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五編》琉璃宮史 佚名作品集

(147)那臘都王 注

緬歷529年(公元1167年)阿朗悉都王之子那臘都即位。即位情況如下:王子明欣紹聽說父王去世,遂**部下,準備從水陸兩路進入蒲甘。那臘都對被全蒲甘尊為佛陀的班德古長老說:“聽說吾兄明欣紹得知父王去世,準備水陸兩路來京繼承王位寶傘。如此大隊人馬進發,既耽誤時日,且對國事不利。請法師轉告吾兄,吾已準備停當,請他單人獨騎佩刀前來登基。”班德古長老說:“如我請他來后,你不立他為王,我豈不犯了戒規嗎?”那臘都發誓道:“吾定肩扛吾兄之刀扶他登位。”班德古長老對格拉甲 注 所言深信不疑。來到明信紹處說明原委。明欣紹聽了高僧之言也深信不疑,隨長老登上一艘大船順流而下。船至賴班碼頭靠岸,那臘都果然依他所言,親自下船,肩扛明欣紹之佩劍,回宮扶他登上寶座,舉行加冕禮。但當晚,在食物中下毒,明欣紹亡。

明欣紹死后,當年那臘都登基。班德古長老聽說明欣紹被毒斃,進宮怒斥道:“哼!惡君!汝不怕輪回報應?汝以為今日獲得榮華富貴,他日就不老不死嗎?世上再沒有比汝更壞的國王了。”那臘都辯解道:“吾不是遵照諾言肩扛吾兄之刀扶他為王了嗎?”圣僧說:“世上再也找不到比汝更加可憎可鄙之人了!”說罷赴錫蘭島去了。

那臘都是護山妖投胎再世。當年佛陀在丹吉山巔口述真言時,他曾用三片榛龍腦香樹葉為佛陀遮陽。因而他權高勢大,上至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對他無不畏懼。那臘都暴戾寡恩,登位后即將父王阿朗悉都賜給他的甲班妃處死。后又處死了甲班妃之子歐德拉都和叔父錄事摩訶博。逼令高僧還俗,一些不愿還俗的高僧均出逃錫蘭島。那臘都兇殘無比,王后嬪妃無不惶恐,對其毫無情誼,皆在暗中詛咒。國內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鄉鎮凋零。因修塔工匠們都非常害怕國王,小心翼翼,所以國王所建功德——德馬延佛塔未能如期建成。父王在位時印度國王獻來之公主 注 在那臘都即位后仍侍奉于他。

一日,國王如廁未帶盥洗水,被印度公主察知。公主對國王如廁大小解及行房時不帶盥洗水的習慣非常厭惡,因而疏遠國王。國王大怒,拔出佩劍將公主殺死。印度國王聽說公主被殺,在800勇士中遴選出8名,下令道:“汝等偽裝成婆羅門,去行刺殺害公主的國王。事成后,爾等即自刎!爾等妻兒老小朕會好生照料。”

8名勇士說:“望國王照料臣等妻兒老小終生,臣等定將那國王殺死。”勃代格亞王分別賜給他們許多物品。8名勇士化裝成婆羅門,各攜一柄短劍,腰間帶一法螺,徑向蒲甘而去。到蒲甘直奔宮中,佯裝向國王敬獻法螺與匍匐冰草,走上前去。8人將國王圍在中間,然后手指代迪加基大臣說道:“昔日你收了許多賄賂,致使吾王之子喪生。此次,你又不加勸阻,使吾王公主又遭殺害。”說罷,舉劍將王殺死。再刺殺代迪加基未果。接著8人自刎身亡。由于那臘都王是被印度人刺死的,所以后人為他取個別號為格拉甲。

格拉甲寡廉鮮恥,言而無信。對朝內文武、皇親國戚、僧俗民眾皆無情少義,殘酷折磨,百般迫害。因此官民僧俗無不惡言詛咒。王45歲繼位,在位4年,終年49歲。臨死時月亮與木星相斗,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瑞喜宮塔頂結出黃瓜。王生辰為土曜日。

* * *

[1] Narathu舊譯那羅多。

[2] 那臘都王死后,人們稱他的別名。意即:因印度人而死。

[3] 此處所指即上節所述勃代格亞公主勃巴瓦底。

(148)明因那拉登卡王 注

緬歷533年(公元1171年)王子明因那拉登卡繼位。立王弟那臘勃底西都 注 為王儲。王在位期間,風調雨順,國家繁榮,人民生活幸福,廣修來世功德。阿朗悉都之女姜道蒂生三女,長女明昂妙、次女明臘、三女明紹兌。王立明昂妙為后。祖父阿朗悉都在世時,就為這兩個孫輩成了親。后來王又立恩道蒂的兩位女兒為后。恩道蒂之夫是亞扎都 注 ,即阿朗悉都之后欽翁 注 的外甥女婿。王稱大王后為南宮王后;稱亞扎都之長女為中宮王后;稱二姨表妹為北宮王后。王每次騎象出巡,三位王后也乘象并駕相隨;王有時改乘轎輦,三位王后也乘輦并行于后,不分長次。她們所用器物,如:檳榔盒、檳榔罐、盆、盂、壺等也完全相同。甚至侍奉的宮女所佩手鐲、佛珠、指環、耳環以及身著衣物也毫無差別。由于國王對三位王后一視同仁,不分厚薄,所以三位王后和睦相處,絕少爭執糾葛。

一次,在敏塞外溫地界,禁衛們在山林一棵大竹中發現一符合美女各項條件的濕生 注 女子。她已成年像剛剛磨光擦亮的黃金一般容光照人,遂將她獻給明因那拉登卡王。王見這姑娘與他尚無福分,就說:“呦,真可惜!好大的耳朵!”,把她賜給王弟那臘勃底西都。那臘勃底西都自幼同母后住在一起。母后以智慧的眼光打量這位濕生女子,然后割去她耳朵的一部分,使之與正常耳朵相同。她的耳朵長好之后,容貌越發動人,男子們見之皆為其姿色傾倒。母后教她公主應知的禮儀,使她具備女子的一切美德。又因她是濕生,故姿色更顯得非同一般。

一日,母后帶著兒媳、王儲之妃進宮。王見弟媳貌美,為之神魂顛倒,不能自持。王暗自思忖:“何不假稱鄂倉千有戰事,命王儲出征。待他走后,再立弟媳為妃。”于是和一位大臣私下商議好,要他入宮奏報:鄂倉千地區有戰事。王召那臘勃底西都入宮,令他率軍赴鄂倉千。王弟那臘勃底西都是位機敏之人,囑咐他的馬夫鄂卑說:“如家中發生變故,汝可乘此御馬敏都道速報我知!”然后,率文臣武將兵勇士卒由水陸兩路進發。大軍抵達迪岑后,發現鄂倉千并未發生戰事。王儲沉思:“莫非王兄借故讓我離開?”王儲召集部下商議,并要求他們向他宣誓效忠。謀士們說:“明因那拉登卡王無子,立王弟那臘勃底西都為王儲理所當然。”部下們對那臘勃底西都也表示矢忠矢信。再說明因那拉登卡聞王弟已抵迪岑,遂將弟媳立為王妃。

話說馬夫鄂卑在晨鐘敲罷后到達昂達,又騎馬緩緩而行,到達親敦勃粦馬時尚未過午,從勃粦馬直奔漢林到達雅壩河時天色已晚,馬也疲憊。鄂卑停下飲馬喂草,當夜宿于敏壘山。御馬嗅到主人氣味,便高聲嘶鳴起來。馬嘶聲越過長空,傳到王儲營地。王儲熟知自己馬嘶之聲,心說:是我馬嘶鳴也!夜不能寐。王儲立誓道:“如系吾馬,拳落枕破!”誓罷,以拳擊枕,只見枕已洞穿。此處因此得名,至今仍叫馬勒外翁抱 注 。鄂卑棲宿之山至今仍叫敏壘山。

鄂卑歇息一夜,天明啟程,在晨鐘敲響時,抵達營地。將事情原委稟報。那臘勃底西都聞知詳情,愛妃韋路瓦底已被王兄立為王妃,大怒。接著問鄂卑:“汝昨夜宿于何處?”鄂卑答道:“馬疲力竭飲水喂料后宿于雅壩河邊。”那臘勃底西都道:“離吾營地如此之近,汝竟安然入睡?汝該知道,為王者時間如何寶貴?一時之中可完成許多事務。”王儲以王族的尊嚴將鄂卑處死。該地因而得名谷都雅 注 ,一直傳至今日。

王儲說:“吾等敵人現在身后。”將大臣昂蘇瓦艾召入營中,說:“你舍命為吾效力,立即進京,乘吾兄不加防備將他殺死。事成,吾一定重用你,你可在吾三位王嫂中任選一人為妻。”昂蘇瓦艾選了80名武士乘快舟日夜兼程向京城進發。那臘勃底西都也率大軍,水陸并進,順流而下。大軍行至界野,在南側佛塔王儲立誓說:“若今謀殺吾兄可成,吾將白布蓋之則自然纏于佛身。”誓畢,用白布蓋之果然纏于佛身。王儲見狀,繼續督師水陸并進。

鄂卑尸體漂浮在離王儲船頭不遠水面之上。王儲向部下:“是何人尸體?”大臣們說:“是被處死的鄂卑之尸。”王儲下令將其尸葬于此島東端,由當地人們祀奉,為他建一精美神龕。大臣們遵命建神龕。葬鄂卑之島因此得名瑞卑信島。時至今日,該地村長也一直祀奉于他。

那臘勃底西都派出的昂蘇瓦艾到京后,率80名武士持刀進入宮中。明因那拉登卡王正要如廁,直追至廁內。王問:“何人?”答道:“臣昂蘇瓦艾,系王弟所遣。”王環視四周見刀光閃閃便哀求道:“勿殺朕!愿為吾弟之奴,去服驅鴉逐雞之類苦役。”昂蘇瓦艾道:“王弟未授臣等此命。”說罷將王刺死于廁內。王所佩之紅寶石耳墜一側落在廁內地上。王32歲繼位,在位3年,終年35歲。與王弟鬧不和時,國內出現一匹雙頭馬;虎豹相斗,豹勝虎敗;木星與火星相撞。國王臨終時,兀鷲棲息于宮門之上;木星穿入月中;蜜蜂在宮梁上筑巢;瑞因佛窟冒煙。王生辰為月曜日。

緬歷536年(公元1174年),王弟那臘勃底西都即位。與韋路瓦底王后一起舉行加冕典禮。王嫂們聽說王要將她們賜予昂蘇瓦艾,跪在地上,抱著王的腿哀求道:“陛下,我們女人什么時候希望自己有許多丈夫呢?我們是無辜的,縱然不念兄嫂之情,也要看在我們是王姑漆翁 注 與恩道蒂之女,又都是王后的分上寬恕我們吧!若王仍不能寬恕,就叫我們在宮中驅鴉逐**!”哀求之聲,凄楚委婉。王召見昂蘇瓦艾入宮說:“朕確曾向汝許諾,但如朕將王嫂之一賜汝為妻,將褻瀆先祖先宗。朕將賜汝一名高貴女子為妻。”昂蘇瓦艾對著國王呸了一聲。王大怒說:“竟敢對朕如此放肆!”將昂蘇瓦艾處死。

王令劊子手將王兄明因那拉登卡內傅之子阿難多都利耶捉來處決。阿難多都利耶是一位無畏正直的人,臨刑前賦詩四章交給劊子手說:“請呈送國王!”劊子手將他處決后才將詩送呈國王。四章詩文如下:

“一人發展,

他人遭難,

此乃世俗,

規律自然。

金殿堂皇,

卿相兩廂,

王權高貴,

水泡大洋。

慈悲宏恩,

今日赦臣,

萬物眾生,

皆難永存。

跪奏至尊,

人生如輪,

重逢不咎,

無常諦真。”

王命將詩四章讀給他聽,聽罷下令:“放回!”答道:“已斬訖!”王怒道:“爾等本應先將詩呈朕再斬,怎么斬后才獻此詩?”又將劊子手們處死。王從聽到該詩時起便思念愛臣,嗚咽悲痛,萬分悔恨,從此國王注意控制自己怒火。對王族的劊子手的首領說:“朕盛怒之下,下令斬人,爾等可以暫時保全其性命,在個把月內核查案情,當斬者斬之,不當斬者放之。”

竹中生出的王后名韋路瓦底。王又將王兄所立的三位王后據為己有。王兄在世時南宮王后生一女名蘇卑羌達;中宮王后與北宮王后也各生一女,但兩位公主在明因那拉登卡王在位時就夭折了。

