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卷之三·散類》證治要訣類方 戴思恭作品集

  八味順氣散(濟生) 中風。

  白術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水煎服。仍以酒化蘇合香丸。間服。

  五積散(上除肉桂、枳殼為粗末。仍十三味。慢火炒令色轉。攤冷。次入桂、枳殼令勻每服三錢。加后項藥同煎。)

  白芷 川芎 甘草 茯苓 當歸 肉桂 白芍藥 半夏(各二兩) 陳皮 枳殼 麻黃 蒼術(二十四兩) 干姜(炮。四兩) 桔梗(十二兩) 濃樸(四兩)

  加姜、蔥。水煎。熱服。胃寒用煨姜。挾氣加吳茱萸。調經催生。入艾、醋服。

  藿香正氣散紫蘇葉 白芷 茯苓 大腹皮(各一兩) 白術 陳皮 濃樸 半夏曲 桔梗(各二兩)

  藿香(去土三兩) 甘草(炙。二兩半)

  每服三錢。和姜三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烏藥順氣散 麻黃(去根節) 陳皮 烏藥(各三兩) 姜蠶(去絲觜炒) 川芎 枳殼 甘草(炙) 白芷桔梗(各一兩) 干姜(炮。五錢)

  每服三錢。加姜、棗。水煎服。

  復元通氣散(和劑)

  茴香(舶上者)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 木香(一兩半) 甘草 陳皮 延胡索 白丑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飲酒。木香湯調服敗毒散柴胡 甘草 桔梗 人參 芎 茯苓 羌活 前胡 枳殼 獨活(等分)

  加薄荷姜水煎服。寒多熱服。熱多溫服。

  消風散荊芥穗 甘草 芎 羌活 姜蠶(炒) 防風 茯苓 蟬蛻 藿香 人參(各二兩) 濃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清調服。如久患偏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如暴感風寒。頭痛聲重寒熱。倦痛。用荊芥茶清調下。溫酒亦得。可并服之。小兒虛風及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服半錢。俱不計時服。

  防風散 同前證類。

  秦艽 獨活 麻黃 半夏 防風(各二兩) 升麻 防己 白術 石膏 白芍藥 黃芩甘草 當歸 遠志 人參(各一兩)

  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一盞。取清汁六分。入麝香末少許。臨臥熱服。

  八風散(和劑)同前證類。

  藿香(二兩) 白芷 前胡(各四兩) 黃 甘草 人參(各八兩) 防風 羌活(各十二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少許。煎七分。去滓。食后溫服。臘茶清調六錢亦得。小兒虛風。乳香臘茶清調下半錢。更量兒大小加減服。

  大三五七散(和劑) 同前證類。

  山茱萸 干姜 茯苓(各三斤) 附子(三十五枚) 細辛(一斤八兩) 防風(去蘆四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四生散(和劑) 同前證類。

  黃 羌活 蒺藜 白附子(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薄荷湯調服。如腎臟風下疰生瘡。以腰子批開。以藥末二錢合定裹煨香熟。空心細嚼。以鹽酒調下。

  胡麻散(和劑) 仝前證類。

  胡麻(十二兩) 荊芥 苦參(各八兩) 何首烏(十兩) 甘草 威靈仙(各六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薄荷湯茶食后點服。或酒蜜湯亦可。服此藥后。頻頻洗浴。貴乎得汗。有效。

  木香調氣散(和劑) 中氣。

  白豆蔻(取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葉 甘草(各八分) 砂仁(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不拘時。點服。

  卻暑散(得效) 中暑。

  赤茯苓 甘草(各四兩生)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新汲水或白湯點服。

  大順散(和劑)

  甘草(銼寸長十兩) 干姜 杏仁 肉桂(各一兩二錢)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候杏仁不為度。用節隔凈后。入桂一處。搗羅。每服二錢。水煎服。如煩躁。井花水調。常用以滾湯點服亦可。

  枇杷葉散(和劑)

  枇杷葉(去毛炙) 陳皮(去白) 丁香(各五錢) 濃樸(姜制。四兩) 白茅根 麥冬(去心) 木瓜 甘草(炙各一兩) 香薷(三錢)

  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水煎服。溫水調服亦可。如煩躁。井花水調。小兒三歲。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不拘時服。

  十味香薷散(百一)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 白術 白茯苓 白扁豆 黃 木瓜 濃樸 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白湯或冷水調服。

  枳芎散(增入) 治左脅痛刺不可忍。

  枳實(炒) 川芎(各半兩) 粉草(炙。一錢半)

