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二卷 名宦 二》江蘇省通志稿人物志 繆荃孫作品集

江  寧  府

       周

伍  尚

伍尚,楚人,伍奢子。周景王時,為棠邑大夫。

(六合縣志)

       漢

李  忠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縣人。建武六年,為丹陽太守。是時,海內新定,南方海濱江淮,多擁兵據土。忠到郡,招懷降附,旬月皆平。忠以丹陽越俗不好學,嫁娶禮儀,衰于中國,乃為起學校,習禮容,春秋鄉飲,選用明經,郡中向慕之。墾田增多,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余口。三公奏課,為天下第一。后漢書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三國  吳

黃  蓋

黃蓋,零陵人。為丹陽都尉。抑強扶弱,山越懷附。

(嘉慶一統志)

       晉

溫  嶠

溫嶠,字太真,祁縣人。丹陽尹。奏王敦逆謀,請先為之備。及王含、錢鳳庵至都下,嶠燒朱雀桁以拒其鋒,自率眾與賊夾水戰,擊敗王含軍,復追錢鳳于江寧。事平,封建寧縣開國公。

(嘉慶江寧府志,參一統志)

褚  翼

褚翼,字謀遠,陽翟人。蘇峻之亂,京邑焚蕩,人物凋殘,乃以奚為丹陽尹。奚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晉書)

劉  惔

劉惔,字真長,相人。永和中丹陽尹。為政清整,門無雜賓。

(江南通志)

范  廣

范廣,字仲將,順陽人。舉孝廉。元帝承制,以為棠邑令。丞劉榮坐視事當死,郡以付縣,榮有母,逢節,廣聽榮歸,亦如期返。歲大旱,米貴,廣散公私米數千斛賑饑,遠近流民歸之,戶口十倍。卒于官。

(六合縣志) 

       齊

劉懷慰

劉懷慰,字彥泰,平原人。齊高帝時,以懷慰為齊郡太守。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墾廢田二百頃,決沉湖灌溉。不受禮謁,民有餉新米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食有余,幸不煩此。因著廉吏論以達其意。南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梁

王  志

王志,天監初,為丹陽尹,政務清靜。有寡婦無子,姑亡,舉債以殮葬,既而無以還之,志愍其意,以俸錢償焉。年饑,每旦為粥于郡門,以給百姓,眾悉稱惠。

       唐

岑  植

岑植,鄧州人,文本孫也。為句容令。明達善斷,民之情偽,纖毫必察。

(江寧府志)

王  昕

王昕,大歷中句容令。復置絳嚴湖周百里為塘,立二斗門以節旱暵,開田萬頃。

(江寧府志)

       宋

賈黃中

賈黃中,南皮人。太平興國二年,知升州。為政簡易,部內甚治。一日,案行府署,見一室扃鑰甚嚴,啟視之,得金寶數十匱,直數百萬,乃李氏宮中遺物也,即表上之。太宗謂侍臣曰:非黃中廉恪,則亡國之寶,將枉法而害人矣。賜錢二十萬。宋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薛  映

薛映,字景陽,蜀人。以樞密直學士知升州。建言州以牛賦民,出租,牛死租不得蠲。真宗瞿然日:朝廷豈知此邪?因令諸州條奏,悉蠲免之。宋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朱定國

朱定國,字興中,廬江人。神宗時,以進士、屯田員外郎知六合縣事。王安石方興水利,有建議開馬昌河通滁州者,提舉官從之。定國言:壞民廬舍,勞民筋骨,工費甚大,獲利甚微。固以為不可。使者以定國首沮所論不悅,屢困之,卒不變。因請于朝,愿得管庫以自便,而他使者見知,奏留不行。定國嘆曰:居可以仰祿,而不知者數見困,去可以遠害,而知我者反見留,吾命何窮耶 ?直道以事人,殆不可為;枉道以全身,非我志也!即致仕歸。所著有歸田后錄十卷。

(六合縣志)

張  奎

張奎,字仲野,臨濮人。慶歷八年,江寧府治火,諫官言金陵始封之地,守臣視火不謹,宜舉才臣繕治之。遷右諫議大夫,知府事。簡材料工,一循舊制,不逾時復完。奎風力精強,所至有治績,吏不敢欺。宋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包  拯

包拯,合肥人。嘉祐初,知江寧府。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宋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程  顥

程顥,字伯淳,河南人。舉進士,調上元主簿,治多善政。茅山池有龍如蜥蜴而五色,民俗嚴奉,顥捕而脯之。

(重刊江寧府志)

傅堯俞

傅堯俞,字欽之,須城人。熙寧中知諫院,遇事輒言。五年,改知江寧。人以為法令有未安者,必多更改,堯俞一遵條約,曰:君子素其位而行,諫官有言責,郡知守法而已。司馬光以清、直、勇稱之。宋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陸  佃

陸佃,字農師,山陰人。元祐七年,知江寧府。人有盜嫂害其兄者,別誣三人同謀,皆抵罪,一囚父稱冤,通判以下皆曰:獄已成,不可變。佃為閱實,三人皆得生。宋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周邦彥

周邦彥,字美成。錢塘人。元祐八年,知溧水縣,一時稱為才吏。有肅閑堂、插竹亭題名諸記,篇什甚富,不妨政事。

(重刊江寧府志)

趙  鼎

趙鼎,字元鎮,聞喜人。紹興二年,知建康府,軍民相安,商旅通行。高宗常謂王庶曰:鼎撫建康,回鑾無患,他人所不及也。

(重刊江寧府志)

張  浚

張浚,字德遠,綿竹人。紹興三十一年春,金騎充斥,命浚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高宗臨幸,浚拜道左,風采隱然,軍民皆倚以為重。高宗將還臨安,勞浚曰:卿在此,朕無北顧憂矣。

(重刊江寧府志)

楊邦義

楊邦義,字脪稷,吉水人。舉政和中進士。值時多難,每言及國事,詞旨慷慨,以節義自許。調建康府教授,復以勞授通判建康府事。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不屈死。

