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二)此少壯精氣未旺。致奇脈綱維失護。
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今納谷如昔。當以血肉充養。(陰虛)
牛骨髓 羊骨髓 豬骨髓 茯神 枸杞 當歸 湖蓮 芡實
溫(三二)陰虛督損。 六味加麋角膠秋石川石斛膏。
陳(十七) 勞在出幼之年。形脈生氣內奪。冬月可延。入夏難挨。由真陰日消爍。救陰無速功。故難治。兩儀煎。
陳(二一)春病至夏。日漸形色消奪。是天地大氣發泄。真氣先傷。不主內守。為損怯之癥。不加靜養。損不肯復。故治嗽治熱無用。交節病加。尤屬虛象。脈左數甚。肛有漏瘍。最難全好。
熟地 炒山藥 建蓮 茯苓 豬脊筋
徐(四一)清金潤燥熱緩。神象乃病衰成勞矣。男子中年。行走無力。寐中咳逆。溫補剛燥難投。
天冬 生地 人參 茯苓 白蜜
黃(二六)陰傷勞損。
清阿膠 雞子黃 生地 麥冬 麻子仁 炙甘草 南棗
某 攝陰得效。佐以益氣。合補三陰之臟。
人參 熟地 炒杞子 五味 牛膝炭 建蓮 炒山藥 芡實
錢 陽外泄為汗。陰下注則遺。二氣造偏。陰虛熱勝。腦為髓海。腹是至陰。皆陽乘于陰。然陽氣有余。益見陰弱。無以交戀其陽。因病致偏。偏久致損。坐功運氣。陰陽未協。損不肯復。頗為可慮。今深秋入冬。天令收肅。身氣泄越。入暮灼熱。總是**損傷。而為消爍耳。
川石斛 炒知母 女貞子 茯神 糯稻根 小黑 豆皮
又 暮夜熱熾。陰虛何疑。但從前表散。致衛陽疏泄。穿山甲鉆筋流利后。致經絡氣血劫撒。內損不復。衛陽藩籬交空。斯時亦可撐半壁矣。失此機宜。秋收冬藏主令。其在封固蟄藏耳。張季明謂元無所歸則熱灼亦是。(丸方) 人參 河車 熟地 五味 蓮肉 山藥茯苓 食后超時服六神湯。
張(六七)有年呼氣 頗和。吸氣 則脅中刺痛。是肝腎至陰臟絡之虛。初投辛酸而效。兩和肝之體用耳。大旨益腎當溫。復入涼肝滋液。忌投剛燥。
大熟地 天冬 枸杞 柏子霜 茯苓 桂圓肉 女貞子 川斛 蜜丸
徐 今年長夏久熱。傷損真陰。深秋天氣收肅。奈身中泄越已甚。吸短精濁。消渴眩暈。見癥卻是肝腎脈由陰漸損及陽明胃絡。納谷減。肢無力。越人所云。陰傷及陽。最難充復。 誠治病易。治損難耳。
人參 天冬 生地 茯神 女貞 遠志
鐘(二十)少年形色衰奪。見癥已屬勞怯。生旺之氣已少。藥難奏功。求醫無益。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扶持后天。冀其久延而已。
魚鰾 湖蓮 秋石 芡實 金櫻子
周(七十)脈神形色。是老年衰憊。無攻病成法。大意血氣有情之屬。栽培生氣而已。每日不拘用人乳。或牛乳。約茶盞許。燉暖入姜汁三分。
某(女)交夏潮熱口渴。肌膚甲錯。此屬骨蒸潮熱。
生鱉甲 銀柴胡 青蒿 黃芩 丹皮 知母
湯(女)天癸未至。入暮寒熱。此先天真陰不足。為損怯延挨之病。腹膨減食治在太陰厥陰。
熟白術(二錢) 生濃樸(一錢) 當歸(二錢) 丹皮(一錢半) 淡黃芩(一錢) 生鱉甲(五錢)
此一通一補之法。白術補太陰。濃樸通陽明。當歸補厥陰。丹皮泄少陽。黃芩清氣分之熱。鱉甲滋血分之熱也。
陳(十二)稚年陰虧陽亢。春陽化風地升。暮熱晨汗。肌柔白。脈數虛。非客邪清解。仿仲景復脈法。
本方去姜桂加甘蔗汁。
王(十二)稚年純陽。諸陽皆聚于骨。陰未充長。陽未和諧。凡過動煩怒等因。陽驟升巔為痛。熟寐痛止。陽潛入陰也。此非外邪。常用錢氏六味丸。加龜甲知母咸秋石。以滋養壯陰。