那臘勃底西都王的子女有:韋路瓦底王后生子澤亞都;阿妙亞甘王后是在其夫死后才被立為王后的,生有一女;南宮王后生有三子,后來才出了名。她曾祖是與梯萊辛江喜陀王同時為將的良吳畢,祖父名波都基,父名喜遂。姐妹五人,她最小。大姐為巴達耶之妻,二姐系本拉烏之妻,三姐是西杜因加博之妻,四姐嫁明梯萊為妻。

班因王后生有一子名妙蘇瓦欣。她出身名門,曾祖是梯萊辛王之內兄,祖父乃西德賓,母親系阿朗悉都之女、瑞久之姐——南宮王后。

小王后名烏紹班,生亞扎都、弁琪格都二子后即死。祖父系格拉甲王之舅,其兄系杜勃律。

后來又立蘇色奈為后,她是勃外嘉之妹。生有四女:長女瑞恩蒂、次女喜宮蒂、三女姜道蒂、四女瑞丘。

御花園園丁之女長得如花似玉,具備美女各種大小特征。王納為妃,留于左右,生有一子,名澤亞登卡。該王子談吐不俗,惹人喜愛,舉止文雅,具王子應會的一切才能。一次,王手上長一瘭疽,雖敷藥物,仍劇痛難忍。澤亞登卡之母用口吮國王手指,才使王減輕了疼痛。經多次吮吸,膿瘡在口中破裂。澤亞登卡之母心想若將膿血吐出,又怕驚醒國王,遂將膿血咽入腹內。王知此情景說:“愛朕者莫過于卿也!朕要重賞于卿,卿欲獲何物盡管講來。”澤亞登卡之母說:“蒙陛下愛憐,陛下賞賜的金銀、象馬、村舍、土地、奴仆都與他人相同。王若愛妾,請將臣妾所生之子澤亞登卡定為王儲侍奉左右。”王回答說:“讓他等著,朕一定滿足卿的要求。”

那臘勃底西都王為人忠誠,信守君王十規。自弒兄自立后,即按照太祖阿奴律陀的方式,在后妃們的陪伴下率四軍巡游全緬東西南北各地。在各地大力興修堤堰塘渠。回到京都蒲甘后,用頂加奈大船船首緬桂木艙門制成9尊佛像。為了造福眾生并使佛教長存五千年,在9座城鎮中造9座佛窟供奉;9座城鎮是:格禮、明欽、美都、西博達亞、堅尼亞、鄂辛古、牟措博、色蒙、實皆。此外,將制9尊佛像時鑿下的木屑等摻上樹脂灰泥粘成另一尊佛像安放在阿敏鎮供奉。

從王兄輕易地被刺一事得到啟示,設置龐大的禁衛隊。禁衛隊分內外兩隊,在宮殿周圍層層設防戒備森嚴,據說連一只雞也難以混入。在王宮四周設珍寶、金銀、糧秣倉庫,司庫錄事負責庫內物資清點登記,全年都有明細賬目,一日不缺。為登記、核實、保管全國繳納的貢稅,其中包括金、銀、寶石、琥珀、白銅、紅銅、鉛、鐵、綢緞、花毯、絲織品、麝香、象、馬等項稅款,設司庫錄事600名。據說全年忙碌不停。禁衛、馬夫、象夫等每人月俸稻谷50籮 注 ,每年供其本人及妻子衣服各一套。管帶等每月發俸稻谷100籮及各式衣服。此外還有其他多種封賞。

王采取上述措施,既有利于國王本人,也有利于全體人民。為了得到涅槃道果,王建一功德事業——一座有兩層的佛窟,稱之為蘇拉馬尼。后又建一有螺旋樓梯的兩層佛窟,名為高道巴林。此外,在德馬梯地區建一座五面佛塔,取名德馬亞濟加。塔中安放五尊純銅佛像。王資助供奉住在京都周圍精通巴利文經典的高僧,并請他們傳授經書。

當年,錫蘭島底里僧伽菩提勃耶加馬巴胡王在位,清除佛教中之污濁。6年后,即緬歷542年(公元1180年)那臘勃底西都王之國師歐德拉濟瓦長老率**僧伽多人進錫蘭朝覲大寺。**中有一名勃生薩巴達村年僅20歲的沙彌。

歐德拉濟瓦長老的來歷是:佛陀涅槃后236年須那和郁多羅長老在羅摩迎國岱格拉城金地地區開始建立佛教。在這個僧團中有一位住在直通名叫比亞納達底的長老,他修身養性,獲得禪定。每日清晨去摩訶菩提處灑掃,返回直通后再去化齋。比亞納達底有一**即達光城的信摩訶加拉長老。信摩訶加拉長老有**信阿里亞溫達長老。而那臘勃底西都王之國師歐德拉濟瓦長老即信阿里亞溫達之高徒。歐德拉濟瓦長老與薩巴達沙彌及其他僧徒來到錫蘭島后,與錫蘭島上長老高僧們交流佛法,追溯宗系。發現錫蘭島上的高僧們自古以來一直屬于摩曬陀長老宗系。而歐德拉長老則屬于須那和郁多羅長老一宗。遂命薩巴達沙彌受戒升為和尚留在錫蘭島學習經藏,不再隨師父返回南贍部洲 注 。歐德拉濟瓦長老率僧眾返回南贍部洲后,后人稱其為第一赴錫蘭求法者。

薩巴達留住錫蘭整整10年學習巴利文經釋和三藏經,學成后準備返回蒲甘。心想:如我一人返回,我師若不在蒲甘,只得與蒲甘的緬甸僧人們一起做佛事了。為了厲行在錫蘭所學佛教戒律,約齊五位僧伽一起返回為好。于是他約了精通巴利文經釋、注疏住在德馬壘達村的信底瓦利、甘菩遮王子信達馬棱達、根西布拉城的信阿難陀、錫蘭島的信羅睺羅等四人,與他們一起共五人乘船來到南島。

緬歷548年(公元1186年)時,那臘勃底西都王食指生瘭疽,疼痛難忍,整整三個月不能安寢。韋路瓦底去世。國內發生強烈地震,佛塔、佛窟、寺廟倒塌甚多。國王謀臣瓦濟亞菩提亡故。

緬歷553年(公元1191年)薩巴達等乘船自錫蘭島來到勃生。當時夏安居期將臨,富紳們在勃生南建起一座帶圍墻的廟宇供薩巴達等僧坐夏。該地因而得名錫蘭歸來島,一直流傳至今。安居期滿,進行自恣 注 ,后啟程赴蒲甘。這五位僧人被稱為第二赴錫蘭求法者。薩巴達回到蒲甘之前,**師歐德拉濟瓦長老早已飛升。薩巴達到蒲甘后,即去敬謁師父墓地。

薩巴達對一起來的四位僧人伙伴說:“當年我師歐德拉濟瓦長老抵錫蘭時一直與錫蘭僧人一起持戒。現在我等也應與須那長老、郁多羅長老宗系的蒲甘僧人們一起持戒。早先,由我師歐德拉濟瓦長老主持,現在緬甸人控制了他們,所以我們不能與這些緬甸僧人們一起持戒了。”于是,從錫蘭島來的五位僧人單獨持戒。

那臘勃底西都王對這五位僧人十分崇敬。在伊洛瓦底江上將許多船系在一起,舉行許多沙彌受戒當和尚的儀式。隨著僧眾的增加,僧眾派系也出現了許多。一日,那臘勃底西都王請五位僧人及**們參加隆重的施舍盛會。在盛會之上,信羅睺羅見一美貌**為其姿色所動,不愿再受教規約束想還俗。四位高僧進行勸告,他仍不能自持。大家只好對他說:“不要因你一人讓我四人丟盡顏面,你若欲還俗,勿在蒲甘還俗,從勃生碼頭去馬來由島還俗吧!”將他逐走。信羅睺羅從蒲甘抵勃生,乘船到馬來由島。統治馬來由島的國王聞信羅睺羅來到,請他講授律藏。信羅睺羅講授了《小戒行經》 注 及全部律藏以及佛經釋注。馬來由王聽完全部戒律后,對他更加崇敬,贈他一缽紅寶石。信羅睺羅得到一缽紅寶石后還俗,在馬來由島成家。

從錫蘭到蒲甘的高僧剩下四人,不久,薩巴達長老飛升。其他三位高僧底瓦利長老、達馬棱達長老與阿難陀長老廣泛傳授三藏經,弘揚佛法。

一次,蒲甘國王那臘勃底西都施舍給三位高僧每人一頭幼象。信底瓦利和信達馬棱達兩位高僧將所得幼象放生林中。阿難陀則把象運到勃生,再用船運走,贈給根西布拉的親友。信底瓦利和信達馬棱達得知此事后對他說:“吾二人將王贈之幼象放生林中,使它們獲得自由。而你卻將象贈給親友讓它去受難,這種行為為佛法所不容。”阿難陀說:“佛陀講授佛法中有施惠于親友的信條。”兩位高僧說:“我們是為你著想才與你說這番話的。既然你不接受,從今以后你單獨守戒,不要再和我們在一起了。”從那天起,信底瓦利和信達馬棱達二僧一起守戒,阿難陀則單獨守戒。

幾年后,信達馬棱達為了扶助德才兼備的徒弟們,就向經常來廟中求教的文武大臣富豪士紳們說:“檀越,此人見多識廣是個全才,如果他們有充足的四物就能更好地學習經典持齋守戒了。若無四物則無法學習經典也無法持齋守戒。”用言語示意為他們募集四物。此事為信底瓦利高僧知悉,對信達馬棱達說:“佛陀厭惡這種以示意的方法取得的施舍物品,你為何要用這種方法呢?實在欠妥!”信達馬棱達反駁說:“佛陀厭惡的是為自己利益采用這種示意方法清點施舍。而我并非為自己享用。事實也如此,見多識廣德才兼備的徒弟們若有了充足的四物才可能學習經典持齋守戒弘揚佛法。以這種心情去建議是適宜的。”信底瓦利說:“你如果不接受我的話,繼續這樣做,我們只好各自單獨守戒了。”二人分手。

從此,自蘇陀摩城金地來蒲甘傳教的僧人明顯分成:阿羅漢派、底瓦利派、達馬棱達派與阿難陀派等四支。從蘇陀摩最先傳入的阿羅漢派僧侶又被稱為布利馬 注 僧人;其他三支是后來從錫蘭島傳入的,故又被統稱為畢西馬 注 僧人。從錫蘭島來的三位僧人中,底瓦利和達馬棱達兩位畢生從事佛教事業直至亡故。阿難陀在蒲甘從事54年弘法工作,于緬歷596年(公元1234年)飛升。

蘇拉馬尼佛塔建造經過如下:某日那臘勃底西都王登杜云山返回時經過一山谷——蘇拉馬尼塔址時,見谷中閃爍著紅寶石似的光芒,說:看來是讓朕在此建功德善業。下諭全體人民將谷填平。當時有一位德高望重嚴守戒律的高僧,名叫班德古鄂隨信長老對國王說:“聽說陛下要做功德,但陛下現在所做并非功德,實乃罪過。”又說:“我不再接受陛下施給的齋飯了。”那臘勃底西都王說:“法師不接受朕的齋飯,就是說法師不愿再在朕國內住下去了。難道說百姓施舍的齋飯就不是朕的嗎?”班德古長老想國王既如此說我將去錫蘭島。于是高僧遷居遂久地區的山林中。高僧走后,每當王外出時,德拉巴門的護門魔鬼就雙腿叉開立于門上。王叫來術士使用各種咒符驅魔均不見效,魔鬼仍擋住去路。王問婆羅門占星家與緬人占星家。奏道:“因國王對班德古長老說了不恰當的話,氣走高僧,魔鬼才擋住去路。”王接連數次派大臣們去請,高僧不來,說:“我要去錫蘭島了。”

