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疾脾疾
[第十門] 香附散
治心脾痛不可忍香附散。
高良姜(去蘆,炒)香附子(去毛,炒,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米飲調服。吳內翰宣和壬寅得此方,即修和,次日登舟,舟**病心痛欲死,吳以半碗許飲之即愈。二味須各炒,同炒即不效。
[第十門] 姜橘丸
治中酒惡心,心脾病嘔逆等疾。
生姜(一斤,去皮,切作片子,青鹽一兩,淹一宿,焙干)甘草(一兩半,炙)陳皮(一兩上為細末,煉蜜和,杵千下,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細嚼,鹽湯下,不拘時候,或空心含化亦可。
[第十門] 治心脾痛不可救者
任和卿知縣方。
桂心為末,白湯點服,酒煎尤妙,調亦可。
又方,當歸良姜二味為細末,煎服。
又方,李德翁知丞傳。
香薷葉薷,廣韻音柔,石上生細葉如針者好茴香炒上二味等分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熱酒調下。
[第十門] 紫沉煎丸
治虛寒,積冷伏滯,陰氣膨脹,心腹痛,兩脅刺疼,防悶,治之如神。鼎州郭以此藥得名,成家致富。
沉香(一兩,細末,煉蜜半斤煎五、七沸,別貯)阿魏(一分,酒半升,研化盡)沒藥(一兩,搗碎,酒半升,研化盡,入阿魏酒內)巴豆霜(一分,酒半升化,先入銀器內煮十余沸)砂(一兩,酒半升煮,化其石,入巴豆酒內,熬欲如稀糊,次入沉香等三味,一處熬成膏,后入下項藥末)硫黃(滴水研極細)檳榔木香胡椒青皮(去白)人參(去蘆)高良姜(水煮六、七沸,曝干)官桂(各一兩)干姜(三分)丁香(半兩)朱砂(半兩,別上除硫黃、朱砂外,先用諸藥為細末,次入二味研勻,入前膏,搜入臼,杵三、二千下,丸
[第十門] 治心痛
寒邪乘于心包,甚者吐酸水,其吐有時。郭宅心方,王順伯運使傳。
枯了白礬(半兩)木賊(半兩,去根)人參(一分,去蘆)上為細末,醋湯調下,酒服亦得。
[第十門] 立應散
治急心痛神效無比立應散。
高良姜(一分)五靈脂(半兩)上二味為細末,每用一錢半,以醋一茶腳調勻,用百沸湯投半盞,連滓急服神效!又方,荔枝核燒灰存性,為細末上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集驗方》用醋湯調下一錢。
[第十門] 治心脾疼
錢觀文方,留都錄名用光傳。
當歸(八兩)白術(二兩)上為細末,沸湯點服。或作粗末,加棗子煎服亦可。
又方,魏丞相方,趙從簡傳。
高良姜檳榔(等分,各炒)上為細末,米飲調下,服者無不作效!又方,程庶幾道傳。
大天南星(一斤,約三十四、五個,六月初五日切片用,生姜去皮,爛研罨一宿,每天南星一個,用胡椒二百粒同研細,丸如橄欖核大,焙干,須六月六日合)上每遇發時,以大棗一枚去核,入藥在內,濕紙裹煨熟,白湯空心送下。
又方,葉道人傳。
真蛤粉(一錢,炒)桂(去皮,一錢)干姜(炮,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第十門] 學究丸,治丈夫心脾疼
并小腸氣痛,婦人脾血氣痛立效。陳寺丞傳。片子姜黃五靈脂玄胡索石菖蒲(各一分)全蝎(三、七枚,微炒)紅娘子(二十七枚,去翅足,本草謂之莎雞)巴豆(七枚,去殼,不去油,別研,旋和要極勻)上為細末,酸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大夫小腸氣疼,茴香鹽湯下;心脾痛,茶清內點醋下。婦人血氣痛,姜醋湯下。
[第十門] 治心脾疼