曹(十三)肌肉蒼赤。脈小數疾。童真陰未充長。囊下肛前。已有漏卮。陽獨升降。巔竅如蒙。常與壯水制火。猶慮變幻損怯。生六味去萸肉。加生白芍黃柏知母人中白。蜜丸。
施(三二)脈尺垂。少藏。唾痰灰黑。陰水內虧。陽火來乘。皆損怯之萌。可冀胃旺加餐耳。年歲已過三旬。茍能靜養百天。可以充旺。
熟地 天冬 川斛 茯神 遠志 山藥 建蓮 芡實 秋石 豬脊髓丸
張 勞煩。夏秋氣泄而病。交小雪不復元。咽中微痛。血無華色。求源內損不藏。陰中之陽不伏。恐春深變病。
熟地炭 清阿膠 川斛 浸白天冬 秋石(二分)
許(三二)陰傷及陽。畏風外冷。午后潮熱。舌絳渴飲。剛峻難進。腰脊墜。音啞。心嘈。姑與柔陽滋液。
首烏 枸杞 天冬 黑 豆皮 茯神 建蓮
黃 當純陽發泄之令。辛散亂進。火升。咽干氣促。病根在下焦。陰虛成勞。最難調治。
熟地 炒山藥 五味 芡實 茯神 湖蓮
又 照前方加人參。
宋 勞損三年。肉消脂涸。吸氣喘促。欲咳不能出聲。必踞按季脅。方稍有力。寐醒喉中干涸。直至胸脘。此五液俱竭。法在不治。援引人身脂膏。為繼續之算。莫言治病。
鮮河車 人乳汁 真秋石 血余灰
吳(二八)遺濁已久。上冬喉中哽噎。醫投寒解。入夏不痊。緣腎陰為遺消爍。龍雷不肯潛伏。于冬令收藏之候。反升清空之所。內經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陰質既虧。五液無以上承。徒有浮陽蒸灼。柔嫩肺日傷。為痹為宣。不外陰虛陽亢。但養育陰氣。貴乎寧靜。夫思煩嗔怒。誦讀吟詠。皆是動陽助熱。不求諸己工夫。日啖草木藥汁生氣暗傷。豈曰善策。然未嘗無藥也。益水源之弱。制火炎之熾。早用六味減丹澤。加阿膠秋石龜膠牡蠣湖蓮肉之屬以入下。介以潛陽。滋填澀固。卻是至靜陰藥。臥時量進補心丹。寧神解熱。俾上下得交。經年可冀有成。(陰虛陽浮)
沈 脈細澀。入尺澤。下元精虧。龍旺火熾。是口齒齦腫。皆下焦之虛陽上越。引火歸窟。未嘗不通。只以形瘦液少。慮其劫陰。致有瘍癰起患。當預慮也。虎潛去廣歸鎖陽。加山藥蓯蓉青鹽。羊肉膠丸。
安 脈堅。咽阻心熱。得噯氣略爽。腰膝 弱。精滑自遺。必因驚恐。傷及肝腎。下虛則厥陽沖逆而上。法宜鎮逆和陽。繼當填下。
生白芍 桂枝木 生牡蠣 龍骨 茯神 大棗 小黑 豆皮
鄭 脈數。垂入尺澤穴中。此**未充早泄。陽失潛藏。汗出吸短。龍相內灼。升騰面目。肺受熏蒸。嚏涕交作。兼之胃弱少谷。精濁下注。溺管疼痛。肝陽吸其腎陰。善怒多郁。顯然腎虛如繪。議有情之屬以填精。仿古滑澀互施法。
牛骨髓(四兩) 羊骨髓(四兩) 豬脊髓(四兩) 麋角膠(四兩) 熟地(八兩) 人參(四兩) 萸肉(四兩) 五味(三兩) 芡實(四兩) 湖蓮(四兩) 山藥(四兩) 茯神(四兩) 金櫻膏(三兩) 膠髓丸。
曹(二一)精氣內奪。冬乏收藏。入夜氣沖嗆逆。不得安寢。皆勞怯之末傳。難治。
人參 鮮紫河車 茯苓 茯神 五味 紫衣胡桃肉
姚(二三)脈左細右空。色奪神夭。聲嘶。乃精傷于下。氣不攝固。而為咳汗。勞怯重病。藥難奏功。用大造丸方。
程 脈左弦搏。著枕眠臥。冷痰上升。交子后干咳。此腎虛陽不潛伏。乃虛癥也。從攝固引導。勿驟進溫熱燥藥。
熟地炭 生白芍 山藥 茯苓 丹皮 澤瀉 車前 牛膝 胡桃肉
蔣 脈細促。三五欲歇止。頭垂欲俯。著枕即氣沖不續。此腎臟無根。督脈不用。虛損至此。必無挽法。
熟地 五味 茯苓 青鉛 豬脊髓
朱(二九)真陰久傷不復。陽氣自為升降。行動即覺外感。皆體質失藏。外衛不固矣。治在少陰。用固本丸之屬。加入潛陽介類。
固本丸加淡菜秋石阿膠。
金(二二)虛癥五年。真陰既損不復。長夏陰不生成。陽擾升越巔頂而為痛脹。目患不痊。病根亦在肝腎。與潛陽以益乙癸。磁石六味加龜甲。
