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卷十一下》海錄碎事 葉廷珪作品集

<子部,類書類,海錄碎事

欽定四庫全書

海録碎事卷十一下   宋 葉庭珪 撰

秘監門

文墨職

謬蒙圣主私托身文墨職【劉楨詩】

白虎觀

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防白虎觀講五經同異

差薄詔除

馬融滯東觀十年不得調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怒謂融羞薄詔除遂禁錮之

金門步

好憶金門步成名自有期【耿緯】

集雅館

梁天監五年置集雅館以招逺學

曲臺

曲臺在未央宮后蒼于此集禮故以為記禮名

書防

舊蠧畨書防羣訛正説鈴【王禹玉校經東觀】

摠明觀

王諶領東觀祭酒即齊眀帝所置摠眀觀也

殫見洽聞

又有承眀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于茲為羣元元本本殫見洽聞注元其元本其本【西都賦】

蠧書

蠧書于羽陵注暴書中蠧蟲因云蠧書【穆天子傳】

七入書府

唐徐堅多識典故前后修撰國史凡七入書府

老氏藏書

后漢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

閱書觀

三國遺録魏文帝為閱書觀讀書千卷者登此觀者六人而已

延閣

劉歆七略曰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

秘室【見上】

置對

諸儒博士或不肯置對謂不肯與議論相對【劉子駿書】

十八文星

唐褚亮傅太宗為天策將軍防難既平乃作學舘収聘賢才于是下教以杜如晦房?齡等十八人及薛収卒復以劉孝標補之命圖其像使褚亮為之賛題名字爵里號十八學士分為三畨逓宿于閣下悉給珍膳天下傾慕謂之登瀛洲

昭文館

修文舘后改為?文神龍改為昭文

修文館【見上】

館主

貞觀初褚亮檢校修文館務學士號為館主館中有四部書

四部書【見上】

文林館

北齊有文林館學士后周有麟趾殿學士皆掌著述

麟趾殿【見上】

集賢書院

開元中置集賢殿書院

漢氏圗籍

漢氏圗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內貯之于外府又有御史中丞居殿中掌蘭臺秘書及麒麟天祿二閣藏之于內禁【職林】

延閣廣內【見上】

石渠閣

三輔故事石渠閣在大秘殿北以閣秘書

大秘殿【見上】

秘閣

秘閣端拱元年置

蘭臺

龍朔二年改秘書省曰蘭臺

麟臺

垂拱二年名蘭臺曰麟臺

司文局

唐武徳四年改著作曹曰局龍朔二年曰司文

東觀

后漢藏書于東觀和帝十三年幸東觀覧書林閱篇籍

四門助教

按禮記天子設四學鄭?注四郊之虞庠也以其遼逺故置于四門起自后魏【劉芳表】

臺省門

金華省

君登金華省我入銀臺門幸遇圣眀主俱承云雨恩朝下過虞郎中【李白】

華省貴

多慚華省貴不以逐臣疎贈史郎中【李白】

雞省

魏志黃初初改秘省為中書以劉放為監孫資為令領軍夏侯獻屯騎校尉曹肇心內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此亦乆矣其復能幾指謂放資

病坊

唐朝多尚臺省不樂九卿列目秘書監為宰相病坊少監為給舍病坊【談録】

內臺

尚書省亦謂之內臺【通典】

視草

漢武帝以淮南王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詞甚尊重之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

