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風痔漏脫肛
[第二十二門] 荊芥散
治腸風下血荊芥散。
荊芥穗縮砂仁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大錢,用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日進三服。
[第二十二門] 地榆散
治下血,遠年不瘥地榆散。
地榆(洗,焙干,銼)卷柏(不去根,凈洗)上等分,每用一兩,水一碗,以砂瓶子煮數十沸,通口服,不拘時候。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
葛丞相方。
橡斗子不以多少,用白梅肉以蜜拌和,填在橡斗子內,候滿,兩個相合,鐵線扎定,烈火存性,為細末,米飲調下。
又方,朱解丸成言傳,其兄子云知丞與渠及陸子揖提刑皆服之,數十年之疾更不復作。
淡豆豉不以多少,研令極細,入剝凈大蒜,逐旋同研,候可丸為度,如梧桐子大。遇發時廬州彭知錄大辯亦云,此藥甚妙!其方所用大蒜,先蒸九次,然后和藥,仍以冷齏水送下,病止即輟藥。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
昌原長老法一傳,平江黃維則方同。
鷹爪黃連、吳茱萸等分,新瓦上同炒,候茱萸香熟黑色為度,去茱萸不用,將黃連為細末,空心溫酒調下二、三錢,米飲亦得。
又方,張德明傳。
胡孫姜不以多少,燒存性,碾為末,米飲調下。
[第二十二門] 治臟毒下血
久遠不瘥者,鄒明父運鹽方。
用大蒜一枚,上面切開作蓋子,每一瓣中插帶殼巴豆一粒,卻蓋了,將濕紙三、兩重裹,文服二十丸,米飲吞,空心服。
又方,烏梅肉、生干地黃等分,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不拘時候。
又方,用茶葉燒成黑灰,研羅極細,入麝香少許,空心糯米飲調下。
又方,五倍子不以多少,以鯽魚一枚,約重四、五兩者,去腸胃、鱗腮,以藥置魚腹中,入藏瓶,以火,微欲煙盡,取出為細末,溫酒調下。
又方,黃連、木香等分,為細末,臘茶同調下。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
親曾見一婦人服之立效。
蜜炙蘿卜,任意食之。
[第二十二門] 治瀉血
百藥煎一兩(半兩成炭,半兩生用,研細)上合和,軟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送下。
[第二十二門] 治下血
如豬肝片,煎四順飲子,下駐車丸,僧保俊患此,一服而愈。
[第二十二門] 治下血
久不瘥。
地榆(凈洗,去須蘆。)上搗羅為細末,以糯米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日進三服。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
張德俊監稅傳,云是張魏公方。
香白芷為細末,米飲調下。
《泊宅編》云:痔、腸風、臟毒一體病也,極難得藥,亦緣所以致疾不同,雖良藥,若非對病,固難一概取效。常人酒色、飲食不節,臟腑下血,是謂風毒;若釋子輩患此,多因飲食久坐,體氣不舒而得之,乃臟毒也。王渙之知舒州,下血不止,郡人朝議大夫陳宜父令隨四時取,其方柏葉,如春取東枝,夏取南枝之類,燒灰調,二服而愈。予得方后,官贛上,以治貳車吳令升,亦即效。提點司屬官陳逸大夫偶來問疾,吳告以用陳公丸方而安。陳君蹙曰:先人也仍須用側柏尤佳。道場慧禪師曰:若釋子恐難用此,不若灼艾最妙,平立量脊骨外兄劉向為嚴椽,予過之留飲,訝其瘦瘠,問之,答曰:去歲臟毒作,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藥服之,至今無苦。問何藥,不肯言,再三叩,始云只這桌子上有之,乃是干柿,燒灰飲下二服。《本草》云:白柿治腸癖,解熱毒,消宿血,后有病者,宜以求之。《素問》腸為痔。曾茂昭通判之子,年十余歲時,嘗苦此,凡治腸風藥如地榆之類,遍服無效,因閱書見此方,用之一服而愈,是干柿燒灰者,曾與余合肥同官,親說云爾!
[第二十二門] 治酒毒下血
多至升斗者。廬州郭醫云,趙俊臣帥合肥日,其婿司馬機宜患此,服四物湯,焦槐花二兩,如常法煎服必止,久之不復作效,于一同官處得此方,遂安。豬肚凈,入去須土了凈黃連四兩,以酒醋各二升半,文武火煮,候干控出,將豬肚并黃杵極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湯下。
[第二十二門] 治下血
漢陽章教授傳。
蔥須新瓦上炒干,為細末,每服三、二錢,米飲調下甚妙!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
久而下膿血,日數十度者,枳實三百丸。
枳實槐花生用,各半兩皂角刺(一兩,半生用,半燒存性)上同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約可得三百丸,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酒亦得,甚者一料即安。刻字人毛文傳。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
張尚書方。
生地黃(酒浸)熟地黃(酒浸)五味子上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酒或白湯下。
又方,梁路公丸,渠曾苦此疾五十四日,更十七藥不效,服此一服而愈,云因心氣下血人可服。
[第二十二門] 妙香散
用妙香散酒調下。
又方,石天民編修說,濃煎黃連湯下連翹丸或紅丸子。
又方,山棗俗呼為鼻涕團,并肉核燒灰,米飲調下。
[第二十二門] 濃樸煎
王嗣康為蔡昭先處濃樸煎,治積年下血,韓縣尉名楚卿傳云,乃尊左藏服之作效。
濃樸(五兩,用生姜五兩同搗開,放銀石器內炒,令紫色)白術(一兩)大麥神曲(二味各一兩,同炒紫色)上為細末,白水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疾作空心米飲下,一百丸,平時三、五十丸。
嗣術導水,血自不作也。嗣康繼先之父。
[第二十二門] 治五種腸風下血
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后有血名內痔;大腸名脫肛;谷道四邊有努肉如ru頭有穴,腸出血,名漏,并皆治之。
黃牛角腮(一枚,捶碎)白蛇蛻(一條)皮(一兩)豬牙皂角(七鋌)穿山甲(一片,七十上并銼碎,入砂瓶內,以鹽泥封固,候干,先少著火燒,令煙出,后用大火,令通赤為度,取出攤冷為末。先以胡桃一個分四分,一分臨臥時細研如糊,酒調下便睡,先引出蟲,至
[第二十二門] 治酒毒便血
經年不瘥者。
橡斗子(一兩)槐花(一兩,二味同炒黃色)白礬(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
升甫侄曾服有效。
魏桑葉燒存性黑灰上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更量虛實,甚虛人恐動臟腑。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
張上舍傳名阜。
煎婦人產藥黑神散調消風散,甚妙!