(重刊江寧府志)

周必大

周必大,字子充,廬陵人。博學宏詞,教授建康府。召試館職,高宗讀其策曰:掌制手也。守秘書省正字。

(重刊江寧府志)

洪  遵

洪遵,字景嚴,鄱陽人。乾道七年,以端明殿學士,權知建康府。榜民苗米正額外不輸耗,聽民自持斛概,庾人不能輕重其手,民咸感之。宋史有傳。

(嘉慶建康府志)

葉  適

葉適,字正則,永嘉人。開禧間,知建康府。時金人大入,羽檄旁午,適治事如平時,軍需皆從官給,民以不擾。宋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吳  琪

吳琪,括蒼人。紹定間為句容令,公平正大,有守有為。當軍事方殷,供應絡繹,琪撫綏下民,使安田里,振興學校,恢擴舊制,入境有弦歌之化。

(句容縣志)

       元

王  蒙

王蒙,保定人。大德間,知江寧縣。修筑堤圩,以政績聞。秩滿,遷建德路推官。

(重刊江寧府志)

趙靖  謝潤

趙靖,至大中為句容縣尹。首建學校,縣額歲辦紅花若干,顧非土所有,民頗苦之,靖為請于上官獲免。

有謝潤者,尹是縣,亦以政績著聞。

(重刊江寧府志)

岳天禎

岳天禎,冠氏人。大德十年,為建康路總管。值歲饑,官廩中無儲粟,乃諭富戶出鈔二萬錠賑濟饑民,賴以全活者甚眾。時米價騰涌,牙儈旁緣為奸,天禎杖其尤桀黠者,召商旅飲之酒,以義諭之,估值乃平。郡中立碑紀遺愛。至大二年,卒于官。

(重刊江寧府志)

程  恭

程恭,泰定間為句容令,以撫字為政,除民所不便者。治后有廢址,恭植桑萬株,民趨效之。有古循吏風,立鄉賢、忠孝二祠以勵俗,士人多向慕焉。

(句容縣志)

       明

陸  梅

陸梅,中江人。洪武五年,知六合縣,果敢有為。時天下初定,首以興學為務,次建壇局亭塔,百廢俱興,而民不告勞。

(重刊江寧府志)

高謙甫

高謙甫,溫州人。洪武初,知溧水縣。征收不擾,差役均平,以能稱。

(重刊江寧府志)

郭  云

郭云,隨州人。洪武中,任溧水州,尋改知縣。兵燹之后,邑甚凋敝,云至,力任之,建置縣署,百廢俱興,而持以廉潔,士民咸悅。

(重刊江寧府志)

顧  佐

顧佐,字禮卿,太康人。永樂中,以江西按察副使召為應天府尹。剛直不撓,吏民畏服,時方之包孝肅。明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薛  均

薛均,蘄水人。永樂中,授應天府尹,廉明持正。買地種蔬,旦暮荷鋤往耘,日飽菜茹。文皇密使人廉之,得其狀,笑曰:人皆行樂,惟朕與均苦耳。

(重刊江寧府志)

陳  奐

陳奐,字聚奎,慈溪人。永樂中,知上元。奐被知遇,自奮勵,期月,縣中大治。有婦與外遇而殺其夫者,將殯矣,奐于喪所擒婦,詰問得實,誅之,人以為神。后改刑部主事。仁宗監國時素聞奐能,及即位,奐入奏事,迎謂曰:此上元陳知縣乎 ?其受知若此。

(重刊江寧府志)

嚴  迪

嚴迪,余姚人。宣德中,江浦縣令。冰蘗以持己,敦篤以撫民,歷任九年,終始一節。時當草創,黌序卑圮,慨然捐俸創新。考滿,乞歸,囊惟圖書,家仍茅茨,人皆高之。

(重刊江寧府志)

李文煥

李文煥,廣靈人。宣德九年,由歲貢授江浦縣丞。持己公廉,蒞事剛果,尤勤撫字,拳拳以興廢救弊為務。如奏徙壇壝,大修庠序。治績懋著,士民慕之。弘治中,知縣胡昉祀于尊賢祠,后崇祀名宦。

(重刊江寧府志)

黃  淵

黃淵,洧水人。正統十二年,由貢生為六合令。首新學校,規模恢宏。值大蝗,齋沐懇禱,蝗不為災,歲大稔。臨事執法,不通關節,時人以板黃稱之。

(六合縣志)

劉  義

劉義,諸城人。明察曉吏事。景泰間丞句容,以政績優異,進知縣。凡民間奸滑豪橫,皆知其主名,有犯即捕治之,里中肅然。又俗以奢侈相高尚,婚喪多逾制者,乃嚴為約禁,人多化之。崇祀名宦。

(重刊江寧府志)

彭  烈

彭烈,字肇烈,廬陵人。景泰辛未進士,授御史,以劾巨奸出知江浦縣事。清操勁節,奕然有聲,為治寬嚴適中,事至不動聲色。大司寇張瑄以詩頌之,有千家小邑弦歌滿、百里窮鄉愛惠周之句。崇祀名宦。

(重刊江寧府志)

林  春

林春,字孟陽,萬全衛人。天順中以鄉貢授應天府馬政通判。清操自勵,攻駒考牧,恪盡乃心,公平不苛,民受其惠。每行縣較閱,止食公廩,一毫不取于民,蒔蔬公廨以自給,其清廉如此。

(重刊江寧府志)

魯崇志

魯崇志,字懋功,天臺人。成化十年,任應天府尹。先是,七邑民阻饑,逋賦數十萬石,崇志勸貸以輸而賑其貧者。溧水有奸民,武斷于鄉,為人所患,有司莫敢誰何,崇志擒治之。中貴人王敬怙勢,以鹽二萬引懇鬻,規重利,崇志厲色拒之。愷悌詳雅,一介不茍取,于怨有不仇,而德無不報。尤加意青衿,今儒學欞星三門猶其創建云。