遺補相惜【見諫諍門】

丹屏墀

漢官典儀曰省閣下大屏稱曰丹屏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其下奏事

外臺內閣

薛夏曰蘭臺為外臺秘書為內閣【魏書】

文貴門

七入書府【見館閣門】

清途

平日朝廷重老儒何人奕葉在清途【王禹玉】

三夀客

簮纓三夀客筆削兩朝書王禹玉和吳相公史院開局

彯纓綴組

彯纓天閣既謝廊廟之華綴組云臺終愧衣冠之秀

廊廟華【見上】

十要銀艾

后漢張英曰吾前后仕進十要銀艾注銀印緑綬也以艾草染之故曰艾

金蓮燭

唐令狐绹夜對禁中燭盡帝以乗輿金蓮花炬送還院吏望見以為天子來绹至皆驚時绹為翰林學士

一時榮貴

李光弼與弟光進在京師雙旌在門甲第并開極一時之榮貴

覩白署空

宋代王敬?身居端右未嘗省牒風流相尚其流遂逺覩白署空是稱清貴

第三清

眀亮為常侍加武勇將軍進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武勇其號至濁

蓄絲竹

天寳七年九月勅五品以上正員清官諸道節度使及太守等并聼當蓄絲竹以展懽娛行樂盛時式覃中外

金閨籍

既通金閨籍復酌瓊筵醴【謝?暉詩】

昔時沈公

慶之既通貴郷里老舊素輕之者后見皆膝行而前慶之嘆曰故是昔時沈公

狗尾續

趙王倫簒位廝役亦加爵位貂蟬盈坐時謂曰貂不足狗尾續又金銀冶鑄不給于印故有白版之侯

白版侯【見上】

含香

漢官儀云侍中年老口臭上賜雞舌香令含之

鳯凰曹

君當尭舜日官接鳯凰曹【李徳裕詩】

顧

顧垂金鈕鸞飛曳錦袍【李徳裕詩】

華光侍講

楊賜靈帝初三公舉賜乃侍講華光殿中

麒麟楦

朝野僉載楊炯每見朝官目為麒麟楦言如弄假麒麟刻畫頭角修飾皮毛覆之驢上廵塲而走及脫皮掲還是驢焉無徳而衣朱紫與覆麒麟皮何別許怨切

一條冰

陳彭年在翰林兼數職皆文翰清秘之目人謂其官銜為一條冰【國老閑談】

髙議云臺

結綬金馬之庭髙議云臺之上【江文通書】

官應黃紙

王源官品應黃紙臣輒奉白簡以聞【沈休文彈文】

四戶

通典北齊中書舍人四員各居一戶時人謂之四戶【亦見中書舍人門】

武貴門

貂珰右挿【見冠冕門】

金吾鳥【見飛鳥門】

皂襜

入擁皂襜出持紅斾【四六集】

文通武達

檀珪與王僧防書曰仆一門雖謝文通乃忝武達

鴻飛將軍

尉古真為鴻飛將軍鎮大洛

寄軍政于六卿

后漢百官志注引劉邵爵制曰古者天子寄軍政于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故啓伐有扈召六卿大夫此在軍為將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軍

節樓

唐百官志節度使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立六纛入境州縣筑節樓迎以鼓角

雙旌雙節【見上】六纛【同上】

節度使

唐開元中分天下州縣制為諸道每道置使治于所部即采訪防御等使是也其邉方有寇戎之地即加以旌節謂之節度使

鶻銜綬?【見印綬門】

酒阿郎【見情欲門】

居府如真

后漢趙憙字伯陽代云延行太尉事居府如真

近侍門

論思

班固西都賦序言語侍從之目若司馬相如吾丘夀王王褒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

國華

毗佐之選妙盡國華

中臺近臣

諸葛恪平山越孫權使尚書仆射薛綜勞軍曰故遺中臺近臣迎致犒賜

通名侍郎

漢凡諸郎皆掌更直執防宿衞諸殿門以侍衞之故通謂之侍郎武帝拜方朔為郎時謂之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防是也隋以尚書六曹各置侍郎以二尚書改諸司侍郎但曰郎則今郎中之職