王聽說高僧要去錫蘭,召見杜因格畢西大臣,叫他設法一定將法師接回。杜因格畢西是一位頗有見識的人,制成金佛一尊供奉在杜瓦朗金舫之上,出發。高僧到達碼頭時,杜因格畢西立即上前說:“一切種智佛陀到達碼頭,叫高僧上船。”高僧感到佛陀之命難違,便跟至船上。高僧登上杜瓦朗金舫向佛像跪拜。趁高僧跪拜之時,下令起航,載法師飛駛而去。此時,杜因格畢西再三請求法師弘揚佛法。因佛事法師只得相隨而去。國王在大臣們簇擁下前來迎接。王攙扶法師的手進宮。行至宮門,魔鬼從門上跳下跪拜法師。入宮后,王親自為高僧準備齋飯,對法師說:“**從今以后一定聆聽法師教誨!”最后將澤亞都拉、澤亞登卡、亞扎都拉、金格都、弁琪五位王子交給法師。五位王子隨法師外出巡游,走到某地法師在一塊空地上畫了五個圓圈,讓五位王子觀看,然后遣他們回宮。五位王子回到宮中向國王奏明此事。國王說:“這是指示兒等去建功德。”王按王子體重稱足黃金,作為建塔經費。建成的五座佛塔是:色皎帕耶拉、美蓬達帕耶拉、甘聰帕耶拉、德甲當帕耶拉、焦帕耶拉。五座佛塔的工程可與佛陀在世時的波斯匿拘薩羅國王所建德葉坎檀香木塔相媲美。天帝釋監督五座佛塔之興建,在那臘勃底西都王建塔時也曾親自為佛塔和泥抹灰。

班德古長老又名鄂隨信由來是這樣的:高僧拒絕接受施主衣,經常到墓地取包死人布作為人們遺棄之物縫制成衲衣穿用 注 。當時有一牧童名叫小鄂隨,一日他與同伴們一起放牛,對同伴們說:“你們積德做件善事,我也積德做件善事吧!我假裝死去,你們在我身上蓋上一塊布,然后就去請法師來取走去做衲衣穿!”伙伴們到高僧處按鄂隨所說說了一遍。高僧來到墓地取了布就走。高僧走后未料到小鄂隨真的死去,停止了呼吸。伙伴們見此情景,急忙跑去告訴小鄂隨的父母。鄂隨的父母親戚們向高僧說明原委。法師用消災圣水灑在小鄂隨身上。頃刻間,小鄂隨復蘇,起身向高僧叩拜。鄂隨的父母將他托付給高僧,高僧因此得名鄂隨信 注 。

那臘勃底西都王在王后韋路瓦底和王子澤亞都拉所食邑的德婁、阿敏、阿嫩三座城鎮之一的阿嫩鎮建一巨大浮屠,名之為宋路阿巴帕耶拉 注 。每當夜晚,德婁鎮內火光沖天,王命人前往查看,發現是阿育王所建牟陶亞佛塔,又在該處建一大浮屠名為丹布拉。王在德婁鎮與蒲甘接壤處的懸崖之上建起一座富麗的洞窟,窟內安放一尊做云游狀的佛像,并在崖壁內埋放佛舍利子,取名為韋路瓦底王后窟。佛像稱之為瑞德貝。王的每位王后也都做了引人矚目的功德事業。

一日,那臘勃底西都遇姻兄杜勃律之妻,十分傾心,遂立她為妃留在身邊。杜勃律失去愛妻半月之中如癲如癡神志失常。王聞之與王后們商量如何處置。王后們說:“陛下將他妻子接來,他豈能高興?何不讓他選一中意宮女帶走,抵換他妻。”王賜杜勃律一名宮女。杜勃律奏道:“請陛下再賜臣一名。”王又賜了一名宮女給他。杜勃律得到兩名宮女才轉悲為喜。

一次,王為界野兩座寶塔舉行升寶傘禮,乘御舟逆流而上。途中遇一大鱷魚,鱷魚將御舟馱在背上,使御舟失去控制。一名叫仰曼鄂推的勇士跳入水中潛入江底,用短劍將鱷魚刺死。后又只身一人殺死一只老虎和一頭大象。因他多次擊敗敵手,王賜他“阿難多都利耶” 注 之名。從此邊遠地區出現盜賊暴亂,都派他前去鎮壓。只要他去,常常生擒敵人獻與國王。該阿難多都利耶大臣拜被譽為摩訶迦葉的榜朗信長老為師,建許多佛塔、禪堂與寺廟,完工后舉行隆重慶典,并將所布施的物品著文記錄下來在王前宣讀。王大加贊揚說:“阿難多都利耶不僅現在竭盡全力完成朕委之重任,且為來世積了許多功德。像這樣積德行善之人舉世無雙。”將小王妃所生之女、王子澤亞登卡之妹許配給他,并賞賜了許多顯赫的飾物用品。王封曾祖梯萊辛江喜陀時一起為將的良吳畢之曾孫良淵侯那當米亞為大司法官。

那臘勃底西都王始終不渝地堅持君王十規。在處理國家大事和地方事務時采納賢者意見,治理朝政機智嫻熟,因而受到全體人民的愛戴。在全緬各地普建浮屠、佛窟、寺廟、佛廊、亭榭,向寺院捐贈廟產田園。立王子澤亞登卡為王儲,封給大王子澤亞都拉和亞扎都、金格都、弁琪等王子食邑和許多儀仗用品。澤亞登卡非常尊重四位王兄,每當齋日,必到王兄宮中參拜,從不間斷。王兄們見他如此殷勤,心中過意不去,便建議:“王弟可在宮中廣場建一殿,屆時我等四人到此殿去,王弟一起參拜吧!”澤亞登卡遵照王兄意見專建一殿,按時前去參拜。由于澤亞登卡對四位王兄如此尊重,因而王兄們對他也非常喜愛。

父王那臘勃底西都把五位王子召來,在他們中間立一白傘,立誓說:“白傘向誰傾斜,誰就為王。”白傘傾向幼子澤亞登卡。因此澤亞登卡被人稱之為梯羅明羅王 注 。

那臘勃底西都王一生70年 注 中為佛教為本人以及子孫后代造福。病危時,將五位王子的手拉至胸前囑咐道:“吾兒們務必遵照父王所囑和睦相處協同一致。只有共同發跡,爾等弟兄顏面才光彩。即使有很多奴仆,但沒有親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福氣。國家社稷全賴爾等五兄弟。如能遵父所囑,則社稷無憂。若發現嘴長欲斗者則削其嘴;距長欲刺者則去其距;翅長欲飛者則斷其翅。吾輩為王者不應有個人好惡,應按慣例處置。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敬畏,而只有令人敬畏所有事件才能了結。”

“此外,對爾等部下凡能在10次步戰中獲勝者可擢升為騎將;凡在10次騎戰中獲勝者可擢升為象將;凡在10次象戰中獲勝者可擢升為舟將;凡在10次舟戰中獲勝者可封為四百丁鎮侯 注 。處事公正完美得人心則從者眾;從者眾則人敬畏。望爾等切記父囑。”囑畢命五位王子立誓。誓畢,王轉向四位王妃、皇親國戚以及王公大臣們說:“若五位王子不遵朕囑,望忠于朕者都來教訓他們。”王也要他們立誓。最后,分封四位王后、五位王子城邑、村莊和土地。那臘勃底西都王一生為來世和今生造福。33歲繼位 注 ,在位37年,終年70歲。臨終時,魔鬼在茂貢門上顯身;西方出現一顆彗星;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王生辰為火曜日。

* * *

[1] Minyinnaratheinkha舊譯那羅帝因迦。

[2] Narapatisithu舊譯那羅波帝悉都。

[3] 與前文矛盾,按(146)節所述恩道蒂之夫為金格都,而瑪紹南之夫才是亞扎都。

[4] 前文未出現此名。疑系阿朗悉都王南宮王后的原名。

[5] 佛教謂六道眾生有四種形態,即四生:卵生、胎生、濕生(亦名因緣生,認為從濕氣而生,如腐肉中蟲、廁中蛆等)、化生(無所依托借業力而出現者,如諸天神、餓鬼及地獄中受苦者等)。

[6] 馬勒外,意:肯定;翁,意:枕頭;抱,意:破裂。

[7] 谷都雅,意即:王命處決之地。

[8] 前文未見此名,疑即上文所述姜道蒂之名。

[9] 緬甸一籮稻谷約為46磅重。

[10] 此節所述南贍部洲或南島,并非在指佛教教義中所述當今人類生活之地,而是專指緬甸。

[11] 佛教專用詞,即揭發自己進行懺悔。參見(145)節僧自恣日注釋。

[12] 《小戒行經》 Khuddasikkhā.

[13] 原意為:先導、前驅。

[14] 原意為:后者、后繼。

[15] 按佛教戒律規定僧尼應以他人遺棄之破碎衣片縫成衣衫穿用,稱之為衲衣或百衲衣。僧衣按其來源分成五種: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即:包死人衣)、死人衣和糞掃衣(即:人們丟棄的破衣碎片)。也有分成兩類者,即:一為施主衣,一為糞掃衣。

[16] 意即:鄂隨之主。

[17] 意即:三界之主漂亮的佛塔。

[18] 意即:無比英勇。

[19] Htilominlo意即:白傘中意王族也中意(之王)。舊譯醯路彌路。故此王也被人稱為澤亞登卡南當米亞,意即:眾人皆希他主持皇廷的澤亞登卡。

[20] 原文為74年,有誤。應為70年,更正之。參見本節末尾的注釋。

[21] 參見(142)節注各鎮等級。

[22] 原文寫成37歲繼位終年74歲,明顯有誤。因按37歲繼位計,那臘勃底西都王生于緬歷409年(公元1137年),比其兄明因那臘登卡尚長2歲。故按《緬甸大史》所述33歲繼位譯出。終年則應為70歲。

(149)澤亞登卡南當米亞王

緬歷573年6月11日(公元1211年8月6日)木曜日,那臘勃底西都王之子澤亞登卡南當米亞即位。《緬甸大史》和其他史籍記為緬歷559年(公元1197年)即位。兩者相差14年。緬歷573年之說,據考出自《澤亞布碑文》。碑文中記有:“緬歷573年6月10日(公元1211年8月5日)木曜日朕烏茲那登基。”該王稱號有二:一為梯羅明羅,一為烏茲那。

王有四位王后:南宮王后名普瓦道基,其父為歐德拉都,祖父是瑞固佛窟施主之婿丁克都;北宮王后,其父為德耶沃達那;中宮王后名蘇米邊,其父生于密達人稱密達村長,祖父丹巴丁,曾祖系瑞固佛窟施主阿朗悉都王;恩道蒂,其父登克都,祖父是瑞固佛窟施主阿朗悉都之婿亞扎都。南宮王后生子登勃德與德亞蒙;中宮王后、北宮王后皆無子女。

澤亞登卡王即位后,按父王生前安排一絲不茍秉公行事。尊重四位王兄,每逢齋日畢恭畢敬前去問候,從不間斷。所得貢品及各地稅銀均一分為五,弟兄五人各取一份。由于國王如此公正,受到朝中大臣及全國人民的由衷愛戴。他們以深厚的情義為國王祝福。王儀態端莊,舉止文雅,品德高尚,學識淵博,辦事嚴謹得體,了解僧俗疾苦哀樂。因此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一派繁榮。王登丹吉山、杜云山、卜巴山并順流而下至烏容鎮朝覲沿江各佛塔浮屠。

一日,王的百寶金筏正順流向烏容鎮進發,恩道蒂王后在筏上生下取名達摩亞扎的加蘇瓦王子。七日后,太后歸天。返回京都不久,南宮王后之子德亞蒙也亡故。王后與國王皆悲痛萬分水米不進。

中宮王后、北宮王后兩位王后召見大臣代迪加與堅傣說:“請二卿去解除國王、王后之煩惱。”兩位大臣來到國王面前奏道:“陛下,佛陀所講經論謂:輪回于三界之中的眾生都難逃無常之道。只有涅槃才能永存。行蘊是沒有永恒的。由存至亡,由動至靜是規律。只有在處于寂滅平靜的涅槃之時,才能獲得真正幸福。望陛下永記在心。”王說:“朕并非不知存亡規律,但如今朕卻不能自持。”說著又抽噎嗚咽起來。王與王族大臣們商議:“眾卿,朕今日如此痛苦源出于愛。朕祈禱升入脫離愛之涅槃。但等成為獲一切種智的佛陀后再進入涅槃為時太久,朕愿成為辟支迦佛升入涅槃。”為此,國王興建澤德那佛塔。

澤德那佛塔之名一直流傳至今。從該日起國王不再乘舟騎馬外出巡游,一心集中精力于功德事業之上。在當年曾祖江喜陀停留之地建一名為布澤底的佛塔。繼續修建父王那臘勃底西都未建成之高道巴林塔。此外還建一菩提佛塔,仿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狀。王祈禱順利進入涅槃,又建奈亞班塔,狀似佛陀涅槃時,在高達80肘尺的檀香木堆上火化的形象。奈亞班意即:升入涅槃狀,亦稱拘尸那。

