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見前史所載,凡父祖子孫同書而別傳者,必各于其傳中略相稱引其官及名,或所仕之朝,及鄉里世系之次,以見其家世所承。善惡曉然相屬不絕,非獨使覽者易于考見,亦所以示獎勸而為風教之助也。自遷、固以來,此法未之有改,若不略加敘述,則其子孫屬不復聯,殆如路人,后世必有疑之者。故昔人嘗有以蕭望之為何之宗者,而注家深明其不然,以為史所不述,后人安從而知之?是蓋后世唯史之信,舍史則不敢以為據故也。秉史筆者,其可不重其事而忽之乎?今之《新書》,此例雖不敢廢,然而為法不一,其門亦有當書而不書者,儻后世考尋而不得其說,必不免有二蕭之疑,則其為史氏之病豈小哉!且又其間有雖旁宗別派,而猶時有敘述者,若其父祖子孫,世系相承,皆有聲跡,列于諸傳,安可不明加稱引,使后人開卷而可見乎?今略取《新書》所述父祖子孫,或旁支逺裔,雖別《傳》而互相稱引,得前史之體者,及有為法不一,當書而不書者,條列左方,以見其未有定式云。
《王方慶傳》末云:六世孫玙,別傳;《王玙傳》云:方慶六世孫。
《李吉甫傳》末云:次子德裕,自有傳;《李德裕傳》云:元和宰相吉甫子也。
《徐文逺傳》云:孫有功,自有傳;《徐有功傳》云:國子博士文逺孫也。
《劉迺傳》云:子伯芻,別傳;《劉伯芻傳》云:兵部侍郎迺之子。
《張薦傳》末云:子又新,別有傳;《張又新傳》云:工部侍郎薦之子。
《柏良器傳》末云:子耆,別傳;《柏耆傳》云:父良器,為時威名將。
盧懷慎子奕,奕子杞,杞子元輔。其傳各相稱引,世次歷然可見。如此者甚多,難以遍舉。今粗條數傳如右以見例。例即如是,則馀人當從一法也。
《崔日用傳》云:滑州靈昌人;《崔元翰傳》云:父良佐,與齊國公日用從昆弟也。
《李邕傳》云:揚州江都人;《李鄘傳》云:北海太守邕之從孫。
《崔玄??傳》云:博陵安平人;《崔戎傳》云:玄??從孫也。
《嚴震傳》云:梓州鹽亭人;《嚴礪傳》云:震從祖弟也。
《陸贄傳》云:蘇州嘉興人;《陸扆傳》云:宰相贄族孫。
《令狐德棻傳》云:宜州華原人;《令狐楚傳》云:德棻之裔也。
李素立李承李藩傳
《李素立傳》云“趙州高邑人。”《李承傳》云“趙州高邑人。”《李藩傳》云“其先趙州人,父承仕為湖南觀察使,有名于時。”今案素立生休烈,休烈生至逺,至逺生畬,畬生承,承生藩。自素立至藩六世皆有名跡,別為三傳,而曾無一語相敘述,以為父某、祖某、子某別有傳。雖藩傳云,父承仕為湖觀察使,有名于時,然終不明言見于別傳,必不免后人之疑也。
孟簡傳
孟簡,德州平昌人。曾祖詵,武后時同州刺史。今案孟詵在《隱逸傳》自傳云“汝州梁人也。”然則平昌,孟氏之望,而梁則所居之地。今《簡傳》即不本汝州梁之所居,而但書其望,又不于詵字下云“見《隱逸傳》”,止云“武后時同州刺史。”則似簡與《隱逸傳》之孟詵,殊非親屬矣。
陸長源傳
陸長源者,吳人,字泳祖。馀慶天寶中為太子詹事,有清譽。今案馀慶在《陸元方傳》后,自有傳。今《長源傳》不言其別傳,則其失與李承《孟簡傳》同也。
李景讓為憕孫又似曾孫
《李彭傳》云:“從天子入蜀,后憕數年卒。”【彭即憕之子也】有孫景讓、景莊、景溫別傳。今案《李景讓傳》云:“景讓,贈太尉,憕孫也。”然以《彭傳》言之,則似景讓等乃彭之孫,而憕之曾孫也。在《景讓傳》則云憕孫,頗為難明矣。
張鎰為后胤五世孫又似曾孫
《張鎰傳》云:“國子祭酒后胤,五世孫也。父齊丘,朔方節度使、東都留守。”今案《張后胤傳》末云:“孫齊丘,歷監察御史、朔方節度使,終東都留守。子鎰,別有傳。”以《張后胤傳》言之,則鎰乃后胤之曾孫,非五世孫也。
《袁朗傳》云:“其先雍州長安人。父樞,仕陳為尚書左仆射。”今案朗之先,出于后漢司徒滂,而《后漢書·靈帝紀》:“光和元年二月癸丑,光祿勲陳國袁滂為司徒。”【滂字公喜,《魏志》字公熙】此袁滂為陳國人,而初見于漢史甚明者也。至其子渙,仕魏為郎中令,本傳亦云陳郡扶樂人。至渙曾孫瑰,仕東晉,本傳亦云,陳郡陽夏人,瑰族孫湛仕宋,本傳亦云陳郡陽夏人。其后湛之一族如淑、洵、濯、??、覬、粲、昂、彖、君正、敬、憲、樞、朗,凡累世皆仕江左,無入北為官者,至陳亡,朗始仕隋耳。故昂嘗自稱陳國賤男子。然則朗之先世,皆本諸陳國,未嘗遷徙。今新史乃云其先雍州長安人,未審自何得之,豈非失其實歟?且自后周平江陵,隋平建鄴,南朝士人過江而北,仕者眾矣。故唐初此族尚多,如殷開山、虞世南、禇亮、姚思廉、王方慶、顏師古、陸德明之徒皆是也。而《新書》皆本其先里,使后世有考焉。
《崔行功傳》云:“恒州井陘人。兄子玄??,別有傳。”今案《玄??傳》,則云博陵安平人,二者不同,未知孰是。又案《宰相世系表》,崔損亦行功族也,而《損傳》亦云“系本博陵”,無乃博陵者是耶?或者系望博陵,而實則恒州耶?不可得而知。然史家止當考案,從一不可,二者皆存而無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