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六章 和社會制度太平天國的軍事、政治》曾國藩傳 黑爾作品集

第一節 太平軍

太平軍的勇氣和銳氣讓廣西巡撫周天爵很是佩服。1851年,他寫信給湖北巡撫,提到了洪秀全及其手下有多么驍勇:

洪秀全者,蠻夷流寇也。悉兵法,始匿兵力,后出中軍,再強軍,終遣精銳,一敗而二勝,系孫臏三駟之法。日前偶得逆賊一軍目冊,乃知其軍制,系襲周之司馬制,師有師帥,旅有旅帥。一軍凡一萬三千二百七十人,較古制多百人。

洪逆之兵共九軍,襲《禹貢》九等說。此書專述第一軍,系洪大元帥親率;九軍同制。書已呈內閣。今叛軍日眾而官軍漸怯,洪逆之兵法紀嚴正,非烏合之眾可比;然官軍無章可依,知退而不知進,屢教而不改也。

司馬制是武王滅商建周后設立的,以12500人為一軍,天子有6軍,各諸侯國根據大小不同,分別有3軍,2軍或者1軍。5師為1軍,2500人為1師,分成5個營,每營500人,5卒為1營,4隊為1卒,伍是最基本的單位,5人為1伍。

1853年的文獻中,關于太平軍有如下記載:

伍長管4卒,兩司馬管5伍長,25人。旗長闊俱2尺5寸。

卒長管4兩司馬,104人。旗長闊俱3尺。

旅帥管5卒長,525人。旗長闊俱3尺5寸。

師帥管5旅帥,2625人。旗長闊俱4尺。

軍帥管5師帥,13125人。旗長闊俱4尺5寸。

軍帥以上還有監軍、總制、將軍,每一級軍官的旗長闊都比下一級軍官多半寸;他們再往上是指揮、檢點和丞相。據稱太平天國陸軍共95軍,水師9軍,工兵、地雷兵等2軍,各種工匠6軍。官兵、文書和雜役共3085021人。

上文所列軍官都是平民,他們之上還有貴族和諸王,有些在軍中有職務,有些則只處理政務。東王、西王旗有9尺5寸,3等王以上旗幟都是方的,從4等王、貴族到總制級別的軍官,旗幟就是三角形鑲邊的了。每低一個級別,旗幟就小5寸。官印也是分等級的,東王是6寸長3寸寬的大印,軍帥用的則是2寸長1寸寬的印章。

太平軍共有分5師,分別為前營、后營、左營、右營和中營;每個師有5個旅,分別為前旅、后旅、左旅、右旅和中旅;每個卒從1到5編號;4隊分別為東隊、西隊、南隊、北隊;5個伍分別由“剛強”“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伍長帶領,每個伍各轄沖鋒、破敵、制勝、奏捷四伍卒。每個人的稱謂都寫在一塊4寸見方的布上,戴在胸前。軍中第一個人的稱謂應該是“前營前一東剛強沖鋒伍卒”,以此類推,最后一人則應稱為“中營中五南威奏捷伍卒”。

周天爵信中提到的這一軍最初是在廣西平南縣組建的,軍旗為黃色。軍中各師來自不同地區,第1師出自廣東桂城,余下的2、3、4、5師分別來自廣西平南、桂平、蒼梧和武宣。出廣西后,他們又在別處招募過幾個旅的兵力,其中一個旅就是在太平軍抵達湖南道州后才增補的。太平天國文獻對其余的8個軍都并無記載,但可以肯定,這些軍隊都是在1852年以后才組建的,而且,書里提到的這一軍既然在湖南增補了兵力,說明那個時候就連這支軍隊也并不完整。根據最近的文獻記載,太平軍攻陷永安時共有37000兵力,其中有效兵力不過5000多人。后來太平軍勢頭大好,不少人前來投軍,于是當初第1軍的兵士就變成了后來各軍的將領,或是改當了文職官員。但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自身能力不夠,又是驟然升遷,根本無法勝任新的官職,這也是太平軍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太平軍軍紀森嚴,若真能一以貫之,倒有可能發展為一支堪比克倫威爾鐵軍的部隊。除了日常需要做到令行禁止、有條不紊,太平軍將士還必須學習十誡,早晚禮拜,不得接觸煙酒,并且要遠離女營;行軍時,所有裝備、糧食、炊具和油鹽等都需要官兵自行攜帶,身強體健的官兵,只有在一定級別以上才能騎馬,并不得強令軍中下級或軍隊以外的其他人為自己服務;任何人不得入鄉造取食、毀壞民房、擄掠財物;禁止劫掠店鋪或官署;不得在途中鋪戶堆火困睡。

