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咸豐八年》曾國藩家訓譯注 曾國藩作品集

諭紀澤(看、讀、寫、作不可缺一)

字諭紀澤兒:

余此次出門,略載日記,即將日記封每次家信中。聞林文忠①家書,即系如此辦法。爾在省,僅至丁、左②兩家,余不輕出,足慰遠懷。

┃ 今譯 ┃

我這一次出門,簡略地記下日記,并將日記封在每次寄回家的信中。聽說林文忠公的家書,就是采用這樣的辦法。你在省城,僅僅到過丁、左兩家,其余時間不曾輕易外出,這讓我這個在外頭的父親感到非常欣慰。

┃ 簡注 ┃

①林文忠:林則徐,謚號文忠。此處說林則徐每隔一段時間,便將自己的日記封在家書中寄回,讓家人傳閱,以作修身指導。

②丁、左:丁指丁義方,湖南益陽人,湘軍水師將領;左指左宗棠。

┃ 實踐要點 ┃

咸豐七年二月,因父親亡故,曾國藩回家守孝。咸豐八年六月再度出山,執掌軍務。曾國藩將自己外出時的日記附在家書之中寄回,讓子弟們傳閱,這是在效法林則徐。其實以記錄讀書、修身為主的日記,讓子弟或友人傳閱,也是極有意義的一種教育方法。雖說日記屬于隱私,然小范圍內的交流則并無妨礙。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①,今年看《周易折中》②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③之詩、韓歐曾王④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⑤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譬之富家居積⑥,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⑦,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⑧二者不可偏廢。

┃ 今譯 ┃

讀書的方法,看書、讀書、寫字、作文四個方面,每日都不可缺少其中之一。

看書,就像你去年看的《史記》《漢書》《韓愈文集》《近思錄》,今年看的《周易折中》之類,都屬于看書的范圍。讀書,比如《四書》《詩經》《尚書》《易經》《左傳》等經書,《昭明文選》,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的詩,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的文,不高聲朗誦就不能體會到其中的雄偉氣概,不細細吟詠就不能體會到其中的深遠氣韻。譬如富家囤積財富,看書則是在外面進行貿易,獲利當是成本的三倍;讀書則是在家中謹守家業,而不輕易花費。譬如兵家的戰爭,看書則是四處攻城略地,開疆拓土;讀書則是扎下深溝堅壘,所得之地能夠守得住。看書又與《論語》子夏說的“日知所亡”相近,每日知道一些自己所未知的;讀書則與子夏說的“無忘所能”相近,每月不忘那些自己已知的: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可偏廢的。

┃ 簡注 ┃

①《韓文》:指《昌黎先生文集》之類的唐代韓愈的文集。《近思錄》:南宋朱熹、呂祖謙選編的北宋大儒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的語錄,是古**學的入門讀物。

②《周易折中》:康熙帝御纂的《周易》注本,實際主持編纂者為李光地,主要選取程頤、朱熹二人的解釋,并有所折中、調和。此書為清代學習《周易》的入門讀本。

③李杜韓蘇:李白、杜甫、韓愈、蘇軾。

④韓歐曾王: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

⑤密詠恬吟:細密、恬然的吟詠,指低聲慢速讀書的一種狀態。

⑥居積:囤積。

⑦慎守:謹慎守護。

⑧日知所亡、無忘所能:每日知道一些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忘那些自己已知的。此處強調看書如初學未知,讀書如鞏固已知,二者應當相互結合。語出《論語·子張》。亡,同“無”。

┃ 實踐要點 ┃

此家書寫于此次即將再度長期離家之際,故而細細叮囑關于讀書、寫字、作文與做人之道。曾國藩特別講究讀書之法,認為就讀書而言,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如果堅持將泛讀(瀏覽)、精讀(吟誦)、抄寫(寫字)、寫作四者有機結合,則是最佳的讀書方法了。看,是指廣泛的瀏覽,積累、擴充知識儲備,泛覽各類“經史子集”;讀,是指出聲的朗誦、吟詠,僅指最為基礎的經典,在沉潛往復之中加深對經典的體會。他還特別強調高聲朗誦與細細吟詠的區別,體會不同文本的韻味。這些**都非常有意義,值得遠離了傳統讀書方法的當代人繼續學習并大加推廣。

至于寫字,真①、行、篆、隸,爾頗好之,切不可間斷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遲鈍,吃虧不少。爾須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書一萬,則幾②矣。

┃ 今譯 ┃

再說寫字,楷書、行書、篆書、隸書,你都有所愛好,都要堅持下去,千萬不要間斷一日。既要求寫得好,又要求寫得快。我生平就是因為寫字遲鈍,吃虧不少。你必須力求敏捷,每日能夠寫上一萬個楷書小字,也就差不多了。

┃ 簡注 ┃

①真:楷書。

②幾:接近,差不多。

┃ 實踐要點 ┃

此處曾國藩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指點其子“寫字”,認為應該持之以恒,不可一日間斷,在寫好的同時也要寫快,作為一種能力,應當保持一定的效率。再就現代而言,其實用電腦“寫字”,也即打字,也應當注意準確和速度。

至于作諸文,亦宜在二三十歲立定規模;過三十后,則長進極難。作四書文①,作試帖詩②,作律賦,作古今體詩,作古文,作駢體文,數者不可不一一講求,一一試為之。少年不可怕丑,須有狂者進取③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后此彌④不肯為矣。

┃ 今譯 ┃

再說寫作各類文體的文章,也應當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基本定型;過了三十歲后,就很難再有大的長進了。寫作四書文,寫作試帖詩,寫作律賦,寫作古體詩、近體詩,寫作古體散文、駢體韻文,這些文體不可不去一一講求,一一去嘗試。少年人不可害怕出丑,必須要有狂者進取的那種志趣,錯過了少年時代而不曾嘗試,那么到了以后就更加不敢去做了。

┃ 簡注 ┃

①四書文:即八股文,又稱時文、時藝、經義、制義。科舉**第一場**,從儒家經典“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中選取考題,故又稱四書文。

②試帖詩:科舉**中的詩,選取古人詩中某句為題,并限定韻腳作五言六韻或八韻詩。

③狂者進取:狂者、狷者做不到中庸之道,雖不能算是君子,然也是值得稱贊的。語出《論語·子路》。

④彌:更加。

┃ 實踐要點 ┃

對于如何作文,曾國藩以為,應該在二三十歲之時基本定型,并且各種體裁,無論是八股文、試帖詩,還是各體的詩、文都應學會。除此而外,最為重要的是敢于嘗試,要有狂者進取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怕出丑。這一點,對于青少年的教育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至于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問仁”一章①,言敬、恕最為親切。自此以外,如“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②,“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正其衣冠,儼然人望而畏,斯為威而不猛”③: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④;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⑤,“以仁存心,以禮存心”⑥,“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⑦: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爾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⑧,敬字則宜勉強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謹。

科場⑨在即,亦宜保養身體。余在外平安。不多及。

滌生手諭

(舟次樵舍下,去江西省城八十里)

再,此次日記,已封入澄侯叔函中寄至家矣。

余自十二至湖口,十九夜五更開船晉⑩江西省,二十一申刻即至章門。余不多及。又示。

(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 今譯 ┃

最后再說做人的道理,圣賢們的千言萬語,大抵來看不外乎“敬”“恕”這兩個字。《論語》“仲弓問仁”一章,講述敬、恕最為親切。除此之外,比如“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正其衣冠,儼然人望而畏,斯為威而不猛”,這幾句都是講“敬”字最好的下手實踐之法。孔子說“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這幾句都是講“恕”字最好的下手實踐之法。你的心境明白,對于“恕”字大概容易見到效果,“敬”字則應當勉力去做。這些都是立德的根本,不可不謹慎。

科舉**的日期就要到了,也應當注意保養身體。我在外平安。不多寫了。

再,此次我的日記,已經裝入給你澄侯叔的信函寄到家中了。

我從十二日開始到湖口,十九日夜五更開船進入江西省境內,二十一日申時就到達章門了。其余也不多寫了。又示。

┃ 簡注 ┃

①仲弓問仁: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意思是說,出門在外要像拜見貴賓那樣,治理百姓要像承擔重大祭祀那樣。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在朝廷或在家族之中都不會招致怨恨。“見大賓”“承大祭”句闡發“敬”;“己所不欲”句闡發“恕”。

②此句語出《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忠、信、篤、敬四字,站立的時候就好像擺在面前,坐在車廂里就好像刻在車子的橫木上。輿,車。衡,車前的橫木。

③此句語出《論語·堯曰》,曾國藩憑記憶而引,故文字略有不同。意思是說,無論對方是眾是寡,或小或大,君子總是不敢怠慢,那豈不也是舒泰而不驕傲嗎?君子使自己衣冠整肅,目光嚴肅,便顯得儼然,別人望見了他就會生敬畏心,那豈不也是威嚴而不剛猛嗎?