(嘉慶江寧府志)

徐  廣

徐廣,字居仁,曹州人。由進士為句容令。剛果有為,恤貧化暴,尊崇學校,重建大成殿,修葺兩廡戟門,吏部侍郎尹直作記。成化十七年行取赴部,未及擢用而卒。今從祀。

(句容縣志)

吳  雄

吳雄,仁和人。弘治十四年,為應天府尹。風局嚴整,以肅清為任。時大珰守留臺者,恃勢多所侵擾,縣官不敢違,雄一切裁之以法,勢少沮。嘗曰:任怨吾不辭,但不至瘠吾百姓耳。

(重刊江寧府志)

王  震

王震,字威遠,刑臺人。弘治十六年,任應天府尹。奏罷上元、江寧花園夫千余人,省諸官寺獄具銀千余兩,核江灘蘆葦千余頃,以佐赤縣里甲費。尋上書,乞骸骨歸。

(重刊江寧府志)

萬廷珵

萬廷珵,字欽之,安福人。正德間,知六合縣。流亡之后,立九等法以均財役,至今稱便。

(重刊江寧府志)

王  壙

王壙,字存約,黃巖人。嘉靖初,為應天府尹。應天賦徭繁重,富人多投內監神帛堂以避,而積累貧者。廣奏革織匠、銅竹匠、守庫薪吏者八百余人,裁齊庶人之供億,節中使之浮餼,籍記縣司丁錢,使諸司不得恣取,冗費為之一清。有京兆遺愛錄傳于金陵。明史有傳。

(嘉慶江寧府志)

劉啟東

劉啟東,字伯陽,羅山人。嘉靖二年,知高淳縣。性精敏,善經畫,憐民間養馬之苦,欲歸之宣城,因令代出驛傳銀一千八百兩,及斷還馬場田七千余畝,民賴以安。又建學舍,創制各署,設壇社,筑七門,百廢俱興,淳治郁然改觀。崇祀名宦。

(重刊江寧府志)

鄭汝舟

鄭汝舟,字宜濟,莆田人。以嘉靖壬辰進士,任應天府學教授。誨迪多士,必約之矩。寮友中有講學者,汝舟曰:六經、語、孟,圣賢心印,熟讀而躬行之,即學也,何以唇吻標異為 ?其持論如此。轉國博,以參議終。

(重刊江寧府志)

甘  惠

甘惠,崇陽人。嘉靖間,知高淳縣,有善政,愷悌臨民。縣治西有渡,行者病涉,惠造為梁,民稱之曰甘棠橋。

(重刊江寧府志)

房韞玉

房韞玉,字以輝,靈石人。嘉靖時,任上元。時坊廂積弊年久,而上官多取辦于中,有司憚于更張,民不堪命。韞玉不避譏嫌,力申諸司為之節省,民得蘇息。縣民建惠澤祠祀之。

(重刊江寧府志)

劉自強

劉自強,河南人。操持嚴峻,人不敢干以私。嘉靖中,為應天府尹。值歲旱,自強撤蓋步禱,涕泣告神,甘雨如注,民賴更生。

(重刊江寧府志)

何  宏

何宏,字道充,廣東人。嘉靖中,知六合縣。以身率民,正風俗,辟浮屠,懲暴撫善,民不敢犯,邑以大治。清修苦節,蒞事詳明。有貴戚與豪民訟,久不決,當道屬之處斷,兩造懾服。嘗斷戍囚,御史田公德溫三駁而三執不改,田公不以為倨,翻重之。京兆黃公稱其清、慎、勤一字不少。

(重刊江寧府志)

汪宗伊

汪宗伊,字子衡,崇陽人。隆慶初,歷應天府尹。宗伊仁心為質,視民如傷,而吏事精敏,綜核無遺,條盡上、江二縣徭賦,歲省萬余金,著為額。先是,城居坊民本無土田,因里甲凋敝,代供諸司,破產相屬,其后改為雇役,立碑二縣,歲征二千金于庫,官收吏支,而諸司沓至,縣不能給,復取之坊民,溢額強半。宗伊毅然裁減二縣歲征九百金,責報循環,并里甲賦役,具疏上聞。報可。于是濫差不及,坊民以紓。

(嘉慶江寧府志)

劉應雷

劉應雷,萬安人。隆慶三年,任溧水縣事。時傍邑有以糧數千石倖嫁溧水者,雷力爭當道,以勝氣臨之,事得直。又丈量田畝,無尺寸漏,因高下制賦均平,見于歌謠。被召去,卒于途。崇祀名宦。

(重刊江寧府志)

董岐鳳

董岐鳳,石屏人。萬歷時,知高淳縣。明察燭奸,慈惠恤下。時大水,圩田多沒,乃懇訴府尹,得疏請內帑銀三千兩修筑,買當涂湖灘作遮浪埂,以捍南蕩圩田一萬七千余畝,至今賴之。

(重刊江寧府志)

徐良彥

徐良彥,字季良,新建人。萬歷戊戌進士,補溧水縣。應天八邑,俱有解京皇磚之役,歲僉富戶轉解,多至破家。良彥請于田糧少增分毫,悉付蘇州府慣燒匠作總解,以免駁換之弊,議行而民便。每嘆溧水東南諸水直瀉無情,西北風氣不聚,倡義建塔,以塞水口,于是民多豐饒。

(重刊江寧府志)

張錫命

張錫命,字月沙,潼川人。萬歷丙辰進士,授溧水縣。邑有改折田糧事,前令歷歷申請,未獲報可。錫命曰:此已有成議,不難力請于上。取邑民張曉前疏申請之。府尹嘉興徐公,力懇撫按題請,得折改如高淳例,合邑歡呼。其他善政不能備紀。

(重刊江寧府志)