到攻下江寧的時候,太平軍應該至少按第1軍的軍制組建了5個主力部隊了,但是其他幾個軍的官兵不可能像第1軍那樣訓練有素,軍隊供餉也出現了短缺。

太平軍并無統一軍服,頭巾也各不相同,其組隊、運作和行軍方式都與美國大不相同;但太平軍令行禁止,可見軍紀森嚴。軍中槍炮雖多,但少有火繩、毛瑟,武器多為刀劍矛戟,另有少數弓箭。

所有女性被集中到別處居住,通過做工領取工錢,且有專人監管;她們被告知,這只是臨時的措施,以防軍中產生混亂;如有男性進入女營,立刻處死,即便是父親和丈夫也不行。[1]

后來組建的軍隊沿用了同樣的軍制。至于宗教信仰,他們始終堅持,也許早期的太平軍官兵確實受到過這種信仰的鼓舞。軍紀也一樣嚴格,擢升提拔都要靠軍功。軍中一時人才濟濟。但是火器自始至終都供應不足,不過朝廷方面也存在同樣的難題。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末期,軍中兵士便可大致分為3類,一類是服役6年以上的,一類服役3年,第三類是剛入伍的新兵,人數遠在前兩者之上。而每一類兵士又可分3等,按其作戰驍勇程度,最勇者會被挑選為**或騎兵,抬**和戟兵次之,長矛步兵最弱。**配火繩槍、雙管槍、毛瑟槍或小型**,騎兵裝備相同。抬槍需4人搬運,射擊時需用三腳架支撐。長矛即頂端裝有尖物的長竹竿,長8尺到18尺不等。軍中來自北方的士兵配弓箭,實戰經驗證明,這種武器比火繩槍更有用。

△太平軍的服飾并無定制,一般是裹頭、扎巾、短衣、花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蓄發系長穗,飄飄下垂。遇有行軍打仗之時,則穿號衣。老年士兵可以不穿號衣,雖無官職,也允許穿著短襖。另有“腰牌”制度,凡天國兵士,都在腰帶上佩掛一塊長方形木牌,上寫部隊番號及官長姓名,并蓋有火印,以此作為出入軍營的憑證。

戰場上,長矛步兵是打頭陣的,戟兵第二,**和騎兵在隊列最后。

太平天國的文獻對女兵和女營都有記載。到了戰爭后期,女兵幾乎已經沒有了,不過婦女心甘情愿跟隨丈夫行軍的例子倒是有。呤唎在書中說,“早些年這些婦女希望能夠上戰場廝殺,她們并不比現役軍官遜色,但后來卻被隔離到了單獨的營地里,只有參加宗教儀式的時候才與男性在一起。”太平軍早期的文獻記載也證明了這一點。《定營歸要》第5條中寫道:“要別男營女營,不得授受相親。”《行營歸要》第5條中也有類似關于“軍兵男婦”的規定。1852年4月5日,攻占永安前夕,太平軍發布了一份文告,文告命令男女官兵都應提起刀劍,勇斗小鬼。

從這些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太平軍中是有女性上過戰場的。有文獻稱,運動初期,有“二女匪首九兒及姊三”加入了太平軍,她們手下共4000官兵,駐扎地點與太平軍其他部隊不在一處。攻克江寧之后,女性在戰場上的使命顯然就結束了,她們被集中到了專門的營地,與自己的男性家人分隔開來。這時男女有了明確的分工——男性還是主要負責打仗,女性則開始做一些更加適合她們的事情,比如縫制衣物、軍旗,裝配彈藥,或趕制其他戰場上必需的物品。女營中是否有天京的官員或士兵的家眷,我們并不清楚,但到了后期,營中似乎只有丈夫不在身邊的女性,或是尚未出嫁卻又無家可歸的女子。

