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建平
(廣州市圖書館學會,廣東廣州510623)
關鍵詞:全媒體;公共圖書館;中學生
摘要: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信息傳播手段層出不窮,身處“全媒體”浪潮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方式必須有所轉變,才能提升服務效益,特別是面向接受新鮮事物較為迅速的中學生讀者群尤為如此。文章通過廣州圖書館中學生群體服務狀況的調查分析,對在全媒體時代如何提升公共圖書館中學生群體服務效益提出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6-0016-04
收稿日期:2015-05-04
作者簡介:招建平(1983—),廣州市圖書館學會館員。
中學生正處在少年走向成人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正是他們立志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道德品質的定型階段。他們的成長是社會、家庭、學校三種力量協同作用共同教育的結果。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獲取增長知識,家庭教育以培養子女道德品質為主,而一直以來,圖書館被認為是學生校外教育的重要陣地,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為主要職能。但到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變革,特別是對90后中學生們來說,微博、微信不僅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成為他們對感興趣的信息進行判斷與評論,與他人分享感受的平臺。在全媒體時代中,中學生利用圖書館狀況是怎樣的?圖書館應該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針對這一群體推廣新服務?筆者針對這些問題作以下研究。
1全媒體與公共圖書館
全媒體,狹義上是指所有媒介載體形式的總和。從廣義上講,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傳播手段帶給我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新體驗,這類新體驗都可以納入到全媒體的范疇中去。全媒體的流程再造正是基于媒體工作者對傳統媒介形式沒落的主動應對,實現在全媒體的環境下,開展不同媒介間的交融、媒體發布通道的多樣性,使得受眾獲得更及時的信息、更多角度、更多視覺滿足的閱讀體驗。[1]
全媒體在公共圖書館的應用目前雖不算廣泛,但許多圖書館的新服務已呈現出某些全媒體特征:如圖書館數據庫、知識庫中全媒體的信息,其中包含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內網和外網形成了統一的網絡平臺;一些網上聯合知識導航站的數字技術平臺推進了自動生成信息庫和知識庫;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通過網絡服務平臺實現了跨時空的服務并提供圖書館多次開發利用等。[2]
2中學生利用圖書館狀況——以廣州圖書館為例
為滿足不同群體利用圖書館的需求,2013年6月全面開放的廣州圖書館新館新推出青少年證(面向12歲—18歲讀者,視同為中學生服務,下同)等借閱證類型,憑青少年證可借成人或少兒文獻合計不超過10冊次(原有少兒證只可借閱少兒文獻不超過10冊次,不能借閱成人文獻)。為深入了解中學生利用公共圖書館的現狀,筆者以新推出的青少年證為切入點,以2013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為時間區間,調查使用情況如下。
2.1辦證情況
自2013年6月以來,廣州圖書館青少年證每月辦證量及增長情況見表1及圖1。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合計辦理青少年證24,892個,平均每月辦理1,310個。在同一時間區間,辦理少兒證81,339個,青少年證辦理數量是少兒證的30.6%。
2.2資源使用情況
自2013年6月開辦青少年證以來,讀者每月使用青少年證和少兒證的人次見表2及圖2。
通過使用人次和累計辦證數,可得出青少年借書證單位區間的使用頻率(見表3及圖3)。
此外,2013年6月—2014年12月青少年證共外借圖書248,834冊次,少兒證外借圖書2,998,009冊次,青少年證借閱量為少兒證的8.30%。
3結果分析
3.1中學生讀者的圖書館利用率總體不高
從青少年證的辦證量及利用率、借閱量等數據分析,相對小學生及幼兒讀者,中學生讀者群利用圖書館頻率偏低,辦證量只有小學生及幼兒讀者的27.1%;而辦證后的使用情況方面,青少年證為少兒證的14.8%,中學生的外借冊次更只有小學生及幼兒讀者的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