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六十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簡史 威爾斯作品集

自然科學的進步,不僅造就了一個建立在蒸汽輪船和鐵路之上的幅員遼闊的美利堅合眾國,還促進了大英帝國海外事業的擴張。然而,對于人口稠密的歐洲大陸國家而言,科學進步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他們的生活范圍仍然局限于車馬能到之處,海外擴張之路也如英國所預期的那樣,并沒有太大的發展。當時,只有俄國還可以向東擴展。俄國人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但是由于沙皇把鐵路修建到了遠東地區,惹怒了日本,兩國陷入戰爭。同時,俄國不斷向東南方向推進,直逼印度和波斯(1)邊境,由此也引發了英國人的強烈不滿。除此之外的歐洲國家仍然只能占據一隅之地。人類為了應對新型的社會生活形式,必須通過自愿聯合或強制聯合的方式,重新對人類事務進行更為廣泛的調整。若以近代思想來衡量,自愿聯合是最佳的方式,但是歐洲各國傳統勢力的干預卻使他們走上了強制聯合的道路。

拿破侖三世帝國的覆滅和德意志帝國的興起,使人們對在德國領導下建立歐洲共同體的想法既充滿希望又摻雜些許擔憂。在經歷了36年不穩定的和平時期后,歐洲政治極有可能形成以德國為中心的格局。自從查理曼帝國分裂之后,法國向來都是德國最強勁的政治宿敵,為了彌補自身實力的不足,法國與俄羅斯進行聯盟。德國則加強了與奧地利帝國(它在拿破侖一世時期就已經脫離了神圣羅馬帝國)的聯系。此外,德國還打算與意大利新王國結盟,但是沒有成功。起初,英國堅持一貫作風,置身于歐洲大陸事務之外,但是隨著后期德國海軍的強勁發展,其被迫與法俄集團結盟。但是,由于德皇威廉二世(在位時間為公元1888年至1918年)野心過大,過早地推行他的海外冒險政策,最后把英國、日本和美國都推向了敵對陣營。

于是,歐洲各國紛紛開始擴充軍備。軍事裝備、槍炮和戰艦等軍工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世界局勢變得動蕩不安,戰爭有時似乎馬上就要開始,有時又有所緩和。最終,這場戰爭還是爆發了。德國和奧地利先是向法國、俄國和塞爾維亞發起了襲擊。緊接著,德國軍隊又入侵比利時,英國見狀立即參戰援助比利時,并把日本拉入自己的陣營。不久之后,土耳其也加入了德國的陣營。公元1915年,意大利對奧地利開戰,同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德國同盟。公元1916年,羅馬尼亞對德宣戰;次年,美國和中國也被迫對德宣戰。至于誰應該為這次戰爭埋單,本書在此不再多加以評判。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我們更加關注為何各國沒有預料并阻止這場戰爭的爆發。策動戰爭的那小部分人固然令人感到可恨,但更令人痛心的是,數千萬民眾由于過于“愛國”、愚昧和冷酷,以至于沒能以坦誠、慷慨的態度促成歐洲統一,從而阻止這場災難的發生。

在此,我們無法詳述這場戰爭錯綜復雜的細節,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在短短幾個月內,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的性質。物理學的發展使人類獲得了巨大的力量,人們可以冶煉鋼鐵、縮短距離和戰勝疾病;但是,這種力量是用于行善還是作惡,完全取決于人們對于道德、政治的認知和理解。由于受到舊時各種仇恨和猜疑政策的影響,歐洲各國**猛然發現自己手中掌握的力量具有無可比擬的破壞和防御能力。這場戰爭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吞噬全世界的大火,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戰爭初期,德國猛攻巴黎,俄國則大舉入侵東普魯士,德、俄兩國的進攻都遭到頑強的抵抗。隨后,各國紛紛開始加強自己的防御力量,并修建了戰壕。在一段時間內,對戰雙方都固守在各自的戰壕內,因此雙方都擁有強大火力,貿然進攻必然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沖在戰爭前線的是數以萬計的大軍,堅守在戰爭后方的民眾則被全部組織起來為前線提供彈藥和糧食補給。除了與軍事行動相關的活動外,其他生產活動都被迫停止。歐洲所有年輕力壯的男子都加入了陸軍和海軍的隊伍,要不然就是被送到臨時組建的工廠從事軍需生產。女性取代男性,成為工業生產的主力軍。戰爭期間,歐洲交戰國半數以上的國民都轉換了職業,完全就是一種社會角色的轉變。教育和科研受到了極大限制,甚至直接轉變為以軍事服務為目的。由于受軍事管制和軍事宣傳的影響,新聞媒體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存在意義。

戰事的僵局使得歐洲各國的戰場從前線向后方延伸,交戰雙方或是發動空襲襲擊對方后方人員,或是破壞對方的糧食和軍需用品供給。此外,為了攻破戰壕防御,歐洲各國紛紛改進槍炮的口徑和射程,還研制出了毒瓦斯彈和小型坦克。空襲是所有新式作戰方法中最具革命性的,它使戰爭開始從平面轉變為立體。在此之前,戰爭只能發生在交戰雙方相遇的地方,現在則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最先出現的空中武器是齊柏林硬式飛艇,接著是轟炸機,它們把戰爭前線擴大到了非戰斗區域。這使得區別對待作戰人員與非作戰人員這個文明作戰規則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成了戰爭攻擊的對象,無論是農民、裁縫、伐木工還是建筑工,甚至連車站和倉庫都被摧毀了。隨著戰事的發展,空襲的范圍日益擴大,空襲引起的恐懼也與日俱增。幾乎整個歐洲都陷入了被包圍的狀態,常常遭受夜間空襲。像倫敦和巴黎這些沒有遮擋的城市更是夜夜遭到襲擊,高射炮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消防車和救護車在黑暗的街道上呼嘯而過,人們徹夜難眠。這一切對老人和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戰爭之后往往伴隨著瘟疫。戰爭期間并未出現過任何流行性疾病,這得益于醫學的發展,然而公元1918年戰爭即將結束時,全球范圍內爆發了一場大流感,數百萬人因此而喪生。盡管戰爭期間沒有出現大規模饑荒現象,但是到了公元1918年年初,歐洲大部分地區陷入了饑荒狀態。這是因為農民都被招募到軍中,無人從事農業生產,導致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糧食減產的問題。還有當時潛艇攻擊的情形時有發生,各國因此封鎖國界,海上交通受阻,影響了糧食的正常供應。之后各國**掌管了日益短缺的糧食供給,按人口定量分配,這才得以勉強維持。但是,到了戰爭的第四年時,除了糧食短缺,人們還面臨著衣服、住房和生活用品短缺的問題,商業和經濟生活陷入了極度混亂之中。每個人都憂心忡忡,絕大多數人過著艱難、竭蹶的生活。

公元1918年11月,這場戰爭終于真正結束了。公元1918年春季時,德國還拼盡全力向巴黎發起最后的猛攻,差點就攻陷了這座城市,然而最終財殫力竭的同盟國集團徹底崩潰了。

* * *

(1) 波斯即今伊朗。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