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地藏菩薩本愿經卷下科注卷之五》地藏本愿經科注 佚名作品集

古鹽匡庵青蓮苾芻靈乘父輯

△二顯成佛助道者既稱佛名正行已成何須復明布施為助道耶準大論以生死輪轉利益之業無過布施所以者何好施之人聲譽流布八方信樂無不愛敬處大眾中無所畏難死時無悔我以財物植良福田人天中樂涅槃之門我必得之非但開三樂而已乃能開無量佛道之處以六波羅蜜是佛道檀為初門余行皆悉隨從如是等布施有無量功德故佛說布施是初助道因緣以人命無常財物如電若人不乞猶尚應與何況乞而不施以是應施作助道因緣故須較量布施之緣助開佛道也初品題。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二品文二初地藏請較施福二如來對眾較量初中二初經家敘儀。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如文。

△二地藏疑請。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為我說之。

業道者。殺害等罪行。名黑黑業。及不善業。布施等福行。名白白業。及以善業。今于善業中。明施福一事。故云我觀等。布施多種。財施.法施.俗施.道施。輕重較量。如綸貫。受福二字。世.出世間最要事。皆由布施而得。大士此問。實為出苦良方。成佛法根也。是事云何句。正疑施因是等。受福何故不同。問。為地藏真不知耶。為眾生疑耶。答。實知.不實知。非凡情所測。若準雜藏經。昔有人至波羅提木叉寺。得庵羅樹華。其色如金。持入佛塔。見釋迦牟尼佛像相好。續念佛功德。心熱毛豎。即以華上佛。出問一道人。一華散佛。得幾許福。答。如此深事。我不能知。當問讀經者。即往問之。曰。我無天眼神通。不能知見果報。可問坐禪六通羅漢。即便往問。阿羅漢即為觀之。見其舍身次第。受天上人中福德。乃至八萬大劫。福猶不盡。過是。不復能知。即遣化人詣彌勒所。問得幾許果報。彌勒言。不能知。正使恒河沙等一生補處菩薩。尚不能知。況我一身。佛有無量功德。福田甚良。種種果報無盡。待我將來成佛。乃能知之。據此。即不實知。誰曰不然。故仰愿世尊為我說之。使后世知布施之福有如是耶。

△二如來對眾較量三初誡聽許說。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于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此正答在問處。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故于天宮眾前。說布施功德輕重。當諦聽者。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舍心。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墻。眷屬乖離。親朋隔絕。如是之愆。實由慳貪為本。故須諦實聽宣施福也。

△二因疑愿聞。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樂欲聞。

△三正申較量二初正較二結示初二初王臣施福二男女施福初又二初正較多少二結向成佛正較中四初施卑劣根闕福乃至第四施老病產婦福初分二初明施人尊又二初能施主。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等者。等居士也。大論三十二云。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生剎利家。若著于智慧經書。而不惱眾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羅門家。居士者。小人而巨富。此由前施福。今感富貴報也。

△二所施田。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此即悲田。尤宜種福。最下貧窮。舉人中最卑劣者。此即作惡不施之后身。故大愛道經云。有財不施。世世受貧。以前世或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后悔不與。故招最下貧窮之報。癃殘等。癃。罷病。平原傳。臣不幸有疲癃之疾。又背凸曰癃。如周公隆其背。又膀胱不利亦曰癃。殘。則肢體不全。喑啞。則口不能言。聾。則不聞。癡。則不別。無目。則不睹物。乃人中最可憐者。此由前世見乞者來。面目顰蹙。惡口罵詈。或時鞭撲。或自無信施。見他行施不能隨喜。反生毀呰。令他不信。或家中財物妻子共感。多人有分。于中獨吝。偏用有過。不肯惠施。障人修福。惡深罪重。故感此報也。經云。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

△二顯施福勝二初正明能施慈悲。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具大慈悲。標施本也。本有與拔名具。向行善施名能。不揀高下名大。須達經云。乃至于一眾生。行于慈悲。至??牛頃。此得福多(文)。此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為。皆成大善。若視相修福。內粗外細。唯成雜業矣。下心等。顯慈悲實處。下心。則降尊貴而就卑劣。含笑。則示喜舍而無吝情。地持云。若施下流。不起輕想。是也。親手等。忘己富貴。愍人貧賤。而等施之。如佛告須達。應至心施.信心施.隨時施.自手施.如法施。軟言慰諭含二意。一.使人代施時。以軟言慰諭。當為我好施。毋輕慢也。二.自施它施。皆用軟言。慰諭前人。所謂惟愿仁者。不生恨心也。處胎經云。供養諸福田。不選必遇圣。行施作福業。不選擇高下。此福圣所譽。最尊為第一。故所獲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以心平等。無分別故。如維摩居士語善德長者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正合今文。

△二轉釋所施卑劣。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于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初文。明所施如法。是故下。顯得報殊勝。地持云。菩薩自量財物多少。隨其所應。而行惠施。見來求者有二種人。一者非是貧下。孤獨無所依怙。二者貧苦孤焭下賤。無所依怙。作是念言。若我財多。當令俱足。若財少者。先當周給貧苦下賤無依恃者(文)。此慈心偏緣苦惱眾生。乃施門周急之意。是故所得福報。百千生中七寶尊貴者。尚能常得具足。況尋常衣食受用乎。良由能施之人。有智愚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華。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不如施貧。故像法決疑經云。有諸眾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布施。及見貧苦孤窮。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名為顛倒作善。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文)。今既憐愍之心。生于悲田。自然報施之福。獲乎后世矣。