上笏

和惠頒上笏恩渥浹下筵注上笏大夫之爵下筵下席也【袁淑詩】

雍容侍從

凡此數子于雍容侍從實其人也謂陳徐劉應

箴闕記言

箴闕記言校文講議之官采遺于內輶車朱軒懐荒振逺之使論徳于外【顔延年詩序】

書笏珥彤

書笏珥彤紀言事于仙室【王元長詩序】

禁直門

護朝衣

太官供宿膳侍史護朝衣【蘇員外直宿】

并命

并命登仙閣分宵直禮闈【沈佺期】

直宿郎

?雄作緜竹頌成帝時直宿郎楊荘誦此文帝曰此似相如之文即召見

待詔承明

召雄待詔承眀庭注以材術見知直于承眀待詔即見故曰待詔

直廬

陸士衡詩夕息旋直廬注直宿之廬也漢書注直宿曰廬

限清風

對禁限清風顔延年在東宮鄭尚書在中臺故云對禁限隔也

月印天

范質詩朝趨建禮露烘日夜直承眀月印天

青春直

屢換青春直閑隨上苑遨【李徳裕詩述內署事】

述夢詩

李徳裕在潤州忽夢賦詩懷禁掖舊游因為述夢詩

晝詔

遙思禁苑青春夜坐得官人書詔廻【李徳裕詩】

史館門

殺青

劉向別録曰殺青者直用青竹簡書耳

筆獄

謂史才操賢與愚以筆為獄

心神

獨異記北齊侍御史李廣博覽羣書眾史夢一人曰我心神也君使我太苦辭去俄而卒

左右司門

詳整稱重

武元衡遷左司郎中時以詳整稱重

左右司

隋煬帝于尚書都司初置左右司郎一人品同諸曹郎貞觀間改為郎中武后又置贠外郎

都公

二十四曹呼左右司為都公

郎官門

用第二人

江彪將擬王坦之為尚書郎坦之曰自過江東尚書郎止用第二人何得以此見擬

清郎【見清白門】

太微積星名為郎位

后漢楊秉上疏先王建國順天制官太防積星名為郎位

瑞錦窠

唐禮部郎中掌省中文字謂之南宮舍人百日須知制誥又謂員外郎為瑞錦窠【退朝録】

南宮舍人【見上】

雙筆

尚書郎月賜赤管大筆一雙隃麋墨一丸

青縑被

郎官入直官供青縑白綾被或以錦緤為之給帷帳褥通中枕太官物湯官餅餌

懐香握蘭

懐香握蘭趨走丹墀

劇曹郎

欲傳清廟略為取劇曹郎孫逖送趙都防

正贠郎

眀時獨拜正員郎【盧綸詩】

山郎

郎官故事令郎出錢市財用給文書廼得出名曰山郎楊惲為中郎將罷之注山財用之所出故取名焉

轉曹

鄭谷詩三轉郎曹自勉防又郎署轉曹雖乆次

水曹郎

李余慶上張水部省中官最美無似水曹郎

為子求郎【見公主門】

門生藜藿

趙彥為水部郎中門生藜藿

臺官門

軟餅中丞【見時號喻物門】

霜棱

老持臺憲減霜棱【林逋】

驄馬御史

后漢桓典拜侍御史執正無所廻避常乗驄馬時人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

白兔御史

唐王洪義賤時求傍舍瓜不與及為侍御史乃騰言園有白兎縣為集眾捕逐畦蓏無遺內史李昭徳曰昔聞蒼鷹獄吏今見白兎御史

縮蔥侍御

唐侯思止以告變拜左臺御史嘗命作籠餅謂膳者曰與我縮蔥為之故時人號云縮蔥侍御

南司

南史江淹為御史中丞帝謂曰君為南司足以振肅百寮

南牀

唐承徽以來御史雜端最為雄劇坐之南設橫榻號南牀殿中監察不得坐亦號癡牀言居其上使人驕傲如癡也

癡牀【見上】

三獨坐

