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HES GRANTED
蘇巴爾錢達拉的兒子叫作蘇希兒錢達拉。不過人未必名副其實[93]:蘇巴爾錢達拉并不壯;蘇希兒錢達拉也并不循規蹈矩,他經常惹惱四街八鄰。他的父親想逮住他,可是腿上有風濕,而且這孩子跑得跟鹿一樣快;所以這些拳打、掌擊、甩耳光全沒落在有效位置。但是每次蘇希兒錢達拉被逮住的時候,就沒有那么容易脫身了。
今天是星期六,下午兩點就放學,可是蘇希兒錢達拉根本不想上學。他不想上學的原因很多:一是今天有地理**;二是今天晚上附近的博塞斯家放煙火,早上就開始準備了。蘇希兒想去那邊逛逛。
他考慮了很久,到了該上學的時候,他在自己的床上躺下。他的父親蘇巴爾問他:“怎么回事?怎么躺在床上?你不上學嗎?”
“我胃疼,”蘇希兒說,“我今天不去學校了。”
蘇巴爾看穿了他,心中暗想:“你等著吧!”接著說:“那么你最好別出門了。我讓哈里去看煙火。我本來買了一些太妃糖給你今天吃,現在看來最好別吃了。你安靜待著,我去給你弄些草藥來。”
他從外頭拴上房門,然后做了一份特別苦的草藥。蘇希兒進退兩難:他討厭吃藥和喜歡太妃糖的程度不相上下。他從昨天晚上就期待著去博塞斯家,可現在已經不可能了。
蘇巴爾老爺端著一大碗藥汁回來了,蘇希兒從床上直跳起來,說:“我的胃已經好了——我要去上學。”
“想都別想,”蘇巴爾說,“把藥喝掉,然后乖乖休息。”他強迫兒子喝下藥,就出去了,并且在門外頭加了一把鎖。
蘇希兒躺在床上哭,不停地想:“要是我年紀跟父親一樣大就好了!那就可以隨便做我想做的事,沒有人能阻止我。”
他的父親蘇巴爾獨自坐在房門外,心里想:“我的父母太溺愛我了——我從來沒有好好讀書。要是我能再回到童年,我決不會浪費時間——我就什么也不做,只做學校功課。”
此時愿望女神[94]正巧經過。她看見這對父子的愿望,就下了決心:“那好——就讓他倆的愿望成真一陣子。”于是她對做父親的說:“你的愿望實現了。從明天開始,你就會跟你的兒子一樣年輕。”她對做兒子的說:“從明天開始,你的年紀就跟你父親一樣大。”父子倆都很高興。
上了年紀的蘇巴爾錢達拉夜里一向睡不好,總是接近天亮才睡著。可是今天呢?他一早醒來,精神抖擻,從床上一躍而起。他發現自己的身材變得很小,掉了的牙也都長齊了,胡須不見了。昨晚穿著睡覺的腰布與襯衣,現在顯得松松垮垮,衣袖幾乎碰到了地上,領口垂在胸前,腰布的下擺耷拉著絆了腳。
蘇希兒錢達拉通常很早起床,然后到處亂跑搗蛋,可是今天他沒醒。等到他被蘇巴爾錢達拉的吼聲叫醒的時候,他發現身上的衣服繃得緊緊的,幾乎綻線。他的身體已經圓胖了起來,半張臉都被灰白的胡須遮住。他伸手摸摸自己的頭,從前滿是茂密的頭發,現在禿了一塊,閃閃發亮。他不想起床。他震天響地打著呵欠,翻來覆去;最后——實在是被他父親的吼叫惹得心煩——才搖搖晃晃爬起來。
父子倆的愿望都成真了,可是接下來的后果卻很尷尬。之前我講到,蘇希兒錢達拉曾經想過,如果自己跟父親蘇巴爾錢達拉一樣身材高壯、自由自在,就可以隨意爬樹、跳水、吃未熟的青杧果、抓小鳥、在田野里到處游蕩。什么時候回家、吃飯,都隨他高興,沒有人能阻止他。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今天早上他醒來之后,一點爬樹的意愿都沒有。他看見那個池塘的時候,想的是如果自己跳下去,那么非得感冒不可。他反倒在前廊鋪開一張坐墊,靜**下思考。
最后他認為,如果完全放棄玩耍也不好,他應該去試試。于是他試了好幾次,要爬上一棵黃酸棗樹。就在前一天他還能爬上去,像松鼠一樣敏捷;而現在他的身體老邁,完全爬不了了。低處一根枝丫承受不了他的重量,斷了,他砰的一聲摔落在地。路人看見這么一個老頭像小孩一樣爬樹又摔了下來,都哄然大笑。羞慚的蘇希兒錢達拉垂著頭,回到前廊的坐墊上去了。