④此句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自己想要事業有所樹立就先幫別人樹立,自己想要事業有所通達就先幫別人通達。

⑤此句語出《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凡是行動而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己身上作檢討。

⑥此句語出《孟子·離婁下》。意思是說,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

⑦此句語出《孟子·離婁下》。意思是說,君子有著為國為民的終身憂慮,但是不會有某一日突發的禍患。

⑧著功:明顯的功效。

⑨科場:科舉**的場所,指代科舉**。

⑩晉:進。

┃ 實踐要點 ┃

關于做人之道,曾國藩認為圣賢說過的千言萬語,不過就是“敬”與“恕”二字,也即恭敬、寬容之心,列舉孔子、孟子相關言論,則指出其中哪幾句最為親切,哪幾句分別是“敬”或“恕”的最好下手之處,這其實就是對儒家修身之道的極好提煉。此則家書之于我們的啟示,其實總結起來就是兩個方面:一在于“理論”,一在于“實踐”,而曾國藩更強調勇于實踐。這對于當下將子女放諸溫室的家長們,不得不說是一記棒喝。

諭紀澤(讀書之法,切己體察,虛心涵泳)

字諭紀澤:

八月一日,劉曾撰①來營,接爾第二號信并薛曉帆②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為慰。

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③。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

┃ 今譯 ┃

八月一日,劉曾撰來到軍營,接到了你的第二號信和薛曉帆的信,得以知悉家中四宅平安,非常欣慰。

你讀《四書》還沒什么特別的心得,這是由于不能做到“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子教人的讀書法,這兩條最為精辟得當。

┃ 簡注 ┃

①劉曾撰:字芙孫,號詠如,陽湖(今屬江蘇常州)人。當時在曾國藩營任職,后任辰州知府、安慶內軍械所委員等。

②薛曉帆:薛湘,字曉帆,無錫人。薛福成之父,曾國藩的友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曾任湖南安福、新寧縣知縣。

③此處指《朱子讀書法》中的兩個條目。《朱子讀書法》是宋**學家朱熹的**輔廣等人,根據其講學中論如何讀書的相關語錄歸納出來的,共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非常注意讀書法。朱熹總結出來的諸如“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等被后人稱為“朱子讀書法”,這些在曾國藩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封家書中的講述,值得重視。

爾現讀《離婁》,即如《離婁》首章“上無道揆,下無法守”①,吾往年讀之,亦無甚警惕;近歲在外辦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許,從心而不從法,則下凌上矣。“愛人不親”章②,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歷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體察”之一端也。

┃ 今譯 ┃

你現今正在讀《離婁》,比如《離婁》首章“上無道揆,下無法守”一句,我往年讀的時候,也沒覺得有什么值得警惕之處;近幾年在外面辦事,才知道處于高位的人必須遵守道德,處于下位的人必須遵守法紀,如果人人以遵守道德自許,只從心愿而不從法則,那么就會有以下欺上的事情發生了。再如“愛人不親”章,往年讀的時候,不曾感覺親切;近幾年閱歷漸漸深了,方才知道治人者不能治理好人,那是因為智力不夠。這就是“切己體察”的一個方面。

┃ 簡注 ┃

①語出《孟子·離婁上》:“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揆,度,準則。此句是說,道義與法度都重要,只講道義,則小人就會以下欺上。

②語出《孟子·離婁上》:“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此處是說,治理別人沒有做好,要反省自身關于治理的智力是否足夠。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以自己讀書的體會來講解何為“切己體察”。也就是說,讀書要與個人閱歷、生活體驗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在當下的教育之中,其實最容易被忽視。

涵泳二字,最不易識,余嘗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①;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浡興②。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于淵,活潑潑地;③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④此魚水之快也。左太沖有“濯足萬里流”之句⑤,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⑥,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 今譯 ┃

“涵泳”二字,最不容易理解,我曾經從涵意上加以推論。所謂涵,好比是春田的雨水滋潤花朵,好比是清澈的渠水灌溉稻秧。雨水滋潤花朵,太少了就難以澆透,太多了就下垂倒伏,適中方才滋潤滲透而恰到好處;渠水灌溉稻秧,太少就會枯槁,太多則容易造成洪澇,適中方才滋養得當而興發起來。所謂泳,好比魚游水中,好比人在洗足。程子說魚兒跳躍于深淵,活潑潑的樣子;莊子說在濠梁觀魚,怎么知道魚兒不快樂呢?這就是魚兒在水中的快樂吧!左太沖(左思)曾有“濯足萬里流”的句子,蘇子瞻(蘇軾)有《夜臥濯足》一詩、有《浴罷》一詩,也都是人性當中樂水的一種快樂呀!善于讀書的人,必須將書看作水,而將心看作花朵、稻秧、游魚、濯足,那么“涵泳”二字,也就差不多能夠體會其中的意思了。

┃ 簡注 ┃

①涵濡(rú):滋潤,沉浸。滋液:汁液滲透。

②浡(bó)興:興起,涌起。

③語出《二程遺書》卷三:“‘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緊為人處,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潑潑地。會得時,活潑潑地;不會得時,只是弄精魂。”此處程子,當指大程子程顥。是說“無心”與“有事”二者的自然結合,方才是活潑潑、生機勃勃的。

④濠梁觀魚:語出《莊子·秋水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此處是說游魚在水中的從容,是魚的快樂。

⑤左太沖:即西晉文學家左思。此句出自《詠史》之五。

⑥蘇子瞻:即北宋文學家蘇軾。《浴罷》:原題《次韻子由浴罷》。

┃ 實踐要點 ┃

關于“涵泳”,曾國藩以春雨滋潤花草、清渠灌溉稻苗比喻“涵”,涵養的關鍵在于“適中”;又以魚之游水、人之濯足比喻“泳”,魚與水、人與水的快樂則是要沉浸于其中方能感知。最后,又說讀書人當視書如水,以水潤花、溉稻、游魚、濯足,用心解書,才能透過文義有所深入。如此體會“涵泳”,更是現代人求新求快的讀書之中最為缺乏的,沉浸在書中,方能化為自己生命的組成部分。

爾讀書易于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

鄒叔明新刊地圖甚好①。余寄書左季翁,托購致十副,爾收得后,可好藏之。薛曉帆銀百兩,宜璧還。余有復信,可并交季翁也。此囑。

父滌生字

(咸豐八年八月初三日)

┃ 今譯 ┃

你讀書比較容易解說文章的大義,但不太能深入體會,可以從朱子的“涵泳”“體察”這兩條去悉心求索一番。

鄒叔明(鄒漢章)新刊刻的地圖非常之好。我寄了書信給左季翁(左宗棠),托他購買十副地圖,你收到之后,可要好好收藏起來。薛曉帆的一百兩銀子,應當完璧歸還。我有復信,可以一起交給左季翁。特此叮囑。

┃ 簡注 ┃

①鄒叔明:即鄒漢章,湖南新化人,曾任湘軍水師將領,后被太平軍所殺。鄒漢章平日留心地圖與兵制,著有《黔滇楚水道考》《皇清輿地記》等著作。此處所說地圖大概指其所繪《輿地圖》。

