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盤點青海經濟運行情況,令人欣喜的一點就是實體經濟越來越多指標在“轉正”、增長,這其中,金融行業功不可沒,他們在支持實體經濟上有“量”更有“質”。
“量”:穩存量,保增量
深冬時節,記者走進青海省三江集團商品儲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里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一塊塊新鮮的牛羊肉,經過剔骨分割、無菌真空、產品包裝,變成精致的商品走進千家萬戶。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時期,正是有了中國銀行青海省分行的5000萬元優惠貸款,才讓企業得以順利恢復產能。
“資金問題解決了,我們抓緊搶進度,一定要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加大信貸規模、優化信貸審批流程、有效減費讓利、“復工貸”、“中銀E貸”……一項項“硬核”金融措施,勾勒出中國銀行青海省分行全力保障企業復工復產、達產達效,有效助推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暖心圖景。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青海和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停業,導致各類損失近百萬元,加之房租、水電費、員工工資如期而至,原本紅火的事業進入了“寒冬”。青海銀行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適時發放500萬元“復工貸”。負責人莫先生信心十足地說:“我不僅會如期歸還貸款,還會加油干,把公司做得越來越好。”
這家企業正是得益于青海銀行在堅持操作合規防風險的前提下,簡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放款效率。據了解,2020年青海銀行為各行各業復工復產提供融資支持達200多億元。
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遭遇了營業收入下滑、現金流緊張等問題。如何更好地幫助企業生存發展、穩住經濟基本面?我省金融部門通過政策調節、強化保障、優化服務、多部門聯動,持續增強金融“輸血供氧”,以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結果,成為關鍵抓手之一。
據了解,在全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省相關金融機構迅速成立金融服務保障組,制定專項方案,統籌推進金融服務保障復工復產各項工作,形成了金融支持經濟穩定的全省“一盤棋”。省內22家銀行機構制定出臺126項措施,梳理復工復產產品112類,支持市場主體活力復蘇。其中,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實體經濟融資余額290億元,同比增長76.6%。2020年召開銀企對接會和融資協調會40余場(次),涉及融資需求超100億元。
“質”:多元融資,優化供給結構
金融有一池活水,發展就有一片天地。
在經濟運行經受諸多不利因素沖擊的情況下,金融業自身創新發展同樣受到挑戰。
2020年,我省金融部門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著力加強多元化資金要素保障,引導推動供給結構優化,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穩定運行,助推企業降杠桿、減負債、提效益。
去年1—11月累計貸款投放3712.6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057.5億元,同比增長39.83%。期間,助推企業“降本增效”成效顯著,全省銀行業累計為企業辦理無還本續貸、降息讓利貸款和減費讓利貸款金額約1790.2億元,使用央行低成本資金達305億元,為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約18.5億元。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4%,同比下降0.51個百分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5.1%,同比下降1.11個百分點;辦理貼現207.2億元,利率同比下降0.63個百分點。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為2.9萬戶中小微企業提供優惠利率擔保148.43億元。
多元化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66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40.56億元,平均貸款利率13.03%,較上一年同期下降4個百分點;66家融資擔保公司新增擔保總額79.16億元,在保責任余額248.25億元;青海股權交易中心成功開設科創板,掛牌展示企業383家,累計撮合融資29.43億元。推動設立省中小微企業續貸資金池,支持融資2.17億元;57只政府投資基金累計向261個重點企業(項目)投放393.33億元。
站在歲末年初的節點回望,2020年,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會同全省金融系統緊緊圍繞“六穩”大局和“六保”要求,積極踐行金融使命擔當,奮力推進“戰疫情、穩增長、防風險、促發展”各項工作,使全省金融業在復雜局面下守住了平穩健康發展的基本面,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保障。
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6163.61億元,較年初增加304.90億元,同比增長1.10%;全省保險業金融機構實現原保費收入97.36億元,同比增長5.68%;期貨交易額7948.31億元,同比增長74.55%;1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1177.39億元,同比增長27%……(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