太平天國一反中國自古慣例,讓女性參軍,其原因尚不明了;民國初年女性為國家大業奮斗,最近俄國婦女又參加了世界大戰,她們秉承的也許都是同一種精神。女性首領前來投奔太平軍,也許就是基于同樣的觀念。但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她們便不能再上戰場了,這與最初接受她們參軍時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這又恰好強化了另一個觀點:朱九濤最終的目標就是整個國家,他早就預見到,他的勝利不能只依靠戰爭,因此,在他的引導下,婦孺也加入了成年男子的行列,成了助他實現最終目的的一股力量。

第二節 政治和社會機構

太平軍最關心的便是完成軍隊組建,攻打全國。自從1848年大戰“妖魔”開始,一直到1853年攻下江寧,太平天國一直都沒有自己的都城,其文官**一直都只是一個雛形。

按洪大全供詞中的說法,1850年12月,太平天國至少已經有了兩個部,即吏部和戶部,分別由兩王各自掌管;另外還有一名監軍。1851年,各項制度相繼建立,太平天國的衙門也開始粗具規模,其官制趨于穩固,其他制度也更加完善。自此,太平天國已不僅僅是一個起義隊伍,它已經具備了軍隊和國家應該擁有的核心機構。

建制過程中,第一步就是確立太平王,即天王的最高領袖地位。4月19日,楊秀清稱被上帝附體,正式授意洪秀全為元帥及太平天國主上。關于這件事,文獻記載如下:“天父諭眾小曰:‘眾小認得天父天兄真么?’眾小對曰:‘認得真天父天兄。’天父又曰:‘眾小爾認得爾主上真么?’眾小對曰:‘認得真我主上。’天父曰:‘我差爾主下凡作天王,他出一言是天命,爾等要遵。爾等要真心扶主顧王,不得大膽放肆,不得怠慢也。若不顧主顧王,一個都難也。’”

在此之前,元帥是楊秀清,但那以后,直到長沙之戰結束,發號施令的人就變成了洪秀全。他是這場運動的首領,與天德王平起平坐,天德王本人則躲在暗處。不過長沙之戰后,情形又發生了變化,所有重要告示改由楊秀清發布,或由他與西王蕭朝貴一起發布,但實際上那時西王已經陣亡了。

到了1851年11月,太平天國的體制趨于穩固,在兩位共同的領袖之外,還封了5王,東王楊秀清為太平軍統帥,分管東部;西王蕭朝貴為副帥,分管西部;南王馮云山為前衛將軍,分管南部;北王韋昌輝為后衛將軍,分管北部;翼王石達開則負責輔佐天朝。

這基本就是一個純軍事組織,它的創立者還懷抱著一種國家社會主義式的理想。所有財產都是公有的;如有私藏金銀者,一經發現,必會重罰。這種體制在天京存續了很久,所以直到最后,天京的軍事功能依然要強于民事。所有官兵和因公在外者的家屬的開支都由公庫撥付。每到安息日,官員必須填好領貨單據交給公庫,再由公庫的管理人員將物品分發到個人。兩司馬每周可領取100錢,普通士兵50錢。一個25人的小組分發200斤大米,7斤油,7斤鹽。購買其他食物也有津貼,但這得看領袖的意愿。此外還有專門的禮拜津貼。

此后太平天國**的發展并無明確的蹤跡可循。到了**基本建立的時候,官員的名單就有一長串,至少書面表現如此,文官的級別劃分與武官類似。不難想象,這份名單上的大部分官員都效力于天京的衙門,或是諸王各自掌管的機構,不過理論上也有一些官員供職于天京之外,太平軍控制這些地區后,是想加以治理的。總體而言,這些衙門都起不了多大作用,因為太平天國從來都沒有明確劃定過自己的疆域,除了通過武力控制的幾座城池外,他們從未長期治理過任何地方。

在1856年東王被殺之前,都城天京一直處于他的掌管之下。太平天國的六部是后來仿照北京的衙門建立起來的,另有獨立的部門負責邦交。這倒不是什么難事,因為六部制并非滿人創建,而是前朝就已存在。起初五王凌駕于六部之上,但后來這幾位王的作用逐漸向樞密院的方向演變,主持軍務成了他們的主要職責,六部則交由丞相打理,丞相的地位在諸王之下。

