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提出“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戰略任務,這是在總結過去五年的成就基礎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目標,這是科技、經濟、文化、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需求,它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也對現行的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理念提出了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將促使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的革命性變革。
1 基于學習型社會的圖書館用戶教育模式研究意義
1.1 充分發揮圖書館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憑借其豐富的學習資源、遍布城鄉的學習網絡、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良好的學習環境、濃厚的學習氛圍等在建設學習型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作用。圖書館參與創建學習型社會等課題正日益受到圖書館業內人士的關注和重視。
學習型社會的構成元素與圖書館用戶是同一的,圖書館用戶教育是圖書館界常論常新的課題,圖書館用戶教育在國外被稱為:“Library instruction或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或User education”等。國內則稱為“用戶教育”、“讀者教育”等等。英國圖書館學家謬斯(Mews)在《讀者教育》一書中將“用戶教育”定義為:“一種幫助讀者最佳地使用圖書館的教育”。
隨著學習型社會的創立和建設,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國家整體投入不足、人們的認識水平有限、圖書館的自身發展限制、網絡的沖擊、新的“讀書無用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學習的終身化和學習的社會化并沒有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程度,圖書館面臨著經費緊張、讀者借閱量下降的困撓。另一方面,社會公民因為緊張的工作、上漲的書價、網絡的便捷等減少了對閱讀的需要,也逐漸在遠離圖書館,這其中的重重矛盾,有一些是外在因素,作為圖書館自身是無法改變的,但有一部分可以通過圖書館的努力和變革來發揮作用,為進一步建設好學習型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圖書館用戶教育模式的探索和變革就可以化解一定的矛盾.更好地發揮出圖書館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和功效。
1.2充分彰顯面向大眾的圖書館關懷
圖書館以學習型社會建設作為用戶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圖書館的用戶教育能更加具有針對性、主動性、廣泛性、多元性,充分體現學習型社會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文明發展、協調發展的本質屬性,通過用戶教育體系的系統構建、多種教育模式的開發等來激發公民的學習興趣、提高公民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公民的潛能、促進公民的創新力,最終實現公民的全面發展和個人社會價值.從而加速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早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應該是在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中圖書館發揮作用的用武之地。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社會公民中的特殊群體,比如進城務工人員、外國移民和殘疾人等社會群體.如何對他們開展用戶教育應納入新型教育模式范疇。此外,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各種壓力撲面而來,社會公民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靈的迷茫和精神的困惑,人們更需要從閱讀和書籍中需求心靈的慰籍和精神的家園.因此對現有用戶教育模式的創新和變革,要把閱讀療法、生命教育等納入其中,以充分彰顯面向大眾的圖書館關懷,面向所有的社會公民,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健全,還是殘疾,這種圖書館的關懷飽含對人知識的增長、智慧的提升和精神的安慰。
2面向學習型社會的圖書館用戶教育對象分析
在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大環境下,所有的社會公眾是圖書館的到館用戶和潛在用戶之和.如果圖書館的服務和工作能覆蓋所有的社會公眾和每一個角落,圖書館的價值才完全得到體現,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增添一份保障。因此,在這里我們從這個大范疇來看,將面向學習型社會的圖書館用戶教育對象按照不同的劃分原則可將他們分成不同的類型:按年齡可分為中小學生、大學生、成年人:按身份可分為國家干部、公司職員、教師、工人、農民和科技工作者、進城務工人員、外國移民等:按居住地可分力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等:按照身體狀況可分為健全人和殘疾人等。在這我們按照年齡的劃分標準進行圖書館用戶教育對象分析。
2.1 中小學生
中小學生處于基礎教育階段,接收著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基礎科學知識,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下.教育者著力培養學生包括信息技能在內的各種素質和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中小學生的圖書館用戶教育主要由少兒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以及相關課程和老師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