┃ 實踐要點 ┃

此處頗有些“在事上磨”的意味,孩子也要適當參與一些家務事。如今的家長一味的要求孩子“讀書”,將其“與世隔絕”,似乎有些矯枉過正了。

諭紀澤(作詩講究聲調,雪父生平三恥)

字諭紀澤兒:

十九日曾六來營,接爾初七日第五號家信并詩一首,具悉次日入闈①,考具皆齊矣。此時計已出闈還家。

余于初八日至河口。本擬由鉛山入閩,進搗崇安,已拜疏矣。光澤之賊竄擾江西,連陷瀘溪、金溪、安仁三縣,即在安仁屯踞。十四日派張凱章②往剿,十五日余亦回駐弋陽。待安仁破滅后,余乃由瀘溪云際關入閩也。

┃ 今譯 ┃

十九日,曾六來到軍營,接到了你初七日的第五號家信以及詩一首,你次日就入闈**,**用具都已齊備,等等,也都知道了。估計此時的你,已經考完試回家了。

我在初八日到達河口。本來打算由鉛山進入福建,進而直搗崇安,此事已經上疏朝廷了。但是福建光澤的敵軍又竄擾到了江西,接連攻陷瀘溪、金溪、安仁三縣,隨即又在安仁踞留下來。十四日,派張凱章軍前往進剿;十五日,我也回軍駐守弋陽。等待安仁的敵軍破滅之后,我還是要由瀘溪云際關進入福建。

┃ 簡注 ┃

①入闈:科舉**時考生進入考場。下文出闈也即走出考場。闈,即考場科、試院。

②張凱章:張運蘭,字凱章,湖南湘鄉人,湘軍將領。曾任福建按察使,同治三年被太平軍俘殺。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長年在外,便要求兒子經常寫來家書,并附上所作詩文,這既是一種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從曾氏子弟的成才來看,這種書信往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代通訊更加方便,父母與子女如分處兩地,則也應該通過書信與詩文等,多多溝通。

爾七古詩,氣清而詞亦穩,余閱之忻慰①。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余所選鈔②五古九家、七古六家,聲調皆極鏗鏘,耐人百讀不厭。余所未鈔者,如左太沖、江文通、陳子昂、柳子厚之五古,鮑明遠、高達夫、王摩詰、陸放翁之七古,③聲調亦清越④異常。爾欲作五古、七古,須熟讀五古、七古各數十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⑤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為詩時,必有句調湊赴⑥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瑯瑯可誦,引出一種興會⑦來。古人云“新詩改罷自長吟”,又云“煅詩未就且長吟”,⑧可見古人慘淡經營之時,亦純在聲調上下工夫。蓋有字句之詩,人籟也;無字句之詩,天籟也。解此者,能使天籟、人籟湊泊⑨而成,則于詩之道思過半矣。

┃ 今譯 ┃

你寫的七言古詩,氣韻清新而詞句穩當,我看了之后深感欣慰。凡是作詩,最應當講究的就是聲調。我所選抄的五言古詩九家、七言古詩六家,聲調都是極其鏗鏘明快的,令人百讀不厭。我所未選抄的,比如左思、江淹、陳子昂、柳宗元的五言古詩,鮑照、高適、王維、陸游的七言古詩,聲調也是異常清脆激越的。你想要寫作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必須熟讀五言、七言古詩各數十篇。起先要高聲地朗誦,用以暢達其中的氣韻;再繼續細細地吟詠,用以玩味其中的細節。兩種方法齊頭并進,使得古人的聲調拂拂然好像與我的喉舌相互習慣了,那么下筆作詩的時候,必定會有好的詞句、美的聲調湊在一起來到你的手腕之下。詩寫成之后,自己再讀讀,也會自覺瑯瑯上口,引發出一些新的興致來。古人常說“新詩改罷自長吟”,又說“煅詩未就且長吟”,可見古人慘淡經營的時候,也會純粹在聲調上頭下工夫。大略說來,有字句的詩,可稱之人籟;無字句的詩,可稱之天籟。懂得其中的道理,能夠使得天籟、人籟湊泊在一起而成為詩,那么對于作詩之道也就明白大半了。

┃ 簡注 ┃

①忻(xīn)慰:欣慰。忻,同“欣”。

②此處所說的選鈔,也即曾國藩后來完成的詩歌選本《十八家詩鈔》,包括曹植﹑阮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李商隱﹑杜牧、蘇軾﹑黃庭堅﹑陸游、元好問。

③左太沖即左思,江文通即江淹,柳子厚即柳宗元,鮑明遠即鮑照,高達夫即高適,王摩詰即王維,陸放翁即陸游。

④清越:清脆激越。

⑤拂拂然:聲音顫動的樣子。

⑥湊赴:聚合到一起。

⑦興會:興致、趣味。

⑧前一句出自杜甫《解悶十二首》其七,后一句出自陸游《晝臥初起書事》。

⑨ 湊泊(bó):湊合、聚合。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對兒子所作的詩有所肯定,毫不吝嗇贊賞之詞,而且在勉勵之后,又詳論如何將作詩與讀詩結合,以求更上層樓。他認為作詩當講求聲調,想要寫好詩,必須熟讀古人的好詩,故列舉各家詩風特色。然后再次強調,高聲朗誦與密詠恬吟,體會古人的深意,在聲調上下足功夫,作詩自然會有進步。對于現代人而言,雖不求作詩,然而通過熟讀背誦古詩名篇,提升文學修養,曾國藩的指南依舊有用。

爾好寫字,是一好氣習。近日墨色不甚光潤,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后作字,須講究墨色。古來書家,無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種神光活色浮于紙上,固由臨池①之勤、染翰②之多所致,亦緣于墨之新舊濃淡、用墨之輕重疾徐,皆有精意運乎其間,故能使光氣常新也。

┃ 今譯 ┃

你喜歡寫字,也是一種好的習慣。近來寫的字,墨色不太光潤,比起去年春夏時候的,已經稍微有點退步了。以后寫字,必須講究墨色。自古以來的書法家,沒有不善于使用墨色的,能夠使得一種神光活色浮現在紙上,這固然是因為臨池之勤、染筆之多,也是因為墨塊的新舊濃淡、用墨的輕重疾徐,種種精妙的意味運用于其間,故而能夠使得神光氣息常常新鮮。

┃ 簡注 ┃

①臨池:即學習書法。池原指墨池,晉衛恒《 四體書勢》:“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②染翰:即寫字,以筆蘸墨。翰,筆。

┃ 實踐要點 ┃

此處指點書法,曾國藩認為寫字之時應該注意墨色的運用。

余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涘①,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恒星、五緯②亦不識認,一恥也;每作一事、治一業,輒③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于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閣④殊多,三恥也。

┃ 今譯 ┃

我生平有三大恥:各種學問,大略都已有所涉獵,摸到了其中的門徑,唯獨天文、算學幾乎毫無所知,即便是恒星、五緯也不能識認,這是第一恥;每每做一件事情、治一個專業,總是有始無終,這是第二恥;小的時候寫字,不能堅持臨摹一家的書體,以致屢有變更而無所成就,書寫遲鈍而不能適用,近幾年在軍營之中,也因為寫字太慢,廢棄擱置誤事很多,這是第三恥。

┃ 簡注 ┃

①涯涘(sì):水的邊際,引申為事物的界限。

②五緯:亦稱五星,即金木水火土星。

③輒:總是。

④閣:即擱,擱置、耽擱。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與子女通信,總會有許多自我批評,這次就詳述了平生“三大恥”,也就是在為學上,自己有理想卻無法實現的三個方面,期待子女為其“雪恥”,激勵、鼓舞子女去實現那些光榮的夢想,并且避免“有始無終”的弊病。曾國藩不端父親的架子,所謂多年父子如兄弟,平和親切地言說自己求學之中的遺憾,受教者更能卓然奮起。現在做父母的也當進行自我批評,可以讓子女更覺平等,也更能接受相關的建議。

