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試論文獻載體更迭與電子資源發展 http://www.liqianming.com http://www.liqianming.com/LunWen/2017-02-02/96731.html 于健,曲奎(大連工業大學圖書館,遼寧大連116034)關鍵詞:載體;紙質文獻;電子資源;圖書館摘要:文獻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更迭。紙質文獻的優勢已衰減,電子資源已逐漸替代紙質文獻成為館藏資源的主力。圖書館要學會“棄”、“揚”,放棄得越早越徹底,對圖書館的發展越有利。中圖分類號:G2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2-0108-02收稿日期:2014-01-08作者簡介:于健(1978-),大連工業大學圖書館館員;曲奎(1961-),大連工業大學圖書館館員。1簡述古代文獻載體

試論文獻載體更迭與電子資源發展


  • 時間:2017-02-06 19:48:25
  • 來源:本站發布
  • 作者:于健 曲奎

于健,曲奎

(大連工業大學圖書館,遼寧大連116034)

關鍵詞:載體;紙質文獻;電子資源;圖書館

摘要:文獻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更迭。紙質文獻的優勢已衰減,電子資源已逐漸替代紙質文獻成為館藏資源的主力。圖書館要學會“棄”、“揚”,放棄得越早越徹底,對圖書館的發展越有利。

中圖分類號:G2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2-0108-02

收稿日期:2014-01-08

作者簡介:于健(1978-),大連工業大學圖書館館員;曲奎(1961-),大連工業大學圖書館館員。

1簡述古代文獻載體的起源與更迭

1.1文獻載體的起源

文獻載體,可謂與人類知識的萌生同步。清末在河南安陽等地發現了帶有文字的甲骨,這些甲骨基本上記錄的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上承載的信息可反映出,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完整的文字體系。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其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通過甲骨載體記載的內容可以隱略地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這就是發現最早有文字記錄的載體。

1.2文獻載體的更迭

“更迭”在本文中可分別解釋,“更”就是更替、替換,“迭”就是疊加、重疊,文獻載體從發生那天起就不是單一選擇,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變化,以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原則而發展,是不斷遞進的過程。文獻載體大致有甲骨、青銅、縑帛、簡牘、石質等,這些已淡出人們的視野,文獻載體被替代、被更迭,并非是載體本身出現問題,而是時代發展暴露出了它的不足。例如:①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它為何消失了呢?因為它的篇幅太小,一片甲骨只能記錄一個字或幾個字,隨著社會的發展,甲骨記錄信息的“內存”明顯不足,影響對其他文化的記錄。② 比甲骨文稍晚的是金文,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殷金文、西周金文、東周金文和秦漢金文。雖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但金文的使用是在盤庚遷殷以后。金文顯然比甲骨文的篇幅更大,內容更豐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量的增加,靠甲骨文和在青銅上鑄文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關鍵是獲取甲骨和鑄造青銅器需要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資源,資源的緊缺迫使人們不斷尋找替代的載體。③ 簡作為記錄信息的載體比較容易獲得。關于簡的制作,古書上有很清楚的記載,歷年來從地下挖掘的實物,也給我們提供了越來越明確的認識。一根竹片叫做“簡”,每單根簡是組成整部著作的基本單位,一根竹片叫做一根“簡”,一部書往往需要多根簡寫成。把許多根簡編連到一起,就叫做“策”,“策”就是現在圖書的“冊”。一根簡容不下許多字,長文章必須用許多簡編成策。雖然簡所用材料比甲骨和青銅器容易獲得,但是,簡策太重,一部書要人抬、肩扛、車拉,閱讀十分不便。

2紙張的誕生使信息得以膨脹

古今中外,東漢初期的蔡倫是公認的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造紙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載體。作為載體,紙具有以下優點:紙質輕,表面平滑、潔白受墨,篇幅較大、容字多,柔軟耐折,可任意舒卷,便于攜帶,可用硬筆及軟筆書寫與作畫,在良好條件下可保存千年而猶如新作。紙質文獻在閱讀方面也有特點,只要光線自然柔和,其對視力影響就不大,閱讀效果也較好。對于造型藝術專業圖片的臨摹、欣賞,紙質文獻更是無法代替。由于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記錄、保存文獻的材料,長期以來,得到人類的首選。紙是一種萬能材料,而且最大優點是物美價廉,原料隨處都有,可在世界任何角落制造。所有其他古典材料都無法與紙比美,紙的發明是人類書寫紀事材料史中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明。當紙及造紙術從中國推廣到全世界之后,作為國際性通用書寫材料,其加速了人類文獻信息的傳播,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從目前看,全世界每年出版圖書370 萬種,期刊13 萬種,會議文獻100 多萬篇,專利文獻、技術標準、產品資料100 萬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以印刷型為主的紙質文獻。[1]紙的用途廣泛,不僅僅可作書寫、印刷等文獻載體,而且也在工業、農業、軍事及日常生活、文化藝術中有數不盡的用途,各種紙制品所有用途里的廣告商標都顯示出紙作為載體使信息得以膨脹。

回到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