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諸頭痛。有因氣。因痰。因虛。及外感四氣。或酒食所傷。或作勞失力以致頭痛。不問何證。疑似之際。并可與如圣餅子。烏芎湯。外有臭毒頭痛。一味吃炒香附愈。荊公解痛字義云。宜通而塞則為痛。
有偏正夾腦風。服川烏附不愈。用蓮子草烏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不可不知。
有上焦熱。頭痛宜敗毒散。去柴胡加甘菊花如其數。有頭風暈眩。不可謂其無痛。而不以為風。切宜詳審。未宜遽作虛治。若投補劑愈甚。別又無疾所失血等患。又非諸般病后。卒然得此。是風暈分曉。宜小續命湯。加全蝎三四個。
有頭風發動。頂后兩向。筋緊。吊起作痛者。看其人挾寒挾虛。宜大三五七散。
頭風用熱藥者多。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宜消風散。通關散。茶調散。清上之類。偏正頭風作痛。痛連于腦。常如牽引之狀。發則目不可開。眩暈不能抬舉。宜芎辛湯。每服加全蝎五個。間進太陽丹。及如圣餅子或用大茶調散。八生散、追風散、大三五七散。覺上膈有熱。大茶調散。并一字散。
痰作頭痛。其人嘔吐。痰多者。宜芎星湯。或芎辛湯去茶牙。導痰湯。加芎半錢。八生散。亦可用。有病此。發作無時。俗名痰飲頭風。氣不順停痰上攻頭痛。順氣為上。二陳湯。導痰湯。并有加料法。
頭痛挾熱。項生磊塊作痛。宜都梁丸。
有爛頭風。癢而痛者。于服頭風藥外。用烏醋磨鐵銹涂。生姜汁。亦可揩擦。
怒氣傷肝。及肺氣不順。上沖于腦。令人頭痛。宜沉香降氣湯。并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
或用芎附飲。因虛頭痛。此為腎厥頭痛。宜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鹽煎服。或于正元散。入炒椒十五粒。下來復丹間進黑錫丹。有服諸藥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所以用茸者。已于虛損門、眩暈證詳論之。
感風寒暑濕四氣。及傷食頭痛。見諸傷門。
中酒頭痛。見諸傷門酒食證。
作勞失力頭痛。見本門。身體痛證。頸痛、因頭痛牽引致痛者。當于頭痛諸證中求藥。
若別無處。獨在頸者。非是風邪。即是氣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并宜和氣飲。食后服。
眼眶骨痛
(附眉梁痛)
痛有二證。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肝經停飲一證。發則眉棱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飲。或芎辛湯。去茶牙。或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并于痰飲選藥。
牙痛
牙痛。有風毒。熱壅。齲蛀。腎虛。未辨何證。俱用消風散揩抹。諸證俱宜香附炒黑三分。炒鹽一分。研均揩用如常。
風毒牙疼。用皂角寸節。實之以鹽。火煨熟。湯泡通口。嗽吐下涎沫。風毒及熱壅上攻牙齦痛。或齒縫有紅肉弩出。宜消風散。食后臨臥入茶點。仍入荊芥、防風、白芷、蜂房之屬煎冷頻頻漱口。
有牙蟲已出。其孔穴空虛而痛者。此乃不可不知。宜用乳香少許。火炙令軟。以實之。
若熱壅甚。牙腫連頰。疼不可忍。宜金沸草散。去麻黃。加薄荷如其數。
腎虛牙浮而痛甚。則增寒壯熱。全具如欲脫之狀。宜安腎丸。間進黑錫丹。
蛀痛。用巴豆一粒爛研。搓乳香細末丸之。塞蛀孔中。
咽喉痛
(附上壅)
傷寒咽喉痛。有陰陽二證。已于諸傷門、傷寒證詳言之。今止言諸雜病咽痛。宜甘桔湯、熱毒上攻。或有瘡或無瘡。服甘桔湯。不效者。宜于甘桔湯、加荊芥一錢半重。名如圣湯。或如圣湯中。更加連翹一分。防風半分。或甘露飲。仍用碧云散。旋旋煎點。間用鹽水吞養正丹。兼以薄荷煎。雞蘇丸含化。