胡 厥陽上沖。心痛振搖。消渴齒血。都是下焦精損。質重味濃。填補空隙。可冀其效。
熟地(四兩) 五味(二兩) 茯神(二兩) 建蓮(二兩) 芡實(二兩) 山藥(二兩) 人乳粉(二兩) 秋
石(二兩)
生精羊肉膠丸。早服四錢。
程 今年厥陰司天。春分地氣上升。人身陽氣上舉。風乃陽之化氣。陰衰于下。無以制伏。上愈熱。斯下愈寒。總屬虛象。故龜膠人乳。皆血氣有情。服之小效者。非沉苦寒威也。茲定咸味入陰。介類潛陽法。
炒熟地 龜膠 阿膠 炒遠志 炒山藥 湖蓮六七日后。仍進瓊玉膏減沉香。
蔣(三五)肝厥。用咸味入陰。水生木體。是虛癥治法。夏令大氣主泄。因煩勞病發。勢雖減于昔日。而脈癥仍然。必靜養經年。陰陽自交。病可全去。議介類潛陽。佐酸味以斂之。
熟地 柏子霜 萸肉 五味 鎖陽 淡菜膠 海參膠 真阿膠 龜版膠 茯苓 湖蓮 芡實 青鹽
金 肝血腎精無藏。陽乏根據附。多夢紛紜。皆陽神浮越。當以介屬有情。填補下焦。
熟地 淡菜 阿膠 萸肉 小麥 龍骨 牡蠣
又 腎虛氣攻于背。肝虛熱觸于心。都是精血內奪。神魂不主根據附。此重鎮以理其怯。填補以實其下。血肉有情。皆充養身中形質。即治病法程矣。
熟地 牡蠣 淡菜 五味 萸肉 龍骨 杞子
吳(十八)診脈細數。左垂尺澤。先天最素薄。真陰未充。當精通年歲。陰氣早泄。使龍相刻燃。津液暗消。有虛怯根萌。藥宜至靜純陰。保養尤為要旨。 知柏六味去丹澤。加龜甲天冬。豬脊髓丸。
錢(五十)據說熱自左升。直至耳前后脹。視面色油亮。足心灼熱。每午后入暮皆然。上年用茶調散。
宣通上焦郁熱不應。此肝腎陰火乘竅。卻因男子精虧。陽不下交。經言以滋填陰藥。必佐介屬重鎮。試以安寢竟夜乃安。參陽動陰靜至理。
熟地 龜版 萸肉 五味 茯苓 磁石 黃柏 知母 豬脊髓丸。
顧(二二)**下損。虛火上炎。脊腰髀酸痛。髓空。斯督帶諸脈不用。法當填髓充液。莫以見熱投涼。
熟地(水煮) 杞子 魚膠 五味 茯神 山藥 湖蓮 芡實 金櫻膏為丸。
陳(二十)喉痹。目珠痛。吸氣短促。曾咯血遺精。皆陰不內守。孤陽上越諸竅。當填下和陽。
熟地 枸杞炭 旱蓮草 菊花炭 女貞 茯苓
某(三二)心煩不寧。目彩無光。少陰腎水枯槁。厥陽上越不潛。議用填陰潛陽。
人參(一錢半) 熟地(五錢) 天冬(一錢) 麥冬(三錢) 茯神(三錢) 龜版(一兩)
某(女)渴不欲飲。陰不上承。況寐醒神識不靜。易驚汗出。法當斂補。
人參 熟地炭 萸肉炭 茯神 五味 炒遠志
邵 精血傷。氣不潛納陽浮擾神。則魂魄不寧。臟陰不安其位。
人參 炙草 建蓮 茯神 龍骨 金箔
盧 有形血液。從破傷而損。神氣無以擁護。當此冬令藏陽。陽微畏寒。奇脈少津。乏氣貫布。行步欹斜。健忘若憒。何一非精氣內奪之征。將交大雪。純陰無陽。冬至一陽來復也。見此離散之態。平素不受暖補。是氣元長旺。今乃精衰氣竭之象。又不拘乎此例也。(陽虛)
人參 鹿茸 歸身 炒杞子 茯苓 沙苑
馬 **走泄于下。陽氣郁冒于上。太沖脈衰。厥氣上沖。陡然癇厥。陰陽既失交偶。內隨陽掀旋。陽從汗泄矣。宜遠房幃。獨居靜室。醫治之法。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大封大固。以蟄藏為要。
百日可效。經年可以復元。
淡蓯蓉 五味 遠志 茯神 芡實 建蓮 生羊腰子
孫(四二)形軀豐溢。脈來微小。乃陽氣不足體質。理煩治劇。曲運神機。都是傷陽之助。溫養有情。栽培生氣。即古圣春夏養陽。不與逐邪攻病同例。用青囊斑龍丸。
某(二十)少壯形神憔悴。身體前后牽掣不舒。此奇經脈海乏氣。少陰腎病何疑。
淡蓯蓉 甘枸杞 當歸 牛膝 沙苑 茯苓
