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文
-
《卷三百五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宋史 脫脫作品集
賈易 董敦逸 上官均 來之邵 葉濤 楊畏 崔臺符 楊汲 呂嘉問李南公 董必 虞策郭知章 賈易,字明叔,無為人。七歲而孤。母彭,以紡績自給,日與易十錢,使從學。易不忍使一錢…
-
《商君書》作者:商鞅
亦稱《商子》或《商君》。中國古代政治學著作。商鞅及其后學著作和言論的匯編。編定于戰國后期。《漢書·藝文志》著錄29篇,現存24篇。《商君書》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欽本(即天一閣本)、…
-
《卷十一》全漢文 嚴可均作品集
◎ 元王皇后(二) ◇ 置宗師詔(元始五年正月) 蓋聞帝王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堯睦九族,舜敘之。朕以皇帝幼年,且統國政,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孫及兄弟吳頃、…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五》國朝獻征錄 焦竑作品集
山東一(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布政使 山東左布政使萬公觀墓志銘(王直) 山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夏公寅傳(顧清) 山東右布政使陳公振墓志銘(張邦奇) …
-
《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作者:曇噩
簡稱《布袋和尚傳》。佛教傳記。元曇噩撰。一卷。是五代僧契此的傳記。契此,浙江奉化人,居杭州岳林寺,號“長汀子”、“布袋和尚”。傳記中敘述了關于布袋和尚的種種神話傳說和后世奉其為大肚…
-
《佛說解節經》解節經 佚名作品集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與大比丘眾九萬九千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舍諸重擔…
-
《卷五》全梁文 嚴可均作品集
◎ 武帝(五) ◇ 答皇太子請御講敕 省啟,欲須吾講,具汝等意。書云,一日二日,惟日萬機。今復過之,年耆根熟,氣力衰耗,荷此黼,有逾重負,日中或得一食,或不得食,周旦…
-
《南中幽芳錄》作者:佚名
《南中幽芳錄》成書于明永樂十年春(公元1412年春),記敘了當時的38品名蘭,如:碧玉蓮、大雪素、金鑲玉、小雪素、金絲蓮、黃建素、大貢品等。書中對這38品蘭蕙的產地及分布;生態習性…
-
《勝族品第三》方廣大莊嚴經 佚名作品集
佛告諸比丘,爾時菩薩聞如是偈即從座起。出於自宮詣法集堂坐師子座。復有無量無邊同乘同行大菩薩眾。皆昇法堂坐師子座。各有六十八拘胝眷屬前後圍繞。菩薩將欲降生。十二年前有凈居天。下閻浮地…
-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漢書 班固作品集
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B341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翻以家…
-
《李謩》唐代傳奇 佚名作品集
暮,開元中吹笛為第一部,近代無比。有故,自教坊請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觀其妙。時州客舉進士者十人,皆有資業,乃醵二千文同會鏡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風韻,尤敬人神。以費多人少…
-
《卷八十二》文苑英華 李昉作品集
欽定四庫全書 文苑英華卷八十二 宋 李昉等 編雜伎二 裴將軍劔舞賦…
-
《卷第二十二》佛祖統紀 志磐作品集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二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未詳承嗣傳第八 ·東陽善慧大士(齋梁之間) ·景明道房禪師(稠師傳) ·北齊僧稠禪師…
-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增一阿含經 佚名作品集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別誦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放牛兒成就十一法。牛群終不長益。亦復不能將護其牛。云何…
-
《正信會會員格言》太虛大師全書 太虛作品集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謂深信佛教之正法以攝化若長若幼之群眾也。此為總句,本會會員皆應本此以行。而總務部、修持部部員,尤須身體力行之!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謂經營實業,…
-
《推篷寤語》作者:李豫亨
養生類著作。明李豫亨撰,清王壽芝節錄。一卷。豫亨字元薦,云間 (今江蘇松江) 人。幼習儒,喜博覽,涉詩文、兵法、養生等,終不得志。隆慶四年 (1570) 始捐舉業,以鴻臚謁選,乘舟…
-
《秦觀詞集》作者:秦觀
詞集,秦觀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歷來詞譽甚高,然而緣情婉轉,語多凄黯。張炎《詞源》評其詞:“體制淡雅…
-
《寒松操禪師語錄》作者:寒松智操
20卷,清智操說,德昊編,(依駒本印)《寒松操禪師語錄》當刻成于康熙中葉,智操去世后不久。智操生前曾梓行其師百愚凈斯的全集,附人《嘉興藏》。智操示寂后,其弟子德吳等編次其語錄、機緣…
-
《大洞玉經》作者:佚名
道家符咒書。二卷。撰者不詳。本書為《大洞經》現存三本之一,即太玄趙真人注本。該本亦倡存神,但尤重符咒。《古今圖書集成·道書部匯考二》:“若能行持經中符咒,精誠混煉,存神日新,返老還…
-
《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作者:佚名
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撰人不詳。書中提及「唐光化三年(900)」。當出于唐末五代,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內容分三部分。首先列舉三魂七魄圖。并述「煉陽魂而制陰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