爾若為克家①之子,當思雪此三恥。推步②、算學縱難通曉,恒星、五緯觀認尚易。家中言天文之書,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禮通考》③中所輯《觀象授時》一種。每夜認明恒星二三座,不過數月,可畢識矣。凡作一事,無論大小難易,皆宜有始有終。作字時,先求圓勻,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書一萬,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則手腕毫不費力。將來以之為學,則手鈔群書;以之從政,則案無留牘。無窮受用,皆自寫字之勻而且捷生出。三者皆足彌吾之缺憾矣。

┃ 今譯 ┃

你如果要成為真正能夠繼承我的家業的兒子,就應當思量為父雪此三大恥。推步、算學縱然難以通曉,恒星、五緯還是比較容易觀測識認的。家中講到天文的書,有《十七史》之中各史的天文志,以及《五禮通考》之中所輯錄的《觀象授時》一種。每夜認得明白恒星二三個星座,不超過數月,就可以全部識認完畢了。凡是做一件事,無論大小難易,都應當有始有終。寫字的時候,首先追求圓潤均勻,其次追求敏捷。如果一日能夠練習楷書一萬,或者少一點七八千,愈多愈熟,那就能夠手腕毫不費力了。將來用這個工夫從事學問,就能手抄群書;用這個工夫從事政務,就能使書案上沒有積壓的公文。無窮的受用,都是從寫字的均勻與敏捷生發出來的。以上三個方面的努力,足以彌補我的缺憾了。

┃ 簡注 ┃

①克家:繼承家業,操持家事。

②推步:推算天象、歷法。古人認為日月五星在天上的轉運,猶如人的行步,可以推算而知。

③《五禮通考》:清初秦蕙田所撰,凡七十五類,以天文推步、勾股割圓立為“觀象授時”一題統之。

┃ 實踐要點 ┃

以“三大恥”激勵其子,此處又給了具體的要求,而且盡量貼近實際,比如希望孩子在天文上有所涉獵,要求做事有始有終,寫字筆畫圓潤均勻、敏捷等,并不是太高的要求。父母希望子女實現自己未竟的理想,原本沒有錯,只是要貼近子女的實際,要求不可過高。

今年初次下場①,或中或不中,無甚關系。榜后即當看《詩經注疏》②,以后窮經讀史,二者迭進。國朝大儒,如顧、閻、江、戴、段、王數先生之書③,亦不可不熟讀而深思之。光陰難得,一刻千金。以后寫安稟來營,不妨將胸中所見、簡編所得,馳騁議論,俾余得以考察爾之進步,不宜太寥寥。此諭。

書于弋陽軍中

(咸豐八年八月二十日)

┃ 今譯 ┃

今年你初次下考場,或中或不中,都沒有什么關系。出榜之后就應當開始讀《詩經注疏》,以后讀經讀史,二者要更替著推進。本朝的大儒,比如顧炎武、閻若璩、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等先生的書,也不可不熟讀而深思。光陰難得,一刻千金。以后寫告安的信件寄到軍營,不妨將你胸中所見、書中所得,馳騁議論一番,好讓我得以考察你的進步如何,不要字數太少,寥寥無幾。特此告知。

┃ 簡注 ┃

①下場:即進入考場。

②《詩經注疏》:當指《十三經注疏》之中的《毛詩注疏》,也稱《詩經正義》,漢代毛亨作傳、鄭玄作注,唐代孔穎達作疏。

③顧、閻、江、戴、段、王:指顧炎武、閻若璩、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都是清代的著名考據學家。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教導兒子科考之后,不應過分糾結**結果,而要循著原定計劃繼續讀經讀史,特別重要的就是珍惜時光!這種對待**的態度值得借鑒。

諭紀澤(“十三經”外,十一種書當尋究)

字諭紀澤兒:

聞兒經書將次①讀畢,差用少慰②。

自《五經》外,《周禮》《儀禮》《爾雅》《孝經》《公羊》《穀梁》六書,自古列之于經,所謂“十三經”也。此六經宜請塾師口授一遍。爾記性平常,不必求熟。

┃ 今譯 ┃

聽說孩兒將要把經書依次讀完,稍稍讓我感到欣慰。

在《五經》之外,《周禮》《儀禮》《爾雅》《孝經》《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這六種書,自古以來就列在了經部,也就是所謂的“十三經”。這六經應當請塾師口授一遍。你的記性平常,不必要求熟練。

┃ 簡注 ┃

①將次:依次。

②差用少慰:稍稍感覺欣慰。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認為,讀書應當以《五經》《四書》為根本,此外還當通讀列入“十三經”的《周禮》《儀禮》《爾雅》《孝經》《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這六種書。而且根據其子的天分特點,因為“記性平常”,所以只求熟讀而非背誦。做父母的必須注意孩子的長處與短處,因材施教,用心選擇精讀書目。

“十三經”外所最宜熟讀者,莫如《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余生平好此四書,嗜之成癖,恨未能一一詁釋箋疏①,窮力討治②。自此四種而外,又如《文選》、《通典》、《說文》、《孫武子》、《方輿紀要》、近人姚姬傳所輯《古文辭類纂》、余所抄十八家詩,此七書者,亦余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種,吾以配之《五經》《四書》之后,而《周禮》等六經者,或反不知篤好,蓋未嘗致力于其間,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爾。

吾兒既讀《五經》《四書》,即當將此十一書尋究一番,縱不能講習貫通,亦當思涉獵其大略,則見解日開矣。

滌生手諭

(咸豐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 今譯 ┃

“十三經”之外所最應當熟讀的,莫如《史記》、《漢書》、《莊子》、《韓文》(《昌黎先生文集》)這四種。我生平喜好這四種書,幾乎成了怪癖,恨不能一一加以訓詁、解釋、箋注、疏通,窮盡全力加以討論研究。除了這四種而外,又如《文選》、《通典》、《說文解字》、《孫武子》(《孫子兵法》)、《讀史方輿紀要》、近人姚姬傳(姚鼐)所輯的《古文辭類纂》、我所抄錄的十八家詩(《十八家詩鈔》),這七種書,也是我其次喜好的部分。一共十一種,我將它們配在《五經》《四書》之后,然而《周禮》等六部經書,或者反而不知道去喜好,大約是因為未曾致力于其間,而人的性情又各自有所親近。

我的孩兒既然讀了《五經》《四書》,就應當將這十一種書尋究一番,縱然不能講習得十分貫通,也應當想著大略涉獵一番,這樣見解就會日益開闊。

┃ 簡注 ┃

①詁釋箋疏:詮釋經典的四種不同體例,大多以當代的語言來解釋古代經典。

②窮力討治:盡全力去加以研究探討。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認為真正值得熟讀的,先有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莊子》與韓愈《昌黎先生文集》這四種;再加上蕭統《文選》、杜佑《通典》、許慎《說文解字》、孫武《孫子兵法》、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姚鼐《古文辭類纂》以及曾國藩自己選編的《十八家詩鈔》,共七種。上述二類合起來則是十一種書,如果能夠熟讀深思,那么即便不能融會貫通,也可以見解大開了。關于如何讀書,曾國藩此處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不同于前面說的注重“文字”,而認為讀書應該尋得根本,并以此為基礎,進而追求博覽。我們在指導孩子讀書的時候,應該將孩子的興趣、性情與家長的讀書心得兩相結合,方可有效地指引,從而避免孩子任性而為,以致偏廢。

諭紀澤(讀《詩經》法,作賦,習字)

字諭紀澤:

十月十一日接爾安稟,內附隸字一冊。二十四日接澄叔信,內附爾臨《元教碑》①一冊。王五及各長夫②來,具述家中瑣事甚詳。

┃ 今譯 ┃

十月十一日,接到你告安的書信,里頭還附有隸書習作一冊。二十四日,接到你澄叔(曾國潢)的信,里頭附有你臨寫的《元教碑》一冊。王五以及各位長夫來到軍營,具體講述了家中的瑣事,很是詳盡。