當年父王曾立誓問卜,五位王子圍成一圈,將一頂白傘立于其中,看白傘向哪位王子方向傾斜。白傘傾斜的方向完全符合父王的心愿。王在白傘傾斜的方向建一佛塔,名為梯羅明羅塔,其狀與蘇拉馬尼塔相似。人們對該王也稱之為梯羅明羅王。

《緬甸大史》中只記載有該王建造或重修澤德那塔、布澤底塔和高道巴林塔。

該王穩健持重。信守君王十規。王37歲即位,在位23年,終年60歲。駕崩時土星出現彗星般光芒;影子顛倒。王生辰為火曜日。

(150)加蘇瓦王 注

緬歷596年(公元1234年)王子加蘇瓦即位,稱達摩亞扎王。國王愛護全國僧俗如親生骨肉。熟讀三藏經書達九遍之多。對巴利文經釋、注疏等反復思考,深究含義。故在討論這些經書時無人能與其相比。每日向高僧們請教七次。編寫《二諦滴論》 注 ,以教導宮妃們了解心、意、色、涅槃、界、性等含義。王不聞國政民事,將一切審理、處置等事均交王儲烏茲那掌管。阿奴律陀王到達別克悅 注 山腳時,種下了一棵貝多羅樹,立誓說:“當朕再次在此為王時,將是貝多羅樹種發芽之日。”據說加蘇瓦王在位時,這顆樹種發芽了。國王聞訊,非常高興。

緬歷597年(公元1235年)王在色固建一寺,贈給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緬甸大史》中沒有關于此事的記載。《緬甸大史》將王登基的時間記為緬歷581年(公元1219年)。其實不對,而是596年(公元1234年)。597年在色固鎮建廟捐贈。這兩個登基時間相差15年。

緬歷596年登基,597年建寺捐贈之說源自《開東枝廟碑文》。碑文記:“南當米亞王邀色固鎮的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到蒲甘掛單。596年南當米亞王駕崩,王子加蘇瓦即位。597年建寺贈與底哈摩訶烏巴利法師和居住在寺周圍的達亞加勒亞那、達亞達馬、格勒亞那給底、尼亞納底哈、甘彼達亞、瓦濟亞尼亞那、拘那道巴等七小寺的七位僧人以及在廟中居住的十五位僧人。”據此得知王在596年登基,597年在色固鎮開東枝地區建寺捐贈。

緬歷598年(公元1236年)王挖一湖,引杜云山麓流泉。湖中植五色蓮花。水鴨、鴛鴦、仙鶴、秧雞、鵜鶘等禽類嬉戲其中。湖畔辟良田多畝,一年三造。王在湖附近建秀麗行宮,每日誦經七次,怡然自樂。王專心致志于佛教教義研究,因而在建功德事業——比亞德達佛塔時,疏于指揮。給工匠們的費用又偏低,致使工程未能完成。因而歷史上留下他的名言:為了追求高超的品德,朕他事不管不問。

一日,王舞劍自娛,不幸被劍刺中,駕崩。

王41歲登基繼位,在位16年,終年57歲。臨終時,許多兀鷲棲在馬廄內;宮內御座拱門之上魔鬼顯身。王生辰為月曜日。

* * *

[1] Kyaswa舊譯迦娑婆王。

[2] 《二諦滴論》 Paramatthabindu。

[3] 本書(142)節曾提及此事,但寫為別山。此處又寫為別克悅山。

(151)烏茲那王 注

緬歷612年(公元1250年)王子烏茲那即位。王后是瑞固佛窟施主的重孫女、明欣紹的孫女。后生有一子名底哈都。

一日,國王出游在密達村遇一旋匠的女兒,十分美貌。國王將其帶回宮中,令其梳素列發式,終日侍奉左右。一日為王打扇時突然昏倒在地。王問:“是癲癇病發否?”妃答:“并非癲癇。”王想必有緣故,于是倍加愛護。王妃十月臨盆生下一子。孩子成年后,王將他交給當和尚的舅父撫養,并由國師啟蒙。

卜巴山一帶采騰甘漂村有一農夫女兒,剛會走路時,農夫犁地時帶她到地里,放在一棵樹下。一天,女兒在樹下熟睡,一條大毒蛇在女兒四周盤成一圈,昂首鼓腮將女孩的頭罩在下面,卻不碰女孩身體。農夫看見巨蛇便丟下農活兒飛奔過來,毒蛇也轉身遁去。農夫將此事告賢者。賢者說:“此女他日定會飛黃騰達。”女孩父母家道寬裕,給她做了漂亮衣衫,并請人照看于她。

姑娘12歲時,在她所種的一叢素馨花中開出了海棠、玉蘭和美洲七瓣蓮花。又將此事告賢者。賢者說:“此女將來必有榮華富貴。”

到了緬歷9月,烏茲那王登國君們必登之卜巴山朝覲摩訶吉里兄妹二神。烏茲那王聽說采騰甘漂村中一株素馨花上開出了另外三種花蕾,便到村中觀賞。正遇小女子在種花。這女子長得雍容華貴,美麗端莊。王非常喜愛,便將她收留,叫她侍奉左右。

一日,王覺得背部奇癢,叫她撓癢,雖未指明什么部位,小女子就在國王癢處撓將起來。如此多次,王問:“喂,小女子,朕未講明何處癢,但叫你撓,都能撓到癢處。你是怎么知道朕的癢處呢?”小宮女說:“陛下,圣體嬌嫩無瑕,發癢之處必呈異樣。奴就在該處為大王撓癢。”王心想:“此女真是個聰明絕頂之人。”于是對她封賜。她處于王后之下,宮妃之上,終日侍奉國王,寸步不離。

父王在位,身為王子時他就貪圖玩樂。一次,他順江而下,在達拉建起一座行宮。住在其中,終日騎象作樂。國師看過王子明奎齊的生辰八字后,把他當和尚的舅父叫來,說:“高僧,你甥兒八字很好,黃道吉日已到。你可乘小舟將甥兒送到達拉去見國王。”和尚帶著王子以及獻給國王的禮物乘小舟順流而下抵達拉。拜見國王獻上禮物,叫甥兒向前拜見父王。王大喜,賞賜許多物品,并向王子打趣地說:“旋匠的外孫,狗屎。”

一日,明奎齊 注 和小伙伴們玩榼藤子核。發現場上有堆狗屎,孩子們把狗屎堆高,并去捧土找樹枝,覆蓋其上。然后跪在地上向狗屎叩拜。賢者們見此情景說:“王子登基即位之日不遠矣!”

一日,國王騎著格達御象,去看新捕獲的一頭野象。該野象異常珍貴,只有國王才配擁有它。當時,野象正在發情,它嗅到一股新奇的氣味,順著這種味道尋至御象前。野象用象牙勾住了御象鞍繩,將象鞍坐墊和其他飾物一并拉下,王也隨之墜地,被象踩死。王33歲繼位,在位5年,終年38歲。王將死,達比紐佛塔冒煙;木星靠近月亮;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兩條鱷魚在水面上互相咬斗。王生辰為水曜日。

* * *

[1] Uzana舊譯烏娑那。

[2] 意即:狗屎王。

(152)明奎齊王

先王有底哈都和明奎齊兩位王子。王弟明奎齊謀取王位的經過如下:

烏茲那王在世時,王子底哈都已被定為王位繼承人。王死,底哈都準備進宮繼位。首相亞扎丁堅奏道:“殿下父王在邊城達拉駕崩,一部分大臣已經拜謁過王陵墓地,還有部分大臣沒有拜謁,請殿下在我們文武大臣鄉官村吏們拜謁返回后再舉行灌頂加冕禮。”底哈都信以為真,遂說:“爾等拜謁父王陵墓速去速回!”首相亞扎丁堅和其他大臣官吏等啟程去國王陵墓。當大臣官吏等聚集在國王陵墓前時,亞扎丁堅說:“各位,如果咱們輔佐底哈都為王,民眾社稷都將遭殃。底哈都驕橫暴虐,猜忌多疑,連自己的王妃都不能相容。他貪得無厭,不講信義。不用說對你們諸位,就是對我這個首相也毫不尊重。”“一次,底哈都從我身后走來,我沒有看到他,沒有來得及將衣袖收起。他就將口中咀嚼的檳榔汁吐到我的袖子上。雖然我忙說:臣不知王子駕臨。可他仍耿耿于懷。”說罷,從篋中取出那件衣服讓大家觀看。大臣們看過那衣服說:“他還未當國王,對首相就不放在眼里倍加**。將來成了國王,還不知如何對待我等呢?”所有文武意見一致,返回后將底哈都抓起,于緬歷617年(公元1255年)擁其弟明奎齊為王。明奎齊繼位后,取名那臘底哈勃德 注 。立父王之妃、采騰甘漂村富戶之女為后,人亦稱之為紹王后。

佛陀在蒲甘丹吉山授記時,這座山的護山妖曾用三片榛龍腦香樹葉為佛陀遮陽。佛陀曾授記該護山妖將在蒲甘稱王三次。與佛陀授記相符,這三世國王是:色雷鄂奎、格拉甲和那臘底哈勃德。佛陀成佛前十世之一的布萊列象王也曾轉世為蒲甘的薩牟陀梨、阿奴律陀與加蘇瓦等三代國王。據說另一位在蒲甘三次為王者是:驃紹梯、丁里姜和江喜陀。在那臘底哈勃德王在位時該城稱為蒲甘。

該王是佛陀授記之王,故神威廣大,又因他曾是山妖因此性情暴躁,貪吃好飲。

首相亞扎丁堅立那臘底哈勃德為王,是因為那臘底哈勃德當王子時在王兄底哈都將口中檳榔汁吐在首相的袖子上的當天,那臘底哈勃德王子來到首相家中說:“爺爺,輔佐我吧!”王子的話正合首相亞扎丁堅心意,便對王子說:“就由你來當吧!”后來首相果然依言立他為王。那臘底哈勃德為王后,把首相亞扎丁堅拋在一旁不加理會。亞扎丁堅非常傷心,一日,他帶著一個盛檳榔的破花托盤進宮。王問:“亞扎丁堅爺爺為何使個破托盤?”亞扎丁堅奏道:“王有所不知,當今旋匠的子孫皆受封賜,沒人當旋匠了,只好用個破托盤了。”有些史籍記為檳榔托盤或花托盤,所謂花托盤是古代王族臣相用來盛檳榔、米花用的器皿。字典上將花托盤解釋為盛檳榔的器皿。金宮之主那臘勃底建宮碑上有:將盛米花的花托盤、花籃放置某處的記載。根據這些材料,可以認為使用花托盤這一詞是恰當的。

王聽到亞扎丁堅所言,心中非常惱火,問道:“亞扎丁堅爺爺,佛窟建至頂端,頂飾是怎樣安放上去的呢?”亞扎丁堅答:“先搭腳手架再安頂飾。”王又問:“佛窟頂飾裝好,腳手架如何處置?”“頂飾裝好,拆掉腳手架,才能顯出頂飾的光彩。”王跟著說:“朕好比頂飾,亞扎丁堅好比腳手架,朕成為國王就像頂飾安上塔頂。只有拆除亞扎丁堅你這個腳手架,才能顯示出頂飾的光彩。革去汝官職,沒收汝象馬扈從,流放達拉城!”大臣們依令將亞扎丁堅流放。

亞扎丁堅在流放途中,突遇狂風,大樹盡折,但菖蒲不斷,只是隨風搖擺數次而已。亞扎丁堅見狀悟道:“我身為下臣,還不如菖蒲機警乖巧。我像大樹那樣,才會落到今日地步。”解差返回京都,王問:“亞扎丁堅講些什么?”解差奏道:“尊貴的大王,路上狂風驟起,大樹盡折,而菖蒲則隨風搖擺,毫無損傷。亞扎丁堅見之嘆道:我不如菖蒲機警乖巧。”王默然不語。

當時,人們聞亞扎丁堅已被流放。密察吉里叛亂;莫塔馬侯鄂內之孫鄂瑞也造反割據。王雖得到奏報,但沒有可以商議大事的臣相賢士,終日愁眉不展。紹王后見狀問道:“大王為何悶悶不樂?何不與文臣武將們商議對策?若不愿與他們商議,何不召回大王盛怒之下流放的首相亞扎丁堅,與他商議?事不宜遲,時間一久匪勢更會猖獗,不如趁匪徒羽翼未豐召回亞扎丁堅。”王依言,派一大臣乘快舟去召亞扎丁堅。大臣抵達達拉對亞扎丁堅說:“王召你回京,請速登程。”將亞扎丁堅帶上快舟飛速返京。