某 陰陽二氣不振。春初進八味。減桂之辛。益以味芍之酸。從陽引陰。兼以歸脾守補其營。方得效驗。茲當春升夏令。里虛藏聚未固。升泄主令。必加煩倦。古人謂寒則傷形。熱則傷氣。是當以益氣為主。通攝下焦兼之。仿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法。非治病也。乃論體耳。
夏季早服青囊斑龍丸方法。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膠 赤白茯苓 熟地 蓯蓉 補骨脂 五味子晚服歸脾。去木香。加枸杞子。
王(氏)凡女科書。首篇必論調經。既嫁必究孕育。結 十載。未能得胎。病在至陰之臟。延及奇經八脈。述經遲晨泄。心若搖漾。得食姑緩。肛瘍久漏。都屬下損。
人參 麋茸 紫石英 茯苓 當歸 補骨脂棗艾湯泛丸。
汪(氏)女科首列調經。今經不調和。耳鳴心漾。汗出。畏恐神痹。兩足皆冷兼浮腫。冬至節交。病甚于前。都因肝腎內怯。陽不交陰所至。薛氏加減八味丸。淡鹽湯送三錢。
萬(二七)診脈數。左略大。右腰牽絆。足痿。五更盜汗即醒。有夢情欲則遺。自病半年。脊椎六七節骨形凸出。自述書齋坐臥受濕。若六淫致病。新邪自解。驗色脈推病。是先天稟賦原怯。未經充旺。肝血腎精受戕。致奇經八脈中乏運用之力。乃筋骨間病。內應精血之損傷也。
人參(一錢) 鹿茸(二錢) 杞子(炒黑三錢) 當歸(一錢) 舶茴香(炒黑一錢) 紫衣胡桃肉(二枚)生雄羊內腎(二枚)
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無情之物為補益。聲氣必不相應。桂附剛愎。氣質雄烈精血主臟。臟體屬陰。剛則愈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潛法。潛陽堅陰。用知柏苦寒沉著。未通奇脈。余以柔劑陽藥。通奇脈不滯。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內之精血。但王道無近功。多用自有益。
朱(三六) 辛溫咸潤。乃柔劑通藥。謂腎惡燥也。服有小效。是勞傷腎真。而八脈皆以廢弛失職。議進升陽法。(陽虛奇脈兼病)
鹿茸 蓯蓉 歸身 杞子 柏子仁 杜仲 菟絲子 沙苑
范(二一)父母弱癥早喪。稟質不克充旺。年二十歲未娶。見病已是損怯。此寒熱遇勞而發。即內經陽維脈衰。不司維續。護衛包舉。下部無力。有形精血。不得充涵筋骨矣。且下元之損。必累八脈。此醫藥徒補無用。
鹿茸 杞子 歸身 巴戟 沙苑 茯苓 舶茴香 羊肉膠丸
施 沖氣貫脅上咽。形體日漸枯槁。此勞傷肝腎。而成損怯。由乎精氣不生。厥氣上逆耳。議以通陽攝陰。冀其漸引漸收。非見病治病之方法矣。(陰陽并虛)
蓯蓉 熟地 五味 枸杞 柏子霜 茯苓 桑椹子 砂仁 青鹽 羊肉膠丸。
王(三十)陽虛背寒肢冷。陰虛火升煩驚。宿病偏傷不復。總在虛損一門。鎮攝之補宜商。
早用薛氏八味丸。晚歸脾。去 木香。
某 肝腎損傷。八脈無氣。未老衰憊大著。姑議通陽守陰一法。俟明眼裁之。
淡蓯蓉 熟地炭 鹿角霜 五味子肉 柏子仁 茯苓
王(二九)搖精驚恐。肝腎臟陰大泄。陽不附和。陰中百脈之氣。自足至巔。起自涌泉。以少陰之脈始此。欲使陰陽翕闔。譬諸招集潰散卒伍。所謂用藥如用兵。
熟地 枸杞 當歸 五味 遠志 龜版 鹿鞭 羊肉
某 脈虛細。夜熱晨寒。煩倦口渴。汗出。臟液已虧。當春氣外泄。宗內經凡元氣有傷。當與甘藥之例。陰虛者用復脈湯。
炙甘草(七分) 人參(一錢) 阿膠(二錢) 火麻仁(一錢) 生地(二錢) 麥冬(一錢)桂枝(三分) 生白芍(一錢半)
