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青春
(河南省圖書館, 河南鄭州450052)
關鍵詞:圖書館;書板
摘要:河南省圖書館已走過一百多年的歷程,其收藏除一般圖書資料外,還有許多珍貴的特藏,其中館藏書板就是較為重要的特藏。為了使廣大讀者更好地了解這部分館藏,文章對館藏書板加以考證,輯錄成文,以饗讀者。
中圖分類號:G25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3)04-0125-02
收稿日期:2013-03-12
作者簡介:琚青春(1962-),河南省圖書館副館長。
1引言
所謂書板也叫做書版,就是古代雕版印刷所使用的木刻板。雕版印刷最早源于我國。晉代,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開始流行。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唐朝,雕版印刷趨于成熟。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制工藝非常精美。宋朝,特別是南宋,官私刻書業興旺發達,開啟了我國雕版印刷的輝煌時代。元、明、清時期, 我國雕版印刷業進一步發展,為我們留下了數以千萬冊計的古籍,構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末民初,河南雕版印刷業依然盛行,主要有官方刻書、書院刻書、坊刻和私人刻書。官方刻書主要有河南官書局、河南書局、大梁書局,以及光緒末年設置河南學務公所、河南官報局等。民國初年,河南河防局、河南金石志修纂處、河南省圖書館等公立機構也雕版印刷了不少書籍。清末,河南仍有一些影響河南、乃至全國的知名度較高的書院,這些書院普遍經營雕印業,經營雕印業較為重要的書院有:正義書院、嵩陽書院、覃懷書院、鄢陵書院、聚星書院、正誼書院、洛學書院、明道書院、大梁書院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省城開封的大梁書院和明道書院。[1]坊刻主要集中在開封,較有名的有馬集文齋、奇文齋、文聚堂刻書局、北興街宋聚文齋、證性書屋、廣善書莊、義善堂、豫文齋、徐文益齋、粹英齋、會文摘、文華齋、文梓堂、聚賢閣等,這些書房大多延續到宣統以至民國年間。[2]晚清,河南私刻很少,只有為數不多幾位官宦刻過書。不論是官刻、書院刻,或是坊刻,都留下了數目可觀的書板,其中一些書板被河南省圖書館收藏,成為河南省圖書館極為珍貴的館藏。
2館藏書板來源及歷史
河南省圖書館所藏木刻書板來源不一,主要有三種途徑:一為接收,如接收前清學務公所所藏書版;1933年省教育廳下令,讓開封縣、省立第十小學將所藏原學務公所書版交與河南省圖書館。二為收購書商所藏書版。三為省館自己刻制的書版。另外,1933年接受安徽省政府主席劉鎮華贈送《安陽四子集》書版一套。
1908年,河南省圖書館籌建時,即在開封文廟街舊覈學河南學務公所,館址也計劃設置于此,初始館藏即為學務公所舊藏。1909年,河南圖書館成立時因種種原因館址設在開封城內龍亭湖畔的二曾祠側之許公祠,后因時局變動,幾經遷徙。1913年5月,館址再度遷至開封文廟街河南學務公所所在地,直至1915年。河南學務公所為清末河南提學使下的一個辦事機構,成立于1906年,其職責除督辦教學外,還負責“儲備圖書管理保存事,各種圖書印刷事”。[3]因而河南學務公所不僅接收了大梁書院、明道書院的書板,還雕版印刷了一些書籍。民國后,這些書板延續保留,河南省圖書館遷至學務公所舊址后,接收了一些書板。這一時期,河南圖書館售書處發售的書籍多為學務公所印制的。
1932年,井俊起任館長后,為表彰中州先賢,廣泛搜求他們的遺著,匯集整理后刊刻發行。井俊起到任后,大力整飭館務,增辟閱覽室,開辦巡回書庫、流動借書車,并聯合河南教育界人士請增購書費。1933年創辦了《河南圖書館館刊》,共編輯發行四期,內容以舊學為主,兼有一些公牘、贈書公告、館史沿革等內容。整理館藏書板,刊刻中州先賢遺著,約開封名書家陳玉璋仿宋精寫,刻工刊刻,先后刻印了《石田野語》、《臆見鄙事》、《重編集韻》等。
同期,井俊起還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搜集書板。《河南圖書館館刊》第二冊有這樣記載:“本省官刻私刻,出版甚多,或存官舍,或藏民間,損毀遺失,均屬可惜。茲為保存起見,特廣事搜羅,由開封縣政府運來《開封府志》,省立第十小學運來《欽定禮記義疏》、《欽定周官義疏》、《康熙字典》、《御纂醫宗金鑒》、《中州彰善錄》、《五經詳說》、《十一經音訓》等書版。其它《經苑》、《三怡堂叢書》、《安陽四子集》等版,方在征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