途中遇一漁船,漁夫們剛向朝廷獻魚返回。漁船上有一綠玉翡翠匙,是漁夫們撒網捕魚時無意從河中撈獲的。亞扎丁堅問:“這匙從何處得來?”漁夫們說:“捕魚撒網時所獲。準備帶回給孩子們玩。”“賣給我吧!”漁夫們不知何物,毫不在意地送給了他。亞扎丁堅仔細地將其擦拭一番,頓時光芒四射,原來是一件無價之寶。亞扎丁堅給漁夫們許多禮物,急馳而去。關于此翡翠匙有的史書記為翡翠綠玉,有的記為綠玉匙。《古蒲甘史》記為綠色貝殼。我們認為稱之為綠玉翡翠匙是恰當的。首相亞扎丁堅抵蒲甘后,國王用大象接他入宮,亞扎丁堅向王獻上寶匙。國王大喜,問道:“爺爺從何處得來此寶?”亞扎丁堅奏道:“全憑我王洪福,微臣得來。”王說:“朕曾對爺爺你發過脾氣,望勿記心中。”將沒收的一切財物、象馬、奴仆等全部歸還給他,并新賜封其他鄉鎮、儀仗與器皿。

王決定派兩員大將率軍前去鎮壓密察吉里侯和莫塔馬侯的叛亂。宮廷大臣德耶畢薩勃德率上緬甸南北各縣鎮的戰象200頭、駿馬2000匹、士卒20000名,向密察吉里進發。同日,首相亞扎丁堅率下緬甸東西各縣鎮的戰象200頭、駿馬2000匹、士卒20000名,水陸兩路向莫塔馬進發。亞扎丁堅抵大光后,留下戰船,率大軍、戰象、戰馬由陸路向莫塔馬進發。莫塔馬侯鄂瑞聞亞扎丁堅率大軍來,**部下連同邊遠村寨居民一起進入當泰城固守。像把牛困在欄內一樣,亞扎丁堅將敵人層層包圍起來,加強己方陣地,日夜不停發起攻擊。城內住滿了居民與士卒,擁擠不堪,出現摩擦與爭執。山上流入城內的泉水也不敷飲用。又無法到城外取水,城內居民苦不堪言。圍困七八日后,城內糧食奇缺,紛紛出城投奔大軍。不久,莫塔馬全城被攻克。

亞扎丁堅首相收復莫塔馬后,整頓城內秩序任命阿朗悉都王在位時大臣阿棱瑪基之孫阿棱瑪大臣為鎮守,然后押著莫塔馬侯鄂瑞及其妻子兒女、奴仆、象馬返回京都。

德耶畢薩勃德率軍向密察吉里進發。行進途中,由于軍紀松懈和指揮失當,一晚,士兵自相驚恐,疑是敵軍殺來,四散逃竄,潰不成軍。德耶畢薩勃德退至敏巫碼頭,遇亞扎丁堅。亞扎丁堅問明情由后說:“我友畢薩勃德,先不要讓國王知道你的部隊驚散失利之事。等我回京向國王奏明捷報獻禮后,趁國王心情愉快之際,我再婉言奏明,請國王息怒。”亞扎丁堅遂起航逆水先行。但國王早已聽說德耶畢薩勃德率領大軍,未遇叛軍即自行潰散的消息,怒不可遏地說:“未與敵人對陣交戰就敗下陣來的將軍,留他在此世間何用?”王即派亞扎丁堅之子良吳歐拉去將德耶畢薩勃德處死。

亞扎丁堅船行至固坎艾,不期與子相遇。問他往何處去?良吳歐拉說:“國王聽說德耶畢薩勃德兵潰,怒不可遏,命我前去殺他。”亞扎丁堅說:“吾兒且慢,我未派人來前,切莫下手。”

亞扎丁堅飛速回京。抵京后,將莫塔馬侯鄂瑞及其妻子兒女以及戰俘、象馬等獻于御前。王大喜,封賜甚多,并犒賞全體將士。

趁國王高興之際,亞扎丁堅奏道:“德高的吾主,臣等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一揮手能征服南贍部洲上的所有國家、地方,全部歸屬于陛下王國的版圖之內。但生存之物會走向滅亡,滅亡之物亦會轉向生存。只有升入涅槃才能永存。戰爭之道亦如此。認為肯定能勝之戰往往卻失敗,而認為必敗之戰也可能取勝。究其根本在于天時、地利、人和,即時間、地點與勤奮。依臣見不如將奴才德耶畢薩勃德召至陛下跟前,官按原職。這樣處理更加妥帖。”

王說:“朕已派良吳歐拉去斬德耶畢薩勃德那廝了。如未斬訖,可赦他不死。”亞扎丁堅立即派人去叫德耶畢薩勃德返京。德耶畢薩勃德回京后,國王與紹王后商量:“卿意宮廷大臣一職派何人擔任為好?”紹王后奏道:“德耶畢薩勃德是王的親奴,也是王可信賴之人。此次王又開恩免其一死。王恩浩大。依妾之見,仍由德耶畢薩勃德任此職,不好嗎?”王遂繼續任命德耶畢薩勃德為宮廷大臣。

王在緬歷9月登卜巴山返京后,召見亞扎丁堅、德耶沃達那、西杜因加博、西杜因加都四員大將,命他們率戰象4000、駿馬40000、士卒40萬,務必將密察吉里攻克。大軍抵密察吉里,將村舍夷為平地。密察吉里侯逃至德山之上進行抵抗。大軍將德山團團圍住,水泄不通。由于兵馬人眾,糧食短缺,士卒們面臨饑荒,以野果草根為食。城內居民連糠秕也已吃盡,饑餓難忍。密察吉里侯異常驚恐,率其子、其弟,隨一位到過錫蘭的高僧出城乞降說:“從今以后再不敢謀反,望饒一命。”由亞扎丁堅之子良吳歐拉回京奏報戰況。良吳歐拉日夜兼程,到色林改乘快舟逆水而上飛速回京。

因前方久未派人來報戰況,王在清晨尚未出宮時,打開窗戶向遠方眺望。看到江面上一葉快舟從勞伽難陀岬逆水而來。心想:“定是從前方來人之船。”遂派人速去探問。良吳歐拉對來人未提戰況,只報說:“臣仆歐拉來奏。”王所派之人將歐拉之言如實奏明。“朕擔心才派人速去問明,竟不講戰況只說臣仆來奏,這是他該向朕奏明的話嗎?斬了那廝來見。”命劊子手去斬。

劊子手擎著明晃晃的大刀來到船上。歐拉見有人上船問明緣由。劊子手們說道:“是奉命來斬你的。”歐拉說:“請先讓我向國王奏明戰地捷報。”劊子手們照歐拉所奏回報,王命將歐拉帶上。

歐拉來到王前,解開頭巾,只見歐拉頭發污穢朽爛,蓬亂不堪,一低頭整個發髻脫落下來,發中長滿虱子。歐拉請王看過頭發奏道:“臣仆為王業肝腦涂地 注 。未見王顏,臣豈敢隨便開口,故未報告來人。”王大喜,對歐拉倍加贊賞道:“卿言甚善。”王命宮女們為他清洗一番,敷擦香油,梳理干凈;叫理發師為他刮凈胡須;全身抹上香料,換了新筒裙。御前賜宴,并賞了許多物品。歐拉臨行前王說:“命密察吉里侯以及全城百姓宣誓效忠。將其妹與其子贊布加姑侄二人帶回。”

歐拉日夜兼程返回營地,向四員大將傳達王命。遵照王命讓密察吉里侯本人及全城百姓宣誓效忠,然后將所有壯象駿馬、密察吉里侯之妹與其子帶回。首相亞扎丁堅曾對國王說:“不獲密察吉里侯誓不回蒲甘。”為了達到目的,日夜操勞,且已62歲高齡,體質不佳,染上赤痢,久醫不愈。抵達拉后死。國王聞首相亞扎丁堅亡故,憶起往事,不勝痛惜。

密察吉里侯之子贊布加拜于王之足下奏道:“臣仆永遠為王效命。”贊布加效忠后,王遂將即位前與一宮女所生的一位公主賜給他為妻。

亞扎丁堅之子歐拉兩兄弟為繼承先父的尊銜而爭執。王將兩兄弟召至御前說:“作為一位大臣其根本在于威德、力量和才智,并非因為有個亞扎丁堅之名才顯赫的。歷代著名的將領名字各異,他們之所以為世人所知,根本也在于他們的威望和功績。現在你們卻在爭奪你們先父的名號。朕不能將你們的父名授予你們。朕封兄蒲甘歐拉為阿南達畢西;封弟良吳歐拉為仰達畢西。”

因為國王前世為魔,所以性情殘暴驕橫,貪得無厭。有妃**女3000。有30名大錄事,為他日夜清查核實賬目清單。國王安睡時,宮內外都有衛士日夜守護。因國王處罰極嚴,所以宮女們不敢多說一句閑話。只有一位王后——紹王后,有五位王妃,她們是:婆羅門占星家之女蘇隆、普瓦紹王后 注 的甥女蘇南,以及信巴、信茂和信瑞。王平時用膳,由五位王妃輪流侍奉。

國王是佛陀預言中曾提及之人,百病 注 不染,連噴嚏、哈欠也不曾打過。不準旁人在他面前打噴嚏或打哈欠,違者即被處死。一次,一宮女正在國王面前想打噴嚏,忍耐不住,為了不讓國王聽見,把臉捂在一口缸里,只聽“阿嚏”一聲,這聲音比一般打噴嚏的聲音還要響得多。國王驚問:“什么聲音?”紹王后奏道:“是一個宮女怕被大王聽見,把臉捂在缸里打了一個噴嚏。”王又問:“為什么要打噴嚏?”紹王后奏道:“國王陛下,噴嚏和哈欠皆屬百病之一。因國君從不生病,所以不打噴嚏也不打哈欠。但所有的人都會打噴嚏和打哈欠的,是克制不住的。”王大悔道:“原來如此,以前朕不知此理,錯發過脾氣。”

每當國王醒來,便會隨手抓起一件東西向宮女們擲去,有人被打中,才高興。所以每當國王熟睡,紹王后便會取走國王身邊的武器,放上龍巴尼 注 等瓜果。

一日,國王醒來,抓起身邊的龍巴尼果向一宮女擲去,擊中宮女腰部,該宮女腰部頓時腫起。龍巴尼果便由此得名卡延 注 。

每逢夏季,國王都要去潑水玩耍。從王宮至江邊一路上搭起天棚遮陰,不讓旁人觀看,岸邊搭起行宮,以保證安全。國王帶領王后、王妃們沿這條天棚甬道來江邊嬉水。一日,王悄悄地叫一宮女向蘇隆王妃潑水,把她的頭和臉全都澆濕,蘇隆懷恨在心,在王的御膳之中下了毒。對信茂說:“信茂,我身體不適,你就替我把御膳送給國王吧!”信茂深信不疑,將御膳送至御前。國王剛要進食,案下一條狗打了個噴嚏。王就把食物喂狗。狗吃后,立即倒斃案前。王審問信茂,信茂奏道:“是蘇隆說她身體不適,叫我代她送來的。”王又將蘇隆叫來審問。蘇隆見事已敗露不便隱瞞,便說:“哼!你這旋匠的外孫,我一直侍奉你,受到你的封賜,有此崇高的地位,你卻指使宮女在大庭廣眾之下將我的衣服、頭發全部潑濕。我恨你,才想謀害你!”