林大黼

林大黼,字朝介,莆田人。萬歷元年,授上元令。為人聰明仁恕,簿書積案,一覽無余,吏胥即大猾者,亦莫能窺其意指。臨事聽斷如神。革去坊廂長改編丁銀,省浮費什之七八,民感其德,立生祠祀之。

(重刊江寧府志)

劉大川

劉大川,字邛浦,易州人。由舉人任應天府推官。父斯澤,官南大宗伯,七子皆以門蔭任,大川獨立志讀書,登鄉薦。居官愛民如子,不事鞭樸,好士下賢,謝絕請托,同官敬而畏之。

(重刊江寧府志)

余若楠

余若楠,河南人。萬歷中,授應天府推官。加意學校,生童月有課藝。為政剛柔互劑,清正不私。直指按臨,詞訟浩煩,若楠奉委鞫勘,批決如流,有余青天之稱。升戶部主事,遮道泣送者,千余人。

(重刊江寧府志)

李  棠

李棠,字英拔,平和人。萬歷壬子,擢判京兆,轉治中。于訟獄多所**,辨雪王廷珂、陳德等冤獄,民稱為神明。堪平高淳相國圩水利,查還奸佃冒占學田。社學十六所,歲久湮廢,力復之。丙辰夏蝗、冬螼,棠巡行捕、禱,歲事無眚。以勞瘁,卒于官。

(重刊江寧府志)

衛一鳳

衛一鳳,字伯瑞,潞州人。由進士萬歷中歷任應天府丞。單車臨任所,攜二、三童仆,自奉寒儉,顰笑不茍,錢谷出入,一覽洞然。歷晉南大司馬。請告歸。

(重刊江寧府志)

劉余祐

劉余祐,字玉孺,順天人。萬歷丙辰進士。崇禎中,應天府知府。性豪爽不務細節,而藻鑒洞然,所拔士皆名流。留心民事,勸課耕農。值歲祲,積谷救荒,全活數萬人。諸荒政皆余祐經始,而后人踵行增益之,民受其賜。歷官兵部尚書。

(重刊江寧府志)

黃承元

黃承元,字與參,秀水人。萬歷丙戌進士,任應天府尹。嘉靖甲子,請增科舉至三十余人,入學至二十余人。又蠲府帑增號舍二百間,使士無蓬號、轎號之苦。往年遇科場,官至征發,民之將輸上下征營,幾無寧日。承元在事,都城寂若無聲,而事皆克辦。他如嚴署篆之選,革加耗之弊,禁保甲之害,詰胥吏之奸,通鼓鑄之利,焚織造之籍,精考校之法,拔幽滯之才,為尹僅逾年,而德鬯風行,士民至今思之。有生祠在貢院之左。

(重刊江寧府志)

姚思仁

姚思仁,字羅浮,秀水人。萬歷癸未進士,為應天府尹。剛毅清正,風裁凜然。治有罡黨害民,思仁盡行訪捕,有立斃者,有配遣者,遍榜通衢,遠邇稱快。朔望謁孔廟后,必與諸生立詢時務,次及德行文藝,諄諄訓誨,藹若父子。膏火不繼者,捐俸給之。己未歲,蝗蟲為災,無以納糧,思仁下令捕之,每蝗若干,準糧如數,設法賑給貧民,全活甚眾。民間有唐朝宰相、明大京兆二姚媲美,民生再造之謠。

(重刊江寧府志)

徐必達

徐必達,字元仗,秀水人。萬歷壬辰進士。天啟初,由溧水縣令,歷官應天府尹。凡糴谷備賑,平糶救荒,清勘合以蘇驛困,革商稅以通貿易,實心實政,周悉詳明。嘉興錢相國謂其忠勤鬻閔,孳孳窮簷,而不為裕蠱府奸;剔蠹節浮,凜凜操下,而不為屑瑟苛細。真實錄也。

(嘉慶江寧府志)

金  蘭

金蘭,字楚畹,紹興人。天啟已丑進士,歷任應天府丞。崇禎辛巳、壬午間,旱、疫并作,蘭力行荒政,與魏國徐弘基及部寺諸公,捐俸、捐資,設廠開賑。仍挪措金錢,糴米江楚,相續賑濟。諸如慈幼局,冬生房,給藥施槥,一切善政,皆踵張公瑋之后,而加詳焉。

(重刊江寧府志)

楊以任

楊以任,號維節,江西人。崇禎辛未進士。自以學仕未優,請改應天教授。接引諸生,實行月課,一二高年知名者,忘分引交,絕不以師長尊行自居,諸生贄禮,盡為謝絕。日手一編,諷詠不分晝夜,遂成瘵疾,卒于南雍。啟殯之日,遠近送者千人。

(重刊江寧府志)

趙其昌

趙其昌,順天永平人。崇禎十六年,為應天府治中。時,江防廢弛,其昌按汛稽察,修墩臺,制械器,營伍一新。流寇北犯,南都震恐,其昌以廉能受委,修城隍,詰奸宄,地方賴之。

(重刊江寧府志)

鄧德昌

鄧德昌,字順之,順德人。白沙先生**也。忠亮直樸,以古道自任。嘗之白沙,途遇盜,抱書立船首曰:我鄧德昌也。盜知其端人,不敢害。任應天府訓導,以實行誘進,諸生無敢操贄及門者。嘗嘆曰:士始入黌舍,如處女然,而我輩首以利導之,欲成人材,正風俗,得乎 ?尚書湛若水、霍韜望重一時,與德昌為同志友,每造德昌,必屏騶馭,徒步入邸,談道問政,移時乃去。德昌或乘驢與兩公偕行都市,不知六卿廣文之崇卑也。歿于學署,兩公制服哭送之。

(重刊江寧府志)

賈應龍

賈應龍,號蟄庵,祥符人。上元令。厚重慈祥,有樂只之譽。鄉民多有溺女者,應龍責里保呈報防禁之,又作歌句申勸之,始多存活。或以應龍之姓名其女,以志不忘。

(重刊江寧府志)

