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越風》;版本源流;特色
摘要:《越風》是一部地方詩歌總集。自問世以來,備受后人重視,幾經增刪,多次刊刻,又屢以批注。筆者就紹興圖書館館藏《越風》之版本源流及其特色略作考證。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 2009)03-0129-03
《越風》是一部地方詩歌總集。清乾隆年間,會稽商盤有感于“春秋十五國皆有風,獨越無”之憾,選輯清順治迄乾隆年間,同郡數十人詩作而成之,凡二編,計三十卷。
商盤(1701-1767),字蒼雨,號寶意,清紹興會稽八字橋人。雍正元年拔貢,七年舉人,八年進士,初以知縣用,特旨改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乾隆元年起,歷充八旗館、國史館纂修官。旋以養親乞放外任,授鎮江府丞、南昌令,累官至云南元江知府。三十二年,奉命征剿緬甸,跋涉戎行,感染瘴癘,受病日深,六月末卒于官。一生著述較多,今存《質園詩集》32卷。
《越風》自問世以來,備受世人重視,幾經增刪,多次刊刻,又屢以批注。紹興圖書館現藏《越風》五部,版本為同一種,即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王大治刻嘉慶十六年(1811)徐兆重修本。九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字同,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黃紙本。版別有三:一、徐氏原本;二、民國二十六年(1937)周毅修定本;三、批校本。下面,筆者就館藏《越風》之版本源流及其特色略作考證。
1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王大治刻嘉慶十六年(1811)徐兆重修本
《越風》的最早版本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王大治刻本,首有牌記“浴鳧山房藏板”。該書編輯有年,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始告竣工。不過,在刊印面世之前,輯者商盤即已病卒于任,其友人宗芥馬風持其稿,唯恐散佚,欲梓而無資,奔呼疾走,在商公下世后兩年,即乾隆三十四年(1769)才由王大治出資主持刊刻。蔣士銓在《序》中稱王大治“裕而才者”,《越風》的卷二十六也收有王的詩作,其小傳云:“字又新,號倍園,山陰人,太學生,著有《浴鳧堂稿》。”
關于刊刻《越風》的過程,王大治在《后序》中有詳細敘述:“寶意先生采錄《越風》廿九卷,連家集一卷,共三十卷。于詩人依科第輩行為前后,例言雖已載明,而中有疑而未定者,尚欲另人補編。先生仙逝后,宗君芥馬風屬治編刻。治生也晚,不獲親承先生之指示,于詩,A前后輩行實多未悉。惟劉丈柟亭時就參稽,而各邑詩人輩行亦未有盡悉者,囑入補編。刻才及半,而劉丈又作黃巖之遊。時適有友人急待刊成,刷攜入楚,匆匆催促竣工,只循原本輯成而已。經年劉丈歸,始知半部后錯誤頗多,猝難改正。乃細與劉丈酌議,分作兩編:自卷一至卷十五定為初編,自卷十六至卷三十,將誤入者檢出,別刻補編一卷,更為.二編,庶合先生之初意,而《越風》一書可免夏璜之有考云爾。”
《越風》的刊刻頗費周折。由于刊刻者對所選詩人科第輩行未能盡悉,又乏參稽,以至謬誤頗多。最早刊刻時并沒有分編,在刷印部分之后,問題始現,于是與劉柟亭重加編輯,厘為初、二兩編。遺憾的是我館藏品中沒有乾隆版《越風》,故未能確切考證。
王大治之后,《越風》書板為山陰徐兆所得。又數十年,清嘉慶年間,浙江巡撫阮元為刊刻《兩浙車酋軒錄》一書,遍搜清初以降浙籍詩人作品,于是徐氏對舊板稍加修正,重新刷印行世,也就是本館所見的版本。
清嘉慶十六年(1811)徐氏序日:“《越風》一編系商寶意先生采輯國朝同郡詩人佳制,裒然成集者也。周橋王氏梓而行之。茲王氏已將全板售歸于兆,第沉閣數十年,就中不無殘缺、漫滅之處,囊者阮蕓臺中丞鐫兩浙車酋軒錄,購求是編刷印,頗艱,兆重加厘正,以公同好,庶吾郡先輩詩篇展卷猶新,即寶意先生評選至意亦不至湮沒云。”
“重加厘正”的《越風》,在人物編排方面作了很大調整:失載人物二十人,皆為余姚籍。所輯詩歌亦有不少增刪。
碾轉風雨,至同治光緒年間,徐板又為同邑鄉紳駱文光購得,其對《越風》進行了再次刷印,是為徐本的后印本,亦稱“駱本”。駱文光,字木丈,山陰人。尚文重教。清光緒七年于豆姜尚巷興建駱氏義塾,拔宗祠田百畝為學產。
2周毅修《越風定本》
民國二十六年(1937),龍山詩巢壬社社員周毅修對《越風》進行再次考訂,其手定本現為本館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