┃ 簡注 ┃

①《元教碑》:即《玄教宗傳碑》,避康熙帝玄燁諱故稱《元教碑》。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楷書。

②長夫:軍隊里雇傭的民夫。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不得不通過信件來教育孩子,故要求其子在寫信的同時,還要附上習字的冊子。做父母的,都應當盡最大可能去了解孩子的學業,這一點非常值得學習。

爾信內言讀《詩經注疏》之法,比之前一信已有長進。凡**傳注、唐人之疏①,其惡處在確守故訓,失之穿鑿;其好處在確守故訓,不參私見。釋“謂”為“勤”②,尚不數見;釋“言”為“我”③,處處皆然。蓋亦十口相傳之詁,而不復顧文氣之不安。如《伐木》為文王與友人入山,《鴛鴦》為明王交于萬物,與爾所疑《螽斯》章解,同一穿鑿。

┃ 今譯 ┃

你的信中說起讀《詩經注疏》的方法,比起前一封信來說,已經有了長進。凡是**所作的傳注、唐人所作的疏,其中的壞處就在于固守傳統的解釋,故而失之穿鑿;其中的好處也在于堅守傳統的解釋,不摻雜自己的私見。將“謂”解釋為“勤”,還不太多見;將“言”解釋為“我”,處處都是這樣的。大概也就是口口相傳的訓詁,故而不再顧及文氣的不安了。比如《伐木》是說文王與友人入山,《鴛鴦》是說明王與萬物相交,以及你所懷疑的《螽斯》章的解釋,同是一種穿鑿附會。

┃ 簡注 ┃

①傳、注、疏:都是對經書加以注解的一種方式。傳,解釋經義;注,解釋字義;疏,即疏通,對前人注解的再注解。

②釋“謂”為“勤”:如“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召南·摽有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小雅·隰桑》),鄭玄認為“謂”字當解釋為“勤”。

③釋“言”為“我”: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秦風·小戎》)、“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周南·葛覃》),鄭玄等人認為“言”字當解釋為“我”。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則說:“言,云也,語詞也。”故曾國藩也提出懷疑。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雖然以研習宋人的程朱理學為主,然而對于漢唐經學的注疏之學也頗有研究,為了指引其子讀經,指出漢唐經學的利弊。讀《詩經》,最重要的版本是《詩經正義》(即此處所指《詩經注疏》),包括漢代毛亨與毛萇所作的傳、鄭玄所作的注,以及唐代孔穎達所作的義疏。指導現在的孩子讀書,也應當對漢唐經學、宋明理學的得失有所了解。

朱子《集傳》,一掃舊障,專在涵泳神味,虛而與之委蛇。然如《鄭風》諸什,《注疏》以為皆刺忽①者固非,朱子以為皆淫奔者,亦未必是。爾治經之時,無論看注疏,看宋傳,總宜虛心求之。其愜意者,則以朱筆識出;其懷疑者,則以另冊寫一小條,或多為辨論,或僅著數字,將來疑者漸晰,又記于此條之下,久久漸成卷帙,則自然日進。高郵王懷祖先生父子②,經學為本朝之冠,皆自札記得來。吾雖不及懷祖先生,而望爾為伯申氏③甚切也。

┃ 今譯 ┃

朱子的《詩集傳》,一掃陳舊迷障,專門在涵泳精神韻味上下工夫,虛與委蛇。然如《鄭風》等詩篇,《詩經注疏》以為都是諷喻固然不對,朱子以為都是淫奔的愛情詩,也未必正確。你研讀經典的時候,無論是看漢唐的注疏,還是看宋人的詩傳,都應當虛心去探求。其中的愜意之處,就用朱筆標識出來;其中有疑問之處,就用另外的冊子寫一小條,有的多寫些辯論,有的僅僅寫上幾個字,等將來疑惑的地方漸漸明晰,再補記在這一條之下,時間久了以后逐漸積累成卷帙,那么自然就日進不已了。高郵的王懷祖(王念孫)先生父子,他們的經學可以說是本朝之冠,都是從寫作札記得來的。我雖然不及懷祖先生,但希望你能成為伯申氏(王引之)的心情卻是很急切的呢!

┃ 簡注 ┃

①刺忽:即上文提及的將《伐木》一詩的意思解釋為文王與友人入山之類。《毛詩序》解釋《詩經》多用“刺忽”“美刺”等說法,認為每篇詩背后都有諷喻,都有道德教化的用意在。朱熹《詩集傳》則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如《鄭風》之中的多首詩都為愛情詩,甚至為“淫奔”。

②王懷祖:王念孫,字懷祖,江蘇高郵人,乾隆四十年進士,官至直隸永定河兵備道。著名學者,其所著《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等為曾國藩所推崇。

③伯申氏:王引之,字伯申,王念孫之子,嘉慶四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也是著名學者,著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因其理學修養,所以比較認同宋代朱熹的《詩集傳》,但也不偏廢漢唐注疏之學的《詩經注疏》,因為二者各有其所長。曾國藩還強調,讀書應當動筆,與自己契合的愜意處,應加以圈畫;與自己不合的懷疑處,則另找一小冊子記下,可以附上辨析、議論,等將來進一步整理為讀書札記。讀書要動筆,無論哪個時代都不應該輕視。

爾問時藝可否暫置,抑或它有所學?余惟文章之可以道古,可以適今者,莫如作賦。漢魏六朝之賦,名篇巨制,具載于《文選》,余嘗以《西征》《蕪城》及《恨》《別》等賦示爾矣。其小品賦,則有《古賦識小錄》。律賦,則有本朝之吳穀人、顧耕石、陳秋舫諸家。①爾若學賦,可于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賦,或數千字;小賦,或僅數十字。或對或不對,均無不可。此事比之八股文略有意趣,不知爾性與之相近否?

┃ 今譯 ┃

你問起八股時藝是否可以暫時擱置,或者還有什么其他可以學習的?我認為各類文體之中,既可以道古又可以論今的,莫如作賦。漢魏六朝之賦,名篇巨制,都被記載在《文選》之中了,我曾經將《西征》《蕪城》以及《恨》《別》等賦展示給你看。其他的小品賦,則有《古賦識小錄》一書。律賦,則有本朝的吳穀人(吳錫麒)、顧耕石、陳秋舫(陳沆)等家。你如果想要學賦,可以每逢每三、八日寫作一篇,大賦,或者數千字;小賦,或者僅僅數十字。無論對仗或不對仗,均無不可。這種文體,比起寫作八股文來說,更有意趣一些,不知道是否會與你的性情比較相近呢?

┃ 簡注 ┃

①吳穀人:即吳錫麒,字圣征,號穀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顧耕石:字印若,光緒十七年舉人,江蘇吳江人。陳秋舫:即陳沆,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蘄水(今湖北浠水)人。這三位都是晚清的文學家。

┃ 實踐要點 ┃

如果作八股文(時藝)覺得厭煩,則可以嘗試作賦,換一種意趣。就讀賦與寫賦而言,一方面體會漢魏六朝賦之妙處,另一方面則要嘗試寫賦。曾國藩隨時順應孩子的性情,指導其嘗試不同文體的作文,從而讓孩子對于寫作充滿興趣。這一點也值得現代的作文教學效仿,也就是說可以結合誦讀古人名篇,偶然嘗試著寫點詩詞、小賦。

爾所臨隸書《孔宙碑》①,筆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執筆太近毫之故,以后須執于管頂。余以執筆太低,終身吃虧,故教爾趁早改之。《元教碑》墨氣甚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②嫌左肩太俯,右肩太聳,吳子序年伯③欲帶歸示其子弟。爾字姿于草書尤相宜,以后專習真、草二種,篆、隸置之可也。四體并習,恐將來不能一工。