分封那么多王究竟是為何,我們無從知曉,或許為了是仿效周朝,將天子領地周邊的土地分封給封建諸侯,也或許是出于別的目的。如果天王的觀念中確實存在早期的儒家所主張的分封制,那么我們可以判斷他的目的就是分散權力。對于這樣的體制,天德王并不認同,因為這種體制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國家的統一。就算天王真有這樣的意圖,那么說實話,他的意愿從未實現過,因為直到最后,太平天國的**基本還是只有軍事功能。

五王之中,最有實力的兩個在前往江寧的征途中就陣亡了。這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因為只有他們兩人才有能力對抗楊秀清。這兩位王死后,權柄落入楊秀清一人之手,他很快就變得狂妄自大,不近人情,還與北王和翼王結下了不解之仇。他借上帝之名斥責洪秀全,并逼迫洪承認他為圣靈,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他企圖篡權奪位的行為還遠不止這些,懶于作為的天王終于被激怒了,1856年,他在翼王和北王的協助下除掉了楊秀清。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王總想居天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而變得日益殘暴,還殺害了翼王的家人。最后江寧城里不堪其壓迫的人終于聯手把他殺了;但此后翼王石達開率部出走,經江西、湖南、廣西,抵達云南和四川,最終在那里被朝廷抓獲。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時代獅心王(譯者注:即英王理查一世)式的人物。

△石達開(1831—1863),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客家人,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1851年12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1857年,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為“圣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本人謙辭不受)。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受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三十二歲英勇就義于成都。一生轟轟烈烈,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跡為后世所傳頌,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到了1858年,最初被封王的5人死的死,走的走,于是洪秀全便把自己的兩個兄長封了王,并且越來越依賴于他們。

自行降詔言殺東、北王之后,永不封王。今封王者,因其弟洪仁九年(1859年)之間而來,見其弟至,格外歡喜,一時好樂,重愛其弟,到京未滿半月,封為軍師,號為干王,降詔天下,要人悉歸其制。封過后,未見一謀。天王再而復思,又見各舊功臣久扶其國,心不忿意。天王見勢不同,自翼王他向,保國者陳玉成與我而為首,那時英王名顯,我名未成,日日勤勞,幫為運算,凡事不離。天王見封其弟兩月之久,一事無謀,已知愧過,難對功臣,后而先封陳玉成為英王。封陳玉成之后,見我日有戰功,勤勞其事,對我不能……封我為忠王。[2]

先例一打破,便一發不可收拾,有功之臣中怨言四起,天王只得繼續封賞,而實際上受封者當中有不少人加入太平天國時間并不長,于是一批老臣自然會要求同樣的封賞。在賄賂之風影響下,買官的人越來越多。“無功偷閑之人,各又封王,外帶兵之將,日夜勤勞之人,觀之不忿,力少從戎,人心不服,戰守各不爭雄,有才能而主不用,庸愚而作國之棟梁。”于是天王又只得將諸王分成三六九等,但這樣一來,真正有才能的人又被疏遠了,局面更加混亂。據說到了太平天國末期,各個等級的王已經封了2700名,實際上這些人就是一批徒有虛名的官員,真正有些本事的人不過三四個。這些人還組成了一個類似于議會的機構,軍隊征討、防御等國家大事,必須經他們批準。

王爵之下還有其他爵位,其中為世人所知的官爵名稱只有13項。封王停止之后,洪秀全在侯爵之下又設立了5爵,其等級實際與侯爵相當,名稱都十分古怪,稱為“天豫”“天燕”“天福”“天安”“天義”。受封這幾等爵位的只有14人,因為當時王號已經泛濫,多封低級別的爵位也沒什么意義。實際上這些頭銜也確實不受待見,在清廷眼中也顯得荒誕之極。