然后他喚來仆人,吩咐道:“去給我買一盧比的太妃糖來!”他熱愛太妃糖。學校附近那家店里有很多種,通常他拿零花的幾分錢買糖——他決心哪天自己像父親一樣有錢的時候,就要把口袋里都塞滿糖果,吃個不停!今天仆人給他買來了一整袋。他拿起一顆,放進沒牙的嘴里,開始吮咬——可是小孩的糖果在老人嘴里就完全不對勁了。他心想:“我父親現在是個小孩,可以給他吃。”接著又想:“不行,不能這樣——給他吃這么多糖,會生病的。”
直到昨天,村里的男孩們還跟蘇希兒錢達拉玩“卡帕蒂[95]”游戲,可是今天他們來找他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一個老年蘇希兒錢達拉,于是一哄而散。從前他想:“要是我像父親一樣自由,就可以整天跟我的兄弟們玩卡帕蒂,一整天‘嘟——嘟嘟——嘟’!”可是今天他不想看到拉卡爾、戈帕爾、阿克紹伊、尼巴蘭、哈里什,還有南達——他想靜**著。男孩子實在太吵了。
前面我說過,他的父親蘇巴爾錢達拉總是坐在前廊的坐墊上,想道:“我小時候浪費光陰閑晃。如果我重獲青春,就要當一個好孩子——我要坐在房間里,緊閉房門,用功讀書。甚至在晚上也不聽祖母說故事,我要讀書讀到夜里十點,甚至十一點。”
現在蘇巴爾錢達拉又是小孩了,可是他根本不想上學。蘇希兒很不耐煩地問他:“父親,您不上學了嗎?”蘇巴爾撓撓頭,低頭看著自己的腳,咕噥道:“我今天胃疼。沒法上學。”
“您真的沒法上學嗎?”蘇希兒生氣了,“我也犯過這種上學的胃疼。我清楚得很。”
蘇希兒的確經常以各種借口逃學,所以他父親不可能騙得過他。于是他把自己的小爸爸提溜到了學校。蘇巴爾放學回家之后,馬上要跑出去玩兒,可是老頭蘇希兒正戴著眼鏡,自顧自地讀誦克里特蒂巴斯的《羅摩衍那》;蘇巴爾喧鬧亂跑,打擾了他看書。
于是他命令蘇巴爾坐在自己面前,塞給他一塊小黑板,要他做算術。他出的題都是很大的數字,他父親花了一小時才做完一題。到了傍晚,一群老人聚在蘇希兒的房間里下棋,為了讓蘇巴爾保持安靜,蘇希兒找了一名家教,給他上課直到夜里十點鐘。
現在蘇希兒嚴格控制他父親的飲食,從前他父親“還老”的時候,消化不好,如果吃太多,就會泛酸。蘇希兒一直記著這件事,所以現在很小心,不讓他吃得太多。可是現在他父親已經返老還童,胃口好得能吃下一匹馬!蘇希兒給他吃那么點東西,所以他總是餓著肚子。他變得很瘦,身上骨頭都凸出來了。蘇希兒以為他生了大病,喂了他很多藥。
可是變老的蘇希兒也有很多麻煩。從前喜歡的事物,現在無法受用。以前他只要聽說哪里有亞特拉巡回劇團,無論風雨寒暑,都要跑去看。現在老蘇希兒試過一次,結果感冒咳嗽,頭疼腿酸,臥床休息了三個星期。從前他一直在村里的池塘游泳,現在他一試,胳臂和腿的關節就腫了起來,得了嚴重的風濕,諸醫生診治了六個月。在這之后,他只泡熱水澡,兩天一次,而且也不準蘇巴爾去池塘里玩。有一回他忘了自己的年齡,從床上蹦起來,把筋骨給扭了。當他把一整顆檳榔放進嘴里,才想起來自己沒有牙,沒法嚼。如果他梳頭時心不在焉,頭皮突然挨了刮撓,他才會想起自己的頭已經差不多全禿了。有時候他忘了自己和父親一樣老,一時興起搞惡作劇,比如往老太太的水罐里扔小石子。這么一個老人居然行為像小孩一樣,旁人大為震驚,他被趕跑的時候簡直羞慚得掩面而逃。