┃ 今譯 ┃

你所臨寫的隸書《孔宙碑》,用筆太過拘束,不怎么松活,想來當是執筆太近筆頭的緣故,以后必須執筆在筆管的頂部。我就是因為執筆太低,終身吃虧,故而教你趁早改掉這個毛病。《元教碑》的墨氣很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郭嵩燾)覺得你的字左肩太過低俯,右肩太過高聳,吳子序年伯想要帶回去,給他的子弟們看看。你的字的姿態,如寫作草書則較為相宜,以后專門練習楷書、草書二種,篆書、隸書可以暫時擱置一下。四種書體一起練習,恐怕將來連一種都不能真正精通。

┃ 簡注 ┃

①《孔宙碑》:即《漢泰山都尉孔宙碑》,東漢延熹七年立碑,隸書。

②郭二姻叔:即郭嵩燾,與曾國藩為兒女親家。

③吳子序年伯:即吳嘉賓,字子序,江西南豐人,與曾國藩為鄉試同年。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以自己的經驗來指點其子執筆的方法,認為寫毛筆字,執筆不可太低,執于筆管的頂部,則可以寫得快一些。他還指出,應當專心于楷書與草書,不可貪多而“四體并習”。寫字的方法問題,無論執筆還是字體的選擇,都應當注意。

余癬疾近日大愈,目光平平如故。營中各勇夫病者,十分已好六七,惟尚未復元,不能拔營進剿,良深焦灼。聞甲五目疾十愈八九,忻慰之至。爾為下輩之長,須常常存個樂育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況兄弟乎?臨三、昆八,系親表兄弟,爾須與之互相勸勉。爾有所知者,常常與之講論,則彼此并進矣。此諭。

(咸豐八年十月廿五日)

┃ 今譯 ┃

我的癬疾近段日子大好了,眼睛的視力則平平如故。軍營中患病的兵勇們,十分已經好了六七分,惟獨元氣尚未恢復,不能拔營進剿,很是焦灼。聽說甲五(曾紀梁)的眼疾十分已經好了八九分,讓我感到欣慰極了。你作為下一輩之中的長房,必須常常存著一個關心、教導諸位兄弟的念頭。君子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與人為善,何況還是兄弟呢?臨三、昆八,都是親表兄弟,你應當與他們互相勸勉。你所知道的,要常常與他們講解討論,那么就能彼此一起進步了。此諭。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強調,君子為人處世之道,在于與人為善。而作為小輩之中的長房,又當關心、教導下面的兄弟、表兄弟,必須常常存有“樂育諸弟”的念頭。其實無論兄弟、同學、友人相互勸勉、共同進步,都是必須的,所謂“天才成群而來”也就是這個意思。

諭紀澤(看天文、認星座,三河之敗)

字諭紀澤:

二十五日寄一信,言讀《詩經注疏》之法。二十七日縣城二勇至,接爾十一日安稟,具悉一切。

爾看天文,認得恒星數十座,甚慰甚慰。前信言《五禮通考》中《觀象授時》二十卷內恒星圖,最為明晰,曾翻閱否?國朝大儒于天文歷數之學,講求精熟,度越前古。自梅定九、王寅旭以至江、戴諸老①,皆稱絕學,然皆不講占驗,但講推步②。占驗者,觀星象云氣以卜吉兇,《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是也。推步者,測七政③行度,以定授時,《史記·律書》《漢書·律歷志》是也。秦味經先生之《觀象授時》,簡而得要。心壺既肯究心此事,可借此書與之閱看(《五禮通考》內有之,《皇清經解》內亦有之)。若爾與心壺二人能略窺二者之端緒,則足以補余之闕憾矣。

┃ 今譯 ┃

二十五日寄去的一封信,其中討論了讀《詩經注疏》的方法。二十七日縣城來的兩個兵勇到了,接到你十一日的告安信,了解了家中的一切。

你在看天文方面的書,認得了恒星的數十個星座,非常欣慰,非常欣慰。前一信說到《五禮通考》中《觀象授時》二十卷內的恒星圖,最為明晰,你已經翻閱過了吧?本朝的大儒對于天文歷算象數之學,研究得最為精熟,超越了前代的古人。從梅定九(梅文鼎)、王寅旭(王錫闡)一直到江永、戴震等老先生,都可以稱為絕學,然而他們都不講占驗,只講推步。占驗之學,通過觀測星象、云氣來卜算吉兇,《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就是記載這些的。推步之學,通過觀測七大星運行的周期、軌跡來確定時日歷法,《史記·律書》《漢書·律歷志》就是記載這些的。秦味經(秦蕙田)先生的《觀象授時》,簡明而又得要領。心壺既然肯去研究這門學問,可以借這本書給他看看(《五禮通考》內有這書,《皇清經解》內也有這書)。如果你與心壺二人能夠大略看懂這兩門學問的一些頭緒,那么也就足以彌補我的缺憾了。

┃ 簡注 ┃

①梅定九:即梅文鼎,安徽宣城人。王寅旭:即王錫闡,江蘇吳江人。梅、王二人都是天文歷算學家。江、戴:即江永、戴震。

②推步:推算天象、歷法。古人認為日月五星在天上的轉運,猶如人的行步,可以推算而知。

③七政:又稱七曜、七緯。太白星(金星)、歲星(木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鎮星(土星)稱為五星或五曜,加上太陽星(日)、太陰星(月),合稱七曜。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一直希望孩子能懂得一些天文知識,故之前便要求認識恒星星座,此次則指示翻閱秦蕙田《五禮通考·觀象授時》之中的恒星圖。學天文,但不主張講“占驗”,即觀察星象、云氣,并占卜吉兇之類,認為應當學習“推步”,即通過推算天象、觀測七大星的運行度數制定歷法,也即通過《史記·天官書》與《漢書·天文志》來了解天文知識。曾國藩指導其子學習天文,既給出了相關的書籍,同時又教其子與同有此好之人切磋,這一點很值得效仿。

四六①落腳一字粘法,另紙寫示(因接安徽信,遂不開示)。書至此,接趙克彰十五夜自桐城發來之信,溫叔②及李迪庵方伯③,尚無確信,想已殉難矣,悲悼曷極!來信寄叔祖父④封內中有往六安州之信,尚有一線生機。余官至二品,誥命三代⑤,封妻蔭子,受恩深重,久已置死生于度外,且常恐無以對同事諸君于地下。溫叔受恩尚淺,早歲不獲一第,近年在軍,亦不甚得志,設有不測,赍⑥憾有窮期耶?

軍情變幻不測,春夏間方冀此賊指日可平,不圖七月有廬州之變,八九月有江浦、六合之變,茲又有三河之大變,全局破壞,與咸豐四年冬間相似,情懷難堪。但愿爾專心讀書,將我所好看之書領略得幾分,我所講求之事鉆研得幾分,則余在軍中,心常常**。爾每日之事,亦可寫日記,以便查核。

(建昌營次)

(咸豐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 今譯 ┃

四六體駢文落腳處一字的粘法,另用一紙寫給你(因為接到安徽來的信,所以不在此處寫明)。信寫到這里,接到了趙克彰十五日夜從桐城發來的信,你溫叔(曾國華)以及李迪庵(李續賓)方伯,尚未有確切的消息,想必已經殉難了,悲悼之極!來信之中寄給你叔祖父的信封內有寄往六安州的信,還有一線生機。我官至二品,誥命三代,封妻蔭子,領受皇恩深重,早就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并且經常有一種恐懼,擔心對不起死于地下的那些同事們。你溫叔受恩不多,早年不能獲得科舉登第,近年來在軍營之中,也不太得志,如有不測,那真是抱憾無窮啊!

