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瘡腫瘰疥癬頭瘡漏瘡瘤贅軟癤斂瘡口
驢涎馬汗入瘡疔瘡便毒乳癰(見婦人門)雜瘡髭瘡狐刺
[第二十四門] 治腦疽發背
腎癰奶癰,一切瘡腫等疾。詹判院傳。
鹿樸(在處人取其葉搗汁,投溪潭中以醉魚;江西人謂之魚醉草,紹興人謂之鹿木)上臘中取根,搗銼為咀,每服三、四大錢,無灰酒一大盞,煎至七分盞,去滓,空心食前帶熱服,忌蔥、醬、酒等。煎時不得犯銅鐵器。病深者日進三、四服,并不用膏藥貼。
無問男子、婦人、癃老、幼小,遠年近歲,體虛氣實,一切瘡腫,凡在身者,種類殊異,悉皆治之。已潰膿自出,未潰毒自消,不耗真丸,不動臟腑,入少甘草、石荔同煎尤佳。有娠
[第二十四門] 治癰癤
任和卿方。
牛皮膠以湯泡動,攤紙上,隨大小貼瘡上即安!
[第二十四門] 萬金散
治一切癰疽發背瘡腫,治便毒最驗。韓市舶寧道方,此即淮西趙參議所傳,劉鵬察院萬金散,東平陳彥哲有序多不復錄。如大便秘澀,可服拔毒黃散。
大甘草(半兩,為粗末)沒藥(一分,研)大栝蔞(一個,去皮,切)上三物用無灰酒三升,熬至一升,放溫頓服之,如一服不盡,分三服連進,屢有神效。
[第二十四門] 拔毒黃散
黃大黃(酒浸,煨)羌活(去蘆)甘草(炙)當歸(去蘆)芍藥白附子(炮)黃芩杏仁(去皮尖)連翹(以上等分)上搗,羅為細末,每服先以黑豆半兩或二合,水一大碗,煎至七分,去黑豆,入藥末三錢,再煎至一盞,食后一日兩服,候逐下惡物即止。其貼瘡斂瘡藥隨宜用。
[第二十四門] 治谷道前后所生癰
謂之懸癰。韶州醫人劉從周方。林謙之祭酒云,用好粉甘草一兩,四寸流水一碗,井河水不可用,文武火慢慢蘸水炙,約自早炙至午后,炙水令盡,甘草心,覺水潤,然后為透,細銼,卻用無灰酒二小青碗,入上件甘草,煎至一、二服便可保無虞。此病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后始覺赤則難治,服此藥,雖不能急消,過二十余日必消盡矣。投兩服亦無害。
癰已破,服此藥兩服,瘡即合,甚妙!
[第二十四門] 治癰疽發背
湯壽資云,光州有人患腎癰,大小便皆秘,甚以為苦,本州胡判官令以明凈牛皮膠,炭火上燒成黑灰,研極細,每服五錢,以米飲調下,服至二兩許方通,所下皆穢惡物,癰腫遂消,不復出膿。胡云,凡瘡腫皆可服,不拘多少,以臟腑通利為度。
[第二十四門] 水調膏
治一切腫毒水調膏,葉道人傳。
小粉不以多少,炒令焦黑,研細,先以米醋一大盞,入捶碎皂角二挺煎滾數沸,濾去皂角滓,蜜收之,逐旋調藥,或攤紙花上敷之。
[第二十四門] 治男子腎癰,婦人乳癰
一切赤腫毒,服之自散,周才傳。
赤土(一皂子大)木鱉子(七個,炮,去皮)上同研,令極勻,分三服,熱酒或米飲調下,食后服,不動臟腑,不過一劑即效。
[第二十四門] 治發背
初作,取水蛭置腫上,令飲血,脹自落,別換,脹蛭以新水養之即活。吳內翰備急方云,其侄祖仁,一日忽覺背瘡赤腫如碗大,急用此治之,至晚遂安。
又方,生甘草末,酒調二錢匕,頓服,五中奉遽服之得效。療腫毒癰疽,未潰令消,已潰令速愈。