有時候蘇巴爾錢達拉也忘了自己現在是個小男孩。他想著自己還跟從前一樣老,于是加入一些玩紙牌的老人,像同輩人一樣坐下來和他們聊天,結果每個人都對他說:“滾開玩兒去吧,快滾!你以為你是誰?”然后提著他的耳朵,把他趕出去。有時候他對學校老師說:“你有沒有煙草給我點兒?我想抽口煙。”于是老師罰他單腿站在長椅上。不然就是他對剃頭匠說:“你怎么這么久都沒來給我剃胡子?混賬!”剃頭匠心想:“這個淘氣鬼!”然后答道:“我十年以后再來。”有時候他要像從前那樣揍他的兒子蘇希兒,蘇希兒就會大怒,說:“學校就教你這些嗎?攻擊老人?你這個小流氓!”人們從四面八方跑來朝著他拳打掌摑,訓誡責罵。
于是蘇巴爾開始熱烈祈求:“要是我能像我兒子蘇希兒一樣高壯自由,我就能擺脫這一切了!”蘇希兒也合掌禱告:“神啊,請讓我像我父親一樣小,這樣我就能隨意到處玩耍了。我父親變得這么頑劣,我管不動他了;我越來越受不了了。”
愿望女神回來了,說:“怎么樣,你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嗎?”
父子倆跪了下來,朝著她行大禮,說道:“神啊,我們向你保證,我們的確得到了。現在請讓我們回到從前的樣子吧。”
“好吧。”女神說,“明天你們醒來的時候,就恢復原樣了。”
第二天早上蘇巴爾醒來,果然跟從前一樣老;蘇希兒醒來也恢復成孩子了。父子倆都認為自己做了個夢。蘇巴爾錢達拉沒好氣地問:“蘇希兒,你現在在學語法嗎?”
蘇希兒錢達拉撓撓頭說:“我好像把書弄丟了。”
[1]Varanasi,舊稱Benares(“貝拿勒斯”),位于印度北方的圣城,在恒河畔。文中奎師那戈帕爾前往此處修行。——譯者注
[2]Age of Kali(kali-yūga),“爭斗時”,是人類的時代,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是爭斗時的第六個千年。“爭斗時”是四個宇迦(yūga)中的最后一個;眾多宇迦組成“劫”(kalpa)或者“梵天的一個白日”(Day of Brahma)。與第一個宇迦“圓滿時”(satya-yūga, Age of Truth)相比,“爭斗時”是悲劇性的腐化墮落的時代,所以我們現在的世界才有這么多邪惡與苦難。Kali不可與kālī(母神“時母”)混淆。——原注(本書若無特殊說明,均為原注)
印度信仰認為,四宇迦分別為圓滿時、三分時、二分時、爭斗時。四宇迦合為一摩訶宇迦(mahayūga),一千摩訶宇迦合為一劫,即梵天的一個白日。——譯者注
[3]hilsa(ilish)。孟加拉地區的食用魚,約半米長。長在海中,洄游至河中產卵。
[4]nāmābali,一種圍巾,上面印著神明的各種名號,毗濕奴派及其他虔誠的印度人佩戴。
毗濕奴派主要崇拜毗濕奴及其十大化身,尤其是黑天。——譯者注
[5]mādhabī。
[6]“帕蒂”(pati)一詞的雙關,這個詞意為“丈夫”“主人”。
[7]Thākurmā,祖母,對婆羅門老婦的尊稱。
[8]沃林達文(Vrindavan)是黑天幼時游玩的地方,他經常在閻摩那(Yamuna)河邊與牧女們(gopīs)嬉戲。
[9]多姆人(Dom),屬于印度傳統四種姓之外的第五類(pañcama),即“不潔凈者”(untouchable)。傳統上,他們撿拾破爛,搬運尸體,供應火葬的木柴。
[10]印度主婦穿紗麗時往往將鑰匙系在披掛的衣角上。
[11]原文是abhimān,英文里沒有一個詞可以完整表達它的意思,它包括受傷害的自尊、受傷害的感情以及遭到自己所愛之人的拒絕等。