△二施塔寺圣像福二初明能所施。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初。能施之人。遇佛塔下。所施之田。塔瘞舍利。寺供圣像。裝塑之福。經論廣明。今乃遇像興供。植福敬田。(東晉名臣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漁人每夕見海濱光。因白侃遣尋。俄見金像。凌波趣船。檢背銘。乃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薩像。昔育王既統此洲。學鬼王制獄。酷毒尤甚。文殊現處鑊中。火熾水清。生青蓮華。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四千塔。建立形像。此其一也。沙門慧遠迎供東林閣上。隋末賊發。一老僧辭像。像曰。爾年老。但住。時寇入山索金。僧曰無。乃以火炙。曰。僧受炙死。穢臭伽藍。何如寺外。賊將出欲煞。曰。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正念申頸。可下刀。賊見申頸。即斫。刀反刺心。刃出己背。群賊奔走。至遠師墓。時天清朗。忽有云屯黑下布。雷電四繞。霹賊六人。由是賊徒不敢入山。瑞像靈應。一何巍巍)。智論。比丘問佛。孫陀羅難陀出家證果事。佛告比丘。過去毗婆尸佛涅槃后。難陀時為大長者。于辟支佛塔廟中。青黛涂壁。畫作辟支佛像。因發愿。世世生尊貴家。身相金色。值佛得道。從是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身體端正。有三十相。豪尊富貴。今日與我同生。出家得道(文)。如是供施辟支佛功德。尚爾。況菩薩像乎。況如來像乎。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華入牙。感應之道。物理如然。儻遇福田。毋庸空過。

△二顯所施福二初三劫受帝釋樂。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國王等遇塔寺佛像等供。感生帝釋梵王者。如法華。若人于塔廟畫像之文。**約諸塵供養。明天業。故感帝釋梵王也。中含。比丘白佛。何因緣。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本為人時。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施以飲食錢財燈明等。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今既供施佛形像等。則感生無疑。三劫。三小劫也。據因而感。唯佛能知。受勝妙樂。詳世記經忉利天品(正法念經云。三十三天。受五欲樂。喻如金輪王所受之樂。比于天樂。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云云)。

△二十劫為大梵王。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于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凡修行必回向者。如回聲入角。音則大。杯水投海。則不涸。少物上王。得報多。故須回向也。有三意。一.回事向理。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今回此心。向于實際。二.回自向他。昔迷理遍。善嚴自身。今順本性。回向眾生。三.回因向果。三業毫善。皆成緣了二因。因必顯果。同歸究竟三德。梵名達磨?都。此云法界。今回我修向法界者。如經云。竊惟我所修。施等諸善根。皆依法界流。是諸佛所行。準妙玄。即是十法界。體是三諦。以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無復法。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回事向理。即真諦空界。十法界皆空故。回自向他。即俗諦假界。十法界皆假故。回因向果。即中諦中界。十法界皆中故。故知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清涼所謂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空即假中。無一二三。統該萬有。即是一心。故須回向法界也。下明感果大國。王等指能施人。以善修布施。不貪著其事。故施事雖同。而施報有異。由回向與不回向也。十劫為大梵天者。準阿毗曇論。初梵壽半劫。梵福樓天壽一劫。大梵劫半。據法苑云。欲界中壽一劫是小劫。初禪三天壽劫是中劫。二禪已去壽劫是大劫。準此。今之十劫。乃是中劫。展轉色天受梵福也。大論云。第一清凈心故。生大梵天。中阿含明四梵福。若有信人。能起偷婆(塔也)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補治故寺者。是第二梵福。若有能和合圣眾者。是第三梵福。若佛初轉**。諸天世人勸請者。是第四梵福。比丘白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佛言。閻浮里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行。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不如一梵天之福。故知布施回向。與前迥別矣。若能了三輪本寂。四相原空。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則與般若相應。能具足檀波。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必成佛無疑也。

△三施修補經像福二初明修因二顯施福初中二初自修補經像。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梵名窣堵波。此云廟。廟者。貌也。仿佛佛菩薩等之形貌也。安塔廟有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所以寶塔蘊其光明。精舍圖其形像。建苦海之舟航。為信根之枝干。睹則發心。見便忘返。益福生善。惟此為先。今毀壞破落者。因年代日遠。法教衰替。寺像雖立。敬福罕儔。若不修飾。日就衰羸。故須發心。致誠修補。像法決疑經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然欲修造。理須如法。造作雖少。得福無量。若不依法。縱多無益。百緣經載一大富長者。生兒端正殊妙。為天人愛敬。漸大見佛。得阿羅漢。此因過去毗婆尸佛舍利塔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和顏悅色。集喚眾人。共涂治塔。發愿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三涂。天上人中。受福無極。今值于我。出家得道。準僧祇律。佛于拘薩羅國**。時婆羅門耕。見世尊過。持牛杖拄地禮佛。佛見便笑。比丘白佛。何因故笑。佛言。是人今禮二佛。禮我杖下有迦葉佛塔。諸比丘愿見。佛令從婆羅門索地。與之。佛即現出七寶塔。高一由延。廣半由延。婆羅門見已。便白佛言。我姓迦葉。是我迦葉土埠。佛于彼處。作迦葉塔。諸比丘白佛。得授泥不。佛言。得授。即說偈言。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團泥。敬心治佛塔。時世尊敬過去佛。便自作禮。比丘亦禮。佛言。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華手經云。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泥若塊。乃至一磚。終不退轉無上菩提)。故知修補佛塔經像。功德不可思議也。

△二勸布施結緣。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國王自修勸人。可謂深知罪福。如佛說自愛經。佛告舍衛國王云。夫為國王。宜有明導。率民以道。請求來福。王曰。誠如佛教。夫不種栽。無緣獲其果。故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識于福田。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以福德心。涂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身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與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退還。若生人中。其身鮮白。成論同妙玄云。第四箜篌天。有十住處。五名白身。簽云。塔福最多。白為色本。今國王等善業上行。德風下偃。君民同修十善。自他共報千生。故知布施之報。如執券取物。不爽毫??者也。

