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碑的意思,是表示悲哀。古時候用繩子將棺木吊進墓穴安葬,安葬時用大木頭墊在棺材下面,系上繩索,以便搬動棺材。后人在木頭上寫明死者的生平事跡來表彰他的功業德行,于是留下它不舍得丟掉,碑的名稱由此得來。從秦漢以后,有功業德行、施政辦事的活著的人,也為他立碑,并且把木頭換成了石頭,這就失去了原來的用處。我為野廟立碑,并不是有什么施政辦事的功業德行可以記述,只不過悲傷農民竭盡他們的力量來供奉野廟里泥塑木雕的神像罷了。
甌越一帶有侍奉鬼神的傳統習俗,山頂水邊有很多不該祭祀的祭供。那些廟中供奉的神像,外表威武果斷、黝黑碩大的,就稱將軍;和氣謹慎、白皙年少的,就稱某郎:老婦人外貌莊重而有威嚴,就稱姥;婦女面容艷麗的,就稱姑。供舉神像的地方,廳堂建筑得很寬敞,臺階筑得很高,左右種植著十分茂密的古樹,女蘿和蔦蘿在上面遮蔽了陽光,貓頭鷹在樹木間筑巢。神廟兩廊中的神用車馬和隨從差役,眾多繁雜,奇形怪狀。農民們自己塑造了這些神像,又對這些神鬼感到害怕,跑來祭祀唯恐落在后面。大的殺牛來祭祀,其次殺豬來祭杞,小的也不下于殺狗、雞、魚和菽來祭祀。平時祭祀用的家畜和酒食,寧可家里缺少,也不能讓神像缺少。如果有一天不勤勉,災禍就隨之降臨,老人小孩,家畜牛馬都戰戰兢兢的。疾痛死喪,農民不認為恰巧遇到這個時候!自己不明白生老痛死的規律,全部歸結到了神身上。
雖然這樣,如果按照古代的禮制來衡量,就不合事理;但按現在的禮制來衡量,也許將野廟中無名神像供奉為神,不算什么罪過。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活著的時候能夠抵御大災,抵抗大患,他死后就該享用活著的人的祭祀嗎?野廟里供奉的無名的神像,不能同抵御禍患死后受到祭祀的神相比,這是明顯不合乎古代禮制的地方。現在也有威武果斷、體格碩大的人,也有和氣謹慎、青春年少的人。登上臺階,舉行大型酒宴,耳聽音樂演奏,口**美食品,乘車騎馬,被仆從包圍的人都是這樣的。解除人民的沉重苦難,拯救百姓于危難之中,這些他們不曾放在心上。百姓必須供奉的東西,一天不勤勉,就派出兇悍的官吏,濫用酷刑,強迫他們去做事。貪官污吏與無名之神相比,誰給人民帶來的災禍嚴重?平時國家沒有事情,這些人一直被視為賢士良臣。一旦國家有大的禍患,應當報效國家的時候,卻昏亂害怕,遇到危險即倉惶逃遁,乞求作囚徒都來不及。這是戴著禮帽會說話的泥塑木雕罷了,又為什么責備那些真的泥塑木雕呢!所以說,按現在的禮制來衡量,也許將野廟中的無名神像供奉為神,不算什么罪。
文章寫完了,寫一首詩,作為文章的總結:徒具形體的土木鬼神,偷竊我百姓的酒食祭品,本來就沒有什么名分;智慧才能與泥塑木雕一般的官吏,偷竊我君主的俸祿官位,怎么能讓人效法呢?俸祿優厚官位崇高,酒食祭品卻非常微薄。神享用祭品,誰說他不對?看著我立的碑,知道我的碑文情感多么傷悲。
【鑒賞】
《野廟碑》是一篇諷刺雜文。野廟,不知名的鄉野神廟。為一 座不知名的神廟撰寫碑文,文章的題目便發人興味。碑文一般意在序功 紀德,垂之久遠。此碑文卻以議論出之,是借題發揮的刺時之作,與一般 的碑文不同。
文章開頭敘述碑的由來以及為野廟立碑的原因。作者認為“碑”的原 義是悲哀,因此,作者為野廟樹碑,并不是為活人歌功頌德,而是為了抒發 悲哀。那么,他悲哀什么呢?本段的最后說出了**,作者認為農民供奉 祭祀著一群根本不值得供養祭祀的神鬼偶像是可悲的。
第二段生動具體地描繪農民們竭其財力供奉那些“無名土木”的情 況。農民們用盡血汗供奉這些偶像,其實它們根本不值得祭祀,而且,它 們本身就是農民自己的勞動創造。這極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然而,令作 者深深悲哀的是,當時的農民幾乎不可能認識到這一點。
第三段把唐末的文官武將跟野廟里的土木偶像加以比較分析,說明 當時官僚是戴官帽、說人話的偶像,比木土偶像更為惡劣。作者以農民迷 信愚昧、供奉野廟的無名偶像作比喻,揭露唐末國家官僚機構的腐朽,抒 發了作者的痛恨和人民要求推翻腐朽王朝的情緒。這一段的態度和筆鋒 明顯與上一段不同,議論尖銳透辟,諷刺辛辣無情。
最后是一首小詩,按照碑文的一般格式,文末要用韻語詩歌來作小 結。這首小詩明確地點出了本文的主旨:不在指責無名偶像,而是揭露官 僚腐敗;不在反對正當祭祀禮俗,而是鞭撻唐末腐敗官僚主義,悲憤國家 腐朽。
《野廟碑》是晚唐散文中的一篇優秀作品,表現了作者的激情和寫作 技巧。以巧妙生動的比喻對腐朽的唐朝統治者進行了諷刺。語言犀利, 形象鮮明,結構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