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字資源的類型和來源
1.1 數字資源的類型
數字資源的類型包括:由未公開出版的著作、教材、學位論文、管理文件、科技報告、學報等“灰色文獻”形成的原生數字資源:由圖書館外購的館藏文獻所形成的館藏書目數據:由本地區或本院校學科專有文獻形成的特色數字資源:由專業特色資源加工的專題數字資源:由電子教案、網絡課件、電子教材、試題庫、教學參考資料等其他學科專業信息組成的數字資源;還有用通用性較強的圖書、報刊、圖片、聲像、縮微資料等加工后形成的數字資源。這些數字資源,按信息的表達方式分,有題錄、索引、文摘、全文以及圖畫、聲音、動畫、電影等形式,幾乎涵蓋包括馬列、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綜合性等所有的學科;按信息使用范圍分,包括通用信息,系統使用信息,專業信息,專題信息等方面,其載體形態包括網絡數據庫,電子圖書,電子報刊.WEB資源,文本文檔,圖形圖像,聲頻、視頻等,由此構成一個由信息內容、表達方式和信息載體組成的三維立體結構。數字資源是一個發展著的有機體,數字資源的類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是動態發展的。數字資源類型體系應及時吸納、涵蓋這些新興類型。另外,隨著數字資源內涵與外延的深化,拓展,數字資源的分類標準與分類方法也可能發生變化,數字資源類型體系亦應及時地予以調整.以保持數字資源類型與其定義的一致性。
1.2數字資源的來源
(1)自建的數據庫。自建數據庫,是根據信息需求建立的具有較強特色和針對性的各種專題數據庫。包括中外文館藏書目數據庫,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數據庫,教學參考書數據庫以及各類全文數據庫等。(2)引進的資源庫。根據本單位的實際需求,從國內外數據商購買的聯機數據庫或網絡數據庫,光盤數據庫,聲像數字資源產品等。國外聯機數據庫,類型包括題錄、文摘和全文數據庫。如OCLC、First、seard、EI、scl等;國內聯機數據庫如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國研報告,中經專網等;光盤數據庫.包括網絡光盤數據庫和單機光盤數據庫。如鄧小平理論研究、江澤民論著、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參考消息、中國大百科全書、四部叢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光盤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方正電子圖書、書生電子圖書、清華同方光盤、CNKI系列數據庫、萬方數據庫、重慶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等光盤數據。(3)因特網上下載或虛擬連接的信息資源。對利用率高的因特網上的信息資源,用代理服務器方式,通過虛擬連接.所建立的學術導航庫,根據用戶需求,有計劃地下載、重組的信息資源庫。
2數字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數字化信息存儲載體壽命有限,依賴于其物理存儲載體的壽命。機讀磁帶、唱片、硬盤驅動器的壽命為十年至幾十年.其中磁帶的壽命約為15—20年,即使是最耐用的CD-ROM.其壽命也不過30年。只有不斷重新復制,才能保持已存儲信息的穩定性。人們最愛用的信息存儲載體的實際壽命遠不及經過特殊防腐處理的紙張和縮微膠卷。計算機專家習慣于考慮的問題是怎樣使電腦的記憶更豐富,運算更快,很少想到長期保存的問題。
2.2版權問題。文字、圖像等作品在轉換成數字化作品后,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傳遞。因此,各類作品之間界限模糊、相互滲透,而且使得作品復制的容易程度和速度,復制品質量、處理和修改作品的能力,復制品向公眾傳播的速度都會大為改觀.給侵權行為打開方便之門。一方面有版權的作品以數字化形式存儲后,就難以甚至不可能對侵權行為加以控制,這樣版權保護就成了一句空話。另一方面,數字化作品通過網絡在國際間傳遞,使版權問題更加復雜。
2.3缺少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數字圖書館從概念的提出到實際的建設,時間很短,數字信息資源從技術開發、產品化到組織、使用和管理的一系列過程,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沒有一套可供遵循的標準和規范。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包括數字資源建設標準規范、數字圖書館應用服務標準規范、版權保護與權利描述標準規范、電子商務標準規范等。就數字資源建設和應用服務系統而言,涉及的標準規范包括:一是數字的加工、描述、組織、存儲、檢索和服務的標準規范:二是元數據統一結構框架和相應的元數據描述與加工處理、轉換、檢索的標準規范;三是網上資源搜集、篩選、編目、加工和使用方法的標準規范:四是統一的描述機制、統一的資源命名規則和惟一標識;五是開放的、可互操作的數字資源組織與管理標準規范;六是可互操作的數字對象調度機制等。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同時加上經濟利益的競爭和沖突,不同企業在研究開發機制上缺少開放性,無形中強化了相互間的技術壁壘:其所形成的獨立的數據庫、檢索系統和發布系統,與其他企業在平臺、協議、體系結構上各不相同,各個數據源沒有統一的數據接口,無法通用共享,從而加大了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成本,降低了資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