  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下。酒亦可。

  平胃散 又名對金飲子。

  蒼術(去粗皮。米泔水浸多) 濃樸(姜制) 陳皮(去白等分) 甘草(炙。減半)

  加姜、棗。水煎服。或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

  和解散蒼術(二錢) 濃樸 陳皮 甘草 本 桔梗(各一錢)

  加姜棗。水煎服。

  十味芎蘇散川芎 紫蘇 干葛 桔梗 柴胡 茯苓 甘草 半夏 枳殼 陳皮加姜。水煎服。

  順元散(得效)

  南星(炮。一兩) 川芎(炮) 附子(炮。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每服三錢。加姜。水煎服。

  五苓散白術 白茯苓 豬苓 澤瀉(等分) 肉桂(減半)

  上為末。白湯調服。

  辰砂五苓散即前五苓散加辰砂。上為末。如中暑作渴。小便赤澀。新汲水調服。小兒五心煩熱。多哭如驚。壯熱水調服。

  玉屏風散白術(一兩) 黃 防風(各五錢)

  水煎服。

  消風百解散蒼術 麻黃 白芷 荊芥 陳皮 甘草加姜三片。烏梅一個。水煎服。

  三白散白丑(二兩) 桑白皮(微炒) 白術 木通 陳皮(去白。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姜湯下。

  不換金正氣散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藿香 半夏加姜棗。水煎服。不服水土者。尤宜服之。

  普賢正氣散即前不換金正氣散加生姜、蔥白、黑豆。水煎服。

  防風通圣散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 白術 甘草 麻黃 黃芩 桔梗 荊芥 薄荷 連翹 梔子石膏 滑石 芒硝 大黃痰嗽加半夏、生姜。水煎服。

  神木散蒼術 川芎 白芷 本 細辛 羌活 甘草加姜、蔥。水煎服。如傷風鼻塞。為末。蔥湯調服。

  五膈寬中散濃樸 香附 青皮 陳皮 白豆 砂仁 木香 丁香 甘草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少許。煎湯調服。

  谷神嘉禾散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人參 白術 薏苡 砂仁 谷芽 神曲 枇杷葉 檳榔 大腹子 桑白皮 白豆蔻 青皮 五味子 木香 沉香 丁香 藿香 隨風子 石斛 杜仲加姜、棗。水煎服。五噎入干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實脾散 腫證。

  濃樸 白術 白茯苓 甘草 木瓜 大腹子 草果仁 附子 木香 干姜 加姜、棗。水煎服。

  八味平胃散 腳氣。

  濃樸 升麻 射干 茯苓 大黃 枳殼 芍藥 甘草水煎服。

  龍膠散(闕)

  大圣散人參 黃 茯苓 甘草 川芎 當歸 麥門冬 木香加姜。水煎服。

  枳殼散防風 川芎 細辛 枳殼 桔梗 干葛 甘草加姜。水煎服。

  蟠蔥散 陰頹氣。

  蒼術 茯苓 青皮 丁皮 延胡索 肉桂 三棱 莪術 檳榔 干姜 砂仁 甘草加連根。蔥白。水煎。熱服。

  蓽澄茄散附子 蓽澄茄 沉香 葫蘆巴 肉桂 補骨脂 茴香 巴戟天 川楝子 木香 川烏水煎服。

  異攻散 小腸氣。

  即五積散。

  止衄散 鼻衄。

  黃 赤茯苓 白芍藥 當歸 生 阿膠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后黃 湯調下。

  一字散雄黃 細辛(各五錢) 川烏(生。五枚)

  上為末。每服一字。姜汁芽茶。煎湯調服。

  金沸草散旋復花 麻黃 前胡 荊芥穗 甘草 半夏 赤芍加姜棗。水煎服。

  黑神散黑豆(炒) 熟 當歸 白芍藥 蒲黃 肉桂 干姜(炮) 甘草上為末。每服二錢。酒童便各半盞。調服。

  妙香散 舌衄。

  人參 黃 茯神 山藥 甘草 桔梗 遠志 木香 麝香 辰砂上為末。溫酒調服。

  扁豆散(本事) 咯血。

  扁豆 人參 白術 半夏 枇杷葉 生姜入檳榔二分半。水煎服。

  七珍散(本事)

  人參 黃 白術 茯苓 甘草 山藥 粟米加姜。水煎服。

  補肝散(千金增入) 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

  地膚子(一斗。陰干為末) 生地黃(十斤。搗取汁)