某(二四)陰傷及陽。加以春夏大地陽氣主泄。真無內聚。形神痿靡。大凡熱必傷氣。固氣。正以迎夏至一陰來復。
人參 熟地 五味 炒山藥 芡實 建蓮
張(二四)臟陰久虧。八脈無力。是久損不復。況中脘微痛。臍中動氣。決非滋膩涼藥可服。仿大建中之制。溫養元真。壯其奇脈。為通納方法。
人參 生于術 炙草 茯苓 熟地 淡蓯蓉 歸身 白芍 真潯桂 枸杞 五味蜜丸。服四錢。
許(十九)善嗔食減無味。大便溏瀉。三年久病。內傷何疑。但清內熱。潤肺理嗽。總是妨礙脾胃。思人身病損。必先陰陽致偏。是太陰脾臟日削。自然少陽膽木來侮。宗內經補臟通腑一法。 四君子加桑葉炒丹皮。
又 虛勞三年。形神大衰。食減無味。大便溏瀉。寒起背肢。熱從心熾。每咳必百脈動掣。間或脅肋攻觸。種種見癥。都是病深傳遍。前議四君子湯。以養脾胃沖和。加入桑葉丹皮。和少陽木火。使土少侵。服已不應。想人身中二氣致偏則病。今脈癥乃損傷已極。草木焉得振頓。見病治病。諒無 益。益氣少靈。理從營議。食少滑泄。非滋膩所宜。暫用景岳理陰煎法。參入鎮逆固攝。若不胃蘇知味。實難擬法。
又 人參 秋石 山藥 茯苓 河車膠丸。
張 汗多亡陽。是醫人不知勞倦受寒。病兼內傷。但以風寒外感發散致誤。淹淹半年。乃病傷不復。能食者以氣血兼補。
人參 白術 茯苓 沙苑 蓯蓉 歸身 枸杞
張(十九)陰傷成勞。因減食便溏寒熱。姑從中治者。以脾為營。胃主衛也。異功加五味子。
吳(三六)虛損至食減。腹痛。便溏。中宮后天為急。不必泥乎痰嗽縷治。異功散去術加炒白芍煨益智仁。
楊(氏)背寒心熱。胃弱少餐。經期仍至。此屬上損。(上損及胃)
生地 茯神 炒麥冬 生扁豆 生甘草
仲 久嗽。神衰肉消。是因勞倦內傷。醫不分自上自下損傷。但以苦寒沉降。氣泄汗淋。液耗夜。
熱。胃口得苦傷殘。食物從此頓減。老勞纏綿。詎能易安。用建中法。 黃 建中湯去姜。
又 照前方加五味子。
又 平補足三陰法。
人參 炒山藥 熟地 五味 女貞子 炒黑杞子
時(二十)脈細屬臟陰之損。平素畏寒怯冷。少年陽氣未得充長。夏令暴瀉。是時令濕熱。未必遽然虛損若此。今谷減形瘦。步履頓加喘息。勞怯顯然。當理脾腎。(下損及中)
早服加減八味丸。晚服異功散。
某 由陰損及乎陽。寒熱互起。當調營衛。參 建中湯去姜糖。
某 入夏發泄主令。由下損以及中焦。減谷形衰。陰傷及陽。畏冷至下。春季進河車羊肉溫養固髓方法。積損難充。不禁時令之泄越耳。古人減食久虛。必須胃藥。晚進參術膏。早用封固佐升陽法。長夏不復奈何。
鹿茸(生研一兩) 鹿角霜(一兩) 熟地(二兩) 生菟絲子(一兩)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 韭子(二兩) 補骨脂(胡桃蒸一兩) 枸杞子(一兩) 柏子霜(一兩)
蜜丸。早服四錢。參湯送。
參術膏方 人參四兩。另用泉水熬。九蒸于術四兩。另用泉水熬。各熬膏成以炭火濃掩干灰。將藥罐燉收至極老為度。每用膏二錢五分。開水化服。
李(二九)勞怯。形色奪。肌肉消。食減便滑。兼痰嗆喉痛。知醫理者。再無清咽涼肺滋陰矣。病患述心事操持病加。顯然內損。關系臟真。冬寒藏陽。人身之陽。升騰失交。收藏失司。豈見病治病膚淺之見識。據說食進超時。必有痛瀉。經言食至小腸變化。屈曲腸間有阻。常有諸矣。凡湯藥氣升。宜丸劑疏補。資生丸食后服。(脾腎兼虛)
(晨服) 人參 坎 茯苓 黑殼建蓮 五味 芡實 山藥漿丸。
楊 發墮于少壯之年。能食不化。噫氣。小溲淋濁。便糞漸細。少年脾腎損傷。宜暖下焦以醒中陽。濟生丸三錢。開水送下。
陳(十八)陰損于下。中焦運陽亦弱。見癥少年損怯。先天不充。以后天維續。但食少難化。膩滯勿用。