草烏頭為細末,新水調,雞羽掃腫處,有瘡者,先以膏藥貼定,勿令烏頭抹著瘡。有人病瘡腫頗甚,以此涂之,坐中便見皮皺稍稍而消。初涂藥,病患覺冷如冰,瘡乃不痛。
[第二十四門] 治癤毒同癰疸發背
初作時貼散立效。唐主簿方。
草烏頭(去皮)秋后芙蓉(葉陰干)上等分為細末,生姜自然汁調如膏,敷瘡腫,四面留一小竅,出毒瓦斯,干則易之。其冷如冰,痛立止,腫立散。毒瓦斯盛者,加天南星末等分。
[第二十四門] 消毒散
治一切腫毒,及治腫而疼痛者。滁醫魏全方。
天南星郁金木鱉子(去殼)草烏頭赤小豆樸硝(令研細,旋入)上等分,并生用,為細末。如腫赤色,用冷水調敷,掃腫四畔;如不赤色,用溫淡醋調敷之。
[第二十四門] 神仙靈寶膏
栝蔞五個,取子細研,乳香五塊,如棗子大,亦細研,以白砂蜜一斤,同熬成膏,每服二、三錢,溫酒化下。大治發背,諸惡瘡等,日進二服,無不立效。嚴州士人一通判,忘其名,母病矣。通判公急市藥治,服之即愈。楊和玉得此方,家中使令凡百瘡腫等患,服之皆效,遂合以施人,無不驗者,漏瘡、惡核并皆治之。此即鄭府朱保義所說神妙方。
[第二十四門] 治癰疽發背腮等疾
赤小豆為細末,以新汲水調,敷瘡及四旁赤腫處,干落即再敷。
又方治發背。
以不耕之地遇野人糞為蟲鳥所殘處,即以杖去糞,取其下土篩以敷之,即如冰著背也。
[第二十四門] 治發背癰疽
留丞相云,只吃白煮蘿卜,不以多少,以腫毒散為度,屢以治人,極有神效也!治癰疽結成腫核,痛楚不可忍者,《夷堅庚志》第八卷時康祖事夢廣德張王神授方。
香附子去皮毛,以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數服即瘡潰膿出,腫亦漸消。
[第二十四門] 水調膏
治軟癤及一切腫毒(二在后)黃皮白蘞甘草上等分為細末,井水和,少蜜調貼之。
[第二十四門] 三色膏
治癰癤未成,拔毒、止痛、消腫。
蚌粉(半兩)黃丹(一分)草烏(一兩,生,為末)上和勻,水調涂,干即再上。
[第二十四門] 治諸瘡癤已結未結
赤腫者。
大天南星一個,陳者,為細末,生面與南星等分,生姜自然汁調涂腫處,熱腫者只以水調
[第二十四門] 歸命膏
治發背歸命膏。
野生茄子熟黑者取子,不拘多少,爛研取汁,以絹濾滓,入大銀盂內,慢火熬成稀膏,以細青竹枝子去葉五、七莖扎聚,不住手攪,候成稀面糊收之。用時不問陰陽二證,發背或赤不赤,有頭無頭,或癢或痛,皆可用之。如無頭、無異色,或熱不熱,一發從外漸漸傳入;如貴,重于萬金。
[第二十四門] 治風毒癰癤
車螯殼頻蘸米醋炙,令赤色,碾為細末,溫酒調下。
[第二十四門] 水調膏
一在前天南星(生為末)白礬(細研)上二味等分,新汲水調涂,干即再上。
又方,大天南星(一兩)濃黃柏(半兩)赤小豆(一合)皂角(一挺,不蛀者,燒存性)上為末,新汲水調成膏,皮紙貼之,已結即破,未結即散。
[第二十四門] 治久年瘰
但未交合項者,皆可服。鄒明父方。
鯽魚兩個,三寸大者,開去腸肚,不去鱗,巴豆不拘多少,填魚腹內,以滿為度,麻皮纏定,用煉熟黃泥裹了,曬七分干,用三、二斤炭火過,魚藥同研極細,用陳米飲和,丸綠
[第二十四門] 治子
