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卷。《別集》十卷。明歸有光撰。歸有光,字熙甫,昆山 (今屬江蘇省)人。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三史”諸書,師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 (1540年) 舉鄉試,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始舉進士,授長興知縣。歷順德通判,官至南京太仆丞。有光為古文,原本經術,好《太史公書》,得其神理。認為“文章至于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項思堯文集序》),斥當時主張“文必秦漢”的王世貞輩為“妄庸巨子”,并力相抵排。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于敘事,甚受時人推重,堪稱明代一大家。著有《震川文集》、《易經淵旨》、《諸子匯函》、《文章指南》等。歸有光的詩文初由其族弟歸道傳于萬歷二年 (1574) 刊刻,題名為《震川先生文集》,凡二十卷。世稱為“常熟本”。繼而有其子歸子祜、歸子寧編次,由書商翁良瑜于萬歷四年(1576年)刊刻的《歸先生文集》,凡三十二卷,附錄一卷。其時書商寓居昆山,故世稱之“昆山本”。后其子歸昌世和錢謙益合其已刻諸本,編為《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別集》十卷。是集乃歸有光曾孫歸莊以家藏抄本互相校勘,又補入未刻之文匯為全集刻于清康熙十年至十四年(1671—1675)。前有王崇簡、徐乾學二序,及歸莊所作《凡例》。《文集》卷首為經解,卷終為祭文,凡二十四體。《別集》卷首為論策,卷終為古今體詩,凡十一體。盡管歸莊在《凡例》中極言舊刻本之偽,詆斥不遺余力。然歸莊亦有擅自改動集內文章的現象,且是集刻于康熙年間,文字忌諱較多,但與其他諸版相較,歸莊刻本還比較完備。后來《四部叢刊》也據此本影印。清嘉慶元年(1796年)玉鑰堂刻的《震川先生大全集》校正了歸莊刻本的一些錯字。近人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即以《四部叢刊》影印的歸莊刻本為底本,以玉鑰堂刻本為對校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出版。