由陰損及陽。用雙補丸。
某 久勞。食減。便溏不爽。氣短促。異功加五味子。
王(二四)脈如數。垂入尺澤。病起肝腎下損。廷及脾胃。昔秦越人云。自下焦損傷。過中焦則難治。
知有形精血難復。急培無形之氣為旨。食少便溏。與錢氏異功散。
蔡 久嗽氣浮。至于減食泄瀉。顯然元氣損傷。若清降消痰。益損真氣。大旨培脾胃以資運納。
暖腎臟以助冬藏。不失帶病延年之算。異功散兼服。
熟地炭 茯神 炒黑枸杞 五味 建蓮肉 炒黑遠志 山藥粉丸。早上服。
葉(三一)病損不復。八脈空虛。不時寒熱。間或便溏。雖步履飲食如常。周身氣機。尚未得雍和。倘調攝失慎。慮其反復。前丸藥仍進。煎方宗脾腎雙補法。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 炒沙苑(一錢) 益智仁(煨研一錢) 炒菟絲餅(二錢)
華(二八)勞損。加以煩勞。肉消形脫。潮熱不息。胃倒泄瀉。沖氣上攻。則嘔。當此發泄主令。難望久延。(胃虛嘔瀉)
人參 訶子皮 赤石脂 蒸熟烏梅肉 新會皮 炒白粳米
呂 沖年久坐誦讀。五志之陽多升。咽干內熱。真陰未能自旺于本宮。診脈寸口動數。怕有見紅之慮。此甘寒緩熱為穩。不致胃枯耳。(陰虛陽浮兼胃陰虛)
生地 天冬 女貞 茯神 炙草 糯稻根須
杜(二一)**久損。投以填納溫潤。入夏至晚火升。食物少減。仍屬陰虧。但夏三月。必佐胃藥。
參須 麥冬 五味 茯神 建蓮 芡實
許 脈左堅。上下直行。精損。熱自升降。
細生地 玄參心 女貞 川斛 糯稻根須
又 甜北沙參 天冬 炒麥冬 茯神 阿膠 秋石
又 人參 麥冬 生甘草 扁豆
胡(四三)補三陰臟陰。是迎夏至生陰。而暈逆欲嘔吐痰。全是厥陽犯胃上巔。必靜養可制陽光之動。久損重虛。用甘緩方法。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
王 春半寐則盜汗。陰虛。當春陽發泄。胃口弱極。六黃苦味未宜。用甘酸化陰法。
人參 熟地 五味 炙草 湖蓮 茯神
某(二一)誦讀身靜心動。最易耗氣損營。心脾偏多。不時神煩心悸。頭眩脘悶。故有自來也。調養溉灌營陰。俾陽不升越。恐擾動絡血耳。(營虛)
淮小麥(三錢) 南棗肉(一枚) 炒白芍(一錢) 柏子仁(一錢半) 茯神(三錢) 炙草(四分)
某(四十)脈弦。脅痛引及背部。食減。此屬營損傳勞。
桂枝木(四分) 生白芍(一錢半) 炙草(四分) 歸身(一錢半) 茯神(三錢) 生牡蠣(三錢)
煨姜(一錢) 南棗(三錢)
某(三十)脈 。不嗜食。腰酸無力。咳煩勞。營虛所致。
當歸 生白芍 桂枝木 茯苓 炙草 飴糖 煨姜 南棗
汪 脈左小右虛。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此胃陽已弱。衛氣不得擁護。時作微寒微熱之狀。小便短赤。大便微溏。非實邪矣。當創建中氣以維營衛。東垣云。骨為衛之本。營乃脾之源。偏熱偏寒。猶非正治。
人參 歸身(米拌炒) 桂枝木 白芍(炒焦) 南棗
陸 勞傷陽氣。不肯復元。秋冬之交。余宗東垣甘溫為法。原得小效。眾楚交咻柴葛枳樸是餌。
二氣散越。交紐失固。閃氣疼痛。脘中痞結。皆清陽凋喪。無攻痛成法。唯以和補。使營衛之行。冀其少緩神蘇而已。
人參 當歸 炒白芍 桂心 炙草 茯神
又 右脈濡。來去澀。辛甘化陽。用大建中湯。
人參 桂心 歸身 川椒 茯苓 炙草 白芍 飴糖 南棗
汪 勞倦陽傷。形寒骨熱。脈來小弱。非有質滯著。與和營方。
當歸 酒炒白芍 炙草 廣皮 煨姜 大棗
程 脈左甚倍右。病君相上亢莫制。都因操持勞思所傷。若不山林靜養。日藥不能卻病。(勞傷心神)