[12]黑天(Krishna、K???a)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廣受崇拜與喜愛。他在跋阇(Vraj)度過童年,喜愛吹笛,與沃林達文的牧女們在閻摩那河畔嬉戲。他與羅陀(Radha)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在《摩訶婆羅多》里的地位家喻戶曉。他的一生主要記錄在十三世紀的《薄伽梵往世書》第十章。羅陀對他的愛是孟加拉地區毗濕奴派信仰的重心,并由此產生了許多以中世紀孟加拉語寫成的padābalī(歌詞)。此篇原文的名字是mānbhañjan。在羅陀與黑天故事的戲劇中,mānbhañjan指的是“解除”(bhañjan,意為“緩和”或“安撫”)羅陀因為被黑天冷落而導致的“自尊受傷”(mān)。此篇的篇名與內容都援引了這一點。
吉麗巴拉的丈夫名為戈皮納特(Gopinath,“牧女之主”),是黑天的別名之一。——譯者注
[13]Caitra,孟加拉歷的最后一個月,儒略歷三月中至四月中。
[14]Gandharva,樂神。——譯者注
[15]位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
[16]bābā,原意是父親,也可用來稱呼老人或小孩,表示敬意或喜愛。
[17]與孟加拉地區比起來,在北印度不常吃魚。
[18]sacred thread,由三股白色棉線組成的棉線圈,婆羅門男子在十六歲之前舉行儀式之后佩戴,由左肩斜掛至腰部右側。
[19]yātrā,孟加拉地區廣受歡迎的一種戲劇表演,傳統上是由巡回劇團以歌曲、演說、舞蹈的形式表現傳統故事、時事評論或諷刺。
現今多拼寫為jatra, yātrā則專指朝圣旅行。兩者原意均為長途旅行或前進。——譯者注
[20]印度傳統上認為鹿喜愛音樂。拉其普特風格的畫作(Rajput painting)里,經常表現鹿站在樂手面前,如癡如醉。
拉其普特繪畫是印度北部承襲莫臥兒細密畫的繪畫藝術,興盛于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譯者注
[21]?rāb?,雨季的第二個月,孟加拉歷四月,儒略歷七月中到八月中。
[22]pcālī,孟加拉地區的一種敘事表演,形態包括音樂、舞蹈、詩歌,講述黑天與羅陀之間的故事,以及其他傳統主題,通常風格是艷情、幽默或者諷喻。
[23]Jyaistha與ā?ā?h,孟加拉歷二月及三月,儒略歷五月中到七月中,為當地夏季第二個月及雨季第一個月。
[24]pān,檳榔加上貝殼粉、香辛料,裹在荖花葉中。
[25]thu?ri,一種情歌,輕快、流行,通常用于舞蹈與戲劇表演。勒克瑙地方的圖姆里可能有波斯-**影響。
勒克瑙(Lucknow),印度北方城市,現在是北方邦首府。——譯者注
[26]ghā?,指的是水池、池塘、河邊的階梯。在孟加拉地區的河邊,這個詞指的不只是人們盥洗、洗衣、聊天的場所,也是船只下錨的地方,抵達與離開的地點,迎接與永別的地點。泰戈爾以這個詞作為其書信集的標題之一。
[27]kīrtan,在孟加拉地區通常是一種簡單的宗教歌曲,或者圣歌(bhajan),不像古典歌曲那樣復雜。
名稱出自梵文,意為“口述”“背誦”“講述某理念或故事”。這種表演形式遍布印度次大陸各宗教信仰團體。——譯者注
[28]羅摩與悉多的雙生子,在《羅摩衍那》的作者蟻垤的靜修處長大。在《羅摩衍那》的最后一篇,兩兄弟學唱了羅摩的故事,所以俱舍與羅婆的歌(ku?-laber gān)就是俱舍與羅婆演唱的各種羅摩故事歌曲。
[29]Dashu Ray(1806-1857),偉大的孟加拉語帕恰利作者。
[30]sande?,孟加拉地區以凝乳做成的甜點。
[31]Bāmun?hākrun,對婆羅門孀婦的稱呼。
[32]Raydanga,位于孟加拉國,是泰戈爾家族老宅附近的一個村莊。
[33]Ratha Yatra,以印度東部奧里薩邦最為著名。乘車節是毗濕奴派的重要節日,于沐浴節(陽歷六月與七月間)后第十五日舉行。據傳為札格納特(Jagannātha,黑天之化身)沐浴后乘車外出的紀念日。信徒洗凈并粉刷札格納特神像,置于數十尺高的大車上,運至其他神廟,并停放于離宮中十四日。
