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似孫集
山海經
世本
三蒼
漢官
水經
竹書
山海經
山海經二十三卷,郭璞所注,又有山海圖贊二卷、山海圖音二卷,又有山海經圖十卷,舒雅等所修也。本朝人。按越絕書:禹治水,巡行天下,所歷山川,命伯益記之,遂為山海經。世或以其書為荒異,然考酈道元注水經,允山川譎異之事,必以山海經為據。郭璞之言曰:古者皇圣,原化以極變,象物以應怪,鑒無稽?,曲盡幽情,神焉廋哉!神焉廋哉!此書歷載三千,暫顯于漢。蓋武帝時,有獻畢方鳥,不知何以飼之。東方朔既言其名,又言其食。帝問:何以知之?曰:山海經所出也。又宣帝時,擊磻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之人。劉向曰:此貳員之臣也。帝問:何以知之,以山海經對。其辭曰:貳員殺窫窳,帝乃梏之疏蜀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其兩手,上大駭。于是人多奇山海經。其后東方朔作神異經,張華箋之。華曰:方朔周旋巡作,天下所見神異,山海所不載者列之,有而不具其說者列之,謂山海經也。陶淵明有讀山海經詩:沉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里,此樂復何如。
世本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帝王公卿、諸侯大夫譜系,太史公因之以作史記者。是后世本凡三。其一曰世本,劉向所作者二卷;其一亦曰世本,宋衷所作者四卷。其一曰帝譜。世本者,宋均所作者七卷。又有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世本譜二卷,王氏注。按世本敘歷代君臣世系,是書不復見,猶有傳者。劉向、宋衷、宋均三家而巳。予閱諸經疏,惟春秋、左氏傳疏所引世本者不一,因采掇 次為一書,題曰古世本。周益公在西府,聞予有此,面借再三,因錄本與之。益公一見曰:天下奇書,學者雋功也。予因曰:劉孝標注世說引熱氏世本,蓋敘摯氏世家。今人欲系譜諜,依摯氏法,名之曰某氏世本,殊為古雅。益公曰:此說尢新奇。
三蒼
三蒼者,蒼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歷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按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與孔氏壁中古文亦異體,建武時亡矣。然是時巳見隸書。宋景文公云:建字當作造字。然建字政自奇。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漢興,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師古曰: 重也。元帝時,黃門令史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事于庭中。楊雄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班固、楊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立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此孟堅所謂通知古今文字者歟。惟唐李善好援引,間見于文選注。班固注漢書條例,亦曰旁究蒼雅,所用尚矣。
漢官
漢官不知何人作,應邵所注。舊五卷,今存其一。王隆有漢官解詁三卷,胡廣所注。隆字丈山,漢新汲令。正訓,舊漢官也。按后漢書百官志云:周公作周官,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道雖微,猶能久存,所以觀周室牧民之德。王隆作小學漢官篇,諸文倜說,較略不究。
胡廣云:隆漢官篇,略道公卿內外之職,旁及四夷,博物條暢,多所發明,足以知舊制儀品。按應劭有漢官儀,又有漢官鹵簿圖,又有漢官儀注,又有漢官名秩。蔡質有漢官典儀,其言儀者,多涉故事,往往如衛宏漢舊儀者也。舊四卷,今有三卷。后漢書百官志注引漢官目錄,亦為奇書。其后丁孚有漢官儀式,荀政有魏官儀,王圭之有職官令,梁有職制儀注,視漢官簡穰殊不侔。唯郭璞有古今百官注十卷,最為嚴整。予以孟堅百官公卿表載漢官無統緒,嘗作漢官,殊有條理。
二
安帝時,越騎校尉劉千秋校書東觀,好事者樊長孫與書曰:漢家禮儀,叔孫通所草創,皆隨律令在理官,藏于幾, 無記錄者久,令二代之業,暗而不彰。誠宜撰次,依擬周禮,定位分職,各有條序。劉君然其言,與邑子通人郎中張平子參議,未定而遷為宗正衛尉。至順帝時,平子為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況乃欲以次述漢事,莫能立于所集漢官,正與長孫平子之意合。
二
后漢書百官志注引援,皆古書奇書,特為精絕。
水經
水經三卷,漢中大夫桑欽??,后魏酈道元注為四十卷。道元,范陽人,仕魏為吏部尚書。是蓋李延壽父太師公所謂南人謂此為索虜,此人謂南為島夷者,其史于本國詳,他國略,初未嘗盡歷南地,而所載南事,特為精確,而又續業閎闊,辭義浚拔,凡所援引,多前史所遺。魏收稱其歷覽奇書,是固有得于此乎。道元之言曰:大傳曰: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于海,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纏,訪瀆搜渠,緝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非徑水常流者,不在記注之限。蓋水經緯綴津渚而闕傍通,此尋圖訪 道,元之所以為功乎。按唐藝文云:桑欽一作郭璞??。又鄭氏書略以為郭璞注。然道元所箋,略不援引郭璞,則知為桑欽書也。唐李吉甫有刪水經十卷,是記四海,難乎刪矣。晉僧道安有水記,雍仲雍有江記、川水源、漢記,其援引考訂,皆不可及此。