有咽疼。服冷劑反甚者。宜用姜汁。詳見嗽門熱嗽證矣。
有內熱。熱形于上焦。以致咽疼。宜用黃柏皮。黃連。大黃研末。水調。涂在心與患處此出于葉氏方書。
熱壅咽痛。或嗽中帶血者。宜金沸草散。佐以辰砂化痰丸。咽喉痛。用諸冷藥不效者。
宜枳南湯。
喉痹作痛。腫滿不能言。咽中生物。名喉風。宜甘桔湯。若熱壅上焦。咽喉疼痛。而吞咽干物。不若常時之潤。睡覺。口舌全無津液者。如圣湯。加人參半錢。玄參七分。或佐以碧云散。雞蘇丸。有上證兼心頭煩躁。辰砂五苓散。凡上壅并宜縮砂殼。燒灰存性。研末。水調服之。
膈痛(附心瘥)
多因積冷與痰氣而成宜五膈寬中散。或四七湯。加木香桂各半錢。或撾脾湯。加丁香。
膈痛而氣上急者。宜蘇子降氣。去前胡加木香如數。
痰涎壅盛而痛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間進半硫丸。
心瘥。有痰飲所致。俗名飲瘥。有胃口熱。食易消。故瘥素問謂之食瘥。亦類消中之狀俗名肚瘥。痰氣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胃中熱。宜二陳湯加黃連一錢。或五苓散。加桂與辰砂。
膈痛與心痛不同。心痛則在歧骨陷處。本非心痛。乃心支別絡痛耳。膈痛。則痛橫滿胸間。
比之心痛為輕。痛之得名。俗為之稱耳。諸方稱為嘈雜。煩躁。忪悸痰飲證也。五苓散、利心小腸之熱。恐非其對。不若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去桂生血而益陰。此亦非水制火之義亦有病瘥。呷姜湯數口。或進干姜劑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服飲。見半熱則消。
臂痛
臂為風寒濕所搏。或飲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腫者。有不腫者。除飲證外。其余諸痛。并宜五積散及烏藥順氣散。或蠲痹湯。
外有血虛一證。血不榮于筋。或致臂痛。宜蠲痹湯。四物湯。各半帖。和勻煎服。
乳婦如臂枕兒。傷于風寒。多有臂痛。亦宜于此選用。若坐臥為風濕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為寒邪所襲。遂令臂痛。宜五積散。及蠲痹湯。烏藥順氣散。審知是濕。蠲痹湯。每服加蒼術三匙。防己四分。或用五痹湯曾因挈重傷筋。以致臂痛。宜琥珀散。劫勞散。或和氣飲。
每服加白姜黃半錢。以姜黃能入臂故也。
飲流入臂
(見諸嗽門停飲伏痰證)
肩背痛
肩背痛。未辨何證。俱宜和氣飲。每服加烏藥半錢。
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積氣故也。
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導痰湯下。五套丸。更于嘔吐門。停飲證選藥。
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每服加炒茴香半錢炒水椒十粒。
有本體虛。及病后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
不可復下疏刷之劑。愈刷愈痛。發汗太多。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于氣無補法之說。誤矣。
經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陽受氣于胸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疼也。
心脾痛
有近方得病者。有病得之已久。時發動者。不問諸證。并宜異攻散。香靈湯。仍佐以撾脾湯。
若積冷而痛者。宜手粘散。酒調下。于內加官桂等分。仍以撾脾湯。鐵刷湯佐之。或用蘇合香丸。姜汁和酒調開熱服。前后心痛。亦可用。