滁州丁府判牧仲方。
大田螺并殼肉燒存性灰,破者干貼,未破者油調敷。
[第二十四門] 治瘰
王宣教名傳。
不蛀皂角子一百枚,用米醋一升,砂二錢,同煮醋盡,炒令酥,看所生子多寡,若生一酒煮,夜臥含化三粒,名破丹。《博濟方》用酒浸三日,文武火熬盡酒為度,每夜含化三粒
[第二十四門] 灸瘰法
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隨所患處,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如小筋頭許三壯即愈鬟病瘡已破,傳此法于本州一曹官,早灸晚間膿水已干,凡兩灸遂無姜,后屢以治人皆驗。
駱安之妻患四、五年,瘡痂如田螺靨不退,辰時著灸,申后即落,所感頗深,凡三作三灸,遂除根本。
[第二十四門] 治瘰
昆山僧方。
不蛀皂角,不以多少,每三十條作一束,以棕櫚裹之縛定,于溷缸內浸一月,取出,卻于長流水內再浸一月,死水不能渲洗不可用,去棕櫚,曬干,不得焙,搗羅為細末,皂角末一兩,入麝香半錢,全蝎七個,研細拌勻,每服一、二錢,溫酒或湯飲調下,不過一兩即愈!
[第二十四門] 立應散
治瘰久不愈者立應散,鄭府朱保義傳,渠親得效。
連翹甘草(炙)黃芩赤芍藥川當歸滑石(各半兩)地膽(半兩,去翅、足、頭,以(二十一個,生用)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濃煎木通湯調下,臨睡服,次夜再一服。有孕不得服,或素來氣血虛弱者,亦不可服。大忌毒物。服藥次日毒隨小便下,其色如血。瘡已破者,先用云母膏貼定,然后服藥。
[第二十四門] 治癬方
雄黃(一錢,好者)川烏(一個)上二味為細末,先用竹刀子刮破,用醋調少許敷之!又方,朱提干傳。
旱蓮草葉不以多少,候癬癢時,手抓破碎挪葉擦之,不可誤食害人。
[第二十四門] 治疥癆等瘡
吳希深尚書方,鄭亨老傳。
硫黃、白礬不以多少,肥皂倍之,羊蹄根又倍之,同搗為丸,浴時揩擦癢處,微痛甚妙。
[第二十四門] 白蘞散
治干濕瘡癬,延生或如錢成圈暈,久不效者。
天南星(一兩)蝎(一錢)大草烏(半兩)白礬(五文)上件搗,羅為細末,先以手于癬處抓動,將藥摻貼,每用藥二錢許,入燒蟹殼灰一錢,合和生油,好粉貼瘡。
[第二十四門] 治疥
倪尉方名震。
硫黃不以多少,火上用熨寸熔成汁,以荊芥穗手碾碎投之,候干放冷,碾為細末,每用藥以手抓破瘡,擦藥在上即愈,仍不作硫黃氣。
[第二十四門] 治癬如神方
以杏仁七粒,去皮尖,自嚼令爛,于手心安少膩粉,帶津吐出,急和膩粉擦之。
[第二十四門] 疥藥
錢太師方。
硫黃雄黃地黃剪草蛇床子白礬(飛亦得)上等分為細末,麻油一兩,巴豆七個同煎,候巴豆焦,去不用,油冷旋調藥擦。
[第二十四門] 治癬久不瘥者
甚驗。
決明子為細末,入少輕粉,拌勻,先以物擦癬令微破,以藥敷之。
澧州王教授執中,少患疥凡十五年,遇冬則為瘡,人教用羊蹄菜根、蛇床子根片切如錢,米泔浸三、二宿,漉出,入生姜、礬同研細,裹以生布,遇浴先擦洗良久,以水澆三、四次用,即除根,后數年再生,用前法亦愈!