軍情變幻不測,春夏之間正在期望指日即可將這些賊軍平定,沒想到七月就有廬州之變,八九月還有江浦、六合之變,現今又有三河這場大變,全局都被破壞了,與咸豐四年冬天相似,情形十分不利。但愿你能夠專心讀書,將我所喜好研讀的幾種書都能夠領略得幾分,我所講求的學問鉆研得幾分,那么我在軍營之中,心里就能常常得以自我安慰了。你每天做的事,也可寫成日記,以便查看核對。

┃ 簡注 ┃

①四六:指代駢體文。駢四儷六為駢體文的基本格式。

②溫叔:曾國華,字溫甫,咸豐五年參加湘軍,與李續賓為姻親,贈道員銜,謚愍烈。

③李迪庵方伯:李續賓,字迪庵,官至浙江布政使。方伯,管理一方的行政長官。

④叔祖父:即曾驥云,無子,過繼曾國華為嗣。

⑤誥命三代:明清時期有大的慶典,例行對五品以上官員的父、祖、妻授予相應品級的封贈。

⑥赍(jī):帶著,懷抱著。

┃ 實踐要點 ┃

此時恰逢“三河之敗”。曾國華是曾國藩的胞弟,他跟隨李續賓,戰死于安徽肥西的三河鎮。當時的戰局曾對清軍有利,本想著太平軍指日可平,卻又突發廬州之變,以及江浦、六合之變,再到三河鎮的大變,原定的戰局被破壞殆盡。戰局的不利,胞弟的早亡,都使其情懷難堪。想到曾氏家族,只能希望兒子在叔祖、叔父母面前多盡幾分愛敬之心,多存幾分大家族的休戚與共之念。家中突然遭遇變故,當是子女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引導特別關鍵。曾國藩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也值得多多留意。

諭紀澤(岳家凋耗,翻校勘記)

字諭紀澤:

初一日接爾十二日一稟,得知四宅平安,爾將有長沙之行,想此時又歸也。

少庚①早世,賀家氣象日以凋耗,爾當常常寄信與爾岳母,以慰其意。每年至長沙走一二次,以解其憂。耦耕先生②學問文章,卓絕輩流,居官亦愷惻③慈祥,而家運若此,是不可解!爾挽聯尚穩妥。

┃ 今譯 ┃

初一日,接到你十二日寄出的一封信,我得以知曉家中四宅平安,你將有長沙之行,想必此時又已經回家了。

少庚去世得早,賀家的氣象日漸衰敗、凋零,你應當常常寄信給你的岳母,從而給她的內心一些安慰。每年至少到長沙去一兩次,也可以給她消解一些憂愁。耦耕先生的學問文章,在他的同輩之中,也可算是卓絕了,身居高位而能和悅、慈祥,然而家運卻到了如此地步,實在是不可理解!你所撰寫的挽聯,也還算穩妥。

┃ 簡注 ┃

①少庚:曾紀澤的原配賀氏之兄、賀長齡之子,未滿三十歲而早逝。

②耦耕先生:賀長齡,字耦耕,號西涯,湖南善化人。

③愷惻:和悅惻怛。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因其子曾紀澤參加其前妻之兄、賀長齡之子的葬禮,書信中憶及長齡人品、文章以及官聲都很好,但是家運不昌,兒女早亡。曾國藩希望其子可以經常與岳母通信,以表慰藉,不要因親戚家道衰弱而有所輕視。這種態度難能可貴,對其子如此囑咐也當會影響其一生。

《詩經》字不同者,余忘之。凡**板本不合者,阮氏①校勘記最詳(阮刻《十三經注疏》,今年六月在岳州②寄回一部,每卷之末皆附《校勘記》,《皇清經解》中亦刻有校勘記,可取閱也)。凡引經不合者,段氏③《撰異》最詳(段茂堂有《詩經撰異》《書經撰異》等著,俱刻于《皇清經解》中),爾翻而校對之,則疑者明矣。

(咸豐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 今譯 ┃

《詩經》之中有字不同的情形,我忘記了。凡是經的文字,各種版本不同的,阮氏的校勘記最為詳盡(阮刻《十三經注疏》,今年六月我在岳州的時候曾寄回一部,每卷的末尾都附有《校勘記》,《皇清經解》中也刻有校勘記,可以找來翻看一下)。凡是古書引用了經的文字而有不合的,段氏的《撰異》最為詳盡(段茂堂有《詩經撰異》《書經撰異》等著作,都刊刻在《皇清經解》之中),你可以找來翻看并校對一下,有疑問的地方自然也就明白了。

┃ 簡注 ┃

①阮氏:指阮元,曾任浙江巡撫、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又是乾嘉時期著名文獻學家,主持刊校《十三經注疏》,并纂修《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②岳州:即湖南岳陽。

③段氏:段玉裁,字若膺,號懋堂,一作茂堂,江蘇金壇人,著名文字訓詁學家,著有《說文解字注》等。下文提及的當是指《詩經小學》與《古文尚書撰異》。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指導其子研讀《詩經》,仍然強調文字之學的重要性。研讀經典,必須注意文字異同,通過《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以及諸如《詩經小學》等考證類的書籍,方能真正把握經典文本。這對于我們今天讀懂國學典籍依舊具有指導意義。

諭紀澤(讀書之次序,寫字之中鋒)

字諭紀澤:

日來接爾兩稟,知爾《左傳注疏》將次看完。《三禮注疏》,非將江慎修①《禮書綱目》識得大段,則注疏亦殊難領會,爾可暫緩,即《公》《穀》②亦可緩看。爾明春將胡刻《文選》③細看一遍,一則含英咀華,可醫爾筆下枯澀之弊;一則吾熟讀此書,可常常教爾也。

┃ 今譯 ┃

近日來接到你的兩封信,知道你已將《左傳注疏》依次看完了。《三禮注疏》一書,如果不能將江慎修(江永)的《禮書綱目》讀懂其中的大部分,那么該書的注疏極難領會,你可以暫緩閱讀。還有《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二書,也可以暫緩閱讀。明年春天,你先將胡刻本的《文選》細細地看一遍,一方面可以含英咀華,正好醫治你文筆枯澀的弊病;另一方面因為我曾熟讀過此書,也可以常常教導你。

┃ 簡注 ┃

①江慎修:江永,字慎修,江西婺源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

②《公》《穀》: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與《春秋左氏傳》合稱《春秋》三傳。

③胡刻《文選》:胡克家,字果泉,江西鄱陽人,乾嘉時期學者。他主持刊刻的《文選》與《資治通鑒》是清代中后期的著名刊本。

┃ 實踐要點 ┃

因為與其子一直保持通信,故而曾國藩的指引十分到位,如根據經典的難度,要其子暫緩《三禮》與《春秋》類經典的閱讀,而要先去細讀胡刻本的《文選》。一是因為通過《文選》可以掌握更多詞匯,借此改掉文筆枯澀之弊;二是因為曾國藩自己熟稔《文選》,可以隨時指點。做父母的,如能與孩子同讀一種書,且是自己較有把握的書,則可以讓孩子充滿興趣,又可指點得當。

沅叔及寅皆先生①望爾作四書文,極為勤懇。余念爾庚申、辛酉下兩科場②,文章亦不可太丑,惹人笑話。爾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四書文三篇,俱由家信內封寄營中。此外或作得詩賦論策,亦即寄呈。

┃ 今譯 ┃

你沅叔以及寅皆先生(鄧汪瓊),都希望你寫作科舉**用得著的那種以《四書》為題的八股文,并且極為勤懇。我想到你庚申、辛酉兩年就要下考場了,文章也不可以太過出丑,惹人笑話。你從明年正月開始,每月寫作四書文三篇,都通過家信的內封寄到軍營中來。此外如果還寫了詩賦、論策,也可以一起寄來給我看。

┃ 簡注 ┃

①沅叔:即曾國荃,字沅甫,曾國藩之弟,湘軍重要將領,后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寅皆先生:鄧汪瓊,字瀛階,一作寅階,曾長期擔任曾家的私塾先生。

②庚申、辛酉:指咸豐十年、十一年。曾紀澤為道光三十年的蔭生,故這兩年有資格直接參加錄科與鄉試。

┃ 實踐要點 ┃

因為曾紀澤將要參加科考,所以對于四書文(即八股文)寫作也不得不多加練習,還要他將習作寄來。做父親的每每都要親自指導一番,對于孩子來說既是壓力,又是動力。

寫字之中鋒者,用筆尖著紙,古人謂之蹲鋒①,如獅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鋒者,用筆毫之腹著紙,不倒于左,則倒于右。當將倒未倒之際,一提筆則為蹲鋒。是用偏鋒者,亦有中鋒時也。此諭。