王叫1000名鐵匠做一個大鐵架子,將蘇隆架在鐵架子上活活烤死。蘇隆賄賂劊子手們許多金銀,叫他們用七天時間來做這副大鐵架。蘇隆進行齋戒,并日夜不停地手數佛珠,默誦三寶功德。七天后,劊子手們對蘇隆說:“王妃,國王怒火甚盛,請上架吧!”蘇隆手數佛珠,默誦三寶,登上紅彤彤的大鐵架。據說大火接連熄滅三次。在三次熄滅后,蘇隆祈禱道:“愿我身瞬間焚化凈盡,愿我的祈禱全部實現。”禱畢,才被火燒死。

蘇隆死后不久,國王常在夢中呼喊:“蘇隆快來侍候!”紹王后說:“女奴蘇隆不是已被國王處死了嗎?”國王非常痛心,不能入寐。國師聽說此事后,對國王說:“王將她處死,又表示惋惜,是不恰當的。如被鄰國君主知曉,定會恥笑。日后將何以服人?陛下懊悔之心不應表露于外。應牢記佛陀告誡之言:努力使已經發生的壞事不再擴大,努力使未產生的壞事不再出現;努力使尚未產生的功德產生,努力使已經實現的功德發揚光大。”經過國師的訓導,國王才控制住感情。王對舅父登馬西說:“凡朕處斬者先暫放十天半月,進行審問調查,該殺者殺,不該殺者放。”登馬西是國王母后之弟,曾出家為僧,王即位后還俗。

蘇南妃生一子名烏茲那,成年后食邑勃生,蘇南系紹王后姐之女;信巴妃生一子名覺蘇瓦,成年后食邑達拉;信茂妃生一子名底哈都,成年后食邑卑謬;信瑞妃生一女名米紹烏,王視若掌上明珠。王唯恐王子們聽信壞人蠱惑起來謀反,不讓他們去食邑封地,全都日夜輪流侍奉左右。王貪食,嗜肉,用膳時每次看過獻上的豬肉后,均讓烏茲那、覺蘇瓦吃豬前腿,讓底哈都吃豬后腿。

一日,底哈都之母信茂想:王讓我子吃后腿,卻讓別的孩子吃前腿。就向烤肉師總管行賄,從此覺蘇瓦改吃后腿,底哈都改吃前腿。覺蘇瓦之母聽說此事后,在一適當時機向國王奏明。國王說:“朕不知是何人搗鬼?”于是,將烤肉師總管提來審問。總管奏道:“是卑謬侯之母叫我給她兒子前腿的。”國王處罰了烤肉師總管,把信茂諷為偷豬前腿婦。每逢對底哈都不悅時,也把底哈都諷為偷豬前腿婦之子。久而久之底哈都心懷不滿,背后散布不滿言詞。這些話傳到烏茲那耳中,心想:“日后這母子二人遇上機會定會謀害國王。”

國王每次用膳時,據說要備足各種菜肴三百種,酸、甜、苦、辣、咸、香、膩、澀各種味道俱全才進餐。這些菜肴國王吃上一兩口就分賜給王子、公主、皇親、國戚、文臣、武將們食用,對王后嬪妃們則是每人必賜一份。供國王食用的菜肴,由御廚們開列清單,紹王后負責檢查,從不間斷。

一年三季 注 王的娛樂活動各有不同。雨季在京都附近御花園中玩耍;旱季王到上下緬甸花果盛開的地方游玩;緬歷12月,王去東康地區垂釣。

緬歷630年12月6日(公元1269年2月7日)日曜日開始建敏加拉塔。只有這一年,國王沒有去東康。當時流傳一句箴言:“寶塔建成,國化灰燼。”一些占星家說:“佛塔建成后,蒲甘必將崩潰。”王聽到這種傳言,于是停止建塔工程達6年之久。信守戒規的班德古高僧對國王說:“陛下是領受佛陀授記的國王,怎能追求貪婪、嗔怒而無視無常禪定?何須憂慮功德建成后國家會覆滅。難道停止建塔,王與國家就能永存嗎?”

國王思忖:“國師因看到我將長期沉淪在輪回之中而說這番話的。只有國師才能把我從四惡道 注 中拯救出來。歷代所有佛陀前世為了修行成佛都拋棄過國家、村莊、妻子、兒女。像我這樣得過佛陀授記的國君因怕國家滅亡而停建佛塔實在不當。我將受到后世國王的恥笑。”于是重新復工。于緬歷636年2月15日(公元1274年4月21日)木曜日落成。地宮塔龕中安放有七種姿勢的28尊佛像以及第一、第二大**等的塑像,這些像都是用純金鑄造的。

此外,在塔龕四周,安放著蒲甘王朝已故51位國王及王后嬪妃、王子公主、大臣鄉吏們的塑像。塑像皆用純銀鑄成。高一肘尺,做結跏趺坐狀。佛陀舍利子收藏在飾有九寶的寶盒內。安放時,舉行盛大典禮,由具有禳災法術的白雌象從宮內馱到功德地——敏加拉佛塔。

舍利子是這樣運送的:白雌象身披寶石象飾,馱一尖閣狀架,架內置一寶石塔,塔內放藏一舍利子的九寶寶盒。白象安穩緩慢地走著。跟隨其后的是王子王孫、皇親國戚、文武大臣等800人,他們耳戴紅寶石耳墜,頭頂桂冠,身著珍珠錦服。公主宮女、大臣之女等800人,她們頭梳素列式發型,身穿華麗服裝并佩有紅綠寶石、珍珠等飾物。從內宮到功德地的路面上鋪了竹片,竹片上鋪了篾席,篾席上鋪了細席,細席上又鋪了綢緞與呢絨。順著這條路走,如遇雨也不會潮濕。因為出發前剛剛下過雨,路面上不會塵土飛揚。路兩側圍以格子竹墻,墻前放著蓮花盆栽,并種有香蕉、甘蔗,生機盎然。路邊懸掛著白幔帳。經過這樣一番精心安排,整條道路顯得壯觀秀麗,宛如杜達德那神路一般。舍利子放入塔龕后,王子王孫、皇親國戚、文武大臣、公主宮女、大臣之女等將身上所飾寶石飾物等統統摘下獻入塔龕。在塔建成后,王從錫蘭島迎來舍利子珍藏在敏加拉塔西北角的浮屠達塔內。功德完成后,進行隆重的祝福禮。關于佛塔的建造和圣物舍利安放時間,是根據那臘底哈勃德王捐寫的《敏加拉塔志》所述。

緬歷643年(公元1281年)孟人瓦里魯 注 殺死莫塔馬侯阿棱瑪自立為王。莫塔馬地屬蒲甘王國。

同年,中國烏底勃瓦派10名大臣率1000騎兵來緬甸向緬王索要金鍋、銀鍋、金甗、銀甗、金勺、銀勺、金匙、銀匙,據說阿奴律陀王曾向中國贈送過這些物品。有些史籍載:中國來索白象。來使在國王面前舉止不當,傲慢無禮。王下令將10名來使和1000騎兵全部問斬。 注

其時,大臣阿南達畢西奏道:“威德崇隆的陛下,中國烏底勃瓦的使臣不知禮儀,觸犯大王。陛下可將此事記下,也可派人去見烏底勃瓦進行交涉。陛下也可克制怒火,當講者講,妥善處理之。自古以來,從不斬來使。望陛下暫息雷霆之怒。”王仍說:“藐視孤王,斬!”大臣們懾于國王之威將來人全部殺掉。中國烏底勃瓦聞殺了所派使臣勃然大怒,派騎兵600萬、步卒2000萬進兵緬甸。那臘底哈勃德聞訊,派大將阿南達畢西、仰達畢西率軍40萬、軍馬戰象無數迎戰中國軍隊。 注 四員大將引兵至鄂倉千 注 深溝壁壘加固城防,在八莫渡口抗擊中國軍隊。鏖戰三個月,殺敵不計其數,連象伕、馬伕也未能逃脫。中國烏底勃瓦則10萬被俘,又派20萬,20萬被殲,又派40萬,源源不斷。打得緬軍精疲力竭,中國軍隊渡河攻克鄂倉千。 注

天上諸神也在格斗。蒲甘城門神德勃丁、色林外達湖神、長湖神與鄂丁杰欣神中箭。《新史》上將德勃丁記為丹勃丁。在鄂倉千兵敗之日德勃丁神回到蒲甘,侍奉國師左右。國師正在睡覺,神搖了搖國師的腳喚醒國師說:“今日,鄂倉千已破,我也中了箭。”國師派了一個徒弟去向國王報告鄂倉千失陷的消息。國王問沙彌從何處得到這個消息。小沙彌奏道:“守護德拉巴門之神德勃丁從鄂倉千回到蒲甘向師父報告,才得知鄂倉千已失陷的。”

王召集群臣計議:“現在蒲甘城郭狹小,城墻低矮,集大批兵勇士卒、戰象駿馬據此很難抵抗。從江東的勃廷村一直向南有一座城池,名育瓦達,朕意屯兵該處,建鞏固城防,可守。如今不能很快得到磚石,只有拆除佛塔、佛窟和寺廟才能盡快取得磚石。”據說,共拆除大佛窟1000、小佛窟10000、印度式寺廟3000。拆除過程中在一座大佛窟發現一紅銅帖片,上寫:“孿生子之父為王時,中國人來襲,國將亡。”于是,在宮女中查問,果真有一年輕宮女生下一對孿生子。

王認為,筑城御敵恐也難支持,遂吩咐手下準備1000只各種戰船,裝上金銀財物;準備1000只貨船,滿裝稻谷;1000只大船,載全部文武大臣;1000只金船供宮妃嬪娥宮內役從人等乘用。因宮妃嬪娥宮中使役人等眾多,載船不夠,國王下諭:“若船乘不下,把內侍宮女們留下不管,會被中國軍隊掠走。就將她們縛住手足投入江中吧!”

國師說:“國王陛下,輪回中眾生成人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佛陀前世成人也是很困難的。大王不要因溺死宮女之罪孽而蒙受災難。這樣做也將成為后世國王們指責之事。王可讓僧俗人眾不論何人都可隨意將那些裝載不下的女內侍們領走。這也可稱之為一種布施,一種助人之舉。”王說:“言之有理。”于是將300名女內侍放出,由僧俗們分別領走。

王乘九寶金筏南下孟國的勃生。阿南達畢西、仰達畢西二將,在鄂倉千兵敗后,退守馬勒外山東部,建兩座城堡進行抵抗。兩員大將口銜仙丹,躍上空中,距地面15、16肘尺高來戰中國人。阿南達畢西因中眾神格斗間所射之箭,墜地身亡。由于中國人多勢眾,緬甸人無法取勝,再次敗北。中國軍隊緊追不舍。將領們嚴加管理以防士卒潰散。退至蒲甘,見城中空無一人,上起國王下至全城百姓均已逃往孟國的勃生去了。中國人緊追不舍,一直追到德右茂,由于路途遙遠,隊伍龐大,糧秣短缺,才收兵返回。 注

緬歷646年(公元1284年)那臘底哈勃德王因懼怕中國人而逃,因此,后人稱他為德由別敏 注 。

那臘底哈勃德王聽說中國人退走,在孟國住了五個月,準備返回京都。王子勃生侯烏茲那向父王奏道:“德威崇隆的陛下,不日將啟程北上,人們都說:有跡象表明卑謬侯底哈都正陰謀加害國王。現可趁其正在左右,將他抓起。”王緘默不語。

大王子勃生侯烏茲那捕底哈都,對他說:“若不抓你,王抵達你的卑謬時,定被你的奸計所害。”將其兩足銬上腳鐐,押到勃生。卑謬侯高聲哭喊道:“吾無罪!”父王那臘底哈勃德聞聲,令人從烏茲那處索回底哈都,放在金筏旁一只小舟上,但沒有為他取下刑具。

是時,卑謬侯底哈都手下鄂丹艾與德丁艾二人化裝成漁夫駕小舟佯裝撒網捕魚,將底哈都偷走。底哈都脫身后迅速返回卑謬,**將士,鞏固城防,準備停當。因部下已潰散,王擬到卑謬后**部隊,再緩慢沿江而上。

當時,御廚師們說:“搞不到300種菜肴了。”只為王準備了150碟菜。王以袖遮面哭道:“朕窮苦極矣!”紹王后說:“在三界輪回的苦難眾生,誰都擺脫不了世間八法 注 。佛陀所講道中有:統治四大洲及其周圍二千小洲與兩層神國的轉輪王曼陀王也不能擺脫生離死別、榮辱存亡之律。想到這些,也就不會煩惱了。”

國王心情略感寬慰,與紹王后等商議:“咱們還是逆流而上去蒲甘好,還是在此**軍隊好?”紹王后奏道:“返回京都此話說來容易,但細想一下國內情況就困難了。因為國王手下既無百姓又無軍隊,縱然能夠回到京都,一旦敵人來犯,陛下必落入敵手,那就難了。國王暴虐,百姓畏懼,都不敢來到陛下國中效力。因此,過去臣妾曾向陛下進言:望陛下勿破國腹,勿壓國額,勿撼國幡,勿刺國目,勿折國牙,勿污國面,勿斷國肢。但陛下不聽妾言。今日再擬使國富強,恐已難矣!”