[第二十四門] 治瘡疥,風疹
親曾得效。
野鴨白煮或燠,作常食,無時。《本草》此物性冷而能解金石毒故也。
[第二十四門] 治久遠癬
癬藥,此方治久遠癬極驗!豆豉(半合)斑蝥(七個,頭、翅、腳全者)上二味一處慢火炒,候微煙生為度,搗為末。遇欲用此藥,即抓破癬,上以蜜或砂糖水涂之,良久,干摻藥末在上,三、二日必愈。
[第二十四門] 治癬
金山長老云,嘗有人患七年,一旦得此方,兩敷而愈。
斑蝥一個,去頭、翅、足,以鐵札燈焰上燒,米醋內淬,如此三、兩次,就燒成存性黑灰,研為細末,用紅棗一枚,湯泡剝去皮核,與斑蝥末一處同研爛,先以手抓或生布擦動癬,然后搽上藥,不可侵好肉,恐有毒。
[第二十四門] 治癬方
貫眾吳茱萸官桂(等分,高下亦不妨)上同為細末,先以手抓破,以藥擦之,或用米醋調敷亦得,馮仲柔云親曾用,只一、兩敷而愈之,奇甚!
[第二十四門] 治疥
逸老庵中光相寺僧傳鹿梨根(搗取皮,不以多少)生姜(半之)白礬(隨意用)吳茱萸(看多少入)上同于砂盆內入米醋爛研,以凈器盛之,候白醭生方可用。遇浴時,以代皂角,不過一、兩
[第二十四門] 治癬
此方甚妙。
羊蹄根同百藥煎,一處搗爛,敷之即愈!又方,林伯敬傳。
以飯甑內熱飯,搦成團子擦之,專治面上生者。
[第二十四門] 治癩頭瘡
白礬(五文,刀頭飛過)杏仁(五文,去皮尖,細研)大風油(五十文省)上一處溶成膏子,后入輕粉三十文,調敷之。
[第二十四門] 治一切惡瘡
頭上瘡。魏監務。
平胃散入膩粉清油調敷之,甚妙。
[第二十四門] 治白癩頭瘡
葉元方云,以白炭不拘多少,燒令通紅,先用盆盛百沸湯,以熾炭投之,卻漉此灰湯候通手洗瘡即愈。
[第二十四門] 治小兒頭上熱瘡
四侄之子年一歲余,滿頭膿瘡成片,用此藥兩、三次,作痂而愈。
屋塵即烏龍尾也,以麻油腳研,令極細,敷之,呈痛不妨。
[第二十四門] 治小兒頭瘡
孫盈仲云,屢見人用。
煮熟雞子黃,炒令油出,以麻油膩粉調敷。
[第二十四門] 治一切漏瘡惡瘡
生肌止痛。
人牙不以多少,燒過,用輕粉、麝香少許和勻,濕則干摻,干則用生油調敷。
[第二十四門] 治漏瘡
趙君猷撫干云屢放。
胭脂血竭輕粉(各一錢)麝香(半錢)上碾為細末,干敷。
[第二十四門] 治脅下生漏瘡
如牛眼之狀,膿水不止,葛邦美傳。
先以鹽少許,安白牛耳內,然后取耳中垢,以敷瘡上即瘥。如不用鹽,即牛耳不癢,難取垢。
[第二十四門] 治漏瘡子
以口含鹽水洗瘡口令凈,次以鹽少許,同新槲葉或舊槲葉一處爛嚼,貼瘡口,如瘡口未合,再根據前法用神效,干濕子皆可貼。
[第二十四門] 治漏瘡
五味子(一兩)青黛臘茶(各半兩)麝香(隨意用)上為細末,干摻或用生油調敷,入輕粉少許尤妙!
