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霞(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山東 泰安271018)
關鍵詞:中國古代圖書;當代;文化價值
摘要:中國古代圖書在中國漫長的發展歷史上,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成果,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國當代文化構建與文明進程中,中國古代圖書依然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實證價值、史鑒意義、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出版與傳播價值、文化產業價值等。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 (2010)01-0130-03
中國古代圖書,無論是圖書起源期的甲骨文、銘文、石刻文,還是圖書形成期的簡牘、帛書;圖書發展期的紙寫本圖書:以及圖書興盛期的雕版印刷與活版印刷圖書,在中國的圖書史、文化史、文明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今天,中國古代圖書典籍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認知歷史的實證價值和史鑒意義
作為中國圖書源頭的甲骨文.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甲骨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前有王懿榮、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等為甲骨文研究奠基。后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的考釋和研究,形成甲骨學。今天甲骨學已成為一門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500多人,發表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由于缺乏有力的實證,過去史學界諸多學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20世紀初,羅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發現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此后,王國維將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性。商朝盤庚于公元前1318年,將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一帶),歷經8代12王,在殷建都273年。這些研究成果,把中國有考據可信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甲骨文的發現、認定和研究,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王朝,把20世紀2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可信歷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徹底否定。
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和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且來源于直接發掘出土的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有極大價值。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 度越千古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甲骨文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后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文字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定的格局。章法上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今天為一些書法愛好者取法。
戰國時期的竹木簡和帛書墨跡.都是戰國時代手跡,是珍貴的文物.對于研究書法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帛書的書法藝術極其講究,排行大致整齊,間距基本相同,規整中有恣肆。字體介于篆隸之間,扁平、端正、穩定、嚴肅、均衡、對稱。筆法圓潤、流暢,直有波折,曲有挑勢,于粗細變化之中見秀美,點畫頓挫中顯清韻,充分展示文字藝術化的特點。帛書文字的四圍所畫神靈像寫實而又靈動,栩栩如生:所畫樹木,隨物賦形,枝繁葉茂,姿態生動。帛書是中國也是世界藝術史上的珍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
冊頁歷來為文人雅士賞愛。士大夫文人外儒內道的雙重人格追求,既要人世存身,又想超凡脫俗,往往在詩詞書畫中構建精神家園。冊頁雖不盈尺,卻能營造出寬闊空靈的藝術空間,充滿豐盈的美感,可謂一花一葉一世界。冊頁的典雅形式和審美的豐富性,遠比獨幅作品引人人勝。在題材、章法、造型、設色、筆墨技巧等方面匠心獨運,具欣賞的連續性、想像力。
3 沿革不衰的出版與傳播價值
簡牘是我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后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寫作方法等,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印刷術發明后紙寫本文獻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印刷型文獻取代,但寫本文獻仍被廣泛制作和使用。《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寫本文獻。《紅樓夢》初以《石頭記》名之,一部分一部分地傳閱于世,就是手寫。魯迅、郭沫若等學人都有手稿存世。十年“文革”期間,優秀作品鳳毛麟角,其中張揚的《第二次握手》就是以手寫本的形式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產生了重要影響。今天諸多手稿等仍是圖書館或檔案館的重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