王問:“卿言何意?”紹王后奏道:“妾謂勿破國腹,國腹者富紳也。他們本無罪,陛下卻橫加指責,毀壞沒收他們的財物金銀。他們死后,雖有子女也不準繼承其遺產,全部沒收。此乃破國腹也。”

“妾謂勿壓國額,國額者將相也。陛下發怒,就毫不留情輕率地處死他們。此乃壓國額也。”

“妾謂勿撼國幡,國幡者僧俗學者也。陛下發怒,欠思量隨意對僧俗學者們大發雷霆。此乃撼國幡也。”

“妾謂勿刺國目,國目者精修經藏星相之國師也。陛下不加克制對國師氣勢洶洶。此乃刺國目也。”

“妾謂勿折國牙,國牙者王孫公子也。陛下不瞻前顧后粗暴待之。此乃折國牙也。”

“妾謂勿污國面,國面者庶民也。陛下霸占他們視如明珠的子女妻室,此乃污國面也。”

“妾謂勿斷國肢,國肢者士卒也。陛下不顧現世來世之輪回,動輒殘殺士卒,此乃斷國肢也。”

王聽罷說:“卿以前未曾講得如此詳細。”王后又奏道:“再有,今卑謬侯底哈都已到卑謬,他必生事。”王說:“他哥哥把他抓起上了腳鐐,欲置他于死地,是朕將他要回,救了他一命。他還不至于加害于朕吧!”王對其混亂不堪的殘部未加整頓就逆水而上了。

御筏抵達卑謬碼頭,卑謬侯令御筏拋錨停泊。將有毒的食物獻給國王,請王食用。王知道食物中有毒,拒不食用。底哈都聞國王不進食,即派士卒3000各持明晃晃大刀將御舫團團圍住。

紹王后奏道:“只因大王以前不聽臣妾之言,才落到今日這一地步。服毒自盡比死在亂刀之下好。”王摘下指環,灑水為誓,賜予紹王后說:“恢恢輪回,仍在其中,未達涅槃,不再生子。”吃下毒食,瞬間,死去。 注

王16歲即位,在位35年,終年51歲。 注 王將死佛塔浮屠顯靈;土崗田埂冒煙;緬歷十月天氣,黃道帶卻出現了一月的樣子;木星落在月亮之上;地震發出巨大地聲。王生辰為日曜日。《緬甸大史》寫為月曜日。史釋中所載與生辰為日曜日相符。《蒲甘箴言》中也有:大鵬折翼,依山而立之說。故王之生辰應視為日曜日。紹王后無子女。紹王后甥女蘇南生勃生侯烏茲那,一女普瓦紹欣。《新史》中沒有講到普瓦紹欣。信巴妃生達拉侯覺蘇瓦。信茂妃生卑謬侯底哈都。信瑞妃生一女米紹烏。史籍中沒有記明蘇隆妃有無子女。

* * *

[1] Narathihapate舊譯那羅梯訶波帝。

[2] 緬文原意為:頭爛發朽。與漢語成語“肝腦涂地”同。

[3] 即紹王后。

[4] 緬語中習慣稱一切疾病為九十六種疾病。意即:百病。

[5] 緬語對茄子的古稱。

[6] 現代緬語稱茄子為“卡延”,按字義看,“卡”義:腰部;“延”義:腫。

[7] 緬甸全年氣候分三季:暑季(大約為公歷3月至6月)、雨季(7月至10月)、旱季(11月至次年2月)。

[8] 四惡道,佛教用語,又稱四惡趣,即: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傍生道)、阿修羅道。

[9] Wariru舊譯伐麗流。

[10] 據此載,中國使臣至緬應為1281年,被殺,遂引起中緬之戰。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年,即1273年)詔勘馬剌失里、乞帶脫因、劉源使緬國。諭遣子弟近臣來朝。”《元史》緬國傳:“云南省因言緬王無降心,去使不返,必須征討。(至元十二年,即1275年)六月,樞密院以聞。帝曰:姑緩之。十一月,云南始報:差人探伺國使消息,而蒲賊阻道,今蒲人多降,道已通,遣金齒千額總管阿禾探得國使達緬俱安。”兩者所述年代略有出入。但因消息阻隔,元廷當時并未獲使臣被殺事,也未馬上發兵攻緬。

[11] 此處純系夸張之詞。雙方兵力皆比此處所述數字小得多。按《元史》緬國傳:“至元十四年(1277年)三月,緬人以阿禾內附,怨之,攻其地,欲立寨騰越、永昌之間。時大理路蒙古千戶忽都、大理路總管信苴日,總把千戶脫羅脫孩奉命伐永昌之西騰越、蒲驃、阿昌、金齒未降部族,駐箚南甸。阿禾告急,忽都等晝夜行,與緬軍遇一河邊,其眾約四五萬,象八百,馬萬匹。忽都等軍僅七百人。……十月,云南省云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率蒙古、爨、僰、摩些軍三千八百四十余人征緬……以天熱還師。”《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詔納速剌丁將精兵萬人征緬國。……五月詔云南行省發四川軍萬人,命藥剌海領之,與前所遣將同征緬國。”

[12] Ngahsaungkhyan舊譯牙嵩延或牙嵩羌。

[13] 鄂倉千之戰可詳參見《馬可·波羅游記》。

[14] 按《元史》緬國傳:“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一月,官軍伐緬,克之。先是,詔宗王相吾答兒、右丞太卜、參知政事也罕的斤將兵征緬。是年九月,大軍發中慶。十月,至南甸,太卜由羅必甸進軍。十一月,相吾答兒命也罕的斤取道于阿昔江,達鎮西阿禾江,造舟二百,下流至江頭城,斷緬人水路;自將一軍從驃甸徑抵其國,與太卜軍會。令諸將分地攻取,破其江頭城,擊殺萬余人。……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緬王遣其鹽井大官阿必立相至太公城,欲來納款。……阿必立相乞言于朝廷,降旨許其悔過,然后差大官赴闕。朝廷尋遣鎮西平緬宣撫司達魯花赤兼招討使怯烈使其國。”另,緬甸的《信第達巴茂克碑文》也敘述到這段歷史。請參見《中外關系史譯叢》第一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中所載李謀譯的譯文。

[15] 意即:懼中國人逃跑之王。

[16] 佛教名詞。八法又稱之為八風,即:利、衰、譽、毀、贊、譏、樂、苦。

[17] 按《元史》緬國傳:“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以招討使張萬為征緬副都元帥,也先鐵木兒征緬招討司達魯花赤,千戶張成征緬招討使,并虎符。敕造戰船,將兵六千人征緬。俾禿滿帶為都元帥總之。云南王以行省右丞愛魯奉旨征收金齒、察罕迭吉連地,撥軍一千人。是月,發中慶府,繼至永昌府,與征緬省官會,經阿昔甸,差軍五百人護送招緬使怯烈至太公城。二十四年(1287年)正月,至忙乃甸。緬王為其庶子不速速古里所執(此處即指緬王之子底哈都——譯者),囚于昔里怯答剌(即室利差呾羅、卑謬——譯者)之地,又害其嫡子三人。”

[18] 此處所述明顯有誤,但無從查證,只好照錄。因按前文所述該王于緬歷617年登基,按在位35年計,則應死于緬歷652年,而后文(154)節述:其子覺蘇瓦在其死后于緬歷648年被立為王。

(153)卑謬侯底哈都

那臘底哈勃德王死后,卑謬侯底哈都命文武大臣將官士卒等向他效忠,率水陸大軍直取其兄烏茲那食邑勃生城。烏茲那因身體欠佳未隨父王同行。后聞父王為卑謬侯底哈都所害,悲痛欲絕,水米不進,病情更加嚴重。此時,底哈都攻至城下,烏茲那毫無戒備,底哈都攻入勃生。底哈都徑入王兄烏茲那府中,見兄已奄奄一息,亂刀砍下,烏茲那遂死于臥榻之上。底哈都又將烏茲那之親信奴仆捕殺。

鄂勃孟獲此消息后,遂構筑白古壕塹,割據一方。達拉侯覺蘇瓦也儲備糧食堅守。卑謬侯底哈都攻至達拉,覺蘇瓦早有準備,屢攻不克。底哈都遂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卑謬侯說:“我軍屢次攻城,均未得手。不如暫棄達拉不管,先取白古侯鄂勃孟。攻下白古,何愁達拉不克?”于是揮師白古。白古侯鄂勃孟與妻子兒女齊聚城頭破口大罵。底哈都勃然大怒,將所佩弓箭取出,引弓將箭向鄂勃孟射去。不料用力過猛,箭反射向自身,一命嗚呼。文武大臣將底哈都火化埋葬,建一塔。向該塔拜祭后,眾人齊呼:“大王留下吧!”故此,該塔至今仍名為“奈意” 注 塔。

* * *

[1] 意即:留下來。

(154)達拉侯覺蘇瓦

底哈都死后,紹王后與大臣們意見一致,共推達拉侯覺蘇瓦為王,時年緬歷648年(公元1286年) 注 。王號:底里德里巴瓦那底達拉巴瓦拉班底達達馬亞扎 注 。王即位后,不理朝政,致使阿奴律陀王開創的至那臘底哈勃德——德由別敏共11世王建立之國家州縣城鎮紛紛割據。各地諸侯反叛,諸如:若開、旦迎瓦底等西部一帶的密察吉利、德摩永、班德瓦等不再朝納貢物,自立為王;孟三邦 注 的白古侯鄂勃孟以達拉帕耶為號,統周圍32鎮,分庭抗禮;食邑莫塔馬等32鎮的瓦里魯也不再入貢,另立旗號;諸如:阿瑜陀耶、德林達依、道格岱、彭世洛、勒宮、底馬、阿覺、孟珊、萬象、勒外、密那米等城也不再進貢,紛紛起來謀叛;云國即清邁侯也糾集周圍57鎮鬧分裂;貢國即景棟侯匯合周圍20鎮**;盧國即景永侯與周圍12鎮另樹一幟;薩爾溫江以東的孟卯、西昆、霍達、拉達、摩納、山達、孟溫、景馬、孟米等鎮也紛紛獨立。至此,覺蘇瓦王統治地僅剩薩爾溫江以西的蘇龍撣九國、孟三邦的勃生等32鎮及緬甸本部了。

覺蘇瓦王立蘇梭為后。蘇梭之母是加蘇瓦王之后號亞扎黛維、信普瓦烏之女蘇欽突,蘇梭之父是良吳畢之曾孫亞扎丁堅。蘇梭有姐名蘇珊。《緬甸大史》中載:覺蘇瓦王即位三年立普瓦紹欣為后。普瓦紹欣之母是德由別敏之妃蘇南,普瓦紹欣是勃生侯烏茲那之妹。勃生侯烏茲那之妃蘇珊即蘇梭之姐。父王在世時,兄弟姐妹和睦相處。蘇梭后生子女5人:長子蘇涅、次子德葉侯明欣紹、長女蘇明亞嫁緬桂七佛施主烏茲那為后、次女蘇瑙嫁丁克亞蘇云為妃、小女梅麥道被立為五象主北宮王后。父王之妃信瑞之女明紹烏也被接入宮內,處于王后之下,嬪妃之上。覺蘇瓦王儀表端莊,心地善良,戒、定、慧完滿。愛僧俗如親生骨肉。為使四分五裂的祖宗基業復得統一,曾多次派遣象馬大軍出征,均未成功。

本那加城土司有二子。土司死后,長子繼任,與弟登克博不和,欲捕殺之。登克博率左右扈從逃出本那加城,來到緬甸境內的敏塞,與該地富紳之女結婚生下三子一女,長子阿丁克亞 注 ,次子亞扎丁堅 注 ,三子底哈都 注 。

一日,登克博肩扛鋤頭去田野時,忽然一聲霹雷擊中鋤頭。登克博認為此乃吉兆,吾兒孫將在此發跡。于是,便將三子獻給那臘底哈勃德王。王見三兄弟相貌不俗,非常憐愛,便留在身邊侍奉左右。兄弟三人每次均能出色完成王交辦事務,深得王之歡心。王賜給他們許多物品與村莊。那臘底哈勃德死后,王子覺蘇瓦即位,兄弟三人仍在國王身邊服役,且屢次完成王之所托。覺蘇瓦王大悅,授長兄阿丁克亞領敏塞,授二弟亞扎丁堅領麥克亞,授三弟底哈都領賓壘。如此,過了很久一段時日,三兄弟時運已到,各人皆擁有大批兵勇象馬。

