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邯鄲市圖書館,河北邯鄲056002)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辨析
摘要:公共圖書館作為傳統文化宣傳和推廣陣地,面對這場版本刪節之爭,圖書館在引導孩子們閱讀傳統文化經典時該做何選擇?為此筆者在文中詳細介紹了兒童學習傳統文化經典時應選擇的版本及指導兒童誦讀經典的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2)03-0074-02
1兒童應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的原著
1.1閱讀原著有利于孩子們誦讀中國許多傳統文化經典,尤其童蒙讀物,句子短小精干,富有韻律,節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兒童活潑歡快的天性,便于孩子們的記誦。如《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兒童啟蒙讀物,句子充滿音韻美,孩子們無論是誦讀還是吟唱都會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刪節后的經典版本,文章的整體節奏、音韻會遭到破壞,不如誦讀原著那么順暢富有情趣,對兒童的誦讀興趣和效果容易帶來不利影響。
1.2刪減經典容易誤導讀者一本好書,其中的字、句、段、節、章被作者巧妙結合成有機整體,每一個細微的改動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到書的整體結構甚至作者思想的表達。尤其像《論語》、《道德經》等傳統經典讀物,文字精練至極,對其中一些句子甚至一個字的刪減,都容易使人產生歧義,錯會作者的意圖。在這場經典版本刪節的爭議中,一些網民指出不少經典被斷章取義,造成對全社會的誤導。一名大連網友說:以德報怨,本意并不是讓你去做“受氣包”,原句是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后,才幡然醒悟。類似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經典刪節造成的影響對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對于孩子呢?為使孩子以后能夠正確了解作者真實意圖和思想,減少斷章取義之現象,我們還是應手下留情,還經典于真實面目,讓孩子從小誦讀原著。
1.3誦讀原著能夠學習并了解歷史傳統文化經典是對過去人們的思想、生活、社會制度等方面的真實記錄。如:“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終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這短短幾句話,再現了古人誠敬、孝養父母的態度和對君主忠心耿耿卻又謹小慎微的樣子。雖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主專制與我們現行的自由民主制度相悖,但這是當時歷史的真實記述,我們從中不僅能夠了解到古人孝養父母、侍奉君主的態度和要求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通過對比還可以體會到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我們從課本上了解到的歷史知識,是專家學者通過對古代典籍的查閱、整理、考證后重新編譯而成的,同樣的內容放到教科書中可以名正言順的讓學生們學習并稱之為歷史,而孩子們直接從原著中看到卻被一些教育者當做洪水猛獸一刪為快,這到底是經典出了問題還是教育者出了問題?假如我們現在把所有體現“孟母三遷”的句子從書中刪去,恐怕后人再也無法知曉孟母教子的故事了。所以筆者提倡孩子誦讀經典要讀原著,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加以適當的引導,對孩子有積極意義的內容讓孩子學習,對于當今社會不適用的內容讓孩子當做歷史來了解當做知識來學又未嘗不可,沒必要大動干戈把經典肢解得面目全非。
2掌握兒童誦讀傳統文化經典的原理和方法
2.1兒童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以誦讀為主首先,從生理角度講,人的理解力隨著年齡增長在逐漸增強,而14歲以后人的記憶力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漸呈減弱趨勢。0~13歲是人一生記憶力最強的時期,稱作記憶“黃金期”,而這一時期的理解力相對較弱,尤其是嬰幼兒時期。根據這一特點,兒童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一般提倡誦讀,不要求必須理解經典內容。南宋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讀書六法之‘熟讀精思’》中說:“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因此,孩子們通過一遍遍的反復聽讀、誦讀,自然達到背誦經典的效果。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理解力增強,閱歷日漸豐富,再去品味經典之內涵便會很容易了。因此在人類記憶力最強的兒童時期多誦讀我國傳統文化經典,不但能增強孩子們的文化底蘊,又能使傳統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李穎:公共圖書館兒童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辨析李穎:公共圖書館兒童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辨析2.2老師在指導孩子誦讀經典時要掌握好三個原則首先是快樂誦讀原則。即引領孩子誦讀經典時,要使孩子帶著輕松、自然、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當中,這樣能更好地發揮誦讀經典的效用。其次是整讀原則。即文章能整段讀不要分句讀,能整章讀不要分段讀,且讀時要按書內容的次序,切忌跳章跳節。據試驗,文章整讀要比分讀收效更好。再次是誦讀時間原則。即經典誦讀活動需要每天堅持,時間要相對固定,逐漸使孩子養成每日誦讀的習慣。對于學齡孩子,由于學業較為繁重,為保證孩子能夠每日讀經且又能合理地安排時間學習功課,讀經時間應采用離散式讀經的原則,即把每天總的讀經時間根據情況分成兩、三次,一次學習時間約十分鐘,每天學習時間約為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