周光霽

周光霽,字澹庵,武康人。崇禎中,知高淳縣。馭下清肅,獄訟平恕。連歲大旱,儲積皆盡,民至屑榆為粥,掘白土以食,稱觀音粉,斗米千錢,而上督漕急。時負圩諸鄉尚有薄收,光霽自立印券貸之,輸運如期,明歲秋登,悉還無逋,人稱其才略。

(重刊江寧府志)

李  澄

李澄,字天映,西華人。由進士為句容令。仁恕清勤。遍書訓詞,勸民為善。捐俸市藥,以濟貧病。買地立阡,以殮窮乏。行取赴部,擢監察御史。從祀名宦。

(句容縣志)

甄偉璧

甄偉璧,字連城,許州人。由舉人為六合令。清操自勵,邑紳以筐篚相餉,拒不納。曰:無謂我可貨取也!邑有婦殉其夫死者,率屬往奠,歲給粟布于遺孤,聞者感泣。數學算法得秘授,田畝丈尺,悉從指上屈伸而得,吏不敢欺。

(六合縣志)

       清

趙廷臣

趙廷臣,字君鄰,遼東人。順治初,任江寧府江防同知。仁厚明敏,吏不敢欺。江防實轄運務,時漕撫沈公欲以黃快船丁僉充運丁,廷臣不可,請于當事,乞循舊冊:運丁歸運,黃快丁歸黃快船,運衛無擾。又優恤士子,凡列名庠序者,復其父兄子弟,概不僉運。兼攝江寧府篆,精心查核,見積弊有糧少而丁多者,有糧多而丁少者,有無糧而納丁者,悉行厘正,照糧輸丁,當堂編審。即喚花戶至前,填寫丁產實數,給發印票,胥吏無所肆其飛詭,遠邇旄倪無不頌德云。崇祀名宦。

(重刊江寧府志)

李正茂

李正茂,字生周,順天人。順治二年,為應天府尹,改江寧府知府。時百務草創,一無成規,正茂創設備置,建修利涉、上方、石城等橋,竭力經營,不辭勞費。革減重刑,不肯輕定一死獄。每存心施政,必質之神明,無敢以意為喜怒。在任數年,抑豪惡,禁羅織,定賦則,絕竿牘,士民至今思之。

(重刊江寧府志)

馬  瑾

馬瑾,字公瑜,長子人。由順治三年進士為句容令。惠心清德,剖決如流。泣涕禱旱,澤及四境。愛民禮士之心,一以真篤為主。方興之始,百姓如驚鴻初附,瑾與民休息相關,不啻卓魯。惜蒞任未周一載而卒,容民莫不隕涕思之。

(句容縣志)

王鼎允

王鼎允,字六符,淄川人。順治四年,任溧水令,初履任即有神明之譽。時值丈量,奸民率思藉為訟端,允概置不理,民獲以安。奸胥積年侵蠹財賦,莫可稽核,允嚴為清算,纖毫無容欺隱。

(重刊江寧府志)

郭士賢

郭士賢,遼東人。順治六年,任上元令。八年,歲大祲,流亡相繼,糧額莫辦。士賢申請將各院罰贖銀兩,盡發糴米入倉,不足則以己俸益之。二年之中,一水一旱,皆用此法,民力不困,而國儲亦不虧,最為良法。

(重刊江寧府志)

閔派魯

閔派魯,字伯宗,祥符人。順治十年,任溧水令。敦儒禮士,尤精人倫鑒,治溧六年,多善政。先是,里糧多寡不齊,每遇徭役,照里分派,民苦不均。派魯編審,力為劑平,誓于神前勒成一書曰:均里平徭冊,溧民獲蘇。縣西南濱湖,田嚙于水者十萬余畝,民苦虛賦累,萬歷、天啟間,曾兩經改折,后復征本色,民力益不支。順治十二年,鄉耆葉有宏等以復折吁,派魯慨然身任,申請具題,邀恩永折。著有復折全書。

(重刊江寧府志)

饒應元

饒應元,字善仙,蘄水人。康熙初年,任溧水令。天資長厚,而事有執持。有妖婦曹氏,自他方來,以邪教愚民,從者如狂。應元摘其奸,申請殲之,邪教頓息。初,民間戶役不均,應元審編,定三十八石為一排,兩石為一丁,從無偏重偏輕之弊。

(重刊江寧府志)

張大垣

張大垣,字紫宸,三原人。康熙六年,知高淳縣。時檄下,將易改折征本色,闔邑驚恐。大垣力請于上官,得寢其事。又除本邑雜征及詳減漕費千金,民力大紓。

(重刊江寧府志)

劉澤嗣

劉澤嗣,字遽修,吳橋人。康熙時,知高淳縣。臨政嚴肅,萑苻屏跡。修黌宮,飭郵傳,創育嬰堂,民不擾而事舉。

(重刊江寧府志)

耿起鳳

耿起鳳,旗人。康熙間,句容縣丞。赤心愛民。民肖其像于姜公祠后。

(重刊江寧府志)

沈孟堅

沈孟堅,字賦亭,德清人。雍正庚戌進士。乾隆初,歷知江寧府事。事上官以誠信,接屬吏以慈和,尤以正俗安民為急。秦淮古名勝地,郡人重夜泛,畫船燈火連宵達旦,往往釀成事釁。孟堅以風俗所關,乃力禁夜泛,俾不廢游觀亦不沈湎。又逐粉黛之流寓河房者,淮水為之一清。

先是,溧水民劉芳,請于江浦孟澤嘴,開礦采煤,縣令通詳上官已準行矣,孟堅履任獨難之,奏記兩府力陳不可者五。以為:窯廠多設深山,今孟澤嘴廬墓星羅。不可一。例載窯戶不許外方冒充,唯同鄉休戚相關,不致妄挖。今劉芳外縣無賴,顯與例背。不可二。煤路蛛絲馬跡,勢必震動墓宅。不可三。江南人情俱信風水,一經開鑿,便疑為破傷地脈,必至聚眾釀案。不可四。招徠礦徒,半皆亡命,雖設法鈐制,流毒不淺。不可五。督撫以孟堅所見遠大,遂廢議,勒碑永禁,浦民安之。