漢光武特詔御史中丞與司校尉尚書令防同專席而坐京師號三獨坐

烘堂笑

唐制三院上堂絶言笑雜端大笑則合坐皆笑謂之烘堂

合口椒

唐賈忠言撰御史本草以里行為合口椒最有毒監為開口椒毒微歇殿中為蘿卜侍御史為脆梨漸入佳味遷員外為柑子言可以乆

冷峭御史

唐御史官紏察羣司眾呼為冷峭御史【御史臺記】

唱黃麞

趙仁奬附宦官拜監察御史無他能惟善歌黃麞姚崇見之曰此黃麞御史

三穢

唐王怡為御史中丞為憲臺之穢吏部侍郎姜晦為銓衡之穢黃門侍郎崔泰為門下之穢【朝野僉載】

尃道而行

齊朝中丞得專道而行

給三騶

梁天監中御史中丞車前依尚書二丞給三騶執乗印囊

側陛坐

魏置殿中御史簪白筆側陛而坐

班心

東坡次韻張舜民張自御史出作倅云樊口凄涼已陳跡班心突兀見長身注常同游武昌樊口又臺吏謂御史立處為班心

辱臺

御史大夫謂之亞相舊説除亞相百日有人大拜即謂之辱臺【金華子】

泥樓

李景讓為御史大夫內臣貴戚有看街樓閣皆泥之畏其糾彈【金華子】

獬豸

武后時侍御史侯思止本賣餅人以羅告授五品官乞作御史后曰卿不識字思止曰獬豸豈識字但能為國觸罪人而已后悅即授之【朝野僉載】

金牛御史

武后時嚴升期攝侍御史廵察江南嗜牛肉而多受金號為金牛御史【朝野僉載】

南北榻

公堂防食雜端在南榻主簿在北榻舊儀也

松防

御史臺禮察防謂之松防言有古松也【因話録】

柏署

柏署跡如遺言柏臺也【皎然詩】

鬼參

御史上事日吏人參謁亦無通賛忽于堦下齊拜黙然而退謂之鬼參

獨擊鶻

王素在憲臺風力甚勁時號獨擊鶻【牧豎閑談】

簮白筆

魏制殿中侍御史簮白筆書人主過

彈劾

李彪始居司直執志徑行其所彈劾應?而倒赫赫之威振于下國肅肅之稱著自京師

肅肅之稱【見上】

鐡冠白筆

李白贈潘侍御繡衣柱史何昂藏鐵冠白筆橫秋霜

繡服

繡服揮清詞蓬山振雄筆謂盧校書常侍御皆有詩

杷椎御史

武后時頗為濫雜謡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杷椎侍御史腕脫校書郎

署用梓板

漢有御史大夫寺其門署用梓板不艧色題曰御史大夫寺

御史府  蘭臺寺

漢御史大夫所居之署謂之御史府又御史臺謂之蘭臺寺

臺卿

趙岐生于御史臺因名臺卿

三臺

漢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通典】

南臺

后魏北齊或謂御史臺為南臺

門北辟

御史臺門北辟主隂殺也北齊楊□伽鄴都故事云御史臺在宮闕西南其門北辟取冬殺之義今東都臺門所以不北向者蓋欲變古之制或建造者不習故事耳

風霜之任

御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風聞訪知

舊制御史臺不受訴訟有過辭狀者立于臺門御史御史竟住門外収采知可彈者略其姓名皆云風聞訪知永徽中崔義立為大夫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劾狀題告人姓名或訴訟之事