  以地黃汁和。曝干。更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

  千金內補散(瑞竹) 嗽血。

  人參 黃 川芎 當歸 白芷 桔梗 官桂 甘草加姜。水煎服。

  通關散 頭痛。

  撫芎 川芎 川烏 細辛 白芷 薄荷上為末。蔥白、茶清調服。薄荷湯調亦可。

  茶調散 頭痛。

  川芎 白芷 羌活 防風 荊芥 薄荷 香附 甘草上為末。食后茶清調服二錢。

  八生散天雄(去皮臍。如無以大附子代之) 大川烏(各一兩。去皮臍) 白附子 南星 天麻(各五錢) 川芎 半夏 木香 全蝎(去毒。姜汁拌。全用)

  并生用。加姜。多水煎服。

  追風散川烏(炮。去皮臍) 草烏 僵蠶 全蝎 白附子 南星 天麻 白芷 川芎 羌活 防風荊芥 石膏 甘草 地龍(去土) 乳香 沒藥 雄黃上為末。每服半錢。入好茶少許。臨臥沸湯調服。

  白蘞散(千金) 治風痹腫筋急展轉易常處。

  白蘞(半兩) 附子(六銖)

  二味治下篩。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熱行為候。十日覺。

  正元散人參 白術 茯苓 黃 陳皮 甘草 川芎 肉桂 干姜 附子 烏藥 山藥 川烏加姜棗。入鹽少許。水煎服。

  碧雪散(魏氏)

  白礬(明凈七錢) 巴豆(一粒。去殼研)

  上以礬為末。瓦上溶化。入巴豆在內。候礬干為度。細研。每用一字。以竹管吹入咽喉中。涎出為效。又方用青礬。

  琥珀散(濟生) 經痛。

  赤芍藥 三棱 莪術 牡丹皮 玄胡索 劉寄奴 當歸 熟地 烏藥 官桂(各一兩)

  上為赤芍、棱莪、牡丹、寄奴五味。用烏豆一升。生姜半斤切片。米醋四升。同煮。豆爛為度。焙干。入后五味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

  劫勞散人參 黃 甘草 當歸 芍藥 地黃 阿膠 紫菀(等分)

  加姜棗。水煎服。又方有五味子。

  異攻散 脾痛。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陳皮姜棗。水煎服。

  五味子散(增入) 治腎泄。(有一人五更初曉時。必溏泄一次。此名腎瀉。)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一兩。細粒綠色者)

  二味炒香熟為度。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

  手拈散 治心脾氣痛。

  草果 玄胡索 五靈脂 沒藥(等分)

  上為末。酒調服二錢。

  調氣散即木香調氣散。

  觀音應夢散(夷堅志)

  人參(一錢) 胡桃(二枚。去殼不去皮)

  加姜、棗。水煎服。蓋人參定喘。胡桃能斂肺也。

  橘蘇散(濟生)

  橘紅 蘇葉 杏仁 半夏 貝母 五味子 白術 桑白皮(等分) 甘草(減半)

  加姜水煎服。

  應夢人參散甘草(炙一錢) 人參 白術 桔梗 青皮 白芷 干葛(各六分) 干姜加姜。水煎服。

  款冬花散知母 桑白皮(一云桑葉) 款冬花(去梗) 阿膠(炒) 麻黃(去根節) 貝母(去心) 杏仁(去皮尖) 甘草(炙) 半夏(湯泡。姜制)

  加姜。水煎服。

  二母散知母 貝母加姜。水煎服。

  丁香煮散(直指) 屬諸嗽門不喜食。

  石蓮肉 丁香(各十四枚)

  生姜七片。大棗七枚。黃秫米半合。水煮食。

  導赤散 淋。

  生地黃 木通 甘草竹葉、燈心水煎。饑服。

  五淋散(和劑)

  赤茯苓 赤芍藥 梔子仁 當歸梢 甘草(生)

  水煎饑服。

  五香散(和劑) 尿血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水煎服。

  竹龍散(三因) 三消。

  五靈脂(另研) 黑豆(生。去皮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冬瓜煎湯調服。瓜葉子皆可。一日兩服。渴少減一服。渴止宜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此方沈存中載于靈苑方。得效者甚多。

  烏金散 消渴。

  黃丹 金墨上為末。每服二錢。丹服先漱口。待渴甚。要飲水。就用冷水調服。

  木香散(和劑) 溏泄。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當歸 甘草 附子 赤石脂 藿香 訶子皮加姜、棗。水煎服。

  大建脾散(百一)

  蓽澄茄 干姜 白豆蔻 丁香 白茯苓 甘草 肉豆蔻 半夏 砂仁 陳皮 檀香 濃樸茴香 神曲 青皮 白術 川烏 草果仁 附子姜、棗。水煎服。

  荊芥散(增入) 吐血。

  荊芥穗(半兩) 炙草(一兩) 桔梗(二兩)