鮮生地 玄參心 天冬 丹參 茯神 鮮蓮肉
顏(三四)操持思慮。心營受病。加以勞力泄氣。痰帶血出。脈形虛小。右部帶弦。議用歸脾湯。減桂圓。
木香。白術。加炒白芍。炒麥冬。
又 勞心營液既耗。氣分之熱自灼。手足心熱。咽干煩渴。多是**之損。非有余客熱。前議歸脾加減。乃子母同治法。今以滋清制亢之劑。理心之用。以復五液。
人參 生地 天冬 麥冬 丹參 茯神 燈心 竹葉心
某 神傷精敗。心腎不交。上下交損。當治其中。(中虛)參術膏米飲湯調送。
華(三七)春深地氣升。陽氣動。有奔馳饑飽。即是勞傷。內經勞者溫之。夫勞則形體震動。陽氣先傷。
此溫字。乃溫養之義。非溫熱競進之謂。勞傷久不復元為損。內經有損者益之之文。益者。補益也。凡補藥氣皆溫。味皆甘。培生生初陽。是勞損主治法則。春病入秋不愈。議從中治。據述晨起未納水谷。其咳必甚。胃藥坐鎮中宮為宜。 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
徐(二七)虛損四年。肛瘍成漏。食物已減什三。形瘦色黃。當以甘溫培中固下。斷斷不可清熱理嗽。
人參 茯苓 山藥 炙草 芡實 蓮肉
某 積勞。神困食減。五心熱。汗出。是元氣虛。陰火盛。宜補中。生脈四君子湯。
楊(二八)內損。陰及陽分。即為勞怯。胃弱少納。當以建中湯加人參。
朱(二七)既暮身熱。汗出早涼。仍任勞辦事。食減半。色脈形肉不足。病屬內損勞怯。人參小建中湯。
楊(三二)知饑減食。外寒忽然。久病行走喘促。坐臥稍安。此勞傷不復。議從中以益營衛。
九蒸冬術 炙甘草 煨姜 南棗
汪(三九)此勞力傷陽之勞。非酒色傷陽之勞也。胃口消憊。生氣日奪。豈治嗽藥可以奏功。 黃建中湯去姜。
仲(三八)久勞內損。初春已有汗出。入夏食減。皆身中不耐大氣泄越。右脈空大色痿黃。衰極難復。
無卻病方法。議封固一法。
人參 黃 熟于術 五味
嚴(二八)脈小右弦。久嗽晡熱。著左眠稍適。二氣已偏。即是損怯。無逐邪方法。清泄莫進。當與甘緩。黃 建中去姜。
又 建中法頗安。理必益氣以止寒熱。
人參 黃 焦術 炙草 歸身 廣皮白 煨升麻 煨柴胡
王(二六)脈大而空。亡血失精。午食不運。入暮反脹。陰傷已及陽位。纏綿反復至矣。 歸芍異功散。
劉(女)年十六。天癸不至。頸項癭痰。入夏寒熱咳嗽。乃先天稟薄。生氣不來。夏令發泄致病。真氣不肯收藏。病屬勞怯。不治。 戊己湯去白術。
某 陽傷背寒。胃傷谷減。 小建中湯。
某 畏風面冷。衛外陽微。 參 建中去姜加茯神。
華(二十)此勞怯損傷不復之病。已經食減。便溏。欲嘔。腹痛。二氣交傷。然后天為急。舍仲景建中法。
都是盲醫矣。 建中湯去糖加人參。
尹(四九)中年衰頹。身動喘嗽。脈細無神。食減過半。乃下元不主納氣。五液蒸變粘涎。未老先衰。即是勞病。(腎氣不納)
人參 坎 紫衣胡桃 炒菟絲子 茯苓 五味 炒砂仁 山藥漿丸。
金(七十)寤則心悸。步履如臨險阻。子后沖氣上逆。此皆高年下焦空虛。腎氣不納所致。 八味丸三錢。先服四日。
淡蓯蓉(一兩) 河車膠(一具) 紫石英(二兩) 小茴(五錢) 杞子(三兩) 胡桃肉(二兩)牛膝(一兩半) 五味(一兩) 茯苓(二兩) 沙苑(一兩半) 補骨脂(一兩) 桑椹子(二兩)
紅棗肉丸。
王 久客勞傷。氣分痹阻。則上焦清空諸竅不利。初病在氣。久則入血。身痛目黃。食減形瘦。由病患及乎元虛。攻補未能除病。思人身左升屬肝。右降屬肺。當兩和氣血。使升降得宜。若再延挨。必瘀滯日甚。結為腑聚矣。(氣血滯升降阻)旋復花湯加桃仁歸須蔞皮。