[第二十四門] 系瘤法
兼去鼠奶痔,集驗方,真奇藥也。
芫花根凈洗,帶濕,不得犯鐵器,于木石器中搗取汁,用線一條浸半日或一宿,以線系瘤,經宿即落。如未落再換線,不過兩次自落。后以龍骨并訶子末敷瘡口即合。根據上法系鼠奶痔,累用得效。系瘤法《蘇沈良方》亦有,用蜘蛛者,然費力,用花泡濃水浸線亦得。趙氏家娣嘗用以系腰間一瘤,不半日即落,
[第二十四門] 治身上生贅肉
彭知錄若訥云,以海藻為末敷,仍煎海藻酒,服之即去。
[第二十四門] 治軟癤
建茶盞,搗羅細末,油調敷之。
又方六兄傳。
枳殼大者一枚,剜去穣,令空地上磨,令口平,以稠面糊搽四唇,沾在癤上,自破,膿溜出
[第二十四門] 治軟癤
屢安再作者,文本客傳。
桑螵蛸燒灰存性,麻油調敷。
又方,用雀抱卵殼燒存性灰,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敷。此物難得,只以雞子抱蛻殼,如上法用亦可。
[第二十四門] 斂瘡口方
白芨(一錢)赤石脂(一錢,研)當歸(三錢,去蘆頭)龍骨(少許,研)上為細末,干摻。
[第二十四門] 桃紅散
生瘡口桃紅散。
龍骨(半兩)白礬(半兩,飛)黃丹(少許,飛)上為末,每用少許摻在瘡口上,先用口含漿水洗凈,揩干,用藥貼之,以瘥為度。
[第二十四門] 冬青散
治驢馬涎汗入瘡冬青散。
以冬瓜青皮陰干,為細末,挑開瘡口敷之,少頃即退。
[第二十四門] 治疔瘡
六兄。
蒼耳子或葉或根,不以多少,爛研,以米醋腳調涂,腫立散。已去肉丁了,再敷,以瘥為度,仍研汁,服之尤妙。
又方,蜣螂搗敷,安后不可食羊肉,本蜣螂所忌。
[第二十四門] 灸便毒法
張德俊曾親取效云,屢以灸他人,皆驗!以細草或軟篾一莖,隨所患左右手,量中指,自手掌盡處橫紋量起,通三節,至指盡處為則,不量指甲,斷,卻將此草于手腕橫紋量起,引草向臂當中,草盡處即是穴,麥粒大艾炷灸三壯,腫散痛止,實時而安。
[第二十四門] 治生瘡因入湯成毒
膿出或赤腫者,蘇瑩中傳。
淡豆豉不以多少,手內碾為膏子,捏作餅敷貼之,以片帛裹定膿即止。未有頭,以用米醋調涂。
[第二十四門] 治漆瘡
以谷精草煎湯,放溫洗立驗。收稻了,田間生矮根株成叢,如小鼓捶兒者是。生姜亦得。
[第二十四門] 治瘡藥
五倍子、黃柏為末敷之。
[第二十四門] 治中寒,露水入手
瘡痛不可忍,能殺人。以鹽數合著瘡上罨之,火炙,令熱氣透瘡,又以熱灰中,令蠟溶滴入瘡口立愈。吳尚書家婢因浣衣,手中水毒,晝夜叫喚,
[第二十四門] 治瘡方
白礬虢丹飛膠香(各五文)乳香(五十文省)上同為末,用麻油少許,輕粉十文,同調敷之。
[第二十四門] 治惡瘡十全膏
白蘞白芨黃柏苦葫蘆蒂赤小豆黃蜀葵花上等分為細末,以津于手心內調如膏藥涂之,只一上。
[第二十四門] 治一切惡瘡
遍用藥不效者。
陳米飯緊作團,火存性,麻油、膩粉調敷。蘇韜光丁亥年,耳上病碎瘡,或痛或癢兩月云,此證蓋以痰飲之故,只用肥皂燒存性,生油膩粉調敷,用之尤佳。
[第二十四門] 治一切惡瘡
醫所不識者,神效方。趙通判傳,名百中字德全。
水銀甘草黃柏黃連松脂膩粉土蜂窠著(壁上者,南方多有之,或云KT窠,可上取水銀放掌中,以唾殺為泥入瓷器中,以生麻油和研,生絹濾,如稀餳,和藥末,再研如稠餳。先以溫水洗瘡,帛拭,干涂之。一切無名瘡,涂一次即瘥,有黃水者涂之,隨手便干;癢不堪忍者,涂之立止;痛甚者,涂之立定;治疥尤佳,抓破敷藥。合時細心,不可蔑裂也。