臺獄

臺獄鞫案禁系舊委大理貞觀末李干佑以囚自大理徃來滋奸多為大理所反乃奏于臺中置東西二獄以自系劾

符光祿

宋書云二臺劾奏符光祿加禁止不得入殿省光祿主殿門

肅政臺

武后改御史臺為肅政臺

中執法

漢謂中丞為御史中執法

居殿中

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故曰中丞

引喤

中丞給威儀十人其七人唱呼入殿引喤

分路

晉百官表中丞故事與洛陽令相過則分路而行

絳騶

宋顔延之為中丞何尚之遺書曰綘騶清路白簡深刻取之仲容有或虧耶

大司憲

龍朔二年改中丞為大司憲

柱后史

侍御史一名柱后謂以鐡為冠柱取其不撓柱后惠文冠

毦筆

辛毗對魏文帝曰舊時御史簮白筆側陛而坐以奏不法今者直備位但毦筆耳音餌

截卿角

尚書郭彰呵御史劉暾曰我不能截卿角耶以御史著法冠有兩角故也暾曰天子法冠而欲截角命紙筆奏之

臺端

侍御史號為臺端他人稱之曰端公其知雜事者謂之雜端

雜端【見上】

副端

殿中侍御史號為副端

監察御史

秦以御史監理諸郡謂之監察御史

檢校御史

檢校御史晉太元中始置

監察御史

隋開皇改監校御史為監察御史

居父官

杜周子延年為御史大夫以居父官不敢當舊位坐臥皆易其處

側鞍防

舊御史遇長官于涂皆免防降乗長官戢轡辭而止焉干封中王本立為侍御史意氣頗髙涂逢長官端揖而已自是諸人或降而立或一足至地或側鞍防輕重無常開元以來但舉鞭聳揖而已

承詔

唐制侍御史于殿中隨仗入分居兩行承詔者各五日有防召御史不召則承詔者出

鷹隼撃

常恐鷹隼撃時菊委嚴霜【謝?暉】

朝夕烏

成帝時置三公官罷御史大夫先是府中列柏樹常有野鳥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朝夕烏烏去不來者數月

白簡

任昉為御史中丞彈景宗表云謹奉白簡以聞

烏臺

盧溵送崔侍御烏臺上客紫髯公共捧天書靜鏡中

南奔

謝幾卿自尚書三公郎為治書侍御史舊郎官轉此職世謂之南奔幾卿頗失忘多陳疾臺事略不復理

諫官門

保氏大夫

保氏大夫后周置掌規諫蓋今諫議大夫【通典】

左掖臣

李嘉祐送王諫議東都留守判官衰栁寒關道髙車左掖臣

上坡

李氏談録云先公嘗言故左省崔坡頌事于宗諤因問坡義荅曰唐諫議大夫雖在給舍之上時諫議歲滿方遷給事自給事遷舍人時有自郎署拜諫議者驟立在給舍上朝中謂曰饒君斗上坡去亦須斗下坡來蓋言其卻為給舍序班在下也后遂為故事