△二顯施福二初自他千生為王。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國王等行施。自合上升。何復報為人王耶。如五道罪福經云。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故知若不于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斯勝報。今由小王而報轉輪圣王。由臣民而轉小國王身。位既高深。福亦崇厚矣。妙玄云。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故報為人主飛行皇帝。四方歸德。神寶自然應也。釋簽云。夫輪王者。先行七法。一.給施貧乏。二.敬民孝養。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四.時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然后沐浴。受齋發誓。神寶自應。大論云。一切人中。轉輪圣王最為第一。小國王者。如粟散布四方。總為金輪所統。故能勸者為大王。所勸者為小王。宿行隨身。福報如影響也。

△二回向盡成佛道。

更能于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捐資修補塔寺。復回向者何。須知上所行者。皆是事施。報感人天。非涅槃因。如達磨**初到大梁。武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度僧。有何功德。磨曰。實無功德。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磨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準此深意。必須回事向理。方與般若實智相應。故知修補塔寺。復加回向。咸超三有。盡成五智。以回向所感果報。無可測量。靡有邊際。回向為大利。蓋謂此也。

△四施老病產婦福二初能所施人。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

無常經。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于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不出于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故老病產婦。最是悲田植福處。老則根熟氣喘。飲食須人。老而無子。目為獨夫。西天邠坻首給。東土文王先哀。以其無歸也。病則百骸酸痛。一命絲懸。若無奉事。待斃奚辭。故我佛誨來。看病為第一福田。在世之時。自亦巡僧寮看病。以其可憐也。產婦初行分娩。惡露盈身。若不時施飲食。母子相與俱亡。以其極苦也。故此三類。尤仁人所應動心而周給者也。

△二所施因果二初修因。

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準毗曇論。明時節。合有十二重。第一名剎那。翻為一念。可謂時之最少也。于此具大慈者。約與樂邊論。以樂是一切眾生所愛重故。然既遇悲田。應生大悲。何言大慈。如大論云。若說慈。則已說悲.喜.舍。又慈是真無量。慈為如王。余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眾生得樂。見有不得樂者。故生悲心。以慈能具悲。故言大。既言一念。即同體慈也。醫藥等。民生四事。日用急需。病者非藥餌莫療。身命非飲食不立。臥具衾幞綩綖之類。尤是老病產婦之要物。衣服。該臥具中。如是布施。方使身安心樂故。大論云。若人饑渴。給足飲食。感恩則深。佛說施遠行人.遠來人.病人.看病人。風寒眾難時施。是為時施。病者施藥。饑渴與飲食。起少病業因緣。故得兩腋下滿相。最上味相。好衣服臥具金銀珍寶施。故得金色身相.薄皮相。故知如來相業。咸從施得也。

△二獲果。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凈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布施名福。必得三利。故言福利。最不思議者。軍前曰最。乃前軍第一人。此言不可思議中。第一不思議也。然薩婆多論云。房舍.臥具.飲食.湯藥是世間法。非是離世難得之法(文)。今何云最不思議耶。此由正行施時。一念具大慈心。便是成佛根本。則知生欲色天。先報世樂。畢竟成佛。施福方終。故知最不思議。正應畢竟成佛句。百劫為凈居天者。大論云。慈心好修善修福。極遍凈天。三界中遍凈最為樂。故言極遍凈。準此。應在**三凈天中。今為凈居天主者。何也。以慈心。是清凈心施故。此中百劫。據大劫說。二百劫為六欲天主者。準大論說。眾生緣慈。是有漏。但緣欲界。故報生六欲天中。言二百劫。據小劫也。問。欲天頻遭劫火。何能永享六天之福乎。答。準長阿含。三災壞世界。而不壞人。次第修禪。上生**。欲天既成。又還來。展轉受樂矣。問。同一慈心行施。何乃感報迥別耶。答。行施之時。慈有勝不勝。心有凈不凈。故感欲色兩界不同。壽命長短有異。如大論三十三云。未離欲布施。生人中富貴。及六欲天中。若離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廣果。若離色心布施。生無色天中。離三界布施。為涅槃故。得聲聞道。布施時厭惡憒鬧.好樂閑靜。得辟支佛。布施時。起大悲心。欲度一切。第一甚深畢竟清凈智慧。得成佛道。諸佛法不可思議。隨眾生應度者。作如是說。然千山勢止岳邊。萬派聲消海上。正意在畢竟成佛耳。而于行施未成佛間。永不墮三惡道。常在人天受福。于百千歲中。耳尚不聞苦聲。況乎身歷惡道(正法念經云。若見病困。余命未盡。施其漿飲。或施其財。以續彼命。命終生深水天。如帝釋快樂。從天命終。不墮三途。得受人身。從生至生。不遭病苦。無有惱亂)。

△二結向成佛分二初結回施報。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文分二節。初結上施福。更能下。結前回向。能作等。猶言布施不可不作也。如賢愚經。長者須達。共身子捉繩經精舍。身子欣然含笑。達問何笑。曰。汝始于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見六天嚴凈宮殿。復更徙繩。身子慘然憂色。問何憂色。曰。汝見此地中蟻子耶(梵名臂??履也)。曰。已見。身子言。汝于過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來。汝皆為佛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此唯人天之福。猶在生死之里。若不為自求人天福報。盡回向法界眾生。則不問施之多少。畢竟成佛矣。何況句。反顯也。謂佛果尚能克就。況釋梵輪王人天小果有不成就者哉。妙玄四下云。輪王是人主位。釋梵是天主位。皆約報果明位。果義既有優劣。修因必有淺深。五道罪福經云。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于十方。果報不可思議矣。