[第二十四門] 治多年惡瘡,瘡口不干者
采冬瓜葉陰干,瓦上焙,碾極細貼瘡,濕處三、二次便干,累效。
[第二十四門] 治一切惡瘡已破,膿血不止者
蝸牛并殼肉燒存性,入輕粉少許,調敷之。
[第二十四門] 治瘡
高司法方,蔣簽判云極妙。
江茶大黃(一分,焙干)小粉(焙之,炒,令青黃色稱)上為細末,干者冷水調敷,濕者干摻。
[第二十四門] 惡瘡、瘰
張定叟侍郎傳,專治惡瘡,瘰,神效。
黃皮不以多少,以童子小便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焙干為細末,穿山甲不以多少,火存性,研細,土牛不以多少,新瓦磚干,研細,每黃皮末三錢,穿山甲末,土牛末各一字,輕粉半錢,同研極勻細,濕瘡干摻,干瘡麻油調涂之。
[第二十四門] 治凍瘡
張仲安傳名阜。
黃柏燒存性灰,研細,以雞子清調敷,破者干摻神妙。
[第二十四門] 治惡瘡及一切腫毒
癮疹或癢或疼。
茄子花黃蜀葵花上二味,各采來時,用竹夾子夾,不得犯手,約度相等,共享瓷瓶盛,密包,掛凈室中,久
[第二十四門] 妙用膏
治惡瘡妙用膏,治項上有癭及漏瘡。
真清麻油入古文錢三,二十文,久浸年深,每用以鵝毛掃患處。
[第二十四門] 治暑傷肌膚瘡爛
或因搔成瘡,多是大暑汗出,坐臥濕地,致肌膚多瘡爛汁出。有一乳姥曰取干壁土,揉細末敷之,隨手即瘥。
[第二十四門] 治久瘡
用豬筒骨者,見小兒門中。
[第二十四門] 治惡瘡
雄黃(飛)白礬(飛)黃丹(飛)白蘞(細末)上等分水調,鵝毛掃紙花貼,中留小竅,出毒瓦斯。
[第二十四門] 治脛股間生瘡成片
拆裂者,六兄。
巴豆(十四粒,去殼)麻油(二兩)上同煎巴豆焦黑為度,去巴豆不用,入黃蠟少許,輕粉三十文,攪勻如面油,擦瘡上。
[第二十四門] 治髭瘡
六兄。
用耳中垢塞敷之,立愈,神效。
[第二十四門] 治狐刺
土中饒瓷片,上色細白,向陽,日色所照者,不以多少,背陰者不可使,不用底足,揩去土,不須洗,以黃泥作一窩子,盛瓷片在內,復以黃泥固濟成團,于灶內以木柴燒令通紅,只或碾為細末,然后再入乳缽。熬研如粉,無聲乃止,每用一耳摻瘡上即愈。凡狐刺,多因手足間被物簽損,因而成瘡,痛不可忍,甚至于墮指。仍有二種,雄狐刺只一個瘡頭,母狐刺七個瘡頭,逐旋發出,其瘡頭內黃水出不止,向日視之,瘡頭及四邊若有絲綱其上,瘡內亦如亂絲,痛楚手不可近,如其間有刺者是也。用藥時先以口含溫鹽湯洗瘡,以軟帛KT干,挑藥在瘡口內,水即干,而不痛,一貼即愈。如母狐刺,即以藥敷第一次所發瘡口,即安,其余瘡不須貼也。滁州李直學名敏求家傳方云,兵火中得之于一過軍,后嘗施此藥,所治已千百人矣。研時須用饒缽,若使石捶缽,即反被藥研下石末,不可敷貼也!
[第二十四門] 治狐刺
湖州人謂之水刺,越州人謂之水漢。
趙君猷云,取爐中炭灰,干罨在腫赤處上,以好米醋澆之,二物多用不妨,無力即易之,赤
[第二十四門] 治丁瘡土鬼丹
華宮使傳金頭蜈蚣(一條,全者)銅綠膽礬(各一錢)烏魚骨(二錢)麝香(一字)上為細末,用針豚(音篤)蘸油滴藥在上,若瘡不破,灸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