一些史籍中記為:長兄亞扎丁堅領敏塞,二弟阿丁克亞領麥克亞,三弟底哈都領賓壘。但在《阿丁克亞碑文》上有以下兩段記載:“敏塞王阿丁克亞在敏塞建立佛寺,于緬歷665年角宿年10月2日(公元1303年12月10日)金曜日為佛寺捐贈土地。”“緬歷654年12月12日(公元1293年2月17日)木曜日,阿丁克亞王是稱之為阿梨摩陀那補羅的蒲甘國國王的化身,是位蓋世無雙的將軍,戰敗過中國軍隊,是三兄弟中的長兄。”緬歷995年(公元1633年)達龍王在位期間摩訶亞達那嘎拉法師及某些僧眾所獻的《亞扎敏加拉文書》和《佛教史》中也有關于長兄阿丁克亞、二弟亞扎丁堅、三弟底哈都的記載。根據碑銘與史籍,可知長兄阿丁克亞在敏塞鎮、二弟亞扎丁堅在麥克亞鎮、三弟底哈都在賓壘鎮等三鎮同時稱王。故可以肯定阿丁克亞是敏塞王為長兄。

覺蘇瓦王即位后,時日一久,便不將紹王后放在心上。遇事也不與她商量。紹王后對此極為痛心,一日召見登克博之子阿丁克亞、亞扎丁堅與底哈都說:“吾將設法保舉爾等兄弟三人,但你們三人得勢以后切勿忘恩負義,吾要爾等起誓效忠于吾。”兄弟三人向紹王后宣誓表示與她同心同德。誓畢,紹王后說:“爾等兄弟三人可在敏塞地區廣建佛塔、佛窟、寺廟,安排停當后速報我知。”兄弟三人在敏塞一帶廣建佛塔、佛窟、寺廟,建造完畢,即向紹王后奏明。

紹王后對國王說:“先祖阿奴律陀曾在壘敦建11村,可與白古媲美,何不前往巡視一番,并可同時朝拜別克悅、達良一帶佛塔。”國王深信不疑,遂率四軍前往。

王抵壘敦,登達良山佛塔,從該山山巔遠眺,見敏塞地區登克博之子三兄弟所建寺廟問道:“那邊閃閃發光的是何物?”紹王后早與文臣武將們串通一氣,奏道:“大王,登克博之子兄弟三人在吾王福蔭之下為陛下廣泛布施,大王何不駕臨親自灑水祝福稱善。”王不加詢問,深信不疑,抵達敏塞后,兄弟三人立即將王抓獲強行令其換上袈裟,削發為僧,置廟中監護起來。兄弟三人遂掌握大批象馬,自立為王。覺蘇瓦王28歲登基,在位12年,40歲。緬歷660年(公元1298年)被黜。故后人稱他為“被黜覺蘇瓦”。王將被黜時,發生大地震,出現地裂;佛塔浮屠顯靈;木星靠近月亮;土崗田埂冒煙。王生辰為月曜日。

* * *

[1] 按《元史》緬國傳“大德元年二月(1297年),以緬王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即:覺蘇瓦王之號德里巴瓦那底達拉——譯者)嘗遣子信合八的奉表入朝,請歲輸銀二千五百兩、帛千匹、馴象二十、糧萬石。詔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王,賜銀印,子信合八的為緬國世子,賜以虎符。三年三月,緬復遣其世子奉表入謝,自陳部民為金齒殺掠,率皆貧乏,以致上供金幣不能如期輸納。帝憫之,止命間歲貢象,仍賜衣遣還。四年四月,遣使進白象。”《元史》成宗本紀、《新元史》等皆有相同記載,僅詳略不同。

[2] 巴利文之音譯,意為:吉祥三界光輝高貴智慧弘法之王。

[3] 孟三邦:緬甸史書上常稱孟族地區為得楞三邦,即:勃生、漢沙瓦底與莫塔馬三地,三者各有32鎮,共96鎮。

[4] Athinkhaya舊譯阿散哥也。

[5] Razathinkyan舊譯阿剌者僧加藍。

[6] Thihathu舊譯僧哥速。

(155)蘇涅王 注 與蘇蒙涅王

三兄弟舉事成功,紹王后返回蒲甘,在德馬梯一帶修建佛塔寺廟。覺蘇瓦王有二子,長子蘇涅為王儲,次子明欣紹受封德葉侯。覺蘇瓦被黜當年,蘇涅王子即位,號底里德里巴瓦那底達拉巴瓦拉達馬亞扎 注 。

《緬甸大史》載:三兄弟封蘇涅為蒲甘侯,蒲甘歸底哈都管轄。故緬歷662年(公元1300年)覺蘇瓦被黜。實際上662年是三兄弟謀害覺蘇瓦王之年。660年才是覺蘇瓦王被黜之年。當年王子蘇涅即位。另,《普瓦紹寺碑文》載:統治阿梨摩陀那補羅威德無量的以各國白象之主聞名之王擁有數以千計的美女,紹王后是其中之首。紹王后出于虔誠的信念在達馬梯一帶建造佛寺三藏經樓,于佛歷1843年、緬歷661年星宿年11月3日(公元1300年1月24日)金曜日舉行布施禮。聽道時,封號為底里德里巴瓦那底達拉巴瓦拉達馬亞扎的未來佛陀王孫蘇涅親臨聆聽。據此可知三兄弟與蘇涅同時為王。

碑文中所述紹王后指蘇涅祖父白象之主那臘底哈勃德王之王后普瓦紹,未來佛陀王孫即指蘇涅王。據上述碑文所載,普瓦紹王后即那臘底哈勃德王與覺蘇瓦王在位時稱為紹王后,而蘇涅王在位時稱為普瓦紹者。

蘇涅王即位,當年即往見中國烏底勃瓦。登克博之女、三兄弟之妹與德由別敏之子、卑謬侯底哈都生有一女,名信妙拉。明欣紹與信妙拉成婚,因明欣紹是德葉侯,故信妙拉住在德葉鎮。《新史》中則將信妙拉寫成梅麥欣。在《王妹埃欽》詩中不寫梅麥欣而寫信妙拉。故本書也寫作信妙拉。

三兄弟將覺蘇瓦王廢黜后,在敏塞自立為王。三弟賓壘王底哈都將覺蘇瓦王之妃明紹烏封為王后賜名普瓦紹。當時她已懷孕三個月。敏塞將立國出現讖語:“粗野之輩,依山為王”,民間流傳甚廣。應蘇涅王之邀,中國烏底勃瓦表示:“愿扶王室正宗為王”。于緬歷662年(公元1300年)派丹盛登辛、約達登辛、毛達登辛、毛亞貝登辛四將率軍90萬進軍緬甸。 注 當時人們都說:中國將士人數眾多,即使每人扔一塊馬糞、每人撒一把黃土,也可將敏塞城毀掉。兄弟三人聽到這話,請來精通三藏吠陀的長老商議。長老說:“僧乃出家之人,不應管國家之事,請王與炯人商議吧!”三兄弟為了請炯人前來商量,于是就請炯人跳盾牌舞。炯人們來了跳盾牌舞,炯人邊跳邊唱道:“哎哩喲!沒有什么可猶豫考慮的事,就無需議論了。”

三兄弟聽了歌詞,遂將覺蘇瓦殺死。將王的首級給中國軍隊看,說:“王族已絕!”中國將軍們說:“王族既絕,吾等也該班師回國了。送給我們一些禮物吧!”三兄弟道:“禮物是要送的。請幫我們挖條渠吧!”中國將軍們說:“請指明挖渠地段。”相傳在指明地段之后,中國軍隊為了顯示力量,日落西山才開挖,黎明前一條長700達、寬2達、深2達的渠道已挖好。據說在挖渠時被鐵鏟鏟傷碰斷的手指、腳趾集中起來足有10大筐之多。三兄弟準備了許多禮物送給中國將士。中國人接受了禮物就回國去了。 注

關于中國軍隊抵敏塞的時間和人數,據《緬甸大史》載:緬歷664年(公元1302年)四員大將率騎兵60萬、步卒200萬入緬,緬歷665年(公元1303年)才返回。據實皆《蘇翁瑪碑文》載:佛歷1844年緬歷662年(公元1300年)抵達丹巴提巴國的大汗王 注 之90萬軍隊被緬軍擊敗。《王妹蘇烏寺碑文》載:統治整個緬甸和撣邦白象之主的王孫底哈都憑借武力擊敗了大汗王90萬軍隊。上述碑文所載與《緬甸大史》所述中國軍隊于緬歷664年來敏塞,665年返回中國之說顯然不符。中國軍隊進入緬甸與碑文鐫刻時僅相隔60余年,當時見過中國軍隊進入緬甸者刻碑文時還會有不少人健在。故緬歷662年中國軍隊90萬進入緬甸當年即撤離之說應該認為是正確的。

中國軍隊即將進入敏塞之前,壘敦一帶佛塔浮屠顯靈,強烈地震。中國軍隊撤走后,撣邦東部一帶的孟乃、良瑞、翁榜、孟密,北部一帶的孟拱、孟養、格禮、孟良、孟人的勃生等32鎮均紛紛與王分庭抗禮。

三兄弟的來歷是:佛陀在世時云游至丁勃溫山,見三只野牛以角牴土向佛陀禮拜,佛陀微笑。從弟阿難陀問佛陀為何微笑?佛陀授記道:“阿難陀,吾涅槃后,佛歷1800余年時,三野牛將成為三兄弟在此地為王,以弘揚吾之佛教。”因三兄弟系佛陀授記之王,故神通廣大威力無窮。

緬歷662年中國軍隊撤離緬甸,覺蘇瓦之子蘇涅即位 注 ,三兄弟并未干預。蘇涅王托父王之福,在位期間得以平安無事。蘇涅王16歲即位,在位27年,終年43歲。王生辰為土曜日。

緬歷689年(公元1327年) 注 ,七座寺廟施主烏茲那 注 在位期間,封蘇涅之子蘇蒙涅為蒲甘王。蘇蒙涅15歲即位,在位43年,終年52歲,緬歷730年(公元1368年)駕崩。王生辰為月曜日。

至此,蒲甘王朝從薩牟陀梨王起,至蘇蒙涅王止,君王世系凡55代王。蒲甘王朝亡。

* * *

[1] Sawnit舊譯鄒聶。

[2] 巴利文之音譯。意為:吉祥三界光輝高貴弘法之王。

[3] 當時征緬諸將為:平章政事薛超兀而、忙完禿魯迷失、左丞劉德祿、參知政事高慶等人。此處所寫“登辛”或即“政事”之音譯,“丹盛登辛”或即指參知政事高慶。率軍為12000人。也并非90萬。——譯者。參見《元史》緬國傳:“大德五年(1301年)五月,的利普哇拿阿迪提亞(覺蘇瓦王)為其弟阿散哥也等(并非其弟乃其臣子阿丁克亞等)所殺,其子窟麻剌哥撒八(蘇涅)逃詣京師。令忙完禿魯迷失率師往問其罪。蠻賊與八百媳婦國通,其勢張甚。忙完禿魯迷失請益兵,又命薛超兀而等將兵萬二千人征之,仍令諸王闊闊節制其軍。六月詔立窟麻剌哥撒八為王,賜以銀印。秋七月,緬賊阿散哥也弟者蘇(底哈都)等九十一人各奉方物入朝,命余人置中慶,遣者蘇等人來上都。八月,緬國阿散吉牙等昆弟赴闕,自言殺主之罪,罷征緬兵。”

[4] 《元史》緬國傳:“大德五年(1301年)九月云南參知政事高慶、宣撫使察罕不花伏誅。初,慶等從薛超兀而圍緬兩月,城中薪食俱盡,將出降,慶等受其重賂,以炎暑瘴疫為辭,輒引兵還,故誅之。”據緬史所載可補我史書記載之補足。可知高慶等不愿與緬作戰,且基于兩國人民友好情誼,幫助緬甸開挖水渠。緬方為感謝中國軍隊支援,備了許多禮物相贈。高慶等并非受賄罷戰。看來高慶等被誅事,實乃一宗大冤案。

[5] 指我國元朝皇帝成宗。

[6] 此處所述有誤。與本節開頭所述即位年代相差2年。應如前述為緬歷660年(公元1298年)。

[7] 此處所述有誤。按前后文所述年代計,應為緬歷687年(公元1325年)。

[8] 此處之烏茲那系下文彬牙王朝之烏茲那王,見(158)節。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