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玲
(漳州師范學院圖書館,福建漳州 363000)
關鍵詞:農村圖書館;發展模式;保障措施
摘 要:本文介紹了農村圖書館的發展概況,明確了發展農村圖書館的必要性;探討了農村圖書館的三種發展模式,進而提出了順利實施農村圖書館發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0)04-0024-03
1 農村圖書館的發展概況
農村圖書館的發展概況可概括為:資金投入不足、人員素質較低、建設滯后、地區發展嚴重失衡,雖是星星之火,卻未成燎原之勢。
1.1農村圖書館的資金投入不足
農村圖書館作為農村文化的主陣地,在資金的投入上,長期以來都是由當地鄉鎮政府承擔的。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由于各鄉鎮政府較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改善投資環境,往往忽略了對文化建設經費的持續保證,導致了農村圖書館的鞏固與發展舉步維艱。多年來農村圖書館的事業經費沒有列入鄉鎮政府的財政預算之中,經費多是從文化站本已很少的經費中調劑過來的。農村圖書館購書經費不足是限制圖書館館藏擴大以及館藏及時更新換代的根本原因,繼而使圖書館書籍陳舊、老化,讀者不愿閱讀,圖書館失去存在的意義。
1.2農村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素質較低
由于農村圖書館長期得不到社會的重視,很多人把農村圖書館當成老弱病殘人員的“收容所”。農村圖書館工作人員大多數是從其他崗位改行來的,缺少對圖書館業務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同時,農村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也較低,一般每個月只有三四百元,甚至更少,很難招攬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有志于圖書館事業的中青年人才。再次,由于農村圖書館沒有獨立建制,無明確的人員編制,導致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流動性較大,隊伍很不穩定。這些都嚴重限制了農村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素質,阻礙了農村圖書館的鞏固和發展。
1.3農村圖書館建設十分滯后
農村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尤其是農村圖書館的設施建設、網點分布、服務能力都比較落后。有的圖書館至今還沒有自己獨立的館舍,有的圖書館的館舍老化現象十分明顯,有的圖書館館舍面積十分有限,同時還存在著圖書館自動化水平較低等問題,導致廣大農民讀書難、借書難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更不用說通過現代計算機網絡上網查詢資料了。
1.4地區發展嚴重失衡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文化教育事業基礎也不相同,因此,農村圖書館的建立與發展、速度、形式上均有所差別,發展不平衡。江蘇、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市辦起了大量的農村圖書館,普及率達到70%以上,而在西部地區農村圖書館建設明顯薄弱,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發展則更滯后,落后地區農村甚至沒有圖書館。
2發展農村圖書館的必要性
我國農民整體文化水平偏低,限制了農民利用計算機等先進工具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使“知識鴻溝”差距越來越大.不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整體和諧發展,所以,發展農村圖書館事業刻不容緩。
2.1農村圖書館是農村教育事業和信息資源的中心
圖書館扮演的各種角色中,主要的社會職能是教育職能和提供信息的職能。作為文化教育職能機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農村圖書館是農民群眾最好的第二學校和培訓基地.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農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識水平、生產技術水平、法律意識等等。其次,圖書館收藏的文獻資料是信息的主要載體,是農村發展各項事業所需信息的重要來源。它能滿足不同愛好、不同文化程度的廣大農民群眾的信息需求,為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持。這些都給廣大農民營造了一個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
2.2農村圖書館的建設是培育新型農民的需要
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農民。而在我國農村近9億人口中,農村居民的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達40.31%。這些嚴重的現狀要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把培育新型農民當作一項緊迫任務來抓。只有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能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鄉貌的愿望。為此,一需要圖書館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和圖書資料,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一支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勞動大軍。二需要圖書館提供快捷、可靠的市場信息,使得農民群眾能生產、銷售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為農民增益作貢獻。三需要農村圖書館提供網絡化服務,使建設農村圖書館工程成為便民、利民、為民的民心工程,讓農民真正享受到圖書館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