滌生字

(咸豐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今譯 ┃

寫字所用的中鋒,就是要用筆尖著紙,此即古人所謂的蹲鋒,如獅蹲、虎蹲、犬蹲等不同形象。偏鋒,則是用筆毫的腹部著紙,不是倒于左,就是倒于右。當筆毫將倒未倒之際,一提筆,就成為蹲鋒了。所以說用偏鋒的時候,也會用到中鋒。此諭。

┃ 簡注 ┃

①蹲鋒:指中鋒運筆而于緩行之中取蹲勢,也即筆鋒有所駐留,有欲進先退之意。

┃ 實踐要點 ┃

在寫字方面,曾國藩十分善于發現其子的不足之處,并及時加以告誡,這在相關的家書之中極多。此處則講解了如何運用中鋒、偏鋒,如何把握蹲鋒等,也非常精到。做父母的,如果能夠在百忙之中,多關注孩子存在的問題,每次擇其要點加以指引,則可使得教育更加有效。

諭紀澤(情有等差,愛敬長輩,高郵王氏之學)

字諭紀澤:

聞爾至長沙已逾月余,而無稟來營,何也?少庚訃信百余件,聞皆爾親筆寫之。何不發刻,或倩①人幫寫?非謂爾宜自惜精力,蓋以少庚年未三十,情有等差,禮有隆殺②,則精力亦不宜過竭耳。近想已歸家度歲?

┃ 今譯 ┃

聽說你到長沙已經一個多月了,然而沒有告安的信寄到軍營里來,這是為什么呢?少庚的訃告信有一百多件,聽說都是你親筆寫的。為什么不請人刊刻,或者請人幫助抄寫?這也不是說你應當自己愛惜精力,而是因為少庚去世時年紀未滿三十,情誼要有等差,禮數也要有尊卑、厚薄,故而不必如此親力親為。當然就精力而言,也不應當過于殫精竭慮了。近幾日想必已經回家過年了吧?

┃ 簡注 ┃

①倩:請,央求。

②隆殺:尊卑、厚薄、高下。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雖然讓其子關心岳母家,但也告誡其子,要注意愛惜自己的精力,做人做事也要注意情誼的等差,不可太過于竭盡全力,保養身體、愛惜時間也是應當的。

今年家中因溫甫叔之變,氣象較之往年迥不相同。余因去年在家,爭辨細事,與鄉里鄙人無異,至今深抱悔憾。故雖在外,亦惻然寡歡。爾當體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盡些愛敬之心。常存休戚①一體之念,無懷彼此歧視之見,則老輩內外必器愛爾,后輩兄弟姊妹必以爾為榜樣,日處日親,愈久愈敬。若使宗族鄉黨皆曰“紀澤之量大于其父之量”,則余欣然矣。

┃ 今譯 ┃

今年家中因為你溫甫叔的變故,氣象比起往年來迥然不同了。我去年在家的時候,因為一些小事而與人爭執,幾乎與鄉里的粗鄙小人沒有分別,至今想起來依舊深覺悔恨、遺憾。所以現今雖然在外面,也惻然而寡歡了。你應當體會我的心意,在叔祖、各叔父母面前多盡一些愛敬之心。經常存有休戚與共、全家一體的念頭,千萬不要懷有彼此歧視的看法,那么老輩之中里里外外的親人必定器重你、愛護你,后輩之中的兄弟姊妹必定以你為榜樣,越是相處得久了,越是與你親密無間,也越是尊敬你。如能使得宗族、鄉黨都說“紀澤的氣量大過他的父親的氣量”,那么我也就感覺欣然了。

┃ 簡注 ┃

①休戚:喜樂和憂慮。

┃ 實踐要點 ┃

此年曾國華死于三河鎮之戰,故老家的過年氣氛不同以往。曾國藩想起自己前年在家守孝之時態度鄙陋,故要曾紀澤在叔祖(即曾國華的嗣父)、叔父母等長輩面前,多盡幾分愛敬之心,多存幾分休戚與共之念,不要懷有彼此歧視之類的偏見,好讓老輩器重、放心,小輩愛戴而引為榜樣。現代家庭大多生活在城市,其實社區之中、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也是應當特別注意的。還有,即便是獨生子女,培養孩子的敬愛之心,以及集體觀念,也是極為重要的。

余前有信教爾學作賦,爾復稟并未提及。又有信言“涵養”二字,爾復稟亦未之及。嗣后我信中所論之事,爾宜一一稟復。

余于本朝大儒,自顧亭林①之外,最好高郵王氏之學。王安國②以鼎甲③官至尚書,謚文肅,正色立朝。生懷祖先生念孫,經學精卓。生王引之,復以鼎甲官尚書,謚文簡。三代皆好學深思,有漢韋氏④、唐顏氏⑤之風。余自憾學問無成,有愧王文肅公遠甚,而望爾輩為懷祖先生、為伯申氏,則夢寐之際,未嘗須臾忘也。

┃ 今譯 ┃

我之前曾有信教你學習作賦,而你的回信并未提及。又有信說到“涵養”二字,你的回信也未曾提及。今后我在信中所討論的事情,你都應當一一回應。

我對于本朝的大儒,除了顧亭林之外,最為欣賞的就是高郵王氏之學。王安國因為科舉鼎甲而官至尚書,謚文肅,以嚴正的姿態傲立于朝廷。王安國生懷祖先生念孫,對于經學的研究精深、卓越。王念孫生王引之,又因為科舉鼎甲而官至尚書,謚文簡。他們一家三代都好學深思,有漢代韋氏、唐代顏氏家族的遺風。我對自己學問無所成就感到遺憾,有愧于不及王文肅公遠甚,然而希望你們這一輩能夠成為懷祖先生、成為伯申氏,這樣的念頭即使在夢寐之際,也未嘗須臾敢忘。

┃ 簡注 ┃

①顧亭林: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江蘇昆山人,清初著名學者。

②王安國:字書臣,號春圃,謚號文肅,江蘇高郵人。雍正二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任廣東學政、左都御史兼領廣東巡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

③鼎甲:因鼎有三足,故稱科舉**一甲三名為鼎甲。王安國殿試一甲二名榜眼及第;王引之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及第。

④漢韋氏:漢代的韋賢、韋玄成、韋賞,三代經學家。

⑤唐顏氏:唐代訓詁學者顏師古,是南朝齊梁時期學者、《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之孫。

┃ 實踐要點 ┃

就學問而言,曾國藩希望其子效仿高郵王氏,希望自家的學問也能代代相傳。這樣的想法許多父母都有,那就需要考慮如何來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再加之做父母的又能與孩子一起努力,那么孩子就會信心百倍。

懷祖先生所著《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家中無之;伯申氏所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皇清經解》內有之。爾可試取一閱,其不知者,寫信來問。本朝窮①經者,皆精小學,大約不出段、王兩家之范圍耳。余不一一。

父滌生示

(咸豐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 今譯 ┃

懷祖先生(王念孫)所著的《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家中沒有;伯申氏(王引之)所著的《經義述聞》《經傳釋詞》,家中的《皇清經解》之內就有。你可以找出來試著讀讀,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寫信來問我。本朝鉆研經學的人,全都精通小學,大約也不會超出段、王兩家的范圍了。其余不再一一敘述了。

┃ 簡注 ┃

①窮:推究,尋根究源。

┃ 實踐要點 ┃

曾國藩一再強調讀懂經學之書,必須精通小學訓詁,這一點對于當下的經典誦讀來說,依舊有其指導意義。現代人誦讀古代經典,往往好高騖遠,如果文字訓詁的基礎不扎實,那么所謂經學、史學往往都是空中樓閣。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