人思想素質不高,借人圖書或據為己有,或損毀污染。正如北齊顏之推所說:“狼藉幾案,分散部軼,多為幼童牌妾之所點污,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宋代穎川一個讀書人“《九經》各有數十部,皆有題記,為借人不還者,每炫本多”。這種自私自利的小農意識嚴重限制了藏書的流通和利用,阻礙了藏書樓開放和發展。

回到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