刑寺門

廷尉

秦有廷尉漢因之掌刑辟景帝更名大理師古曰廷平也

決平

客説杜周曰君為天下決平

左平【見九卿門】

臣子理謗

鐘毓為廷尉聼君父亡沒臣子得為理謗士及為侯其妻不復改嫁毓所制也【魏志】

廷尉正

廷尉正今大理正

廷尉三官

魏晉謂正監平為廷尉三官

詳刑大夫

龍朔改正為詳刑大夫

大理丞

晉咸寧中曹志上表請廷尉置丞宋齊梁并因之

句檢官

煬帝改丞為句檢官

司

后魏永安二年置司廷尉位在正監上不治曹事唯覆理御史檢劾事

評事

漢宣帝初于廷尉置左右平煬帝始置評事

內臣門

鷹頭蠅

君側之人眾所畏懼猶鷹頭之蠅社中之防也【唐書】

左囘天

后漢宦者左悺貝瑗徐璜唐衡并封侯貴寵天下為之語曰左回天貝獨坐徐臥虎唐兩墮謂隨意所為不定也今人謂持兩端而任意為兩墮

內侍五局

唐制內侍省有五局掖庭局掌宮人簿籍宮闈局掌宮內門禁等奚官局掌宮人疾病死喪內仆局掌宮中輿輦導從內府局掌宮中供帳燈燭五局有令丞內官為之

宦吏

宦吏如淳曰奄人為吏也【西漢注】

定策國老

楊復恭自謂定策國老謂帝為負心門生天子【唐書】

二兄

肅宗呼髙力士為二兄

巷職

宦者傳賛況乃巷職逺叅天機詩曰寺人巷伯作為此詩巷職乃寺人之職一曰永巷也

宮卿

和帝幼沖閹宦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宮卿之位注宮卿謂大長秋也

大長秋

秦時宦者有將作衞尉少府各一人法并皇后卿漢景帝改將作為大長秋

皇后卿【見上】

司宮臺

唐謂內侍省為內侍監亦曰司宮臺

立順建桓

孫程定立順之功曹騰叅建桓之策二人俱宦宮【范蔚宗論】

叅夷五宗

阿防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叅夷五宗言宦者之權盛如此夷滅也五宗五服內親也

五尚

舊有五尚尚食尚冠尚衣尚帳尚席主天子物曰尚主文書曰尚書又有尚符璽郎

帷裳之制

牽于帷裳之制言其為左右侍帷裳臣妾所制

金馬門

史記金馬門宦者署也門傍有銅馬故名

巷伯

巷伯宮中閹官也

中書【見雜官門】

閹尹

月令仲冬命閹尹審門閭謹房室注閹官也

宦者四星

宦者四星在帝座傍【范蔚宗論】

銀鐺左貂

漢承秦制置中常侍官然皆引用士人以參其選皆銀鐺左貂給事殿省

手握王爵

手握王爵口含天憲謂宦官【范蔚宗論】

腐身熏子

腐身熏子以自衒達言宦者

恩以狎生

恩以狎生信由恩著言宦官【沈休文恩幸論】

供奉門

儀鸞司

江隣幾雜志云陳執中館伴虜使問隨行儀鸞司縁何得名執中不能對或云隋大業中鸞集于供帳庫屋遂有此名【侯鯖集】

文思院

文思使者或云量銘云時文思索或曰殿名聚巧工于其側因名文思使院【侯鯖集】

雜官門

五營校尉

漢官儀大駕鹵簿五營校尉在前

外兵郎

晉馮文寵為外兵郎

輦郎

劉向以父徳任為輦郎

中涓

髙祖以石奮為中涓受書謁注中涓官名主居中而涓潔者

前煇光

王莽分三輔置前煇光后承烈以樓護為前煇光

附城

王莽封樓護為樓舊里附城注莽為此爵效古之附庸也

農都尉

馮叅為上河農都尉上河在西河

剼胡子

郭欽兵至焉耆殺其老弱王莽封為剼胡子師古子小反絶也字本作劋鄧展元音衫

三閭

屈平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平楚同姓

城門郎

漢有城門校尉城門隋煬帝改校尉為城門郎

城門【見上】

尚書

尚書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故謂之尚書尚猶主也

中書

漢武游宴**始用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中書名始此

大舟卿

梁武帝以都水使者為大舟卿

大予

后漢永平三年改太樂令為大予樂令盧植禮注云大予令如古之大胥也

承華令

漢承華令典黃門鼓吹

光祿勲

漢武帝改郎中令為光祿勲如淳曰勲之言閽也光祿主宮門故也

甘丞

后漢少府屬官有甘丞主膳具

餳官果官

晉太官令有餳官果官吏各二人

良醖署

良醖署令丞各一人【隋官制】

湯官丞

湯官丞主酒后【漢官制】

清漳令丞

清漳令丞主酒北齊官也

司寂司?

后周置司寂掌法門之教司?掌道門之教

仙人博士

后魏仙人博士掌煑錬百藥

羽林郎

漢置羽林郎武帝時擊匃奴父死子代并飬于羽林

虎賁中郎將

后漢百官志初置期門平帝更名虎賁中郎將

中甄官

漢有前后中甄官掌營塼石瓷瓦

河堤謁者

河堤謁者漢哀帝置

司津監

龍朔改都水監為司津監

詹事

詹事秦官應劭曰詹省也給也

司州

初以司校尉官屬置制如州儀而俗稱之曰司州及魏晉乃以京輔所部定名置司州以司校尉統之

橘官

黃甘守吏

獵郎【并見果實門】

榮顯門

一馬

杜周始為廷史有一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兩子夾河為郡守家貲累巨萬矣

大至

殷沖曰張永名器方顯終當大至

大伸

孝武用張岱為新安王子鸞別駕謂曰無謂小屈終當大伸也

摶扶

散財仍葺廈弱羽遽摶扶【沈佺期】

四登三事

劉寵四登三事八居九列

印累累

石顯與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民歌之曰牢耶石耶五鹿客耶印何累累綬若若耶若若長貌

三入

三入承眀廬應璩初為侍郎又為常侍又為侍中

青云浮洛

青云浮洛榮光塞河【江文通書】

佩紫懐黃

佩紫懐黃金印也【丘希范書】

紆青拖紫

紆青拖紫朱丹其轂

歴金門

歴金門上玉堂【解嘲】

百人緩?

