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圖書館;以人為本;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摘 要:提出圖書館堅持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結合實例具體闡述了圖書館如何從讀者和圖書館員兩方面實施人文關懷。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09)05-0118-03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是全世界諾貝爾獎得主1988年巴黎會議的議題。孔子,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在天人合一基礎上“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孔子的人本精神不僅在把人當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怎樣做人,關懷人的內在道德修養。
鑒于“人本”思想在我國所具有的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各個領域將其發揚光大。公共圖書館作為先進科學技術與深厚人文積淀的結合體.是向社會公眾提供圖書閱讀、傳播知識、提供信息服務的公益性機構。她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公眾,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而更應高舉以人為本的旗幟,永遠將公眾精神至上視為圖書館的根本準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制訂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明確指出:“公共圖書館應當隨時都可讓人到館.它的大門應當向社會上一切成員自由地、平等地開放,而不管他們的種族、膚色、國籍、年齡、性別、宗教、語言、地位或教育程度。”
1995年12月,美國圖書館協會發表了《美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十二條宣言》,其中強調:“圖書館是改變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基地……圖書館應不論貧富等級,向社會所有的人平等地提供資料:圖書館尊重個人價值。圖書館要向每一個人、每一種思維方式大開方便之門……圖書館激勵每一個人……”
日本于1996年發表的《關于公共圖書館管理的十二條建議》中也鮮明地指出:“取消利用限制;藏書體系要反映讀者的需求;平等地對待每一個讀者;尊重每一個讀者……”
隨著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正從以書刊借閱為主體的信息服務走向以信息交流為主體的知識服務。在圖書館的發展進程中,以人為本應成為貫穿其始終的一條主線。人文屬性是圖書館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弘揚人文精神是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必須體現的基本理論與根本使命。人始終是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動力和支點。我國圖書館界要貫徹與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必須更加重視和踐行人文關懷。內涵豐富的圖書館人文精神不僅要倡導對讀者的關懷,也要注重對圖書館員的關懷。1 對讀者實施人文關懷
1931年.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發表了圖書館學著作《圖書館學五定律》,即:“書是為了用的: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節省讀者的時間: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這五定律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思想.生動地闡釋了圖書館人文關懷的重要性。的確,圖書館的存在是為了滿足讀者對知識、信息的客觀需求,讀者是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所以,圖書館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實踐以人為本,使讀者切實感受到圖書館的人文關懷。1.1 “人性化設計”——圖書館建筑及設施設備
隨著人文理念的傳播,圖書館愈發注重在館舍建筑設計和設施設備中融入人性化的元素。人文關懷已成為現代圖書館建筑的主旋律。這主要體現在建筑所在的自然環境、建筑外觀、館內功能設計和空間及平面布局、室內色彩和裝飾、植物的綠化與美化、文化設施設備等諸多方面。首先,新館選址要注重與自然環境的結合。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營造出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休閑審美空間.有益于讀者的身心健康。其次,建筑外觀應兼備使用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并向生態型建筑靠攏。室內布局要從方便讀者、科學發揮圖書館功能角度出發,有機組織、合理分區。植物的綠化與美化已成為體現圖書館人文內涵和文化底蘊的一種重要方式,也要加以重視。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提供多功能廳、報告廳、展廳、影視廳等各類文化設施。采用無障礙環境設計,為弱勢群體提供方便。在家具設備的選用上盡量考慮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圖書館應通過建筑及設施設備的人性化設計突出她獨有的安靜、親和、神圣的人文環境,為讀者打造舒適溫馨的閱讀和活動空間,提高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興趣和效率.使讀者感受到“家”的溫暖。國家圖書館二期暨國家數字圖書館于2008年9月9日正式開館.二期新館建筑風格注重簡約和現代。室內布局以開放式閱覽空間、開放的圖書自由索取為主要功能特性,設有寬敞的閱覽區、安靜的研究區、高雅的學術區、多彩的藝術區、溫馨的休閑區以及現代化的展覽區和培訓區,布局合理舒適,充分彰顯了對讀者的人文關懷。1.2“滿足需求適時引導”——館藏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