陳行之學諭方。
上等江茶(五文)生硫黃(五文,有墻壁者)上同研細末,以熱湯調,臨發時服可以除根。
[第十門] 治心脾痛
及治婦人一切血刺等疾。滁陽趙使君方。
良姜(一兩,油燥勿令焦)白芍藥(一兩,洗凈)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米醋半盞,煎至七分,熱服,或用醋湯調下亦得。胡氏方,用赤芍藥,良姜不燥,熱米飲調下。
[第十門] 治暴心痛不可忍者
石菖蒲(一兩)良姜(半兩,等分亦得)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菖蒲湯下。或作散,米飲調下亦得。
又方,良姜(一兩,實者,只如骰子大)巴豆(二錢,去殼)上二味同炒令黃色,去巴豆,只取良姜一味,碾細,熱酒或湯調下二錢。
又方,五靈脂(一錢)干姜(一字)上為細末,熱酒調下。
[第十門] 手拈散
治脾痛手拈散,此藥極奇,孟公實傳。
草果玄胡索五靈脂沒藥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葉石林游山至一小寺,頗整潔,學徒亦眾,問僧所以,仰給者答云:素無田產,亦不苦求于人,只貨數藥,以贍其間,脾疼藥最流云:草果玄胡索,靈脂并沒藥,酒調三二錢,一似手拈卻。
[第十門] 治血刺心痛
婦人之疾。
玄胡索不以多少,新瓦上炒微黃不可焦,碾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盞,煎至七分服。
不能飲者,以陳米飲調下,不拘時候;以酒調亦得,二者不若酒煎快,此藥屢驗。王執中《既效
[卷之八] 第十一門
口齒咽喉牙痛牙宣齒衄齒不生口氣口瘡齒漏重舌失音噎
[第十一門] 治咽喉腫痛
山豆根洗凈,新水浸少時,每用一塊,入口中咽下苦汁即寬,痛亦止,未愈更一、二塊。
又方,生甘草生白礬。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入口中咽下,亦治喉閉。
[第十一門] 治牙疼
漢椒為末,以巴豆一粒同研成膏,飯為丸,如綠豆大,以綿裹安在牙孔處,立效。昔有為樂清簿者,牙痛不可忍,號呼之聲徹于四鄰,用藥不效,有丐者獻此方,用之即安。
[第十一門] 逡巡散
治風牙痛腫,不拘新久,一服立效。
高良姜(一塊,約二寸)全蝎(一枚,瓦上焙干)上為末,以手指點藥如齒藥用,須擦令熱徹,須臾吐出少涎,以鹽湯漱口大妙。亦治腮頰腫痛。
[第十一門] 治牙疼不可忍
烏頭尖(生用)上為末,擦疼處,用藥后以竹葉或細辛,荊芥煎湯漱口。
[第十一門] 乳香膏
治牙痛。錢參政家方。
光明白礬(枯過)滴乳香(各等分)上二味為細末,溶蠟量多少,和成膏旋丸,看牙孔子大小填之,其痛立止神效。又方入染胭脂少許,和令深桃紅色,只作散,遇牙疼痛,用一字以紙揩擦,良久用溫鹽湯漱口。
[第十一門] 治風牙疼腫不可忍
每用少許揩患處,吐涎,雖咽津,亦不妨,甚妙。
青鹽(四兩)川烏頭(二兩,去尖,劈碎,如骰子大)上入坩堝內,用熟炭火,候煙出盡存性,取出埋于地內三日,碾細,揩患處。如時以木盞蓋坩堝子口上,或用瓷罐子亦可。每揩藥先用荊芥湯漱口
[第十一門] 治風熱上攻齒痛
余頃任淮西幕府,己酉冬被檄來和州,至含山縣,齒痛大作,忽于一刀鑷捻許,以湯泡少時,冷暖隨意,以手指蘸水KT痛處即定,明日若失去。歸,余因傳得其方,后以治人多效。
皺面地蔥子,即《本草》,又名地松者,霜后收之,每用少許湯泡。或云即是鶴虱,但《本草》別有鶴虱,差為不同。沈存中《筆談》專辨地松,云其子名鶴虱,余之所用正是此物也。錢季誠方用鶴虱一枚,折置齒中。高監云以米醋煎鶴虱漱口,其痛立定,尤效!