旋以小故鐫級去,士民攀留泣送者,不絕于路。

(重刊江寧府志)

梁  欽

梁欽,字敬旃,泰和人。乾隆元年,知高淳縣。性明敏,立辨淑慝,案無留牘。每聽斷,觀者如堵墻,隸呵逐之,欽曰:吾奉法無私,正須示之百姓,何逐為 ?在任三年,尤以勸農桑、重本業為首務。

(重刊江寧府志)

周應宿

周應宿,字念山,浙江山陰人。以名進士選翰林庶吉士。乾隆二年,出為句容令。甫下車,即值螼旱,公即進寮佐,集紳士,籌度救援之法。因出別項官銀若干與邑中之樂善者,為之轉移,選篤實一人,走川、廣運米,預為貯備。民方待哺,而市價平;民未及饑,而蠲賑繼。公親履篰簷,分別老弱孤獨,慮其途苦,度村虛遠近,設五粥廠以相待,藉以活者九萬余口。猶慮不繼,請發常平倉粟以濟之。設法開西塘水利,筑官道數百丈,修城浚濠,使民之壯者得藉其力以度口,日數千指。六閱月,而麥告熟,民以安寧,薦饑若無饑也。由是上游聞風者,以為周令獨得救荒善政,表彰之,以為通省之備災者勸。次歲,各鄉村果得兩歧麥,不一而足,甚至有五歧者。進諸公,公歉然不敢受。而上聞者,已咸知公化之所及,稱瑞以達天聽也。

公素以文著,愛士尤先,明折獄,鮮無情之辭。后因庫被盜黜官。咸以為數厄吾民,而奪吾令也,相與泣涕將之。后得減議。居容數載,惟日以文章相啟迪,先之以父母之慈,而繼之以師友之誼,至今有遺頌焉。

(句容縣志)

宋楚望

宋楚望,字恒齋,當陽人。乾隆五年,由進士選為句容令,一以禮教化民。歲庚申夏、秋大旱,三月不雨,民情皇皇,公夙夜焦勞,步禱十數次,猶不雨。一日,移城隍像于郊外,謝士庶,卻從吏,獨與神露處。眾感公誼,以暑氣露宿之不宜,伏請保躬。公流涕曰:吾民已皆病矣,吾即膺疾,猶不能塞責,敢愛身乎 ?況與神共處,不為無侶。眾泣而退。不數日,大雨如注。公即單騎馳勞四郊,農桑沾足。公進紳士宴慶慰勞之,恍如蘇公之記喜雨亭也。公登賢書第一,精藻鑒,課試士子,皆拔其尤。辛酉充江南同考官,得知名士七人,捷南宮者二,皆其蘊蓄深,故能知人也。至聽訟折獄,鋤暴安良,一以愷悌慈祥,委婉周摯。著有圣諭廣訓土語。每逢朔望,詣城鄉約所,曉諭愚民,互相征勸。壬戌,調谷陽,公念歲儉食艱,請暫留。倡煮賑,勸紳士匯米七千余石,分設九廠,鄉城就食,不一假手吏胥,米歸實用,民無枵腹。事竣,揭捐助姓氏于額。其將去,猶不忘民如此。

(句容縣志)

嚴  森

嚴森,號錦岑,嘉興人。乾隆九年,由舉人知六合縣事。蒞任六年,案無留牘,民無枉情。捐俸建倉廒,立小學,置兩學公署。辟六峰書院,購田存鏹,以為久遠計,延翰林陶鏞為書院院長,與諸生講學論文,夜分始歸。至誠愷悌,生徒踴躍,號舍至不能容。次年丁卯,獲雋者二人,分校得榜首。制府尹公昌言于廷曰:嚴縣令校士有方,大非俗吏。過龍池,愛其波光山影,立清風亭,公余偕人士觴詠其間。后升高郵州知州。

(六合縣志)

陸  鉤

陸鉤,字古修,號秉齋,仁和人。由翰林庶吉士散館改選句容縣。邑有猾吏某,習詐舞文,蒙蔽官長,黨羽盤固,莫可究詰。鉤下車后,盡剔弊竇,民困大蘇。上憲頒式于近邑,著為令。胥吏因是叢怨,兌漕時勾結弁丁,百計刁難,逾限不兌,上下交迫,鉤憤極,自縊于倉。句容暨鄰邑士民,立清惠祠以祀之。

(續纂江寧府志錄采訪冊)

劉大烈

劉大烈,巢縣人。道光初,任江寧縣。為人外剛方,內仁恕。每蒞官,輒微行私訪,宵小聞風斂跡,澆俗化為良善。所至興利除弊,善政極多,士民咸敬服之。

(續纂江寧府志錄揚州新志)

王  

王,字菊泉,歸安人。道光初年,任江浦縣。浦邑以前明畿輔,勛軍多駐其地,勛軍子孫世有祿秩,供駕黃快船渡江。其分衛注籍名資生冊,每歲編審黃快丁名數,準增不準減,故冊有名而軍無人者多焉。清朝定鼎,革除快丁名糧,仍令供應快船,未嘗僉運糧艘也。乾隆二十四年,楊漕督奏準,以運糧旗丁與快丁劈半分僉。每旗丁一船疲壞,則由運弁移縣索僉快丁頂運,家產悉行注冊,有虧空則鬻以償。定例萬金之家為殷,千金之家為疲,殷戶僉,疲者免。不諳駕運者,準貼費代運。江浦據資生冊,萬有二千余丁派僉,四十九船起運,其實殷戶可僉者并無幾人。而旗丁勾結胥吏,任意報疲索僉快到運,快籍畏累傾家,復報擾民籍,稍充衣食者,于是遠徙。始至江浦,即欲為民除害,以調署泰州數年,回任始紓其志。先縷陳疲累情形,次妥議調劑規條,次婉勸商民助捐,次懇借庫款先期發典生息,次勒碑示禁扳擾。上憲鑒其誠,為奏準免僉,立案勒石,厥累永釋。民感其德,立生祠以祀之。