太平天國從未明確劃定疆域,因此六部根本無法實現和平治理。但是太平軍所控制的地區必須有官員管理,于是相對有些能力的“老弟兄”就受到了提拔,被派往這些地區。為了方便治理,太平軍在天京以外的領地被劃分為若干區域,每個區域12500戶人家,再往下的劃分方式與軍隊體系類似,最小的單位為5戶,而最主要的單位為兩,由25戶人家組成,受兩司馬管轄。兩司馬上級官員的稱謂與軍官完全相同。一省之內最高的行政單位為郡,很明顯,郡對應的是清**治下的府;郡以下是州和縣,州縣再往下就是12500戶組成的行政單位了,這樣的單位可組成一軍,在每個州縣都有兩到三個;每戶人家都要有1人在軍中效力。兩司馬要負責自己轄區內的稅收、財政、禮拜和教育事務,還需要監督孩童以及新攻下的區域的成年人學習十誡。每個兩都有自己的陶匠、鐵匠、木匠、泥瓦匠,可以自給自足。

與軍制類似,太平天國也仿效了周朝的行政體系。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天王認為自己是土地的所有者,并按其子民的需求將土地分給他們,而民眾則必須在司馬的管理之下繳納賦稅、供應糧食和其他物資,每個兩負擔25名兵士的開支。

雖然這一制度從沒有完整地推行過,政治體制也從未取代過軍事體制,但負責軍隊供給的部門卻是成立并有效運作起來了。這些部門官員眾多,分工細致,每位官員專門負責一類物品的供應,如糧、鹽、油、炮、火藥、炮彈、硝石、鐵和軍旗。分管物資供應的官員也是來自哪一行的都有,比如工匠、醫師、藥師、商賈和伙夫。從這樣的官制可以看出,不少文獻中稱太平天國都城和主要城市的**是社會主義軍事型**,也是確有其事。

洪秀全本來應該是想根據產出將土地劃分等級,再根據農戶的需要將土地分給他們,并以這種制度為太平天國的綱領,但這一制度究竟有沒有實現是值得懷疑的。連年征戰,軍隊補給必須得到保障,農民一旦不愿配合,后果不堪設想。在太平軍控制的區域,農村地區人口也需要繳納賦稅,但相比清朝治下的地區,他們的負擔要輕得多,另一方面,他們的作物能以公平的價格售出,而不是被強行收走的。除了推行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破壞廟宇,損毀造像,禁止飲酒和吸食**,太平軍盡了一切努力來發展農業和貿易。根據當年的統計,1858年到1862年間,太平天國治下的茶葉出口量有所攀升,絲綢出口維持原狀。國內不征收過境稅,貿易發展空前自由。

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太平天國衙門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播宗教。上自天王本人,下至兩司馬,所有文武官員都必須時時記得向民眾宣揚新的信仰,并督促他們學習十誡,參加禱告。關于太平天國的安息日活動,前文已有記述,儀式通常由官員或加入太平軍較早的成員主持,他們自己和清廷的文獻都表明,這些儀式都是定期舉行的。

女性地位的問題我們之前也說到過,她們曾經入過行伍,但攻取江寧后又被隔離開來。所有女性,無論出身如何,都會被強制結婚。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寡婦守節是一種美德,但太平天國卻提倡她們改嫁。由于他們的宗教源自《圣經》,而其律法當中對違背道德的行為懲治相當嚴厲,所以理論上講,他們推崇的應該是一夫一妻制,但事實并非如此。洪大全曾供述說,天王妻妾成群,而幼天王也在自己的供詞中證實了這一點。清軍克復江寧后,幼天王供述說:“我現年16歲,老天王是我的父親。我有88個母后,我是第2個賴氏所生。9歲時就給我4個妻子……”將女性單獨隔離的做法顯然并不是用來反對一夫多妻制的,至少權貴們不受限制。不過太平天國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較之清朝,女性所受的壓迫沒有那么沉重,比如纏足的習俗就被廢除了。

天京的衙門成立后,最先推行的舉措之一便是確定了科考制度。太平天國的科考仿效古制,其目的也是甄選文武官員。制度確立后確實進行過幾次科考,但不考四書五經和清代所有書籍中的內容,而改考《圣經》和太平天國的書。第一次科考,文論題目就是《天父七日造成山海頌》,詩賦題目為《天王、東王操心勞力,安養世人,功德巍巍論》。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