△二來普勸學。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當如是者。誡勉勸進之意。謂必當普勸眾生。當依上來布施回向而學之也。如堅意經。佛告阿難。廣為說布施。種生死糧。譬如種谷。隨種而生。未有不種而獲果實。種善得福。福自歸身。故來地藏。普勸眾生應當如是而學之也。較王臣施福竟。

△二男女施福三初標佛法中福利。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何故于佛法中種少福多。大論云。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無量佛法具足。是故獨說植于佛田。佛田能獲無量果報。余者雖言無量。而有差降。長阿含。佛告究羅檀頭婆羅門。天及世間人。唯佛為最上。欲求大福者。當供養三佛。蓋由眾生于無始世界中。不知于三寶布施。故皆盡滅。是三寶有無量法。是故施亦不盡。必得涅槃也。故大經云。若于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生不動國。此即凈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妙樂云。人天之善。并可開為緣因。今經欲收無始微善。咸趣菩提。若已發心。隨有毫善。莫非緣因。今地藏本愿。正開未來毫善得福也。不可喻者。諸佛成就無盡功德。故于中植福。福亦無盡。大論云。佛田清凈。拔愛等諸煩惱穢草。凈戒為平地。大慈悲為良美。除諸惡邪堿土。三十七品為溝塍。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為垣墻。能出生三乘涅槃果報。植種于此。無上無比田者。其福無盡(文)。故所受福利。不可譬喻也。

△二較佛法中福利三初施供圣像福二施供大乘福三施修經典福今初又二初直明施福。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初標能施人。次明所施田。布施供養修殊勝之因。常在人天受微妙之果。以佛.菩薩等。教人出苦。是眾生敬田。輪王雖生死未出。其以十善化世。兼有水土。乃黎氓恩田。故有布施供養。均得無量之福。大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舍。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兇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常在人天等。正得福處。何故**前后。必說人天受樂。準大論。以人中結使薄。厭心易生。天中智慧利。故二處易得道。余道不爾。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前后舉人.天也。一往則在人中天中受樂。究竟指菩提涅槃。覺法寂滅之樂。故光明疏。以人表三十賢位。天表十地圣位。受第一義天之樂。大論云。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是也。

△二回向叵喻。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大論云。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凈法施。若不爾者。為市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

△二施供大乘福二初直明施福。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嘆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遇者。遘也。慶幸之語。以佛法難聞難遇。今此一旦遇之。如饑者之遇王膳。鼓腹而歌。旱苗之遇甘雨。勃然而興。其樂為何如哉。大乘者。即方等諸經。準起信論有三。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既為出世大人所乘。名大乘也。聽聞等者。涅槃經云。聽法因緣。則得近于大般涅槃。以開法眼故。世有三人。一.無目。譬凡夫人。常不聞法。二.一目。譬聲聞。雖暫聽法。其心不住。三.二目。譬菩薩。專心聽法。如聞而行。以聽法故。得知世間。如是三人。今既聞是章句。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法眼。即使一偈一句。亦復增進菩提。故須發殷勤尊重之心。贊嘆人法而恭敬之。布施人法而供養之。故善恭敬經。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書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黎等。荷擔肩上。或背負頂戴。常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尚不能具報師恩。若于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說于過。我說愚癡。極受多苦。于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矣。

△二回向叵喻。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付法藏經云。一切眾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習。近善則善。近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起諸敬心。聽受妙法。必能令離三涂苦惱。由此功德。受最勝樂。如昔婆羅門詣華氏城。炫賣髑髏。諸優婆塞。即以銅箸穿耳。徹過者多價。半徹者少價。不通者不與直。婆羅門問故。答曰。徹者。此人生時聽法。智慧高勝。相與多價。半者。雖聽經法。未善分別。故與少直。全不通者。都不聽法。故不與價。持此全徹髑髏。起塔供養。尚得生天。況能至心聽受經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實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故佛說堅意經。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文)。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隱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今既自聽大乘經典。復更贊嘆恭敬供養大乘人.法。總回向法界。其所得福。當與十方虛空同量。故不可譬喻也。

△三施修經典福二初自他修福。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嘆。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大乘經典。即黃卷赤軸寶篋瑯函。若新裝潢者。則當布施于人供養。令其瞻禮贊嘆恭敬合掌。即名法施也。若遇毀損破壞者。即當修治補完。經營料理。昔賢云。或開閉箱篋。蟲蠹朽爛。或挽脫漏訛。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未免得罪法寶。有違佛制。若不能修治。不可燒化。如五百問云。戒律不用。流落。可燒不。答。不得。不知有罪燒。舍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亦如燒父母。故目得迦云。諸余葉紙。佛經磨滅。應拭故者。更可書新。明文昭晰。勿蹈重愆。此明自發心修理。下乃勸人同發。若如是為之。即菩薩人矣。

