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鐵嶺市圖書館,遼寧 鐵嶺112000)
關鍵詞:留守兒童;圖書館;舉措
摘要:本文闡述了什么是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圖書館為留守兒童服務的措施。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2)03-0061-02
1留守兒童文化生活現狀
1.1學校教育乏力,義務教育難保證
留守兒童因為遠離父母,平日里的生活起居都是和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絕大部分本身就沒有良好的文化基礎,加之長年沒有時間看書讀報,基礎文化知識匱乏,很難教育指導、幫助留守兒童學習及督促和引導他們的自學了。這樣就養成了留守兒童學不學習無所謂,更談不上關心和教育了。因為留守兒童大部分在校,學習成績都不太好,家長會也沒有人參加,學校對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所做的那么點工作,也是蒼白無力的。有個別老師認為留守兒童是學校的差生,不在本班是最好的。這些問題導致了留守兒童無組織無紀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早上背著書包走了,晚上回來,他上沒上學校,干什么去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然不知,只是餓不著、不生病就完成了任務。
1.2心理情感不健全,道德行為差
“留守兒童”因為長年不能與父母在一起,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學校教育,和身邊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人,不能多溝通、常常交流,難免心理會產生不快,這些不快又得不到父母的痛愛和關照,心理就壓抑。時間長了,就會導致留守兒童心理扭曲,性格異常。遇事不用腦子想,時常會出現好壞人不分,正確與錯誤不清,什么道德觀念、法律意識,在他們心中沒有印象。因此說,留守兒童心理情感不健全,道德行為差,表現在說話不誠實,看見自己喜歡東西,就想歸為已有。據《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系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同孩子聯系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系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系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系。由于長期遠離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兒童感到孤單,三成以上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衛生問題,并且他們這個年齡很容易被社會上壞人利用。
1.3受父母的影響,認為讀書無用
留守兒童的父母心中,總是認為當今社會不公平,要么有權,要么有錢,學習沒用。我們都以打工來維持生活,自己的孩子長大了還能做什么,不也是得打工生活嗎?所以常對自己的孩子說:“學習好沒用,上大學后也沒有工作,不如長個好身體,長大干點力氣活,能掙錢吃飯就行了”。
1.4基礎文化設施缺乏
由于現階段農村經濟的相對落后,文化設施普遍缺乏,鄉鎮文化站很少有圖書室,留守兒童沒有課外閱讀的條件,而學校圖書館也存在不少問題。筆者走訪的農村中小學,他們的圖書館普遍現象為館舍里空空蕩蕩、藏書甚少,有的圖書館里收藏的都是舊書,或社會捐贈的書,幾乎沒有新書。并且大部分館的藏書為考試輔導書;多年來,學校在采購圖書中考慮的是為學生的考試服務,而沒有兼顧到學生對其他方面知識的需求,使藏書體系存在嚴重缺陷,學生到圖書館找不到課外閱讀書籍。并且圖書館開放時間少,學生閱覽少,利用率不高。更有的,圖書室不對學生開放,常年大門緊閉。還有的說:學校建一個圖書室不容易,向學生開放次數太多擔心圖書被弄壞、弄丟、弄臟;另外,現在學生的學習任務很重,空閑時間少,學生沒有時間閱讀課外書,所以這樣的環境留守兒童要想健康地進行文化活動,確實沒有條件。
2關懷農村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經不是個別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在全社會形成合力,標本兼治。圖書館是社會文化教育機構,是人們終身學習的課堂,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圖書館理應發揮教育職能作用,為留守兒童送去精神關懷,筆者根據多年參與此項工作的經驗認為要做以下幾項工作:
2.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信息卡
圖書館應在每年進行一次,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摸底,填寫“留守兒童信息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學習、生活及父母外出務工留守代管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實行動態管理,隨時了解留守兒童信息信息檔案,對留守兒童的文化、學習、生活信息,做到心中有數,為圖書館教育服務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