若服溫藥不效者。痛愈甚。宜微利其大便。量虛實。先進神保丸。以利為度。繼進加味七氣湯。若因飲食冷物而痛者。宜調氣散。和撾脾湯。
若因蛔作痛。蛔攻嚙心痛。有休止。其人吐蛔。或與之湯飲藥餌。轉入轉吐。蓋緣物入則蛔動。蛔動則令人惡心而吐。用川椒十數粒。煎湯下烏梅丸。
有腎氣逆上攻心。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肚茴香湯下。
脅痛
諸脅痛。各有所感。若止是冷氣作楚。與 撲閃挫。宜和氣飲。及烏藥順氣散。或濃煎蔥白湯。下枳殼散。左右脅。有氣塊而痛者。此是積聚。見諸氣門積聚證。停飲脅痛。本事方而丸。最佳。
曾有人脅痛連膈。進諸氣藥。并自大便導者。其痛殊甚。后用辛熱補劑。下黑錫丹方愈此乃虛冷作痛。愈疏而愈虛耳。脅痛病在肝膽。傷寒。脅痛屬少陽經。合用小柴胡湯。痛甚而不大便者。于內加枳殼。若尋常脅痛。不系正傷寒。時身體帶微熱者。本事方中。枳殼煮散用枳殼桔梗細辛芎防風各四分。干葛錢半。甘草一錢。若只是脅痛。別無雜證。其痛在左為肝經受邪。宜用川芎枳殼甘草。其痛在右。為肝經移病于肺。宜用片姜黃枳殼桂心甘草。
此二方出嚴氏濟生續集。加減在人。又有肝膽經。停痰伏飲。或一邊脅痛。宜用嚴氏導痰湯痰結成癖。間進半硫丸。蓋枳殼乃治脅痛的劑。所以諸方中皆不可少。曾見潘子先說有人脅痛。下青龍湯。痛止。兼嗽得可。此其痛必在右脅故也。灼然知是寒氣作痛。枳實理中湯為宜。戴復庵云。腹內諸般冷痛。一個枳實理中湯加減。作無限用。
腰痛
腰者。腎之所附。皆屬腎有寒有濕有風有虛。皆能作痛有閃挫勞役而痛者。宜生料五積散。加炒桃仁五枚。
腰痛如鋸刀所刺。大便黑。小便赤黃。或黑。由血滯腰間。名瀝血腰痛。桃仁酒。調黑神散。
若寒腰痛。見熱則減。見寒則增。宜五積散。每服加吳茱萸半錢。
若濕腰痛。如坐水中。蓋腎屬水。久坐水濕處。或為雨露所著。濕流入腎經。以致腰痛宜滲濕湯。不效。宜腎著湯。
若風傷而腰疼者或左或右。痛無常處。牽引兩足。宜五積散。每服加防風半錢。或加全蝎三個尤好。小續命湯。獨活寄生湯。皆可選用。仍吞三仙丹。杜仲姜汁炒研末。每一錢溫酒調。空心服。名杜仲酒治腎虛腰疼兼治風冷為患。
婦人血過多。及素患血虛致腰痛者。當益其血。見婦人門。若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臥疲弱者。大建中湯。加川椒十粒。吞下腰腎丸。及生料鹿茸丸之類。仍以茴香炒研末。破開諸腰子。作薄片。不令斷。層層摻藥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咽。
若因閃肭。或 撲傷損而痛。宜黑神散。和復元通氣散。酒調下。不效。則恐有惡血停滯。
宜先用酒調下蘇合香丸。仍以五積散。每服。加大黃半錢。蘇木半錢。當歸倍元數。若因勞役負重而痛。宜用和氣飲。或普賢正氣散。
腹痛
腹痛之痛。所感不一。或因寒熱。或因暑濕。或因飲食饑飽。不問何證。皆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或正氣散。調化蘇合香丸。
若腹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食者。此是積冷作痛。當用理中湯。或治中湯。小建中湯等藥。
若冷痛。用溫藥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當微利之。用藿香正氣散。每服加官桂木香枳殼各半錢。吞下來復丹。或用蘇感丸。不利。則量虛實用神保丸。
有全不喜食。其人本體素怯弱。而又加以腹冷疼者。養胃湯。以白術蒼術。仍加桂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應腹冷痛。或心脾疼者。生姜均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