[第二十二門] 治酒毒腸風下血
水軍王統領存。
大田螺(五個,洗凈,仰頓火上燒,以殼白肉干為度)上碾為細末,只作一服,熱酒調下。
[第二十二門] 洗痔
天寧義老。
野苧根(一斤)橡斗子(殼)上共搗碎,用水一斗煮及七分,乘熱以盆盛,先熏患處,候湯冷熱得所,通手洗之,冷則
[第二十二門] 丹石散
治外痔如神丹石散,魏丞相方。
黃丹滑石上等分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涂,日三、五上。
[第二十二門] 治痔
宋檢法博古傳,出《本草》。
皮燒灰,酒調敷之。
又方,謝表之路分傳。
木槿花不拘多少,采時不得用手,以竹筋就窠子摘,以細篾串眼,在風頭令干,每用時,以
[第二十二門] 烏玉丹
治腸風痔漏,錢文子云,傅子葵久病此,任和卿傳方,數服而愈。
棕櫚亂頭發(皂角水凈洗,各二兩)雷丸(生用)芝麻(各一兩)苦楝根(二兩半)皮甲后腳者(四十九個洗上除乳、麝外用藏瓶或砂盒盛,以鹽泥固濟,周回用火,煙盡存性,不可太過,便去火,入乳麝再研細,用酒打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用胡桃酒下二、三十丸。楊氏方名棕櫚丸,添不蛀皂角一兩半,余同。浙東堤舉司局方加槐角四兩,燒灰存性,藤子一兩二麝、雷丸、苦楝根、藤子不燒外,余藥各燒灰存性,不用藏瓶,每服五十粒,荊芥茶或溫酒、米飲任下,其賣頗售。
[第二十二門] 治痔
川一醫家賣此藥,甚神驗,沈仁父司理傳。
赤雄雞一只,用籠罩,餓三日,令腹空,移就別處,切精豬肉喂之,收其糞,入坩堝子,通紅存性,入腦麝少許。瘡干用生麻油、輕粉調敷;濕即干摻。蘇韜光家方用烏雄雞,仍須眼足俱黑者。又腦麝外,更用乳香少許,赤烏二色,更當以問醫者。
[第二十二門] 治痔
蓮子(十四個)草牙茶(十四個)乳香(看上二藥多少隨意入)上三味一處搗了,以紙裹煨透,先以黃連湯洗患處,然后以藥生貼之。蘇韜光傳于呂子濃右司云,病此累年,用之立效。
[第二十二門] 釣腸丸
余庚戌除夕痔作,時守官合肥,難得醫者,取官局釣腸丸一百二十粒,分為二服,熱酒并服之,中夜腹間微痛,下少結糞,且起已安。治證具載本方,所以作效速者,以服多故爾。
[第二十二門] 洗痔
禹錫侄。
木鱉子、百藥煎二味等分,為粗末,每服一掬,布裹煎湯,以桶盛之,蓋上穴一竅,先以藥氣熏蒸,候通手洗之。嘗有一婦人患痔;已成漏瘡,脫肛,用此而愈。
[第二十二門] 治外痔
蔥青內刮取涎對停,入蜜調勻,先以木鱉子煎湯熏洗,然后敷藥,其冷如冰。唐仲舉云,嘗
[第二十二門] 灸痔法
鄭器先親曾得效。
鳩尾骨尖少偃處即是穴,麥粒大艾炷灸七壯、十四壯,甚者止二十一壯。瘡發即安,可除根本。
[第二十二門] 治痔
漢陽章教授傳。
百藥煎碾為細末,每服三錢,煮稀白粥攪勻,食之立愈,糊丸米飲湯下亦得。
又方同。
鴨腳草俗呼為耳環草,又名碧蟬兒花,用手挪軟,納患處即愈。
又方,合肥陳學諭行之說名應,渠親取效。
穿山甲自尾根盡處,數除三鱗不用,取第四、第五、第六鱗橫三行,燒存性,為末,用麝香
[第二十二門] 治腸風、痔漏神丹
錢總領館客輔漢卿傳名廣。
刺皮(一個,制錢器中,炒焦黑為度)皂角刺(半兩,燒存性)硫黃(一蹲,研)豬牙皂角(半兩,去黑皮,涂蜜炙)白礬枳殼(銼碎,炒)黃(蜜制赤)附子(除去皮,各半上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不飲酒用米飲送下。久年漏痔;服至三、四十日,肉滿平安;諸痔服之,即自消;外痔,用藥十丸,用朱砂細碾五丸服
[第二十二門] 治脫肛
禹錫侄。
槐花槐角上二味等分,炒香黃,為細末,用羊血蘸藥,炙熱食之,以酒送下,或云以豬膘去皮,蘸藥炙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