唐語云一人在朝百人緩?一人貴而親友皆榮之也

寵遇門

納顧

昔侯生納顧于夷門毛公受眷于逆旅

七寳裝嚴

隋文帝欲俟平陳以七寳裝嚴李徳林【唐音訓】

迎閣握手

朱浮對漢光武曰王倚彭寵為北道主人寵謂至當迎閣握手并坐

文輿

選三良詩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

侍丹帷【見上】

紫花墩

曾陪蘂珠殿獨賜紫花墩

虛尊加之

宣帝拜霍禹為大司馬罷其右將軍屯兵以虛尊加之而實奪其眾

晝接三

荊公詩干龍己應天飛五晉馬徐觀晝接三

朱門列防

隋文帝謂楊素曰薛道衡老矣宜使朱門列防

生貴

田蚡為人貌侵生貴盛注侵短小也言其尊髙示貴寵也

紫霄顧

入侍瑤池燕出陪玉輦行但奉紫霄顧非邀青史名

宦皇帝

及宦皇帝而知名者如淳曰早事帝特為所知

取求不疵

楚文王謂申侯曰唯余知汝余取余求不汝瑕疵

賞賜門

九錫

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班劍

宋齊以下大臣皆給班劍注無刃假作劍形以文故云

圣皁

妙簡帝心用錫圣皁言馬自天子廐而賜焉【文選馬賦】

勲官

勲官出于周齊交戰之際本以酬戰士其后漸及朝流階爵之外更為節級

銀烏

王賜重之民銀烏一只一云重【穆天子傳】

豪牛

又賜文山之民豪牛豪馬【穆天子傳】

賜上聞爵【見章奏門】

普加泛級

武成皇帝即位立妃胡氏為后子緯為皇太子大赦內外百官普加泛級

賜金策

文眀太后稱制于烈與元丕李沖陸叡各賜金策許不死

金銀鉢

隋文帝以楊素為左仆射獻皇后崩山陵制度多出于素詔賜素金鉢一實以金銀鉢一實以珠

賜金

師古曰諸賜言黃金者皆與之金不言黃者一金與萬錢也

隆天重地

賞賜入邑隆天重地死無以塞責【東方朔傳】

國輔大臣

國輔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輦先遷注挽輦小臣也此張敞諌昌邑王書

豐報顯賞

豐報顯賞隆于今日【孫子荊書】

萬釘寳?【見紳帯門】

封爵門

鐫羌侯

光武封隗恂為鐫羌侯注謂琢鑿之故以名下有鐫胡侯亦此類

食郡縣輸

北齊已后功臣多食郡縣輸若髙徳政封藍田公食渤海郡輸

重封

樊噲以卻敵斬首賜重封師古曰加二號也

千社封

魯昭公辟季氏難奔齊齊欲以千社封之賈逵曰二十五家為一社千社二萬五千家也

真井

胙以爰田之戶陪之真井之封王禹玉宰相麻

萬戶公

隋文帝購陳叔寳位上柱國萬戶公

濟公

樊子蓋進爵為濟公言其功濟天下特為立名無此郡國也

平國君

侯公説項羽歸太公封為平國君

通侯

通侯舊曰徹侯避武帝諱曰通侯言其功徳通于王室也后改為列侯列者見序列也

奉春君

婁敬説上都長安拜奉春君言敬發事之始也

大第室

為列侯食邑者皆佩賜之印賜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長安受小第室【西漢髙紀】

餐錢

列侯得賜餐錢奉邑注防膳錢也奉邑食邑也【漢紀】

關內侯

列侯出關就國關內侯但爵耳其有加異者與之關內之邑食其租稅【漢紀】

武功爵

茂陵中書有武功爵一級曰造士二級曰閑輿衞三級曰良士四級曰元戎士五級曰官首六級曰秉鐸七級曰千夫八級曰樂卿九級曰執戎十級曰政戾庶長十一級曰軍衞此武帝所制以寵軍功【漢志】

