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1)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八大人覺經》八段經文,我們已經介紹了七段,現在介紹最后一段經文。此段的重點在介紹‘發大乘心,普濟一切’。于此,我們先從‘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說起。
關于人之生死問題,我們在第七講‘十二緣生’中已經介紹過。即所謂‘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因于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生、是業因之果。而死,又是以生為本,‘若離于生,則無老死’。佛經上說:‘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法爾如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而我人沉浮在生死苦海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六道輪回,有如車輪之旋轉,永無休止。這生死大苦的煎熬,有如烈火燃燒,苦惱無量。
苦惱,事來逼身,是名為苦;煩惱纏縛,是名為惱。佛經中,有二苦、三苦、八苦、十苦諸說,十苦是《釋氏要覽》中記載的,其中除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之外,尚有愁苦、怨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所以,生死熾然,實在是苦惱無量。
有人說,佛教是專門說苦的宗教,其實不然,佛陀是醫生,他診病的時候,不夸張病情,也不隱瞞病情,他只是把實際的病況告訴病人。早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史密斯教授,著有《人類的宗教》一書,其中有一段對于苦的看法,書中說:
佛陀并不懷疑人生可以過得愉快,過得愉快就是享受快樂,然而這里有兩個問題,一、人生含有多少可以享受的成分?二、即使我們能享受快樂,這一種快樂能達到什么程度?佛陀認為這個程度是很膚淺的。對獸類講,它是豐富的,但留給人的只是缺陷、空虛、彷徨。根據這一了解,甚至于可以說快樂只是飲鴆止渴而已。恰如朱蒙Drummond所說:‘人世最甜蜜的歡樂,只不過是痛苦的粉飾。’而雪萊Shelley則稱:‘人類把不安錯認為愉快’。眩目的霓虹燈后面全是黑暗;我們必須記取,人生的核心(非現實的核心),只有不幸。所以人類不斷追求短暫的剌激,為的是想忘掉這藏在心靈深處的‘面目’。有的人可以能將這種黑暗忘記一段長時間,但是它仍舊在沖淡人們心中的快樂……
(2)發大乘心—大乘與小乘之別
佛法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以世間法為權假,以出世間法為究竟;出世間法有小乘與大乘,以小乘為權假,以大乘為究竟。或有人問,這小乘與大乘的分別何在呢?《大智度論》中解釋稱:‘佛法皆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為自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原來在同一解脫法門中,因有自利利他的差異,遂有小乘大乘的分別。而大乘的根本精神,亦于此可見。
《妙法蓮華經》稱:‘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十二門論》稱:‘摩訶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大乘就是菩薩乘,上求大覺,下化眾生的行者,即名菩薩。所以大乘二字,即以自度度他,自利利人為本義。茲將大乘小乘的內容分述如下:
〈1〉小乘佛教概要:
1、主要經論:以四阿含經,及‘阿毗達磨’諸論、《俱舍論》、《成實論》等為主要經典。
2、修行起因:為自度自利—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
3、修觀:修四念處觀—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4、修行法門:修四圣諦、十二因緣。
5、破執:但破我執,未破法執。
6、斷障:但斷煩惱障。
7、明空:但明我空。
8、證果:證清凈果—證聲聞四果,辟支佛果。
〈2〉大乘佛教概要:
1、主要經論:以《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經,及《中觀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等經論為主要論典。
2、修行起因:自度兼以度他,自利兼以利人。
3、修觀:究竟觀一切法。
4、修行法門:修六度萬行。
5、破執:破我法二執。
6、斷障:斷煩惱、所知二障。
7、明空:明我法二空。
8、證果:證大覺果—成佛。
(3)什么是大乘心
大乘菩薩道的精神,簡單的說就是利他的精神。利他精神要以菩提心為基礎,所以所謂大乘心者,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亦稱為道心、覺心,但這只是略稱,全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凈法長養之良田,如發此心常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
世親菩薩著《發菩提心論》,告訴我們如何發菩提心,歸納起來可列為十點,即一者親近善知識,二者供養諸佛,三者修集善根,四者志求正法,五者心常柔和,六者遭苦能忍,七者慈悲淳厚,八者深心平等,九者信樂大乘,十者求佛智慧。
發了菩提心,進一步要修集菩提—修正覺之法,在‘發菩提心論’中說:
