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崇儒學第二十七》貞觀政要譯注 吳兢作品集

本篇導讀

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來,儒家思想就成為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備受推崇。太宗即位之初,也著意文治,崇尚儒學。因此他連年下詔,確定孔子、顏回為先圣先師,設置弘文館。同時命令顏師古考定五經、孔穎達撰寫《五經正義》,“付國學施行”。貞觀時期崇孔尊儒,興學重教,把勤奮學習儒家思想看作是一種美德,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君主的統治。

太宗初踐阼1,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館2,精選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直學士3,給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4,以聽朝之隙,引入內殿,討論墳典5,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又詔勛賢三品已上子孫,為弘文館學生。

1 踐阼:即位。踐,踏。阼,大殿前東面的臺階稱“阼”,君主即位時踐阼升殿,因稱君主即位為“踐阼”。

2 弘文館:唐武德四年(六二一)置修文館于門下省。九年(六二六),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館。聚書二十余萬卷。置學士,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置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

3 直學士:學士。唐代置學士于學士院,以文學言語參謀諫諍,掌制誥,得受優寵。其后有承旨、侍讀、侍講、直學士等品秩之分。直,通“值”,兼任之意。

4 更日:隔日或按日輪換。宿直:夜間值班。

5 墳典:“三墳”、“五典”的并稱,后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

譯文

太宗登基初年,就在皇宮正殿的左邊修建了一座弘文館,精選了全國通曉儒學的人,讓他們以原來的官職兼任弘文館學士,供給他們五品以上**的珍貴飲食享用,按日輪流在皇宮里值班,在皇帝上朝的間隙就召到內殿來,討論古代典籍,商議治政方略,有時到夜深才結束。太宗又下詔讓那些三品以上有功勛有才能的人的子孫,做弘文館的學生。

貞觀二年,詔停以周公為先圣,始立孔子廟堂于國學1,稽式舊典2,以仲尼為先圣,顏子為先師3,而籩豆干戚之容4,始備于茲矣。是歲大收天下儒士,賜帛給傳5,令詣京師,擢以不次6,布在廊廟者甚眾7。學生通一大經已上8,咸得署吏。國學增筑學舍四百余間,國子、太學、四門、廣文亦增置生員9,其書、算各置博士、學生10,以備眾藝11。自玄武門屯營飛騎亦給博士12,授以經業13,有能通經者,聽預貢舉14。太宗又數幸國學,令祭酒、司業、博士講論15,畢,各賜以束帛。四方儒生負書而至者,蓋以千數。俄而吐蕃及高昌、高麗、新羅等諸夷酋長亦遣子弟請入于學16。于是國學之內,鼓篋升講筵者17,幾至萬人,儒學之興,古昔未有也。

1 國學: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此后朝代更替,“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

2 稽式:準則,法式。這里引申為取法。

3 顏子:即顏淵。

4 籩(biān)豆:籩和豆,古代祭祀時盛食物的禮器。干戚:盾和大斧,古代祭祀時操干戚以舞。

5 給傳:謂朝廷給予驛站車馬。漢代,凡朝廷征召之人由公交車(官署名)以車接送。

6 不次:不依尋常次序。

7 廊廟:這里指朝廷。

8 大經:唐代國子監教課及進士**經書,皆按**長短分大、中、小三級,唐以《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

9 國子:指國子學(監),我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唐代國子學下轄國子、太學、四門學、廣文館、書學、算學和律學共七學。國子學是教文武三品以上官員及國公的子孫。太學:與國子學(監)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太學是教文武五品以上官員及郡縣公的子孫。四門:即四門學。性質與國子學、太學同,教育對象是七品以上官員及普通人家的優秀子弟。廣文:“廣文館”的簡稱。官署名,領國子學中修進士業者。

10 書、算:即指書學和算學。書學是唐代培養書法人才的學校。算學是培養天文、數學人才的學校。

11 眾藝:各種技藝,引申作各學科。

12 屯營飛騎:守衛宮廷的駐軍。唐貞觀十二年,在京師長安宮廷的玄武門置左右屯,以諸衛將軍統領,其兵稱飛騎。

13 經業:學習經書。

14 貢舉:古代官員向皇帝、朝廷舉薦人員,泛稱貢舉。

15 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官員。司業:學官名。隋以后國子監置司業,為監內的副長官,協助祭酒,掌儒學訓導之政。博士:古代學官名,管教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16 吐蕃:公元七至九世紀時我國古代藏族所建政權,與唐經濟文化聯系至為密切。高昌:故城坐落在今新疆**爾自治區吐魯番東面四十多公里的三堡鄉。**〇年,唐朝統一高昌,在此設立西州。高麗: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在今朝鮮半島。新羅:朝鮮半島東南部土著民族建立的本土政權。