采地

注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説者不曉采地之義因謂菜地云以種菜非也【漢志注】

宜春氏

王防為宜春侯以侯邑稱【本傳】

語兒侯

錢塘轅終古斬東粵狥北將軍封語兒侯注語兒越中地也【西漢】

朝侯

列侯有功徳天子命為諸侯者謂之朝侯

侍祠侯

侍祠侯者但侍祠而無朝位

關內侯

關內侯者言有侯號而居京畿無國邑也

四姓小侯

漢眀帝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外戚樊氏郭氏隂氏馬氏

受茅土

諸王封者受茅土歸以立社

第下

境內稱諸王曰殿下公侯封郡縣者境內稱之曰第下

名號侯

曹操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

亭侯亭伯

魏初制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嗣王之庶子為亭侯公之庶子為亭伯

歸命侯

孫皓降晉封為歸命侯

東第

位為東侯處列東第【相如喻巴蜀檄】

預班通徹

預班通徹言為通侯也【沈休文彈文】

曲逆侯

曲逆侯陳平也上區句反下音遇

史通子

王莽求司馬遷后封為史通子

門防門

父任

汲黯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嚴見憚

門資

杜佑通典表臣早以門資初登官序

防補

唐李徳裕以防補校書郎后為翰林學士凡號令大典皆出其手后為名宰相

旌表門

立防

隋書三品以上門皆立防五代馮道官一品給門防十六枝中書侍郎平章事桑維翰李崧給十二枝

凌霄花

唐馮慈眀勸李密歸國密囚之死神龍中勑旌其門為忠臣門令大其標題見者莫不嘆美慈眀號為凌霄花出御史臺記

辭讓門

熱官

王晞辭侍中不受曰非不愛作熱官人主私恩何由可保一旦披猖求退無地【北史】

所防

臣雖小人敢縁所防念存斯義【羊祜表】

讓吏部

南史宋謝朓拜吏部郎上表三讓時以朓官未及讓沈約曰宋元嘉中范?讓吏部朱脩之讓黃門孫興公孔顗并讓記室防讓之美本出人情豈關官之大小耶

囘身二階

盧琇為都水使者其弟同啓求回身二階以授琇遂除安州刺史如今之回授也

不緤組

臨組乍不緤封珪寧肯分【謝靈運】

妨賢路

潘安仁詩在疚妨賢路疚病也虞丘子謂楚荘王曰臣為令尹處士不升坊眾賢路

謬恩

乞回謬恩以光清舉【阮嗣宗奏記】

賜寢嚴命

賜寢嚴命任彥升為蕭太傅固辭奪禮

銘功門

烝彛

昨日更聞褒詔下別刋名姓入烝彛【王禹送路公詩】

勒崇垂鴻

勒崇垂鴻發祥隤祉

封燕然

封燕然山銘班孟堅作竇憲為車騎將軍大破單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

撰徳

敢撰徳于旂旒庶圗芳于鐘萬【謝希逸誄】

鐘萬【見上】

衞鼎晉鐘

思衞鼎之垂文想晉鐘之遺則【王仲寳碑】

南宮云臺

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圗畫二十八將于南宮云臺其后又有王常李通卓茂竇融合三十二人

著景鐘

功銘著于景鐘名績垂于竹帛【曹子建表】

銘勲彛器

銘勲彛器歴世彌光【東京賦】

勒洪伐

生必輝華名于玉牒沒則勒洪伐于金冊【七啓】

海録碎事卷十一下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