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欣
(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摘 要]為全面了解與借鑒發達國家學位論文資源建設與管理的先進經驗,筆者對德國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資源建設進行了系統考察與分析,并為開拓和深化我國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資源建設與服務提出建議。
[關鍵詞]國家圖書館 學位論文 資源建設
[分類號]G259
1 概說
學位論文是現代學位制度的產物,世界發達國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提交學位論文,并達到合格標準,以獲得相應學位。學位論文作為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位候選人將其作為研究成果,提交校方或研究機構以獲得學位資格的文獻。由于學位論文的作者具有某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許多學位論文往往在基礎理論或技術研究上屬于原創性成果,富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使用價值。為此,學位論文的信息管理和開發利用已成為當前熱門課題。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學位論文在內容價值、出版形式、傳播途徑等方面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文獻的特征與情報價值。
第一,學術性。博、碩士學位候選人是經過嚴格篩選產生的高級專門人才,能廣泛調研和追蹤國內外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一般都能站在學科的制高點上,在基礎理論和重大前沿問題研究方面具有新意,甚至獲得重大突破。其次,博、碩士學位論文從選題、論證到答辯,均由導師為首的學位論文指導小組嚴格把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從而保證了學位論文的學術性。
第二,實用性。學位論文的選題有很多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對這些科研項目與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中他們都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新理論、新思想和新方法,其中不少博、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課題填補了國家的空白,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實用性。
第三,獨創性。獨創性是學位論文最鮮明的特點之一,也是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評價標準。它是指某一研究成果不同于其他著作的獨到之處和創新程度。學位論文貴在獨創,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現代學位制度起源于德國,興旺于歐洲,鼎盛于美國。這里所說的“現代學位制度”是指具有現代意義的學位授予制度,這一制度起源于19世紀的德國。1810年,德國著名學者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按照新人文主義的思想創建了柏林大學,他提出了“大學自由”“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科研統一”的辦學指導思想,強調大學將著眼于專門知識的研究和科學學術水平的提高。同時,凡要獲得博士學位者,不僅要接受正規的學術性高等教育,而且還要從事科研工作,并提交一篇對科學發展有所貢獻的學位論文作為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這不僅使博士生教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而且促進了現代學位制度的形成。在他的思想指導下,柏林大學培養出西方第一批現代型哲學博士,開創了現代學位制度的先河。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推測,伴隨現代學位制度的產生,學位論文最早應該產生于19世紀初的柏林大學。到19世紀中后葉,德國經過短短幾十年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使德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擁有科學家最多、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一直到納粹專制以前,德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一直處于世界前列,而且成為其他國家爭相學習與效法的榜樣。縱觀法國歷史上的大學研究班、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日本的技術學校,無不打上“德國制造”的印記。
伴隨著現代學位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學位制度的產物——學位論文的收藏與利用也經歷了從紙質、縮微到電子化的發展歷程。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學位論文電子化、網絡化已成為國際上文獻資源建設的趨勢。因此,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圖書館及情報信息機構先后建立了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推出學位論文在線服務門戶,有效地擴大了學位論文的傳播與利用。為了全面了解與借鑒發達國家學位論文資源建設與管理的先進經驗,筆者對德國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資源建設進行了系統考察與分析,以期為開拓和深化我國學位論文資源建設與服務提供借鑒。
2 德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狀況
19世紀初,伴隨柏林洪堡大學第一批哲學博士的誕生,學位論文也由此產生。德國國家圖書館(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DNB,由萊比錫國家圖書館、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和德國國家音樂檔案館組成)自1912年誕生之日①起就開始著手進行德國學位論文(同時涵蓋以德語著述的海外學位論文)的采集、編目、存儲與流通工作。相關統計顯示②,2006年以前德國國家圖書館萊比錫館區共收藏學位論文940712篇,法蘭克福館區共收藏學位論文666040篇。目前,1913年以來所有的博士學位論文都可在德國國家圖書館進行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