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萍
(景寧畬族自治縣圖書館,浙江景寧323500)
收稿日期:2015 - 08 - 25
作者簡介:劉淑萍(1976-),景寧畬族自治縣圖書館館員。
關鍵詞:農家書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摘要:如何利用農家書屋構建一個集讀書、健身、培訓等于一體的農家書屋綜合體,充分發揮和完善農家書屋的作用,已成為值得農家書屋管理者思考的問題。文章通過介紹景寧農家書屋取得的成效,闡述了創新載體、量身定制文化需求、創建品牌服務等完善農家書屋功能的措施。
中圖分類號:G258. 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 - 1588( 2015) 10 - 0036 - 02
1概況
自2007年農家書屋被列為國家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五項重大工程之一以來,各級政府為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財力[1],景寧畬族自治縣也不例外。景寧,地處浙江省南端,毗鄰浙閩兩省三地八縣市,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和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1,950平方千米,總人口17. 73萬,其中畬族人口1.77萬,農業人口15. 59萬,占總人口的88%,轄20個鄉鎮254個行政村[2]。
在上級各部門的大力扶持下,2012年景寧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景寧縣村級文化服務體系“一室一書屋”的框架,同時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之下,結合自身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和特點,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主管理、村民共享”的農家書屋體系[3]。目前,景寧縣已建成258家農家書屋,1家景區書屋,1家士兵書屋,2家莊稼書屋,覆蓋率高達102%。景寧縣的農家書屋已逐步走向綜合體化,真正成了建設“書香景寧”陣地的重要內容,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書屋建設成效顯著,為打造農家書屋綜合體夯實基礎
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下,景寧縣的農家書屋建設以“農民需要、群眾滿意、社會認可”為目標,創新載體,做強服務,塑造品牌,努力讓農家書屋成為景寧最耀眼的文化明珠。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農家書屋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投入經費大幅增長。今年,景寧縣農家書屋投入經費高達70余萬元,比2013年增長了28%。農家書屋設施設備更加完善。今年以來,景寧縣農家書屋更新補充圖書11,500冊、電腦31臺、光盤607張、報刊1,262份,并為多個書屋添置了書架、閱覽桌椅等設備。截至2014年年底,景寧全縣農家書屋面積達到12,500平方米,共藏有書籍31萬冊。星羅棋布的農家書屋,為景寧實現文化為民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3構建景寧特色農家書屋綜合體的主要措施
3.1創新載體,激發建設活力
3.1.1 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特色農家書屋。農家書屋,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延伸,更是其服務于群眾的重要手段。2014年,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讀好書、多讀書,為了拓展讀者群,在實現了景寧縣所有行政村全覆蓋的基礎上,景寧畬族自治縣圖書館創新載體,建設了特色農家書屋:在武警中隊建設了“圖書驛站——士兵書屋”。在望東洋高山濕地休閑中心建設了“圖書驛站——景區書屋”。在各個莊稼醫院服務點建設了“莊稼書屋”。景寧畬族自治縣圖書館不僅為“士兵書屋”“景區書屋”提供了2,000余冊圖書,也為他們提供了閱覽桌椅、書架等設備,還根據這個書屋讀者群的特點,為他們配置了不同類型的圖書。如:為“圖書驛站——景區書屋”的讀者配置了文學、法律、保健等大眾化的讀物,還為他們提供了彰顯畬族特色、反映畬族文化的書籍,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感悟畬鄉豐厚的歷史文化。這兩大特色書屋建成之后,更好地滿足了官兵、游客等讀者群體的文化需求,得到了群眾的好評。此外,景寧畬族自治縣圖書館還將繼續建設“莊稼書屋”“車間書屋”“檢察書屋”“向善書屋”等一系列特色農家書屋,豐富農家書屋的服務力度,延伸農家書屋的服務范圍,形成一個完整的“農家書屋服務群”,最終向“農家書屋綜合體”方向轉型。
3.1.2 創新資金補助方式——實行項目申報制。所謂“項目申報制”,就是指一改以往將農家書屋經費補助資金平均分配到全縣各個農家書屋的“大鍋飯”做法,各鄉鎮農家書屋圍繞特色亮點進行項目化自主申報,并通過公開接受專家評審答辯的方式,從而最終確定文化項目補助額度和規模[4]。該方法一經推出,便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各個農家書屋只要有需求、有作為、有項目,景寧畬族自治縣圖書館都將對其進行專項扶持補助。如:紅星街道的崗石村利用農家書屋的影響力,申報了“畬族山歌隊”“文化講堂”等項目,并得到了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領導的認可,為崗石村爭取項目資金2萬元;梧桐鄉梧桐村不僅利用農家書屋開展圖書閱覽活動,還在此基礎上拓展思維、延伸服務內容,申報了“崇學文化節”,得到了梧桐鄉黨委政府和景寧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領導的高度贊譽,為此項目爭取資金3萬元。這種補助方式大大激發了農家書屋管理者的動力和熱情,也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