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公益性服務;使命管理;圖書館管理
摘要:圖書館不能獨立于社會之外,它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對社會做出貢獻,這樣才符合社會規律。本文試圖從公益性的角度,說明當代圖書館使命管理,尤其是在傳承傳統圖書館功能,開拓新的研究、服務領域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09)03-0075-02
一般來說,當我們談及使命管理時,往往只從宏觀方面來看問題,很少涉及到圖書館與讀者、管理者與館員、館員與讀者之間的公共利益問題。使命管理是否具有公益性?這是擺在理論界的一個新的課題。筆者以為,圖書館要發揮保障讀者知識權利的公益使命,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實現管理層政策使命的“有效性”非常必要。
1 對圖書館使命管理定義及圖書館事業公益性的確立
使命(mission)就是一個組織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或組織存在的理由。我國有研究者提出:“使命管理是指激勵個體以個人特有的努力方式將自己與集體的奮斗目標和崇高的社會責任聯結在一起的目標管理過程和價值實現過程。”就圖書館而言,使命管理是以人的價值觀為中心采取的一系列開發與管理活動,以增強館員的滿意感和凝聚力,提高圖書館的社會效益以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它反映了圖書館面向讀者開展服務和管理活動的基本宗旨和價值觀念。使命管理具有堅實的哲學基礎,強調做人的關鍵是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管理將組織的共同抱負和認同感滲透到組織的每個角落,把所有的人都團結在使命的周圍,從而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和凝聚力.組織的領導者應該了解組織存在的意義、目的。依靠身體力行的“做人而非做事”,來引導組織向著使命這一目標不斷邁進。在此,我們可以把圖書館使命管理界定為:“圖書館使命管理是指圖書館通過使命的制定和強化影響館員為實現圖書館目標而作出努力的過程。它是圖書館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標管理的升華和管理創新的體現。”
按政治學的解釋,公益性是圖書館客觀存在的一種社會屬性,它是由時代精神和歷史特征所決定的.揭示了使命管理的特征和內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圖書館要消費資源來滿足讀者需求,從而提高讀者消費質量和個人素質。
圖書館公益性的內在意義在于充分發揮圖書館為社會、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滿足社會知識信息需求的特征。
圖書館事業由國家投資建設與發展.國家承擔對圖書館事業的各項投入,滿足社會知識信息需求,社會公眾作為受益主體.可以利用圖書館資源,而不必負擔這項事業發展的責任。其次,圖書館事業不以贏利形式運行.圖書館作為服務主體對社會開展無償服務,體現了圖書館履行職能在手段上的公益性質。因此,對圖書館事業的公益性,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它所提供的知識產品或信息服務.只能由人們共同占有和享用.它具有明顯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體現了國家與人民、圖書館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
綜上所述,關于圖書館使命管理的公益性,我們可以這樣來比喻.圖書館使命管理如果是一個點,那其公益性就是圍繞這個點的周長,已知的點越大,它的公益性就越大。雖然我們不能把它的公益性絕對集中起來,但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每一個圖書館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公益性使命管理。
2基于公益性的使命管理的成本、價值思考
使命管理是管理領域的重大變革,尤其是處于世紀之交的我國圖書館事業面臨新的考驗和抉擇。
2.1 基于公益性的使命管理成本
“任何使命的管理都需要成本”——政府一旦認可某種圖書館使命,就應該為它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圖書館使命、存在的理由與運行經費之間相互關聯,這意味著,圖書館管理者需要首先明確圖書館的使命,然后才能為圖書館的生存及發展爭取應得的經費。
2.1.1 對基于公益性的使命管理成本的理解
雖然圖書館使命管理的成本從表面上看既不屬于服務內容.也不屬于服務過程.但成本因素對圖書館公共服務總體形象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圖書館使命管理的投入與公益性服務滿足讀者需求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正比關系。如果不考慮本館的實際情況,如讀者的需求水平、需求方向以及需求層次等等而盲目投入,同樣是低效的。因此,對于圖書館的使命管理來說,要以合理的投入獲得最佳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果,保持該項服務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從而影響讀者對公益性服務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