〈1〉觀我自身過患:
1、自觀我身,五陰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欲舍離故。
2、自觀我身,九孔常流臭穢不凈,生厭離故。
3、自觀我身,有貪嗔癡,無量煩惱,燒燃善心,欲除滅故。
4、自觀我身,如泡如沫,念念生滅,是可舍法,欲棄捐故。
5、自觀我身,無明所覆,常造惡業,輪回六趣,無利益故。
〈2〉思維諸佛成就:
1、思維十方三世諸佛,初始發心,具煩惱性,亦如我今。而終成正覺,為無上尊。
2、思維一切三世諸佛,發大勇猛,各各能得無上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應得。
3、思維一切三世諸佛,于無明Š,建立信心,積集苦行,皆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當自拔濟。
4、思維一切三世諸佛,為人中雄,皆度生死煩惱大海,我亦丈夫,亦當能度。
5、思維一切三世諸佛,發大精進,舍身命財,求一切智,我今亦當隨學諸佛。
〈3〉上求最上道果:
1、見諸如來相好莊嚴,光明清澈,為修習故。
2、見諸如來法身常住,清凈無染,為修習故。
3、見諸如來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清凈法聚,為修習故。
4、見諸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為修習故。
5、見諸如來有一切智,憐愍眾生,慈悲普覆,能為一切愚迷正導,為修習故。
〈4〉下化愚癡眾生:
1、見諸眾生,為癡愛所惑、受劇大苦;不信因果,造作惡業;舍離正法,信受邪道;于生死海,長夜漂流。
2、見諸眾生,畏老病死,不求解脫;憂悲苦惱,而常造作;愛別離苦,而不覺悟;怨憎會苦,更復造怨。
3、見諸眾生,為愛欲故,造作惡業;知欲生苦,而不舍離;雖欲求樂,不具足戒;雖不樂苦,造苦不息。
4、見諸眾生,毀犯重戒,而猶放逸;造無間業,不生慚愧;謗毀大乘,而起憍慢;雖懷聰哲,而斷善根。
5、見諸眾生,生于八難,不知修善;聞說正法,不能受持;習染外道,不知出離;善報既盡,還墮三途。
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是因‘見諸眾生,無明造業,長夜受苦,舍離正法,迷于出路,為此緣故,發大誓愿,上求大覺,下化有情,一切眾生,有苦惱者,我當拔濟,令無有余。’以上所說,就是菩提心,也即是大乘心。
(4)化自私為慈悲,化煩惱為菩提
大乘行者的基本精神,是在于利他—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無奈我人先天所具有的自私利己的天性,就成了修行的障礙。我們說自私利己是先天所具的,事實上就是我們心識功能的一部分。唯識學上說,我們的心識,有八種主要的功能,五十一種配合的功能—就是‘八識心王’,和‘五十一相應心所’。八識心王的第七識,梵音末那識,它是第六意識之根,它依于第八阿賴耶識而生起,它的作用是‘恒審思量’。
末那識思量些什么呢?它的‘見分’緣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誤認為第八識是常、一、主宰的‘我’,因而恒審思量,念念不忘。再加上‘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個相應心所的配合,就使這第七識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癡迷倨傲的中心。
第七識本身并不造作罪惡,但它是第六意識之根,由于它自私自利,影響到第六識的善心也發不起來,每當第六識發心為善時,第七識就出面阻擋。原來第六識中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有十一個善心所(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本來煩惱就比善心多,再加以第七識處處只為自己著想,利他行的善心愈加難以生起了。
如何化自私利己為利他?這事開頭最難。我們的行為有一種‘慣性’作用,凡事作習慣了,也就習以為常了。究竟我們還有十一個善心所,時時提醒自己,促發善心生起。這就是‘四正勤’所說的:‘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為生,已生善令增長。’一切善惡行為,對八識種子都是一種薰習,時日長久之后,八識種子逐漸轉染成凈,自然就‘化自私為慈悲’,自利之念日減,也就是我執之念日輕,我執減少,煩惱也日少。到功夫日深,自然而然的‘化自私為慈悲,化煩惱為菩提’了。
(5)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釋迦牟尼世尊,成道后游行教化,曾發四愿,一愿濟眾生困厄,二愿除眾生惑障,三愿斷眾生邪見,四愿度眾生苦輪。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也應有此宏愿,普遍救濟一切眾生,使之遠離一切身心苦痛,使之獲得究竟安樂。佛菩薩觀見眾生有無量苦惱,即視為自己覺道未圓。如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如普賢菩薩‘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菩薩度化一切眾生,使之證得無上菩提,畢竟大樂,才盡到度生的責任,這都是慈悲心最高的表現。這種利他行為,也正是增長自己的福德,所以度人即是自度,利人也是利己。
大樂,有別于小樂,也不同于短暫的樂,而是涅槃四德‘常樂我凈’的樂,是《唯識三十論》所稱:‘安樂解脫身’的安樂,事實上就是證得佛果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廿二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