[34]āmsattva,一種美食,將杧果汁在陽光下曝曬而成。
成品類似零食果丹皮。——譯者注
[35]這里提到的四位分別為:主神,月神,空氣與風神,戰神。——譯者注
[36]尖吻鱸。——譯者注
[37]Kabuliwallah,阿富汗人或喀布爾人,在印度通常是走街串巷的小販。
[38]字面意思是“小姨子”(?yālikā)。在孟加拉語里,姐夫與小姨子這兩個詞有時略有譏嘲意味,也是一個傳統的玩笑。鰥夫可以迎娶亡妻的妹妹,因此小姨子通常被戲稱為“額外的妻子”。
此處敘事者心里戲指自己的妻子是額外參與其人生的人。——譯者注
[39]Abdur Rahman(1844-1901),1880-1901年統治阿富汗。——譯者注
[40]?va?urbāri,公公的家,即女子的夫家。這個詞也可指監獄。
[41]Māgh,孟加拉歷的十月,是冬季兩個月的第二個月,儒略歷一月中至二月中。
[42]Mount Kailas(Kailash),即岡仁波齊峰,在印度神話中是濕婆居所。難近母(Durga),即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意為“山的女兒”),是濕婆配偶。
[43]Bhairavīrāga,一種屬于早晨的憂傷拉格(raga)曲調,名稱來自濕婆的配偶名。濕婆化身之一陪臚(Bhairava,又譯為畏怖尊,意為“可畏”或“恐怖”),其配偶為畏怖母(Bhairavī),是雪山神女化身之一。——譯者注
[44]sannyāsī,禁欲出家的修行者,通常到處游歷,仰賴布施。有些修行人出售護身符、秘方神藥,也為人祝福祈神,但人們認為這類行為不體面。
[45]pra?ām,一種印度大禮。行禮人以右手碰觸對方雙腳,然后碰觸自己的額頭。——譯者注
[46]Denāpāonā,意為“借方與貸方”“投資與報酬”,也可以指買賣、所有權、交易。
[47]Nirupama,意為“無與倫比的”。
[48]Raybahadur(Rāybāhādur),莫臥兒時期及英屬時期的一種貴族頭銜。
[49]Shastra,是“被記住的”經典,涵蓋了所有不同領域的知識;與之相對的是“聽到的”記錄,即吠陀。論典不是直接的神諭,而是人類創作的作品,涉及教義、神學、法律、醫藥等。
[50]ā?vin,孟加拉歷六月,儒略歷九月中至十月中。
[51]Durgā,西孟加拉邦盛行難近母崇拜。難近母的別名包括烏瑪(Uma)和帕爾瓦蒂。難近母**在孟加拉歷六月舉行,是孟加拉地區的主要宗教節慶,結束時要為特地制作的難近母神像舉行沐浴儀式。
[52]kuri-caste,嚴格來說,這個種姓從事捕鳥,但在孟加拉地區則是“甜食制作者種姓”,為婆羅門提供甜點,是首陀羅種姓中地位比較高的,或是比較“潔凈的”。這個故事里的兩兄弟是沒有土地的勞動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種姓與職業之間的關聯在現代印度已經減弱了很多。
[53]Thākur,用以稱呼婆羅門或者男性神明。
[54]mara?的字面意思就是死亡,是農村婦女經常使用的諷刺性字眼。這里暗示的意義很復雜,包括:錢達拉排拒自己依然深愛的丈夫,受到傷害的自尊與感情使她拒絕讓步,還有因為害羞而不愿意公開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愛。
英譯本是“To hell with him.”。——譯者注