△二自他獲報。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受勸者。為小王以附化。能勸者。作輪王而統御。四自侵經云。能施與者。今世后世長得安隱。為生死糧。世世豪富。皆蒙得安。有布施者。邊人助喜。得福無量。況其施主手自斟酌。后世所生。福隨身報。若影隨形。響之應聲矣。檀越者。內傳云。梵云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譯。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貧窮。妙釋雖然。終乖正本。準大論。檀有多名。世間檀(凡夫人施。圣人作有漏心施是)。出世間檀(圣人雖有漏心施。以結使斷故為出世)。圣人所稱譽檀(出世凈檀)。圣人所不稱譽檀(即世間檀)。佛菩薩檀(知諸法實相故施)。聲聞檀(功德不具足。但得少許分)。其間有凈不凈(云云)。還以善法教化小國王者。金輪化世。必以同行十善為本。例昔有五王。往來友善。其最大者。字普安王。習菩薩行。余四小王。常習邪行。大王欲度。呼來上殿。七日娛樂。四王告別。大王憐愍。語小王言。各說所樂悅樂之情。一王愿春月樹木榮華游戲原野為樂。一王愿常作國王。出入行來為樂。一王愿婦兒端正。極情快意為樂。一王愿父母眷屬。常共美食素琴為樂。大王言。此非久樂。四王言。王樂云何。大王言。我樂不生不死。不苦不樂。不饑不渴。不寒不熱。存亡自在。此是我樂。四王言。此樂何處。大王言。吾師號佛。近在祗桓。諸王歡喜。同詣佛所。作禮退坐。大王跪白。我等今得為人。闇鈍無知。深著世樂。不知罪福。愿為我等說其苦諦。佛為廣說八苦。四王聞已。心開意悟。即得須陀洹道。白普安王言。大王真是大權菩薩。化導我等。令得道跡。大王之恩。我本觀諸宮殿。心情愛著。不能遠離。今睹宮殿。如視穢廁。無可樂者。即舍位付弟。各出家為道。此輪王教化小王之例。詳如長阿含。金輪王統化四洲以十善也。

△三結向法界功德二初指修善事。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此皆結上之文。然每言佛法中者。蓋奉事余道。不出生死。徒自勤苦。非涅槃因故。福田經。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中。佛僧最政。所以者何。由如來從阿僧祇劫。發愿誠諦。殞命積德。誓為眾生。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得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故教善男女等。必須于佛法中種善根也。準大論。有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根生增長。今言善根因緣。供養之具。所謂華香燈明。及法供養。持戒誦經等。以善心供養。故名為善根。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善根名為福。故不間毛塵沙渧。并取乎心。心大則大。心小則小。若心冥法界。即福等虛空。如大論。佛與阿難從舍婆提城乞食。時婆羅門王立制。若與佛食與語。當罰金錢五百文。佛與阿難空缽而出。見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潘淀(上音番。淅米汁。下音殿。淺水也。猶言米汁不多耳)。出門棄之。見佛空缽。心念欲施。佛知申缽從乞。婢即凈心施佛。佛語阿難。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后得男身。出家成辟支佛。當時。佛邊一婆羅門。即言。汝是凈飯王之太子。何故為食而作妄語。佛即出舌。覆面上至發際。而語之言。汝頗見如此舌人。作妄語不。彼即生信心。言。我不解小施報多。佛言。汝頗曾見希有事不。答言。我曾見尼拘陀樹。蔭覆五百乘車。佛問樹種大小。曰。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言。誰信汝。彼言實爾。佛言。我見此女。凈心施佛。得大果報。亦如此樹。因少報多。時婆羅門心開意解。向佛懺悔。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即大唱聲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諸人聞已。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請佛供養。王與群臣。亦歸依佛。佛為說法。悉獲道果。故經云。可以為施。不限多少。是也。

△二示回向法二初向理千生受樂。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初句。通指已上所修善事。雖有上中下別。既回向法界。亦何間于大小。是以百千生中。修因不替。施福常存。資法身而五果皆常。益慧命而四德咸顯。上妙法樂。受用靡窮。如雜藏經。目連見一天女。坐一蓮華上。縱廣百由旬。此華獨妙。殊于余者。所欲資生之具。宮殿飲食。隨念欲得。盡從華出。進止隨身。目連問言。作何善行。受報如此。答言。迦葉佛滅度后。遺零舍利。諸**輩。建七寶塔。高廣四十里。時我作女人。出見塔佛像。信敬情發。念佛功德。脫頭上華。奉獻于像。以是因緣故。受報獨妙如此。是則華因小善。得報如斯。其修塔寺。回向法界。自應百千生受上妙樂矣。

△二向已三生受福。

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初二句。翻其不能回向之心。使福果局限有盡。眷屬者。天性相愛。更相臣順也。才言自家。便不能念及它人。胞與之義乖矣。自家眷屬者。五苦章句經云。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一怨家(父子互相殺害)。二債主(父母財。子散用)。三償債(子財供給父母)。四本愿(先世發愿善心歡喜)。五真友(先世以道。共相承事)。今凡夫之人。罔識來源。不計無常。而反貪愛。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親族。疾病忽至。困劣著床。曉語親族。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覺。五種親戚。謂當益己。當助汝等勤勞治生。隨時給足。使身隨貪。自縛自侵。憂念九族。妨廢善行。壞亂善心。老病死來。善惡苦樂。獨自當之。無有代者。未得道者。皆有此念。不能施與守道為德。嗚呼。今世人至死之際。猶復彌留而不察者。如來深為憐愍。故特點逗此言。令人回施。故言若為眷屬自身。秪得三生受人天福果。福盡還墮。故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若盡還墮地。招得來生不如意。經說。住相布施。名第三生怨。正此謂也。舍一得萬報者。如舊雜譬喻經云。昔舍衛城外。有婦人清信。佛自至門乞食。婦以飯著佛缽中。卻行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默于后聽佛咒愿。夫曰。言何過甚。施一缽飯。乃得爾福。復見諦道。佛言。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高四五里。歲下數萬斛。問。其核大小。答如芥子。佛言。汝語過甚。何有種一芥子。乃高四五里。下數十萬子。答。實如是。佛言。地是無知。其報力尚爾。何況人是有情歡喜。以一缽飯上佛其福甚大。夫婦心開意解。即得須陀洹道。此出如來金口。寧不信耶。然以未回法界得果。秪三生與萬報耳。

