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
(錦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遼寧錦州121013)
[摘要]主要闡述了中小學圖書館的產生、發展歷程,重點論述了其地位與作用以及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中小學 圖書館工作 發展
[分類號]G258.69
中小學圖書館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圖書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目前通行的圖書館類型的劃分標準,中小學圖書館可歸入到企事業單位圖書館之中。在國家教育部2003 年頒布的《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修訂)》中將中小學圖書館定義為“是中小學的書刊資料信息中心,是為學校教育、教學和教育科學研究服務的機構”。從這個定義來看,我們認為中小學圖書館與高等學校圖書館在性質、職能和任務方面比較接近,只是在圖書館的規模和服務層次上有些差別,因此說把中小學圖書館歸入學校圖書館的類型中比較合適,這樣才更有利于中小學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
1 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的發展歷程
傳統意義的“小學”指的是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而作為基礎教育意義的“小學”則是近代的事情。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具有近代意義的小學是1903 年在北京成立的“順天府高等小學堂”。
新式辦學的歷史在我國僅有百余年,作為學校附屬機構的圖書館的歷史也是如此,其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1.1 中小學圖書館發展的萌芽時期
我國古代的教育分為官學和私學兩種。官學有從中央的太學,到府學、州學、縣學,直至鄉間的社學。私學則有富家為教子弟設的家塾,祠堂、宗廟或私人捐助設的義塾和私人設館辦的私塾3 種。那個時候官學也好,私學也好,學的東西都是為科舉考試準備的,從啟蒙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四書”“五經”,以及應試的八股文,所學都是經典,看雜書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從《紅樓夢》中賈政訓斥賈寶玉看《西廂記》和魯迅先生散文中寫到的將《繪圖山海經》《繪圖水滸傳》視為寶貝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正統讀的都是什么書。既然正規教育只能讀“四書”“五經”,而這些書如同我們現在的教材課本,每人必備,可想而知,官學也好,私學也好,都是不會設置圖書館的。
鴉片戰爭以后,伴隨著列強的炮火,西方的文化教育思想也涌向中國。1903 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宣布改革教育,創辦新式學堂,我國的教育走上了新式教育與舊式教育并行發展的道路。
但在這以后的40多年里,中國社會一直處在戰亂動蕩之中,基礎教育十分薄弱。據統計,在教育發展最好的1946年,我國僅有小學28.9萬所,中學4266所,而這些學校中究竟有多少圖書館,很難找到確切的統計數字。按照新式辦學的理念,我們可以肯定這些學校中建有圖書館,只是數量不會太多,規模也不會太大,因此我們說這個時期是中小學圖書館發展的萌芽時期。
1.2 中小學圖書館發展的起步時期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教育事業,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改造舊學校的同時大量創辦正規的中小學,到20 世紀50 年代末期城市里基本普及了中小學教育,適齡兒童能夠保證入學。在農村,凡是有辦學條件的村鎮都設有完全小學或是采用復式教學的村級小學,初等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伴隨中小學校的發展,中小學圖書館也創辦起來。到1966年的上半年,城市里的中小學和農村中的中心小學與中學基本都建有圖書館,在村級小學校里也會設一個專柜放置圖書,只不過是書少一點,或是很少對學生開放。從總的情況看,中小學圖書館建設在這個時期表現為:重點學校強于一般學校,城里的學校強于農村的學校,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強于經濟落后地區的學校。1949年到1966 年的17 年里,中小學圖書館的發展較之舊中國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按照標準圖書館的建設要求只能算是起步發展時期,還沒有走上正規化發展的軌道。
但不幸的是,中小學圖書館在即將進入蓬勃發展時期的時候卻止步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戰線成為重災區,學校停課,圖書館關門,大量的藏書被列為“封資修”的黑貨打入冷宮。更為可惜的是,許多學校圖書館的藏書被激進的紅衛兵、紅小兵付之一炬,造成了無法挽回的藏書損失,剛剛起步的中小學圖書館建設夭折了。盡管后來學校復課,但圖書館卻很少有恢復開館的,即使有恢復開館的,書架上也只是可憐的幾種烙上時代印記的圖書,沒什么吸引力。中小學圖書館的發展出現了斷層,這一斷就是10 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