[55]meghnād-badh kābya,一部精彩的原創史詩,源自羅摩衍那的故事,但是解構了原來的傳統意義。作者邁克爾·馬杜蘇丹·杜塔(Michael Madusūdan Dutta,1824-1873)是現代孟加拉語詩歌與戲劇的先驅。這首詩的經典地位及其艱澀的文字,使它成為孟加拉語學生的噩夢。泰戈爾年幼時也不喜歡它。
[56]妙賢公主(Subhadra)是黑天之妹,阿周那是般度族(Pandava)五位王子之中的第三位。《摩訶婆羅多》的俱盧之戰(Kurukshetra)中,妙賢公主駕駛戰車,從戰陣之中援救夫婿阿周那。
[57]Kīrti,功績、成就,也指名氣或聲譽。
[58]Sarasvati,梵天(Brahma)的妻子,掌管智慧、科學、辯才、音樂,并且發明了梵語的天城體書寫字母。
[59]Krittibas,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的著名詩人,孟加拉語的《羅摩衍那》就出自其手,那是中世紀孟加拉語詩歌中最著名的作品。
[60]Kashidas(Kā?irām Dās),十七世紀的孟加拉語詩人,中世紀孟加拉語的《摩訶婆羅多》出自其手,不過其中也有他的侄子納納達拉姆(Nanadaram)與其他人的手筆。
[61]偉大的十六世紀孟加拉語詩人牟庫杜蘭·查克拉瓦提(Mukunduram Chakravarti),卡比坎坎(Kabikankan)為其尊稱。《昌迪女神敘事詩》(Chandimangal)是頌神敘事詩(ma?galkābya)的代表作。頌神敘事詩是一種孟加拉語的詩歌,用以稱頌孟加拉地區的神明,比如昌迪(Chandi)、摩納娑(Manasa)、達摩(Dharma)、濕陀羅(Shitala)等。
憤怒女神昌迪與痘神濕陀羅為雪山神女化身。摩納娑是女性蛇神,達摩為正法神。——譯者注
[62]《摩奴法典》第五十六條,原意指的范圍是“飲食、飲烈酒、性行為”。摩奴是傳說中制定法律與宗教戒律的半神,是人類十四位半神祖先之一。因此“摩奴子孫”指的是遵循法律戒規的人。與之相對的是泰戈爾在《編輯》一篇中提到的戲謔稱呼“哈奴子孫”,指的是引起破壞混亂的人,借用了印度神話中猴神哈奴曼的稱呼。(其實哈奴曼沒有后代,這只是泰戈爾的文字游戲。)
[63]吠檀多(Vedanta),印度哲學六個正統學派之一。
[64]London Mystery, W.M.雷諾(W.M.Reynolds)的八卷本系列小說,曾被翻譯成孟加拉語,風行一時。
[65]Thākurdā,父系祖父,也用來稱呼老人,稍帶打趣或者紆尊降貴的語氣。
[66]Babu(Bābu),印度教孟加拉人的頭銜,原本只用于貴族,在十九世紀則用于受過教育者。英國人用這個詞時往往帶有貶義(“孟加拉老爺”),但是在孟加拉語的用法中完全沒有。
[67]傳統上孟加拉紳士纏的腰布長度及踝。“纏短腰布”象征吝嗇或者出身低微。
[68]1盎司約等于28克。——編者注
[69]Bhababhuti(Bhababhūti),七世紀到八世紀的著名梵語詩人,其作品包括《茉莉和青春》、《羅摩后傳》。
[70]?ubhad???i,印度婚禮上新娘第一次在新郎面前揭開頭紗的時刻。
[71]出自《羅摩衍那》。羅摩在與魔王羅波那對戰之前向難近母祈福,需要供奉一百朵蓮花,但羅摩找遍全世界只找到九十九朵,遂以自己的一只眼睛代替。羅摩的眼睛代表藍蓮花。——譯者注
[72]Agrahāyan,孟加拉歷的月份之一,儒略歷十一月中至十二月中,介于秋天與冬天之間的兩個“露水月”(hemanta)的第二個。
《大唐西域記》卷二譯為末伽始羅月。以下同。——譯者注
[73]ba?i,用木豆(pigeon-pea)的醬做成圓錐形,在太陽下曬干,然后煮食。