竹書穆天子傳一卷。古文瑣語四卷。周書十卷。
晉太康二年,汲郡民不準盜發魏襄王蒙得古竹簡書,帝命荀勗、和嶠撰次,為十五部,八十七卷,以為中經,列在秘書。然雜以怪妄之說。其紀年專用夏正,載三代事,而不及它國,但紀晉、魏間事,終之哀王,蓋魏之史記也。按襄王,即魏惠成王之子靈王也,世本以為襄王。又按史記六國年表,自靈王二十一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燔書之歲八十六年,至太康二年,初得此書,凡五百七十九年。杜預于左氏傳之末,嘗考其不合于經傳者數事。劉知幾史通乃言汲蒙紀年,載春秋事,多與左氏同。又郭璞注山海經,以為穆天子傳,載穆王饗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與竹書同。璞又言竹書不出,則山海經幾廢。則知竹書所載怪妄者。必有合于山海經者,初在隋目八十七卷,是猶皆存。至唐藝文志,吳兢西齋書目,僅十四卷耳。知幾又曰:汲蒙所得,尋即亡逸。然則擎虞、束晳既嘗據引,荀??又嘗參訂,杜預之所引用,于寶之所稽法,則是書不為不古矣,不只是也。班固稱臣瓚所注漢書,喜用竹書。隋志有竹書同異一卷。按荀勗所考古尺,其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時勗為中書監,同第錄者中書令和嶠、秘書主書令史、秘書校書中郎張宙、郎中傳瓚。瓚即師古注漢書所引臣瓚者也。時所書用二尺黃紙。
穆天子傳一卷竹書內書。李氏邯鄲書目云六卷,必是字誤。
按左氏傳: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車轍馬跡焉。此書所載,即其事也。穆王得盜驪、綠耳之乘,造父為御,以觀四荒,西絕流沙,西登昆侖,與太史公記合。竹書所傳穆天子傳六卷,所歷怪奇,亦幾于山海經者。雖多殘闕,皆是古書。
周書十一卷,竹書內書。
晉孔晁注此書,以為孔子剛采之,余九七十篇。今如馬總意林例篇摘一二語,可見其刪書之余者也。
度訓解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
命順解灌以知始,始以知終,當順解天有常性,人有常順。
文酌解民生有欲,有惡,有哀,有德有則。
糴莊解有道,故國用足。武稱解大國不失其威, 國不失其權。
允文解思靜鎮勝,允文維紀。
大母解武有六制,政攻侵伐、搏戰。
大明武解思嚴大武,曰維四方。
小明武解必得地勢,以順天時。
大匡解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注曰:程在歧州左右。
程典解維三月既生魄,文王合六國之諸侯,奉勤于摘。
程窹。泰陰。九間。劉法。文開。保開。八系。以上篇逸。
鄴保維二卜三祀庚子朔,九州侯咸格于周。大開維王三月既生魄,王在艷小開。維三十有丑祀,王念曰:余聞在昔曰。文儆維丈王告薨,太子發曰:嗚呼!后嗣之無保,召吾語汝所保所守,守之哉!柔武維王無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嗚呼!維在文考之緒功,維周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大武開維王一祀,十有二月,王在酆,聞 命,訪于周公旦曰:嗚呼!余夙夜雄商密,不顯,誰和,若歲之有秋。今余不獲,其落若何?周公曰:茲在德,敬右周,其惟天命。王其敬命。小武開維王二祀一月既主魄,召周公旦曰:嗚呼!余夙夜忌商,不知道極,敬聽以勤天下。周公拜手稽首曰:在昔文考,順明三極,躬是四察,循用五行,戒視七順道九紀。寶典解維王二紀,二月丙辰朔,王在 召周公旦曰:嗚呼,敬戰。朕聞曰:何修非躬,何擇非人。又曰:維子孫之謀,寶以為常。酆講解。 王二祀,王在酆,講言告聞,王召周公旦曰:嗚呼!傷商,其成辜,維日望見功。諜言多信,今其如何?窹敬解維四月朔,王告儆,召周公旦曰:嗚呼!謀泄哉!今朕有摘驚,予,憂其深矣。武順解天道尚右,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武穆解曰:若稽古,曰:昭天之道,熙帝之載,揆民之任。和窹解王乃出圖摘,至于鮮原,召召公奭、畢公高,王曰:嗚呼!敬之哉!無競維人,人惟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難保。武窹解王赫奮列,八方咸發。克殷解周車三百五十乘,陣于牧野。武王使師尚、伯夫致師。王既戎車,武賁馳摘師摘,師大崩。文匡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叔、蔡叔、泉摘之監,東隅之侯咸受賜于王。文政解維十有三,有三祀在管。大聚解惟武王勝殷,撫圖綏民,乃觀于殷政。出浮解維四月有乙未,武王成辟,四方通,因命有國。
箕子考德二篇逸。摘誓王若曰:若殷之舊官。度邑維王克商,邑君諸侯,及厥民,茲日度邑。我儆維十有一祀,主告夢。五權維王不豫,于五,曰召周公旦。成開解成王九年,大開告,用用周公也。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摘紀。皇門解正月庚午周公格于左閎門,會群門。路寢左門曰皇門,閎者皇。大戒解維正月既生魄,王訪于周公。周月維一,月既南至。時訓紀時令。謐法解紀謚法。明堂明堂位。嘗麥禱于周廟,嘗麥于太祖。本典維四月既望,既生魄,王在東宮,召周公旦。官人王曰:嗚呼!**!王會解朝會。祭公解王若曰:祖祭公,周公之后。史記解維正月,王在成周,昧 名三公,衣史戎夫。職方氏解掌天下之國。芮良夫解芮伯若曰:予小臣良夫稽首謀告。太子晉解晉平公使叔譽于周,見太子晉而與之言。玉佩解王者所佩在德。殷說解湯將放桀,居中野。周祝解讓哉民,心哉民!朕則生汝,朕則刑汝。武經解車甲之間,有巧食令色,事不捷。銓法解有三不遠,三不近,三不芒由。器服解作器服周道大備。
史略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