  上 咀。姜煎。食后服。

  滑胎枳殼散 腸風臟毒。

  枳殼 甘草上為末。空心沸湯調服。

  棕灰散(事親)

  敗棕(不拘多少) 燒灰存性。空心酒調二錢。清米飲亦可。

  三灰散(楊氏)

  側柏葉(焙為末五錢) 棕櫚(存性。勿令白色。三錢) 桐子(燒作炭二錢。)

  上為末。分作二服。空心米飲調服。

  黃 散(增入) 治咳血成勞。

  甘草(四錢) 黃 麥門冬 熟地 桔梗 白芍(各半兩)

  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木香交加散 痢。

  即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并用。

  七珍散 五勞。

  即八珍散去扁豆。

  黃 鱉甲散(和劑)

  人參 黃 茯苓 天冬 半夏 知母 桑白皮 地骨皮 生地 赤芍 桔梗 肉桂紫菀 秦艽 鱉甲 柴胡 甘草水煎服。

  人參散(本事) 五勞。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當歸 赤芍 半夏曲 柴胡 黃芩 干葛姜、棗。水煎服。

  小三五七散 眩暈。

  天雄(炮) 細辛(各二分) 干姜 山茱萸(各五分) 山藥 防風(各七分)

  上為末。酒調服。

  參茯白術散(和劑)

  人參 白術 茯苓 山藥 甘草(各二兩) 薏苡 扁豆(姜汁炒) 蓮肉(各一兩) 砂仁上為末。棗湯調服。

  異攻散(本事)

  川芎 當歸 白芷 白芍藥 陳皮 牡丹皮 玄胡索 桔梗 烏藥 干姜 官桂加姜。水煎服。

  洗肝散(得效) 眼。

  川芎 當歸 羌活 防風 薄荷 甘草(炙) 山梔仁 大黃(煨。等分)

  上為末。食后水調服。

  鳴耳散(濟生) 耳。

  緊磁石(一塊如豆大) 穿山甲( 存性。研。一字)

  上為新綿裹塞于耳內。口中銜小生鐵。覺耳內如風聲即住。

  桃紅散 耳。

  干胭脂 白礬(等分)

  上為末。將鵝瓴管蘸藥少許。吹入耳內。

  推氣散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枳殼 桂心 片子姜黃(各半兩。一本作僵蠶) 甘草(炙。一錢半)

  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或酒下。

  通關散 鼻。

  白礬 直僵蠶 南星(生) 梨蘆 全蝎(等分)

  上為末。鵝瓴管吹入鼻內。

  排膿托里散 治癰疽癤腫毒。

  地蜈蚣 赤芍藥 當歸 甘草(等分)

  上為末。酒調服。

  五香散(和劑)

  木香 沉香 雞舌香(各一錢) 射香 薰陸香(一錢)

  上為末。酒調服。

  換肌散(楊氏)

  胡麻 蔓荊子 枸杞子 牛蒡子(各五錢) 防風 苦參 白蒺藜 栝蔞根(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甘草貫眾湯漱口。不拘時。茶清調服。日進三服。

  花蛇散(三因) 癩。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二兩。) 生犀(半錢) 青皮(半兩) 黑丑(半兩。半生半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膩粉半錢。研勻。糯米飲五更調服。以利下惡毒為度。十余日再進雞鳴散 撲。

  大黃(一兩酒浸) 杏仁(三七粒去皮尖)

  上研末。酒一碗。煎六分。雞鳴時服。至晚取下瘀血即愈。若愈。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藥不及者。急掰開口。熱小便灌之。

  調經散(三因)經事不調。

  當歸 赤芍 沒藥 肉桂 細辛 甘草 麝香上為末。生姜汁酒米飲。空心任意調服。

  失笑散(和劑) 婦人血瘀。

  蒲黃(炒) 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等分)

  上為末。釅醋熬成膏。水調服。

  木香順氣散 赤白帶下。

  京三棱 石三棱 蘿卜子(炒) 檳榔 陳皮 雞爪三棱 半夏 白茯苓 人參木香(各一兩) 黑丑 砂仁 白豆蔻(各五錢)

  上為末。姜汁打糊丸。

  蒲黃散蒲黃 干荷葉 牡丹皮 玄胡索 生地 甘草入蜜少許。水煎服。

  荷葉散荷葉 蒲黃 甘草 生地黃汁 蜜糖上水煮荷葉。甘草。去渣。入蒲黃地黃汁。蜜調勻服。

  香蘇散紫蘇 香附 陳皮 甘草 檳榔 木瓜加姜、蔥。水煎服。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