[74]?iuli或?ephālī,一種開白色小花的喬木,花莖橘紅色。花季主要在秋天,夜間花開,黎明花落,在樹下鋪成白色花毯。據《毗濕奴往世書》,此花原本是愛上了太陽的公主帕麗加特(Parijat),遭到太陽遺棄之后,她燃燒成灰,從灰燼中生出此樹。黑天將此花從天上帶回大地,送給妻子艷光(Satyabhama)。
[75]Baumā,對于侄甥的妻子的稱呼。
[76]Kulin(Kulīn),婆羅門種姓里的一支,其多妻制人盡皆知。父母把女兒嫁給庫林男子,當作宗教奉獻,而這些男子從嫁妝中獲利。過去,法律上一直沒有禁止庫林的多妻制,但是由于社會情況的改變以及反對的呼聲,這種制度最終在二十世紀初消失。
[77]Bai?ākh,孟加拉歷的第一個月,儒略歷四月中至五月中,孟加拉地區的夏季。
[78]Kāl-bai?ākhī,夏季吠舍佉月的下午發生的強風,經常帶來短暫的暴風雨。
[79]bhagnīpati,姐妹的丈夫。因為這兩位女子情同姐妹,對庫蘇姆來說,赫蒙格伊妮的丈夫應該是妹夫,而非大哥(Dādā)。
[80]迎接新娘入宅的禮儀。
[81]theosophy,一種宗教哲學或神秘主義學說。
[82]這句話引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對摯友赫瑞修說的一句話,此處略有改動。原文是: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1.5.167-168)。
[83]巴里奇這個地方以及相關的人物故事是泰戈爾虛構的。
[84]意為“清水”。
[85]ālāp,拉格曲調的一種開場曲式,曲調緩慢,具有冥想風格,由一位歌者或演奏者單獨表演,沒有節奏樂器伴奏。
[86]1英里約等于1.6千米。——編者注
[87]sāra?gī,北印度的一種弓弦樂器,被稱為“印度的小提琴”。
[88]baul,孟加拉地區一個非正統的教派,以歌曲聞名。其昏醉的原因不是飲酒,而是吸食**(ganja)。
名稱源自梵語,意為“受到神啟的、迷醉的、追尋真理的人”。興起于孟加拉國及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農村,其信仰融合了**蘇菲派與毗濕奴信仰的俱生派(Sahaja)。他們的音樂創作給了泰戈爾很大影響與靈感。游吟歌師歌曲已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譯者注
[89]Nārāya?a,那羅延,毗濕奴的化身,身份是保護者,這里用來指警察,有反諷之意。
[90]亞杰南阿什(Yajnanash),意為“破壞神圣獻禮的人”。亞杰南阿特(Yajnanath),意為“神圣獻禮之主”。
[91]莫赫(mohar),莫臥兒帝國的金幣名稱,后來東印度公司也鑄造。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人宣布停用,但民間依然用于財物收藏。
現今通用英文譯名為mohur。——譯者注
[92]藥叉(yaka)。在印度神話中,藥叉守護地底的寶藏。
[93]蘇巴爾意為“強壯的”,蘇希兒意為“優雅的”“有禮的”。
[94]Icchā?hākrun,虛構的神祇,并非傳統的印度女神。
[95]kapā?i,印度本土的游戲。參加者分成兩隊,在一條線兩邊相對而立。一方一人越線,碰觸對方任何一人,同時屏住呼吸,嘴里不斷發出“嘟——嘟嘟——嘟”的聲音。如果他在一口氣用完之前抓住對方一人,則被抓住的人就“死了”。如果對方攔阻他回到己方,那么他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