[第十一門] 治牙痛
善法寺僧如真傳。
白僵蠶直者,不以多少,用生姜片切同炒,候僵蠶赤黃色為度,去姜不用,將僵蠶為細末,每用取不蛀皂角,剝去黑皮,以手指蘸湯,于皂角黃上擦取汁,僵蠶末,揩痛處即止。
[第十一門] 治牙疼
盛公紀云,親曾用甚驗。
鹽(二兩)草烏(一兩)上同炒,令草烏黑色,同為細末,以擦患處。
[第十一門] 治風牙疼
亦治暴赤眼并頭目昏痛。
鵝不食草,不拘多少,紙裹煨干,碾為細末,先滿含水一口,然后搐鼻,隨病左右搐之,若不含水,恐藥搐入咽喉。迥梨云治頭目加川芎,雙笛道人加全蝎各少許。
[第十一門] 治風牙痛
馬敏叔說一村媼苦牙痛,百藥不效,用此即愈。
絲瓜兒俗呼為天羅,燒灰存性為細末,擦痛處立止。
[第十一門] 升麻地黃散
治風氣上攻,牙齒疼痛,齦腫連腮頰緊急。王尚書宣子方。
升麻生干地黃地骨皮青鹽川芎(各半兩)皂角(一枚,燒)細辛(二錢半)槐角子(半兩,燒)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揩擦齦上,有涎吐了,誤咽亦無妨。
[第十一門] 治牙齒痛
姚克溫說此方甚驗。
以蕪荑仁安齒上,有縫就以窒之立驗!
[第十一門] 治風牙疼
趙總管方。
馬夜眼上以刀兒薄起一片子,投在所患牙縫中,或咬在痛處,瀝出風涎即止,不可咽。
[第十一門] 姜黃散
治牙痛不可忍,舒挺之撫干嘗患,遍用諸方無若此方之良!姜黃細辛白芷(等分)上為細末并,擦二、三次,鹽湯漱立止。政和八年胡長文給事之父牙疼不可忍,面腫,偶無姜黃,檢《本草》,川芎亦治牙,遂以代之,坐間便見腫消痛止,后只用川芎亦驗。
[第十一門] 治牙痛
曾府判茂昭說。
巴豆(一枚,去殼并膜)淡豆豉(一枚)上同研爛,每用針頭許,以連紙裹安痛處立止,不可太多,亦不可令侵齦,恐能損肉。
又方,香白芷(太平州道地者,不知多少)朱砂(十分白芷之一,別研)上為細末,入朱砂拌勻,煉蜜丸如大櫻桃大,每用一丸,擦痛處立止。廬州郭醫傳云,渠親曾取屢效,盡勝它藥。此藥乃濠梁一村婦人,以醫延師母夫人者,倉猝不用朱砂及蜜亦可,其功只在香白芷耳。趙從簡府判所用只白芷、細辛二味等分,亦每作效!
[第十一門] 立效散
治牙疼,立效散。
零陵香(凈洗,軟火炙燥)蓽茇(洗,切碎,火炊上炒燥)上二味等分為末,先以炭一塊為細末,揩痛處,連牙床并揩凈,以藥擦痛處,老人風牙疼,小兒疳牙、走馬疳等悉治之。
[第十一門] 治牙痛
諸藥不效者,漢陽章教授方。
芫花碾為細末,擦痛處令熱,立定。
[第十一門] 治牙宣
赤土、荊芥同為細末,揩齒上,以荊芥湯漱。
[第十一門] 治齒衄
以苦竹葉濃煎漱口,又糟茄片切,新瓦上爆,令干黑色,為末敷之。
又方,《泊宅編》云:一士人無故舌出血,仍有xiao穴,名醫耿隅者曰,此名血衄,炒槐花敷之而愈。
[第十一門] 治齒不生
雌烏雞糞雄烏雞糞(以二雞各畜之,收糞)舊鞋底麻底尤佳上三物等分,燒灰存性,研細,入麝香同研,敷于齒齦上。李莫安撫女子退齒,逾年不生,甚以為遂生。
[第十一門] 治口氣
香白芷(七錢)甘草(五寸)上為細末,食后,井華水調下一錢。
[第十一門] 治口瘡
樸硝(一錢)寒水石(南人謂之軟石膏者,火過,一兩)上同研極細,入少朱砂和,令桃紅色敷,咽下不妨,如嫌味苦,加甘草細末。
[第十一門] 赴筵散
又方,赴筵散。
黃柏(蜜涂,炙紫色)滑石(研,各半兩)五味子(小嫩者,一兩)上三味為末,拌勻,每服半錢許,干摻瘡上,良久便可以飯食,俱無妨礙,甚奇。
[第十一門] 治老人、虛人、小兒口瘡咽痛
地龍(去土,炒)吳茱萸(去浮者,炒)上等分為末,米醋入生面調涂足心。吳內翰之孫,初生而患口瘡,用此方神效!