較竟。

△二結示。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此結示因果。總嘆不盡。以完地藏較量業道施福之問。故總指王臣男女等所修之因。所得之果。故云。其事如是。無奈世人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今舉事證之。譬喻經說。昔有二比丘。俱得須陀洹果。一人常行教化乞丐。以用作福。一人但直坐禪自守。不樂作福。語乞者言。何不坐禪。空自勤苦。修福者言。佛常說比丘當行布施。后俱命終。生長者家。作福者為長者子。奴婢承給。衣食自然。快樂無極。坐禪者。生為婢子。在地獨坐。饑渴啼哭。俱知宿命。時長者子語婢子言。我本語汝。當布施。不肯用語。是汝自過。何為啼哭。后時俱求出家。皆得阿羅漢。長者子常直端坐。人皆競送衣食來與。其婢子者。在外乞求。人無與者。常受饑渴。以是因緣。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亦當布施作福。大愛道經云。今世滅罪。后世得申。有財不施。世世受貧。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之鳥備二翼。鰷舉萬尋。車足兩輪。一馳千里。緣了之資成正因。事度之助開佛性。不可不信也。正說竟。

△大章第三流通二初別流通二總流通初分三初地神**流通二見聞利益流通三囑累人天流通流名下注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從今以注當圣教筌罤不壅于來世以如來說法秪益現機必假結集流傳令群生取為修行方軌如耳提面命證果無遺以見我佛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故須流通也今先**流通初品題。

地神**品第十一

△二品文二初堅牢嘆德二教主述成嘆德中二初通明昔遇。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

爾時者。說四章方竟時也。梵名涅哩鋤。此翻堅牢。有二義。一約事。取力能承載發生。資益地味。養育萬民。安立群品。二約法。以智度法門。常無改變。常也。能荷山川。樂也。能生萬物。凈也。地力自在。我也。具此四德。稱神(禹貢言底績者皆地耳。覃懷底績是也)。以具事.法二義。故名堅牢地神。問。地神男耶。女耶。答。女神也。準長阿含二十。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一地神。二水神。三風神。四火神。昔者地神惡見。言地中無水火風。佛言。地中有水火風。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次第說法。地神歡喜。佛為說四諦。地神即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白言。我今歸依佛法僧。盡形壽不殺。乃至不飲酒。聽我于正法中為優婆夷。水火風神亦然。故知是女神也。釋題中以坤母配夫主干父。非臆說歟。白佛者。意道弘經必藉地。轉法須賴食。地固由我主之。食亦由我生之。若吾不護持。其何以流通哉。故于天宮大會之前。無量地神之內。毅然任**之重擔。故越班而陳白也。先標我從昔來。顯已發心。匪朝伊夕。瞻視頂禮等。顯所值圣流之多。皆非聊爾之人。大不可思議。神智之褒美。通慧乃度生器具。即三密妙輪。如散脂大將云。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境。光疏云。若境可以智知。可以口說者。境則非密。不可智知。不可識識。不可名。不可說。是名不可思議密境。今諸菩薩皆以三密廣度眾生。故皆是大不可思議之通慧也。

△二別贊今聞二初贊地藏德三初嘆誓愿深重。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于諸菩薩。誓愿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于閻浮提有大因緣。

總標地藏誓愿。偏與閻浮有緣。皆在下文。

△二舉大士例顯。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畢竟。

文殊.普賢.彌勒如前。觀音如后。準十輪經。除文殊.普賢.觀音等諸大菩薩。余皆不及地藏。今地神并謂文殊等悉遜一籌。非謂功德有優劣。正以誓愿有畢竟不畢竟耳。亦化等。如大論云。遍吉菩薩一一毛孔。常出諸佛世界。及諸佛菩薩。遍滿十方。以化眾生。文殊分身變化。入五道中。或作聲聞.緣覺。或作佛身。如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過去作龍種尊佛。七十二億。作辟支迦佛(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佛告?陀羅曰。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宅化蓮華。從母右脅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寶蓋隨覆。于佛所出家。住首楞嚴定。佛涅槃后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十二部經。化令住不退已。至本生空野澤。尼拘樓陀樹下。入首楞嚴三昧。毛孔出金色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緣者。身如紫金山。正長丈六。圓光嚴顯。面各一尋。圓光內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薩。以為侍者。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變現。不可具說。又五臺辯聰入京。有老僧附書。使于城北尋勃荷投之。既至廣慈河側。聞小兒呼勃荷。以書投之。急食。忽人立而化。始知老僧為文殊。勃荷乃普賢也。此屠者趙氏。所畜十五年矣。唯食勃荷。故名。寒山.拾得其類也)。觀音。如普門品三十二應。及諸傳記。所載尤多。彌勒。如傅大士.布袋僧之類。此據近者言耳(慧上菩薩經云。昔拘樓秦佛時。有比丘名無垢。閑居山窟。近有五神仙。有一女人。遇雨入窟。雨晴出去。五仙見之。各言比丘奸穢。無垢聞之。即踴身虛空。五仙投地伏罪。即是慈氏)。以諸大士應現無方。故總云。亦化百千身形等。然其愿念。皆有盡時。非不畢竟也者。

△三顯教化難量。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愿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

如前。

△二護供養人二初塑像供贊得利益二讀經供像銷橫事初分三初修因。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于所住處。于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贊嘆。

