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萬斯同《石經考》版本源流及館藏抄本考述 http://www.liqianming.com http://www.liqianming.com/LunWen/2017-02-02/97700.html 陳隆予(河南大學圖書館,河南開封475001)關鍵詞:萬斯同;石經考;版本源流;館藏抄本摘要:萬斯同是我國清代著名史學家,他的《石經考》是清代考證石經三種主要著作之一。其傳世刻本主要有《昭代叢書》本、省吾堂本、四庫全書本、懺花庵本和《四明叢書》本。其中康熙年間所刻《昭代叢書》本為首刻本。傳世抄本有上海圖書館藏知圣道齋抄本和館藏佚名氏抄本。館藏佚名氏抄本以其獨特的文獻價值,為考證萬斯同撰寫《石經考》的緣起、時間、地點以及成書時間、首刻本有關情況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線索中圖分類號:G256.2文獻標識碼:A

萬斯同《石經考》版本源流及館藏抄本考述


  • 時間:2017-02-07 08:27:44
  • 來源:本站發布
  • 作者:陳隆予

陳隆予

(河南大學圖書館,河南開封475001)

關鍵詞:萬斯同;石經考;版本源流;館藏抄本

摘要:萬斯同是我國清代著名史學家,他的《石經考》是清代考證石經三種主要著作之一。其傳世刻本主要有《昭代叢書》本、省吾堂本、四庫全書本、懺花庵本和《四明叢書》本。其中康熙年間所刻《昭代叢書》本為首刻本。傳世抄本有上海圖書館藏知圣道齋抄本和館藏佚名氏抄本。館藏佚名氏抄本以其獨特的文獻價值,為考證萬斯同撰寫《石經考》的緣起、時間、地點以及成書時間、首刻本有關情況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線索

中圖分類號:G25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2)03-0149-03

1萬斯同《石經考》版本源流

1.1萬斯同簡介

萬斯同,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卒后門人私謚“貞文”。浙江寧波府鄞縣(今寧波市)人。生于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其父萬泰,是明末清初著名抗清志士。他7歲時,明朝滅亡,隨父兄遷居到奉化西南榆林山中,全家以墾荒種田維持生計。12歲時,在清廷逼迫之下,全家又遷居到寧波府城西郊的白云莊,14歲時,才又回到故居。萬斯同自幼聰慧,在父親的教導下,博覽群集,與諸兄探討經史學問。17歲時,拜著名學者、思想家黃宗羲為師。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40歲的萬斯同在學界已是聲名鵲起,清廷開博學鴻儒科,強令他出仕,被他設法拒絕。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京做內閣學士的同鄉徐元文被清廷任命為撰修明史的監修,邀萬斯同進京撰修明史。萬斯同答應,從此開始長達20余年的撰修明史生涯。由于他拒絕清廷為他授予官職,終生為布衣,所以后人稱他為“布衣史官”。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刑部尚書兼明史館總裁徐乾學、內閣大學士兼明史館監修徐元文兩兄弟,相繼被彈劾免職。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王鴻緒被任命為明史館總裁,邀請萬斯同從江南會館搬到他在京的邸舍,從此萬斯同就一直住在王鴻緒家中撰修明史,直到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去世。《石經考》是萬斯同在王鴻緒的家中于編撰明史之余而完成。

1.2萬斯同《石經考》的地位

清初,專門考證石經的權威著作有三種:其一為顧炎武的《石經考》,其二為萬斯同的《石經考》,其三為杭世駿的《石經考異》。萬斯同《石經考》晚于顧炎武,而早于杭世駿,三家各具特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石經之沿革異同,唐宋以來,論者齟齬不一。昆山顧炎武始輯諸家之說為《石經考》,實有創始之功。斯同是編,息采顧炎武之說,又益以吳任臣、席益、范成大、吾衍、董逌諸家之論,并及顧炎武所作《金石文字記》,亦間附以己見。雖不若杭世駿《石經考異》之詳辨,而視顧氏之書,已為較備。且炎武詳于漢、魏,而略于唐、宋。斯同則于唐、宋石經引據特詳。又斯同雖在世駿前,而世駿作《石經考異》時,未見此書,故此書之所詳者,《考異》或轉未之及。要之,合三家之書參互考證,其事乃備,故未可偏廢其一也。”[1]

1.3萬斯同《石經考》現存主要版本及其源流

萬斯同《石經考》流傳至今的刻本主要有《昭代叢書》本、省吾堂本、四庫全書本、懺花庵本和《四明叢書》本等。其中最早的刻本為康熙年間刊刻的《昭代叢書》本,這是萬斯同《石經考》的首刻本,編入《昭代叢書》丙集第一帙(黃),分為兩卷,卷一為《漢魏石經考》,卷二為《唐宋石經考》,撰者題名均為“鄞縣萬斯同季野輯”。《昭代叢書》丙集卷首有叢書編輯者張漸、張潮所做序文各一篇,落款時間均為康熙癸未年夏。張潮的落款為:“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夏五新安張潮山來氏題于揚州詒清堂。”張潮在《昭代叢書》丙集《例言》中提到:“是集經始于庚辰之冬,告成于癸未之夏,較之往集為日頗遲,觀者可以想其所處矣。”又說:“仆自巳卯歲失足以來,生計蕭然,日就困憊,乙集已自拮據,故不復作鉛槧之想,緣舍弟木山,力為慫恿搜輯,共襄厥成,是以復有是役。”[2]由此可知,《昭代叢書》丙集開始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冬,刻成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夏,歷時3年多。張潮因故失去雙腳,生計艱難,該集是在其弟張漸的積極鼓勵和協助下得以輯成。據此,萬斯同《石經考》首刻本應確定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夏揚州詒清堂所刻《昭代叢書》本。由于道光癸巳年(公元1833年),吳江沈氏世楷堂翻刻詒清堂《昭代叢書》,以世楷堂名號取代詒清堂,詒清堂逐漸被人所淡忘。陳隆予:萬斯同《石經考》版本源流及館藏抄本考述陳隆予:萬斯同《石經考》版本源流及館藏抄本考述現在存世的萬斯同《石經考》抄本,據筆者所知有兩種,一為上海圖書館藏知圣道齋抄本,一為筆者所在河南大學圖書館藏佚名氏抄本(在后面單獨考述)。知圣道齋抄本是省吾堂刻本所據底本。宮云維先生《萬斯同經學著作補考》說:“知圣道齋抄本,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彭元瑞(1731-1803)所抄校。”[3]從時間上看,該抄本所據底本應為詒清堂《昭代叢書》本。彭元瑞在《知圣道齋讀書跋·石經考》中說:“舊藏鈔本訛脫殊甚,戊申春曾取各本書校改一帙。”[4]后來彭元瑞的門人蔣光弼,即依彭氏抄校本刻印萬斯同《石經考》,收入乾隆年間刻印的《省吾堂四種》叢書中,這就是省吾堂本。懺花庵刻本則是在《昭代叢書》本、省吾堂本的基礎上,由山陰宋澤元進一步校勘,并于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刊印。《四明叢書》本,則是以省吾堂為主要底本,并參校懺花庵本,由張壽鏞于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刻印的。四庫全書本,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所據底本為副都御使黃登賢家藏本,出處未詳。

回到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