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美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圖書館,福建 廈門 361012)
[摘 要]首先論述了當前中文文獻引用概況,說明了參考文獻國家標準準則,指出了圖情類學術論文參考文獻引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偏差,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點拙見,希望以此來促進圖情類學術研究規范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引用問題
[分類號]G237.5
1 學術論文中文獻引用概況
參考文獻,一般是指在學術論文撰寫過程中,出于借鑒、引用等目的而借用參考的某一著作或論文,包括看法或說法在內的信息資源。在當前的學術界,參考文獻的應用是一個相當普遍的情況,也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一個層面來說,對于參考文獻的借鑒過程,也體現了作者研究的過程。學術論文對于參考文獻的應用數量、質量等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其學術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的國家標準主要包括5個方面:①引言;②名詞、術語;③著錄項目與著錄格式;④著錄來源;⑤著錄總則。然而在實際文獻引用過程中,參考文獻的應用格式也隨著論文的需要和時代的發展發生了改變。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國際論文的水平雖高,但與之不符的是參考文獻的應用水平相對較低。只有更好地解決文獻應用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才能提高論文整體質量和學術水平,從而促進圖書情報管理工作。因此,筆者有意通過對目前學術論文引用文獻中出現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粗略分析并提出建議。
2 參考文獻引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偏差
2.1 引用中的學術失范
在日常的圖書情報管理工作中,筆者發現部分學術論文存在學術失范現象。學術失范是一種道德失范,也是對學術品格的一種缺失。它雖然是學術論文引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但是我們可以采取相應措施降低此類現象的發生。目前學術失范主要包括3個方面。
第一,杜撰參考文獻的現象。撰稿人根據自己論文的需要對文獻信息進行杜撰,以支持論文觀點。近年來,由于高校和科研機關開始將論文發表質量與發刊級別和職稱評審直接掛鉤,并間接影響收入等相關層面問題,致使一些科研學術者急于求成,忽略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專業性。
第二,斷章取義的轉引現象。在進行參考文獻的引用時,應當是由論文作者親自查閱并摘錄的一個過程。轉引就是指作者并沒有經過這一嚴謹的查詢信息資料的過程,而是從其他應用過該內容的期刊著錄中進行二度引用。在二度引用中,沒有從原文中進行正規引用,忽略了一次引用中該作者為了契合其觀點對引用的剪拼與再塑,不夠嚴謹、科學,而在此過程中的斷章取義和失真度容易引起被引用者與引用者之間的學術糾紛。
第三,著引不同步的現象。從常規的引用過程來看,對相關內容的引用與著錄是同步的,以確保引用內容來源的真實可靠,然而實際過程中,有調查顯示,將近1/3以上的期刊對于引用內容存在著未著錄的情況,反而將他人的觀點作為自己的論點進行使用,這是一種對他人學術成果的剽竊行為。此外,有的學者為了增加引用量,加上無關緊要的引用文獻,給人以一種內容充實、參考信息豐富的假象,而這種偽引現象,更是對讀者的不負責與欺騙。
2.2 引用內容不合理
2.2.1 文獻引用全面性不足
隨著現代學術水平的逐漸提升,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也在不斷深化,各領域的融合與交叉成為現代學術論文的一大亮點。這里所定義的全面性主要指參考文獻數量、類型、研究領域3個方面。
第一,參考文獻數量。從參考文獻數量來看,反映的是學術論文在引用過程中一個最基本的“量”的問題。從比較表面的層次來看,參考文獻引用越多,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出學者的信息檢索與閱讀能力越強。然而,據相關調查顯示,2001年,國內論文的平均參考文獻量僅為6.8篇,遠低于國際28篇的平均水平。雖然目前我國論文參考文獻引用數量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但是與國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
其二,參考文獻類型。參考文獻的類型多樣,而學者在進行信息檢索時不應只局限于某一種類別。根據我國《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所提及的,參考文獻類型主要分為著作、期刊、論文集、報紙、標準、電子文獻、學術論文、報告以及未定義類型文件幾類。因此,在進行學術論文信息收集時,應當協調好各類文獻之間的權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