真智靡方。不局東西南北。法身無像。豈假銅鐵金銀。然地乃供像之所。像為起敬之門。被俗之儀。不壞假名談實相。闡性之法。必由假相悟真容。故依處而作相也。然言于所住處。亦地神據跡之言。若論其本。何所論處。四智無以辯其端。五眼罔能窺其奧。如十輪經。好疑問菩薩白佛言。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佛言。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云云)。據此。豈局一方一處耶。今言南方作室者。按起世經。當閻浮洲南二鐵圍山外。有閻摩王宮殿住處。地藏偏現身地獄。作幽冥教主。故就垂形之處。作室于南。即大**中。從南方世界。現香雨華云而來之意。蓋以午為中道。離為南方。為正.為日.為明麗。離中虛故明。像諸法空。則智日當陽。遍照天下。故據跡處作室供像。正令人人出坎陷之幽途。升離明之陽地。以陰主死而陽主生也。清潔地者。準密部諸儀作壇法。必須穿去穢土。取下凈土。于空閑幽林。或河邊凈地。作之方稱如法。故今亦云。于清潔地。龕(枯含切)龍窟也。從合。取蟄而坯戶之意。靜之極也。夫龍為純陽之精。天道之變化備矣。陽首潛龍乃以不見成德。何哉。正見天道渾渾。無聲無臭。龍潛弗潛。混沌穿漏。庶以見現而不現。隱而不隱。會陰陽而一致。泯修性以同源。斯即諦觀不別。絕學之法門也。余如文。

△二得益二初標示十利。

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

此顯人尊處勝。蓋既聞地藏菩薩不思議誓愿威神。即能信解。而復作室塑像供養禮贊。初則一念信解。次則兼行六度。既是尊重**住處。隨所住地。并名吉祥。故每萃休徴。有十種利益也。

△二徴列十名。

何等為十。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圣因。

初句徴。一者下。列次第相生。則有十利。首相土地。以立其居。次明家宅。以安其身。乃至鬼神護助。以終遇圣因。豐壤者。豐。盛大也。豐則祭當備物。故取豆大而滿為豐。從[甡/(廾-一)](孚容切。生意滿盈也)盛而又盛也。按禹貢。厥土惟白壤。注云。無塊柔土曰壤。白以見其色之純。壤以見其性之美。周官大司徒。辯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然辯土宜有二。以色。以性。大概五色好土。皆種藝豐壤。如云。厥土黑墳。厥土赤墳等。故周禮地官注壤赤土。以萬物自生則言土。以人所耕藝則曰壤。壤。和綏也。逸雅訓瀼。取肥濡之意。世記經云。閻浮提所有國。名曰沃壤豐樂。多出珍寶。林水清凈是也(準長阿含閻浮提地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像此地形)。既得豐壤之土地。則家宅可永安矣。家從宀從乑(眾字)。則父子兄弟夫婦同室而和樂矣。宅從宀從乇(托字)。則擇吉托處。休徴著而災眚殄矣。生者既安。福資祖禰(音你)。亦蒙善業。并得生天。先亡尚爾。況作室嚴像乎。例如金光明云。若有眾生。為供養經典故。莊嚴屋宅。乃至張懸一幡一蓋。及以一衣。欲界六天已有自然七寶宮殿。是人命終。即得生彼。各各自然有七天女。共相娛樂。日夜常受不可思議微妙快樂。今亦云然。不惟先亡生天。亦使現在益壽。光明云。閻浮提內藥草樹木根莖枝葉華果滋茂。美色香味。皆悉具足。眾生食已。增長壽.色.力.辯.安。六情諸根。具足通利。是也。既有壽已。而諸事不諧。曷足貴乎。今凡所祈求。莫不遂意。從志曰遂。亦稱也。所謂隨意所用。受于快樂。種種飲食衣服臥具.宮殿屋宅.樹木林苑.河池井泉。悉皆具足。無不遂意是也。遂意在內。災祥在外。若所謂水火者。民生不可一日闕者也。蓋水流濕。潤乎萬物。故居北方坎位。火就燥。熯乎萬物。故居南方離位。水火既濟。則萬物生成。儻火水不時。則萬物焦爛。何況商羊現舞。回祿潛臨。則災禍非淺矣(按白澤圖。火之精。名必方。狀如鳥。一足。以其名呼之。則去。水之精。名罔象。狀如小兒。赤目黑色。大耳長爪。以索縛之。則可得烹之。吉)。內外雖獲安寧。又須辟除虛耗。耗。說文云。稻屬。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玄山之木。南海之耗。是也。若荀子云。多而亂曰耗。則是減損虛耗。董仲舒策云。察天下之息耗。是也(注。息。生也。耗。虛也。俗謂正月十六日為耗磨日。官司不開倉庫)。光明云。若此國土。有諸衰耗。種種艱難。以我等力故。令如是種種百千衰耗之事。悉皆滅盡。是也。晝既諸緣順適。夜須眠夢安祥。今百凡惡夢。如木之根皮。杜塞而不申。如麻之頭緒。斷絕而不續也。日居月諸。坐享貞吉。晝出夜入。尤望安寧。今修福善。出入神護。光明云。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及無量百千鬼神。以凈天眼。過于人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也。已上九種。皆世間利益。第十圣因。乃出世利益。圣。正也。乃出世正圣之修因也。如聞法悟道.修齋.布施.塑像.修塔.補治經像之類。涅槃經云。善知識者。令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本未有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如是圣因。恒多值遇。若不因修供大士。曷克臻此十利乎。

△三結成。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眾生。若能于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通結修因得益二文。十輪經云。善男子。假使有人于其彌勒。及妙吉祥。并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所。于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頃。至心歸依地藏菩薩。令諸有情所愿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愿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偈曰。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所以供養者。得如是之利益故也。