17 鼓篋:謂擊鼓開篋,古時入學的一種儀式。這里借指來求學的人。講筵:講經、講學的處所。這里借指講學的人。

譯文

貞觀二年,太宗下詔停止廟祀周公為先圣,開始在國子學內建立奉祀孔子的廟堂,取法舊有的制度,尊孔子為先圣,顏淵為先師,廟堂兩邊陳列的籩豆、干戚等禮器和樂舞用具從此齊備了。這一年又廣泛招攬天下的儒士,賞賜他們布帛,供給他們驛站車馬,讓他們到京城來,不按尋常的次序授予他們高低不等的官職,因此在朝廷做官的儒士有很多。太學生如能讀通《禮記》、《左傳》大經中的一種,都能任職為吏。在國子學內增建了四百多間房舍,國子、太學、四門、廣文四學也都增加了學生的名額,書學、算學也分別設置了博士、招收學生,使各種科目都設置完備。自玄武門屯營飛騎的士兵亦發遣博士,以經業教授將士,若有學成而能通經的,則由所部舉薦給朝廷授職。太宗又幾次親自前往國學,命祭酒、司業以及博士等學官進行講論,講完后每人賞賜五匹帛。四面八方帶著書趕來求學的儒生數以千計。不久以后吐蕃和高昌、高麗、新羅等四夷的酋長們也派他們的子弟前來申請入學。于是在國子學內,前來講學和求學的人幾乎達到萬人,儒學這么興旺,是自古以來未曾有過的。

太宗嘗謂中書令岑文本曰:『夫人雖稟定性1,必須博學以成其道,亦猶蜃性含水2,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懷火,待燧動而焰發3;人性含靈,待學成而為美。是以蘇秦刺股4,董生垂帷5。不勤道藝,則其名不立。』文本對曰:『夫人性相近,情則遷移,必須以學飭情6,以成其性。《禮》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7。」所以古人勤于學問,謂之懿德8。』

1 稟:承受,指自然的體性或氣質。

2 蜃(shèn):即大蛤蜊。棲息于潮濕地帶及淺海泥沙灘的表層,可供食用。相傳大蛤蜊的本性含水,等到有月光的時候才噴出來,借用光的折射原理形成美麗的圖案。

3 燧(suì):古代取火的器具。

4 蘇秦刺股:蘇秦,字季子。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師事鬼谷子。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七雄并立,蘇秦憑借自己的學識和口才游說當時最強大的秦國,希望得到重用,但是未能如愿。后得《太公陰符經》,潛心研讀。讀書欲睡,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腳跟,經過了一番努力,終于學有所成,成功游說諸侯,合齊、楚、燕、趙、魏、韓六國抗秦,佩六國相印。

5 董生垂帷:董生,名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人,漢景帝時為博士。相傳他在講學時,為專心教書,放下帷幕,**均不得見其面。武帝即位,上對策三篇,任用為江都王相。生平講學著書,他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

6 飭情:即要懂得控制情感。飭,告誡、制約。

7 “玉不琢不成器”二句:語出《禮記·學記》。琢,雕琢,加工玉器。

8 懿德:美德。懿,美好,多指品德。

譯文

太宗曾對中書令岑文本說:“人雖然各自有確定的秉性,但必須博學才能有所成就,就像大蛤蜊本性含水,但要等月光照射時才會把水吐出來而形成美麗的圖案;又像木材本身包含易燃的因素,但要靠鉆動燧石才能燃出火來;人的本性中包含著聰明靈巧,但要通過學習才能顯出他的美質。所以當年有蘇秦刺股和董生垂帷這樣刻苦學習的故事。說明不勤奮學習道德和技能,就不會樹立起他們的名聲。”岑文本回答說:“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人的情趣則可以隨時變化,必須依靠學習來駕馭情感,成就人的本性。《禮記》上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就不懂得道理。’所以古人都注重勤奮學習,把它看作是一種美德。”

賞析與點評

“人雖稟定性,必須博學以成其道。”——人的本性,先天稟賦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仍須依靠后天的學習方可臻于正道的。《禮記》有云:“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求知識,能使人明是非,懂禮儀,掌握道理,認識外部世界,從而尋找自己的道路。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