[第十一門] 治口瘡牙痛
華陰細辛根,極辣者,為末,敷之。
[第十一門] 治口瘡
野薔薇根洗凈,濃煎,俟冷漱灌,吐出,不須咽,數次即愈。
[第十一門] 治口瘡
梅秀方。
原蠶蛾末敷之。
[第十一門] 治口瘡
張方。
五味子(去蛀末,揀凈,不拘多少)螺兒青(十分五倍子之一)上為細末,拌勻,白口瘡,先以汁漱口了,敷藥;赤口瘡,先以淡醋湯漱口了。敷藥。
[第十一門] 治口瘡
蔡司理方。
白礬(別研,為末)黃柏(去黑皮,用蜜炙,焙干)上以黃柏末一錢,白礬末半錢,二味和勻,每用藥少許敷之,先吐去苦水,如藥力盡,再敷少許。唐仲舉母用黃柏皮末、青黛等分,拌勻敷之,吐去涎,再敷即愈!又方,傅公實傳。
五味子生甘草(各一兩)麥門冬青苗(取四寸許,秤四兩,焙干)上為細末,蜜調涂舌上。若以蜜丸如雞頭大,含化亦得。麥門冬須取去近根一寸許白者,只用青苗,卻將近根白者漱灌。
[第十一門] 青黛散
治齒漏疳出,膿水不止青黛散。
青黛梧桐淚胡黃連蘆薈(各半兩)蝦蟆(一枚,燒灰)麝香(一分)上同為末,研勻,每用半錢,敷于患處。
[第十一門] 麝香散
治齒漏疳蟲蝕,齒齦臭爛麝香散。
麝香青礬(燒赤)黃礬(燒赤)白礬(燒枯,各一分)蘆薈(半分)蝦蟆(半兩,燒灰)上同于乳缽內細研為散,先以綿拭齦上,惡血出,即用濕紙片子摻藥貼。二方出《圣惠》三十四卷,富次律女年數歲,齒上忽生一黑點,后數日,齦爛成走馬疳,用前方即愈,自后屢有奇效!
[第十一門] 正舌散
治中風、舌本強難轉、語言不正神妙!蝎梢(去毒,一分)茯神(木切,微炒,一兩)龍腦薄荷(焙干,二兩)上同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或以擦牙頰間亦得。
[第十一門] 治舌腫脹
一味好硼砂為細末,用薄批生姜蘸藥,揩舌腫處,少時即退!
[第十一門] 治重舌上戴妨礙
新真蒲黃羅細,數敷之,吐去,又敷,立消。李莫安撫內子,夜半忽不能言,燭之,乃舌下生一舌上戴,急取《外臺》,檢得此方,五、七敷即愈。
[第十一門] 治重舌
禹錫侄。
五靈脂(一兩,去砂石,為細末)上用米醋一大碗,同煎逐旋,漱口立安。
[第十一門] 治失音
從彥文親服取效!槐花新瓦上炒香熟,三更后床上仰臥,隨意食之,亦治咯血。
[第十一門] 治噎
溪口王省干擇中傳。
以蘿卜濃煎湯,如熟水飲之。
[第十一門] 治男子婦人氣噎病
立僧正方。
雞素子(兩枚,和宿食用,濕紙裹,黃泥固濟,炭火內燒,煙斷時取出,去黃泥,素子內物不可去分毫)木香丁香沉香(各一錢)上四味同為細末,用煮棗去皮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