郁(氏)失血咳嗽。繼而暮熱不止。經水仍來。六七年已不孕育。乃肝腎沖任皆損。二氣不交。延為勞怯。治以攝固。包舉其泄越。(肝腎沖任皆虛)
鮮河車膠 黃柏 熟地 淡蓯蓉 五味 茯神 蜜丸
屠(二八)勞力傷陽。延三年。損傷延及中宮。狀如反胃。諸氣欹斜。交會失序。遂有寒熱。脫力損傷脾胃。牛屬坤土。當以霞天膏。(勞力傷脾胃)
朱(十二)奔走之勞。最傷陽氣。能食不充肌膚。四肢常自寒冷。乃經脈之氣。不得貫串于四末。有童損之憂。(勞動傷經脈)
蓯蓉(二兩) 當歸(二兩) 杞子(一兩) 茯苓(二兩) 川芎(五錢) 沙苑(五錢)
黃鱔一條為丸。
邢(四四)努力傷。身痛無力。 歸桂枝湯去姜加五加皮。
虛損之癥。經義最詳。其名不一。考內經論五臟之損。治各不同。越人有上損從陽。下損從陰之議。其于針砭所莫治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立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其真元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可醫。然但能治上焦陽分之損。不足以培下焦真陰之本也。(賴先生)
引伸三才。固本。天真。大造。桂枝龍骨牡蠣。復脈等湯。以及固攝諸方。平補足三陰法。為兼治五臟一切之虛。而大開后人聾聵。可為損癥之一助也。夫金匱又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夫脈大為氣分泄越。思慮郁結。心脾營損于上中。而營分萎頓。是歸脾。建中。養營。四君。五味。異功等湯之所宜也。脈極虛亦為勞。為精血內奪。肝腎陰不自立。是六味。八味。天真。大造。三才。固本。復脈等湯。以及平補足三陰。固攝諸法所宜也。然仲景以后。英賢輩出。豈無闡揚幽隱之人。而先生以上。又豈無高明好學之輩。然欲舍仲景先生之法。而能治虛勞者。不少概見。即如東垣丹溪輩。素稱前代名醫。其于損不肯復者每以參術為主。有用及數斤者。其意謂有形精血難復。急培無形之氣為要旨。亦即仲景建中諸湯。而擴充者也。又厥后張景岳以命門陰分不足。是為陰中之陰虛。以左歸飲。左歸丸為主。命門陽分不足者。為陰中之陽虛。以右歸飲。右歸丸為主。亦不外先生所用三才。固本。天真。大造等湯。以及平補足三陰。固攝諸法。而又別無所見也。故后人稱仲景先生善治虛勞者。得其旨矣。(鄒滋九)
久虛不復謂之損。損極不復謂之勞。此虛勞損三者。相繼而成也。參其致病之由。原非一種。所現之候。難以縷析。大凡因煩勞傷氣者。先生用治上治中。所以有甘涼補肺胃之清。津。柔劑養心脾之營液。或甘溫氣味。創建中宮。不使二 日偏。營衛得循行之義。又因縱欲傷精者。當治下而兼治八脈。又須知填補精血精氣之分。益火滋陰之異。或靜攝任陰。溫理奇陽之妙處。若因他癥失調。蔓延而致者。當認明原委。隨其機勢而調之。揣先生之用意。以分其體質之陰陽為要領。上中下見癥為著想。傳變至先后天為生死斷訣。若逐節推求。一一有根 可考。非泛泛然而湊用幾味補藥。漫言為治也。(邵新甫)
徐評 此老治虛勞之法。不外清肺養胃滋腎。雖無大害。而毫無意義。輕者可愈。重者病日增而已。至其所遵仲景之法。又大失先賢本旨。當時仲景之所謂虛勞者。乃虛寒之癥。故其脈浮大芤遲。又方中用飴糖。乃因腹中痛而設。今日之所謂虛勞。乃陰竭而浮火上炎。脈皆細數。與建中湯正相反。乃亦以此為治。此所謂耳食之學也。余曾目睹此老治陰虛火升之人。與建中而變喉痹血冒者。不下數人。當時此老竟不悟也。故附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