(續纂江寧府志錄江浦備征錄)

趙炳言

趙炳言,字竹泉,烏程人。道光初,任江寧府。廉明剛斷,案無積牘。仕至湖北巡撫。咸豐庚申,守湖州趙忠節即其子也。

(續纂江寧府志采訪)

馮應渭

馮應謂,字子望,山東舉人。道光初年,任江浦縣。承王頻之后,一意撫字,衛籍之眾全蘇。在任六年,政通人和。秩滿,升調,民攀留不得,護送百里外,依依不舍。應渭亦臨歧揮淚,囑民以餓死不作賊、氣死不告狀二語。民至今頌德不忘。

(續纂江寧府志錄江浦備征錄)

裘  輔

裘輔,字實齋,新建人。曰修裔孫。同治四年,任江浦縣。精明嚴毅,人不敢干以私。會秋大水,圩堤漲缺,流民無食,復業為難,輔惻然傷之,亟請撥款修堤,以工代賑。詳府不允,即謝病去。后大憲委勘得實,撥款修堤,卒如所請。民至今懷之。

(續纂江寧府志錄江浦備征錄)

許心源

許心源,字湘嵐,湖南寧鄉舉人。道光八年,任高淳縣。興養立教,次第舉行。勸農桑,勘蘆灘,民用日饒,戒溺女,俾厚風俗,禁茶館,以警逸游;創書院,額曰學山。規條嚴密,士風丕振,鄉闈五次分校,甄拔名宿。視篆十余載,解組后即主講學山書院,訓迪不倦,人文蔚起。與后任王檢心為道義交。

(續纂江寧府志采訪)

呂賢基

呂賢基,字鶴田,旌德人。道光七年,由拔貢生任高淳教諭。年富學博,長于文筆,知縣許心源,一見即推為翰苑才。清晨坐讀,至晚不釋卷。教諸生勤學敦行,不茍責贄見之禮。許心源興建書院,賢基與有勞焉。丙午、丁未,聯捷成進士,由編修改御史,伉直敢言。咸豐元年,擢工部左侍郎,任浙江正考官。三年正月,奉命赴安徽會辦團練防剿事宜。賢基駐六安,太平軍攻下桐城,賢基馳往舒城,誓死守。城陷,力竭死之。

(節錄續纂江寧府志)

云茂琦

云茂琦,字澹人,文昌人。道光丙戌進士,授沛縣知縣。九年,調令六合。甫下車,簡諸寺觀不在祀典者改建。

(六合縣志)

霍來宗  秦頤齡

霍來宗,號瑞堂,巴縣進士。嘉慶時,任高淳縣。呂太守燕昭纂修府志,檄來宗搜本邑掌故,助編輯,頗敏速,僉謂朱紹文后,來宗為儒史。邑人陳克璋以孝稱,孫泗能勸人為善,息訟端,均獎勵以維風化。蒞任十余年,嘗捐賑惠民,境內稱慈父母焉。

道光三年,秦頤齡權縣篆,施濟平糶,亦著賢聲。

(光緒續纂江寧府志錄采訪稿)

錢兆麟

錢兆麟,浙江人。道光間任句容縣。邑舊苦糧重,歲歉鄉民報災,擁入衙內,紛沓喊訴。兆麟為人和易,婉轉勸導,眾屢解散。去任,代者至,政尚嚴厲,收漕時,募民壯數百名,駐龍潭倉側,懾以聲威。刁民某鼓惑愚頑,阻遏柴米入城,城內大恐。上憲委兆麟往焉,至則先赴鄉講鄉約。民聞錢公來,爭往聽講。兆麟先慰勞民,敘契闊事,民皆歡樂。某勢孤,自請服罪,余無波累。

(續纂江寧府志采訪)

劉  佳

劉佳,字眉士,江山人。嘉慶戊辰舉人。道光十七年,任句容縣。出示四鄉,收買蝻孽,是秋大熟,籌豐備倉。勸民種桑育蠶,嚴禁演淫劇,婦女游觀。與教諭張履志同道合,講求治理。調任溧水縣。宋時溧水舊設桑棗主薄,境內桑二十萬七千余株。佳知土壤最宜,督勸報最。今橫山曹村紅藍埠廣藝桑株,民知紡績,皆遺澤也。

(續纂江寧府志)

溫紹原

溫紹原,字北屏,大興籍,后因先世官于湖北,遂為江夏人。少時好讀史,深明大義。工于詩,厭棄舉子業。初為鹺官淮南,復改知縣,行六合縣。積戰守功,遙領江寧府,詔以道員用,加鹽運使銜,總六合防務。初蒞任,去前令苛政,省役減賦,士民已大悅,既勸捐義谷數千石,即各堡儲之。庀工修城垣之圯者,且治樓,督之頗勤。時咸豐元年也。眾訝非急務,三年,太平軍遽逼江寧,已前頒團練法于各堡,剔募壯士數百,躬教之,皆可戰。江寧、鎮江、揚州相繼失。太平軍游騎至境,輒殲于鄉團。俄而大至,御之龍池,眾寡不敵,所屬多戰死,紹原單騎緩轡以殿,敵軍不敢倡。會日夕,敵營火自發,大亂,督眾亟趨之,遂悉殲其眾。