△二讀經供像銷橫事。

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銷滅。

初明經像住處。次明力護滅惡。此見地神**之心。與光明會上發愿護經同。彼云。若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我當在中。常作宿衛。是也。水火銷滅。即上六七八三事。大橫。如藥師經。九橫死。小橫。如九橫經。一切惡事。如光明所謂。以是經故。惡夢蠱道.五星諸宿.變異災禍.一切惡事。消滅無余。無量鬼神及諸大士。晝夜精勤。擁護四方。令無災禍。永離諸苦。應心適意。隨其所樂。豈非惡事銷而善事萃。災橫滅而禎祥集者乎。世有不信之人。謂是誘進之語。豈不聞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不聞。出言善。千里之外應之。出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言行乃君子之樞機。動天地。感鬼神。得不敬且慎乎。

△二教主述成二初贊德又二初直贊神力。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

大神力。即指下文。諸神。即是同類。如善財參安住地神時。百萬地神。各放光明。謂此等地神僉不及爾之神力也。

△二轉釋主物。

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谷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初二句總釋。乃至下。別釋。光明會上。地神自言。而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從金剛際。至海地上。悉得眾味增長具足。豐壤肥濃。過于今日。草木等。然世界初成之后。草木稻麻等種子。從何而有。準長阿含。有大亂風。從不敗世間吹種子來生此國。一根子。二莖子。三節子。四疐(音帝與蒂同。棗李曰疐之)。中子。五子子。是為五子。固因地神威力。亦由眾生業感。準業報差別經云。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外惡報。若有眾生。于十不善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云云)。若修十善業。與上相違。此因眾生惡業熾盛。以致地神不護。減損萬物。若多修德。增其威力。萬物加美。故地神云。是金光明。若廣說時。我及眷屬。所得功德。倍過于常。增長身力。心進勇銳。世尊。我服甘露無上法味已。閻浮提地豐壤倍常。如此大地。眾生所依。悉能增長一切所須之物。令諸眾生。隨意所用。受于快樂。今故贊云。閻浮土地。乃至寶貝。凡是地所有者。皆因汝力而致之也(貝。海介也。其物甚瑣。其質天然有文。背穹而渾。天之陽也。腹平而開。地之陰也。象其腹行。古之民也樸。貨貝而寶龜。故制字從貝為母。一聽民便。后世始鑄泉。泉行而貝廢。權歸于君矣。然于利民用。德又下衰。造楮以厲民。終莫之能行也)。

△二述事二初述成稱揚利益事。

又常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于常分地神。

稱揚贊嘆。乃普賢十愿中第二門。蓋一念稱揚。萬德自具。故諸佛子凡來**。初見久聞。宣流梵唄。今地神不惟能主閻浮提物。復更贊揚地藏利益之事。則為**地神。其福業慧業。自然深廣。功德神通。亦叵思議。較余地神超過萬倍。何也。良由大士威德神通。不可思議。譬之諸天甘露。不問貴賤長幼。若有嘗者。無不長生而不死也者。

△二述成讀供擁護事二初男女供像讀經。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愿經一事修行者。

初明人法。但依下。令專修。即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梵語膩地。此云依。依。憑也。憑此經功。出離苦海也。涅槃明四依。此即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之指。古語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故知眾典不及此經。以人有思議.不思議。經有開顯.未開顯。今專讀不思議.開顯之經。罪頓消而功速成。何事多求。雜亂心志。此即南岳有相安樂行也。言修行者。謂如說而行。若聞而不行。如說食數寶。何濟饑貧。諺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是真實訓世語耳。

△二擁護除災證果二初地神擁護除災。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于耳。何況令受。

來地神擁護者。以此善信。若佛現在。足稱四信。今于滅后。可當五品。以讀經是第二品。供養乃第四兼行六度品。始由一念信解。以至深信觀成。當知五品觀行為如佛。故令擁護也。本神力者。約事。指主地為本。約法。指四德為本。由此本故。神力倍余擁護者。如光明堅牢白佛言。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一切災害等。所謂我等諸王。及諸鬼神既舍離已。其國當有種種災異。彗星現怪。流星崩落。五星失度。兩日并現。日月薄蝕。惡虹數現。大地震動。暴風惡雨。此災既起。侵害人民。故云災害。又云。谷米涌貴。饑饉凍餓。怨賊侵掠。人民多苦。其地無有可愛樂處。此不如意事也。今既供像讀經。唯依本愿修行。此等災害不如意事。尚不輒聞于耳。況眼見身受耶。

△二諸天擁護證樂二初示擁護人。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初句謂不但汝地神獨護。若果如上修為。亦有梵釋諸天眷屬皆來擁護矣。如四天王白佛言。是人若得聞是經典。能得未來現在種種無量功德。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聽法故。當至所止**之處。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大辯天神.功德尊天.散脂鬼神。大將軍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摩尼?陀鬼神大將。鬼子母。及五百鬼子。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鬼神諸天。如是等眾。為聽法故。悉自隱蔽。不現其身。至是人所止**之處。金光明.方等圓經。天龍神鬼。擁護若斯。況今開顯最上之典。其梵釋天等擁護之力。奚俟更言哉。

△二釋擁護意。

何故得如是圣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愿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初句徴。圣謂真正。賢名善直。又主者名圣。眷屬名賢。以正直者為天為神耳。皆由下。釋。釋中三意。初二句。正釋意。自然二句。示獲益。言苦海者。準長阿含。四大海水咸苦。有三因緣。一.有自然云。遍滿虛空。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洗濯天宮。滌蕩天下。從梵迦夷天宮。乃至八萬天下諸山。須彌山王。皆洗濯滌蕩。其中穢惡咸苦。諸不凈汁。下流入海。合為一味。二.昔有大仙人。禁咒海水。長使咸苦。人不得飲。三.雜眾生居。其身長大。或百由旬。至七百由旬。呼噏吐納。大小便中。故海水咸苦。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既由禮讀。出離無難。言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此正教主天宮付囑之心。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因果不爽如毛發者也。以是二句。結護意如文。

地藏菩薩本愿經卷下科注卷之五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