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孝友第十五》貞觀政要譯注 吳兢作品集

本篇導讀

忠、孝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在古代,即指忠于國君,孝于父母,是古人看重的兩條最高道德標準。“孝子之門,忠義存焉”,這是儒家的觀點,也是歷代推崇孝道的原因。本篇列舉了若干行孝、友悌的故事,以及唐太宗對他們的贊揚和賞賜,反映出太宗對儒家倫理道德始終持贊許和提倡的態度,其目的就是要臣下對封建君主必須忠心不二,以維護其對人民的統治。這同時是“貞觀之治”中尊崇儒學、重視教化的具體體現。

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1,恭謹過人。其母病,請醫人至門,必迎拜垂泣。及居喪,尤甚柴毀2。太宗命散騎常侍劉洎就加寬譬3,遺寢床、粥食、鹽醋。

1 色養:謂承順父母顏色。后因稱人子和顏悅色奉養父母或承順父母顏色為“色養”。

2 柴毀:謂居喪悲傷過度,損害了健康,骨瘦如柴。

3 寬譬:寬慰勸解。

譯文

司空房玄齡侍奉繼母,能夠承順父母和顏悅色,恭謹的態度超過常人。他繼母生病,請來的醫生到了門前,一定流淚迎拜。到了辦喪事的時候,房玄齡十分悲傷,以致骨瘦如柴。太宗派散騎常侍劉洎前去寬慰勸解,并贈給他寢床、粥食和鹽醋。

虞世南,初仕隋,歷起居舍人。宇文化及弒逆之際,其兄世基時為內史侍郎1。將被誅。世南抱持號泣,請以身代死。化及竟不納。世南自此哀毀骨立者數載2,時人稱重焉。

1 內史侍郎:隋朝內史省下設侍郎、舍人,都是要職,協同掌管全國政令構思和草擬。

2 哀毀骨立:居喪哀傷過度,損害健康,瘦得像皮包骨。

譯文

虞世南,起初在隋朝任職,歷任起居舍人。宇文化及弒君叛逆的時候,他的兄長虞世基當時任內史侍郎的職位,將被誅殺。虞世南抱著兄長大聲哭泣,請求以自身代替兄長受刑。宇文化及竟然不同意。虞世南從此哀傷度日,骨瘦如柴好幾年,當時的人都稱贊推許他。

韓王元嘉1,貞觀初為潞州刺史。時年十五,聞太妃有疾2,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師發喪,哀毀過度。太宗嗟其至性3,屢慰勉之。元嘉闔門修整4,有類寒素士大夫5。與弟魯哀王靈夔甚相友愛6,兄弟集見,如布衣之禮。其修身潔己,當代諸王莫能及者。

1 韓王元嘉:唐高祖第十一子,李元嘉。少好學,藏書達萬卷,并用古文校定同異,得到當時人的稱贊。

2 太妃:指韓王之母。隋大將軍宇文述的女兒,為唐高祖昭儀,很受寵愛。

3 至性:即天性。謂其誠摯。

4 修整:指修身持家而有教養。

5 寒素士大夫:謂家境貧寒的讀書人。

6 魯哀王靈夔(kuí):唐高祖第十九子,李靈夔。是韓王元嘉的同母弟。好學,工草書,善音律。

譯文

韓王元嘉,貞觀初年任潞州刺史,當時十五歲。聽說太妃生病,就哭泣不吃飯。等到來京師送喪,哀傷毀瘠超過禮節要求。太宗贊嘆他天性誠摯,屢次安慰勉勵他。元嘉全家修身持家有教養,跟貧寒家境的讀書人家相類似。他和同母弟魯哀王靈夔互相非常友愛,兄弟聚會,按照普通百姓的禮節。他修養自身保持純潔,當時各位王公貴族沒有誰及得上他們。

貞觀中,有突厥史行昌直玄武門1,食而舍肉,人問其故,曰:『歸以奉母。』太宗聞而嘆曰:『仁孝之性,豈隔華夷?』賜尚乘馬一匹2,詔令給其母肉料。

1 史行昌:人名。姓史名行昌。突厥族人本姓“阿史那”,進入中原后改漢姓“史”。

2 尚乘:即指尚乘局,官署名。管理皇家馬匹的官署。隋煬帝置,為殿內省六尚局之一。唐因其制。

譯文

貞觀年間,有個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門值班,吃飯時挑出菜里的肉不吃,有人問他是什么緣故,他回答說:“拿回家侍奉母親。”太宗聽了以后感嘆地說:“仁孝的品性,哪里會有華夏與四夷的區別呢?”于是賜他尚乘局的馬一匹,并詔令給他母親供應肉食。

賞析與點評

“仁孝之性,豈隔華夷?”——太宗強調仁孝是人的共同品性,不會有華夏與蠻夷的區別。循此可以證明太宗信服華夷一家,心中并無“貴中華而賤夷戎”的漢文化本位主義。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