紹原雖屢敗敵軍,會揚州大營為太平軍所襲,北帥棄軍走,敵軍取江浦攻浦口,總兵武慶潰走,太平軍進據六合葛塘集。南帥遣張國梁來援,破敵軍,復浦口、江浦。其時北帥德興阿列上其狀,擢道員,而北帥心未嗛之。未幾,太平軍自江西來,巡撫吉爾杭阿戰死,南帥大營退丹陽,句容、溧水、江浦相繼失,六合獨屹然不動,敵軍謂之鐵鑄六合。于是南帥向榮列上其狀,擢知府,仍知縣事。其時六合屬于北帥,而亦兼承南帥之令。敵軍據九洑洲,為木牌來攻,紹原率兵大破之。北帥德興阿輒移之他將,南帥書慰之,答曰:賊一日未平,紹原敢論功乎 ?紹原復以攻克來安功,加鹽運使銜。然是時捻勢大張,太平軍與之合,取廬鳳,進踞滁州水口鎮,勢尤張。六合南值江寧,西阻滁、來,東攜揚州,北為廬、鳳,雖彈丸地而為敵所必爭。敵軍果自和州含山攻江北大營,北帥遁,余眾東竄。太平軍潛地道,達六合城下,火藥實空轟之,城遂陷,紹原逆戰以殉。時八年九月也。

先是,事急時,諸將議突圍出。紹原嘆曰:吾以斗大一城,支持五載,雖報國宜然。然亦久苦諸父老矣,今出而城陷,江北大局豈復可為?不若與城俱亡也。事聞,詔贈布政使銜,立專祠,謚壯勇。

(續纂江寧府志采未灰齋文集)

劉同纓

劉同纓,字鳧垂,江西石城人。道光丁酉拔貢。朝考授知縣,分發江蘇,歷行鹽城、泰興、邳州、江寧、江浦、上元、六合諸縣事,所至有聲。已知上元縣事,人尤愛之。咸豐三年,太平軍東下,時承平久,人不知兵。制軍陸建瀛奉命督師九江,遲二十日始行。所統諸軍靴、西袍試執所持刀,著土花皆漏。既至,瞢無方略,倉卒出軍,戰未交,炮聲作,輒驚而潰。建瀛登單舟,疾舍小孤山,棄諸險不守,微服入江寧城。同纓知事不可為,猶購粟十余萬,筑壘浚濠,雜置諸火器。又以守計,毀附城民居,而西、南兩門轄江寧,屋宇尤密,執弗從。同纓越境諭之,民曰:此我舊父母也,吾雖私其居,不敢以梗我父母。畢一日毀之。

俄而,敵游兵數百人偵至,以未察虛實,遲迥未敢下。同纓謁制軍,謂賊多而不整,挫其前鋒,氣且沮,請簡壯士,身率一戰。弗許。又謂今事已急,戰幸而勝,同纓不之功,否且刃纓以身,亦不為城中累也,仍弗許。則退而痛哭曰:吾死分矣,然執雞鶩斬刈之,亦鮮引頸受也。夫制軍何馴哉?城既下,獨身坐堂皇。敵至,群指曰:彼之朝服據巨幾者,即劉青天也,慎勿犯。相率去之。同纓從容出,至署后升平橋,大書曰:勿殺百姓。然后自投龍王廟潭內以殉。事聞,贈太仆寺卿,謚武烈。

(續纂江寧府志錄采訪冊)

朱恭壽

朱恭壽,字半塘。浙江海寧人。道光二十年,以舉人令六合。治事平恕,尤崇尚禮法,精鑒別,所拔識者皆顯名于時,士林感奮,有文翁教士之風。治邑九載,橐囊蕭然,邑人懷之。

(六合縣志)

趙德轍

趙德轍,山西進士。道光辛丑令漢陽,治獄勤慎,不事株連。適巨浸為患,募資賑濟,不辭勞瘁。咸豐癸丑知江寧府,時會城已為賊踞,府寄治淳化鎮。德轍團練鄉兵,有賊出犯,親率堵御,賊屢敗退。又設立撫恤局,有拔自賊中者,輒留養之。尤培植文士,倍其餼廩,咸感悅之。后擢至江蘇巡撫。

(續纂江寧府志錄上元、江寧兩縣志及漢陽志)

龔善思

龔善思,字意舲,合肥人。進士。道光中,任上元縣。性敦厚,有純儒氣象,勤于聽訟,苞苴不入。后升海州知州。

(續纂江寧府志錄揚州府志)

馮柏年

馮柏年,天津人。道光己亥舉人。考取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擢戶部郎中,簡放江寧遺缺府。同治八年九月到省,派充善后局提調。事無巨細,莫不躬親,凡有益于民者,竭力為之。時大府議裁并普育等堂,柏年以去就爭,始另籌米谷,以資接濟。又派局員收理無主尸棺,城廂內外棺木暴露者一律掩埋。九年,補授江寧府。五月到任。接篆之日,一切執事人等皆捐廉給資,不受陋規分毫,其清操如此。時拐匪橫行,柏年督同上、江二縣及保甲各局設法兜拿,嚴懲數犯,民賴以安。他若書院課士,及一切地方應為之事,悉遵成法,人無閑言。未數月,而有馬端敏公之變。時值鄉闈,士商云集,柏年督同寮屬稽察巡查,不遺余力。又研訊巨案,夜以繼日,無少休息。十月,感時疾,卒。歿前數日,猶手批公牘殷殷民事也。

(續纂江寧府志采訪)

甘紹盤

甘紹盤,字玉亭,桐城人。少學于其鄉人方東樹。咸豐中,辟胡文忠幕府。金陵既復,敘功得知縣。光緒初元,部選金山,未之任,歷署興化、江寧、崇明,緣事罷官。六年,卒于江寧寓舍。

其攝江寧也,勤求民隱。時方大征,紹盤以地方瘡痍未復,荒廢尚多,獨持量減糧價以紓民困之議。其后,奏減三成,卒邀恩俞,紹盤實開其先也。縣志自袁枚修后,中更兵燹,百年文獻曠焉鮮征。紹盤銳志興舉,與知上元莫祥芝謀共修之,上、江之有合志自此始。又捐俸創置頤壽堂,養邑中耆老貧而無依者;立甘棠文舍,課童子之孤寒向學者,士民至今感之。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